无锡知青朱兆中 发表于 2024-4-29 10:31:04

我的知青生活(九)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24-4-30 08:25 编辑

                               五、种水稻。   一营本来不种水稻。后来因为上级要求自力更生,粮食自给,从1975年开始种植水稻。种植水稻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原来的旱地改为水田。这个工程量不小。营部先是在1974年冬季组织各连一起来兴修水田。要把原来的田埂加高加宽,要平整土地,保证灌水深浅一致,要开挖灌水的渠道,修建水泵机房等等。到了开春时节,就先要育秧苗,放水犁地泡田。这个水田没法用大拖拉机耕地了,只能用手扶拖拉机翻地、耙地。我记得还用牛耙地。人要站在木耙上,让牛拉着走。站不稳就要掉下木耙。   1975年5月中旬,营领导都到水田去干活。我自然也跟着去干活。我5月19日的日记上记载了这一天的劳动:“为反修防修,余决定上水稻田去劳动。起先赤足下水尚寒,过后便习惯也。下农村干了六年旱田,种了六年棉花。水稻却是第一次也。所以更要实践一番。余耕田、耙地、打草笼、开沟等活都小干一下。一些一看便会的活便不去多干了。其次,余看哪里工作需要便到那里去干。下午继续去干,为主去撒秧草也。接着又去帮抬稻种,甚重,幸而余有基础,硬顶住。路窄泥滑担重,难走也。”这时节,先落谷的秧田已经发芽长出小小的稻秧苗,不是碧绿而是嫩黄绿色。要让它长到半尺多高才能拔出去插秧。大约到6月上旬才开始插秧。   6月26日我一天都在水田劳动。先是去插秧。插秧这个农活我早就知道,但是亲身来做这是第一次。当然连队并没有对我这个营部书记员规定任务。我自己想着要试试插秧,走到田边,只见一方方水田波光粼粼,到也别有景致。站到插秧队伍中,我同大家一道拿起稻秧开始插秧。   现在回忆想来,当时也没人指导,没有办个学习班什么的,给大家讲讲插秧的要求和要领,就让大家去插秧了。基本就是边干边学。开始我也不知道秧苗应该插多深,插浅了,一会儿秧苗就浮在水面上;插深了,好象不利于秧苗生长。这就要靠自己琢磨积累经验,凭手感掌握分寸。好在这个也不是什么难事,很快也就掌握了要领。不过看看插好的水田。还是能看到有少数秧苗浮在水面上的。   插秧要插得一线直,不能歪歪斜斜。这个是以后田间管理的需要。为了插得直,水田也拉有几道标直绳,但旁边几行秧苗还是要靠眼力来判断是否平行笔直。就跟挖沟渠能否挖得直差不多。   看插秧的速度,我到是不算慢。不过插秧最累人的还是长时间弯腰带来的腰背酸疼。连队没有给我规定插秧指标,但看看人家都在弯腰插秧,我当然不好意思休息,最多直起腰来舒展一下,赶紧继续坚持。后来我用拿秧苗的左手肘靠在左膝上,减少一点腰部的负担,可以减轻一点腰酸。   稻秧的行间距大约是40×30厘米,看着眼前的小稻秧感觉有些稀疏,但抬眼望远处,水田里已经是泛起一片浅绿!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啊!脑海中隐约记得有写插秧的古诗,但一时想不起诗句了,大意是讲农夫一家辛苦插秧种田的事,还有后退就是前进之类的哲理性诗句。这天天气晴朗,虽然不是大热天,但晒得也很厉害。我感受到后背的炎热,不由想起白居易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来。诗人描写得真是贴切!   这时候,插秧机那边缺人,连队领导让我去帮忙。这个插秧机倒是小巧,插秧的效率和质量也可以。不过插了一会儿就出点故障。看来机械的质量还需要提高。当时我就想,我们的农业机械化虽然都有了一些,但还差得很远,机械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提高。而提高机械的数量和质量靠什么呢?要靠高水平的机械制造和工程师。这就要发展工业和教育。说实在的,我倒是很想去研究研究这个插秧机的。但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的学识和能力也不够格。心里叹了一口气,还是去继续干活。我后来在7月4日日记上写道:“急需发展机械,将人们从落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一天干活下来,双臂都晒红了,皮肤上还感到有点痛。但我在日记上写道:“很需要如此锻炼也。”   以后几次我去稻田干活,有时让我插秧,有时叫我去拔稻秧。7月4日我拔了一天稻秧。这拔秧跟插秧相似,都是赤足站在水田里,一个弯腰插,一个弯腰拔。时间长了腰就酸了,我直起腰来舒展一下,赶紧继续拔秧,否则插秧的就没有秧苗可插了。不过拔秧也有的人带个小板凳坐着拔的。我们知青虽然也都从家里带了小凳子来,但不是凳子太小就是帆布折叠凳,也就没有办法坐着拔秧了。还曾让我挑稻秧。这个主要是在田埂上走得稳,没有什么技巧。我把稻秧挑到田头,将一扎扎稻秧扔在插秧人的身后。大约隔三四米就扔一扎。让插秧人随手能拿到稻秧。   7月14日我又去插秧,被雨淋湿了衣服。75年的插秧的活儿终于要结束了。第二年,就是1976年6月我又到水稻田干活。同许多人一样,还得了稻田皮炎。去拔稻秧,时间长了手指还磨破了。幸好没有发炎。我深有感慨地在76年6月19日的日记上写下了一句话:“要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便是接近共产主义了。”   在水稻田干活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是被蚂蝗叮咬。以前听说过蚂蝗叮人吸血,但从未见到过。这一次水田插秧我就亲身体验到了被蚂蝗叮咬的滋味。说实在的,被蚂蝗叮咬是感觉不到痛痒的。是在腰酸起立舒缓时,看到了自己小腿上有一个黄黑色的小东西,用手一拨没有掉下来,好象吸住了。这才意识到这是蚂蝗,学名叫水蛭的东西。早就听说过,被蚂蝗叮咬拽是拽不出来的,只能在被叮咬的旁边用手猛拍打一下,把它震下来。我就试了一下,果然就把蚂蝗拍下来了。蚂蝗吸饱了血,身体就胀大起来。后来怎么处置蚂蝗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是把它处死了,以免再叮其他人。后来抽烟的知青发现用火一烫,叮人的蚂蝗就会掉下来,用烟头烫蚂蝗也可以。反正年轻人对蚂蝗没有一点害怕,反倒是找到了一点乐趣。大概我们的水田是新开辟的,所以蚂蝗都不大,舒展开来的蚂蝗也就一寸左右长,半厘米宽的样子。后来我见过很大的蚂蝗,舒展开来约有10厘米长,1.5到2厘米宽!如果被这么大的蚂蝗叮咬倒是有点害怕的!   插秧结束,水稻的田间管理主要就是薅草治虫施肥,这些工作我都没有做过。到了9月中旬水稻成熟,稻田一片金黄,看着确实让我们心里高兴。算是体会到了作为农民的一份喜悦。我看种出来的水稻长得不高,比较矮壮,因此倒伏在地的不多。不过我们种的水稻产量并不高,估计亩产也就5-6百斤上下。这当然跟我们是新开辟的水田有关,土地肥力不高,产量当然有限。但这是我们第一次收获水稻,心里还是挻高兴的。   水田已经排干,就到了开镰割稻的时候。   9月11日我也去收割稻子。没想到割水稻现在都用锯齿镰刀,不用磨刀,而且很小巧,锯齿刀刃长只有三寸左右。很是轻便。割稻子本身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弯腰,一手揽拢稻子,一手持镰刀从稻子的根部割刈。这又是一个弯腰的活,时间长了我又感觉到腰酸,但比起水田插秧要好一点。割下的稻子顺手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后面有人专门收拢捆扎。随后用牛车或者人力挑运到晒场上。晒场是专门用石磙压实的平整场地,稻子在晒场上脱粒,晒干,扬场,最后收仓。这些活儿跟收麦子是一样的,我也去干过。以后我又有好几次去割水稻,直到10月15日我日记上还记着去割水稻。   小时候读书,都会背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农民伯伯到底如何辛苦,其实我并不清楚。真个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知青这段时间自己的躬行,这才深深懂得了农民的辛苦!“大米虽好吃,种出来却不容易”(1975年7月4日日记)从此我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盘中餐,尽量不浪费一粒粮食。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24-4-30 08:29:36

种稻纯粹自己干,
本无经验靠实践,
吃得田间千般苦,
方有香甜白米饭。

写手华 发表于 2024-6-15 11:03:43


分享了!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24-6-15 20:48:54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24-6-15 20:55 编辑

插队所在地的村民一日三餐都是吃大米饭,村里的农妇没有人会擀面、做馒头包子,大家干的农活自然是种水稻。起初种的是老祖宗几百年留下来水稻品种,这个老品种经过历史的沉淀,非常适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没有病虫害,无需农药,也无需化肥,只有在育秧的秧田里要施农家肥。把秧苗拔出来,重新插进稻田以后,直到收割,只需锄两次草,不用施肥,浇灌靠山上的泉水,因此旱涝保收。而且煮好的米饭口感很好,按农民的说法:没有菜也能吃下一碗饭。个人感觉,这种没有农药化肥,用天然泉水浇灌的大米,现在一斤至少可以卖10元。实际上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稻种早已没有了。当时村民没有种植的自主权,在公社干部科学种田的指令下,淘汰老品种,引进新品种。因为老品种是高杆水稻,不能密植,而新品种是矮杆水稻,可以密植。种植新品种看似产量增加,但是农药化肥缺一不可,经常在水稻扬花的时候还在喷农药,这样种出来大米,煮的米饭口感和老品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对村民来说,种矮杆水稻增产不增收,因为增产的稻谷收入,抵不上农药化肥及人工的支出。

无锡知青朱兆中 发表于 2024-6-16 16:51:03

感谢关注!中国农村的原种水稻恐怕现在都没有了。其实不止是水稻,还有许多疏菜,也都不是原来的品种了。最明显的是番茄,我在疏菜班种的番茄味道真是好极了,现在菜市场都买不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知青生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