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 中 的 小 溪
科尔沁草原纵跨内蒙中东部,南起东北平原,北与大兴安岭接壤,西和锡林格勒草原相连,东和呼伦贝尔草原成一体,方圆千里。我插队去的科尔沁右翼前旗位于这片草原的东北部,既是草原,又是兴安岭的余脉,山丘纵横之间,片片草场连绵不断,几乎每条山沟里、草甸上都流淌着叫不上名字来的溪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洮河、归流河等几条大河,然后汇集奔涌着流向远处的松花江。
我们所在的乌兰吐雅大队六个屯子全都散落在阿林山沟里,一条小溪曲曲弯弯地流淌在两山之间的大草甸子上,最近处离屯子不过一二百米。溪水边上,随处都能找到泉眼,无声的、静静的一股股地从地下涌出酒杯口粗细的泉水,在泉眼周边行成一圈圈细微的涟漪。那曾是我们知青的救急水,每当夏锄时,两条垄沟铲下来,浑身的汗如水洗过一般,嗓子干的直如冒烟。队长一说休息,撒腿就往河边跑,找到泉眼趴下身子就痛喝一通。老乡们按当地习惯出工前多把红茶喝透,而我们知青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在地里就靠泉水解渴啦。凉滋滋的泉水就如同在市里喝气水一般,咕噜咕噜几大口下肚,渴劲乏劲就全都消失了。
平静的日子里,溪水总是平静的流淌着。与乡间小路交叉的地方,水道较宽,水面很浅,一般刚没脚脖子。几块大石头错落在水面上,供人们来往方便。溪水流在草甸上则水道较窄,很多地方是可以直接跳过去的,有的地方用锄头一支,来个撑杆跳,也可以越过去。水道窄自然水就较深,可到大腿根。溪水两侧多生长着水稗子等草,近一米高的草往往把溪水遮住,从远处是看不见河床的,多是走近了听到水声才知道到了溪水边了。夏秋季时,一遇大雨,两侧山上的水滚滚冲下来,溪水会猛涨,一里地外就能听见水的咆哮声。雨再大时,溪水漾出河床,向四周的草甸子上漫溢,整个草甸就成了一片汪洋,顺着山沟向下游倾泻。那时,天上地下都是水,全都笼罩在雨雾之中,分不清天地了。但不多时,雨过天晴,蓝天白云与彩虹同现,再看草甸早已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依旧如绿毯一般。只有溪水仍在呼呼地奔涌着。
每年一进十一月,溪水就会冰冻。但从不会冻到底,不断涌出的泉水在冰层下依然慢慢的流淌。整个冬季里,屯子里的马倌、牛倌或羊倌们每天都会凿开一段冰块,让溪水露出,以供牲畜们饮水。最为难人们的是每年四、五月冰化的时期,水中的冰先化了,而岸边的冰还很厚呢,马车走到冰前,会扑通一下直落到水中,车上的人如同失重,心猛的一揪。到另一岸上岸时,又因冰面高,河底与冰面直上直下的还别特滑,四匹马往往使出全身劲还是拉不上去。这时,全看车老板的赶车技术了,好把式会让车稍斜些,叫齐四匹马一起使劲,大鞭子紧甩,大嗓门地几声吆喝,人在车上左右踉跄几下,车就会轧过冰层,冲出河道。
不知什么原因,记忆中少有当时对水的利用。草原上的春天多是干旱的,记得多数年头春天播种苞米时,用马车拉上大水罐,先到溪边灌满水,再拉到地里顺垄沟浇灌,很原始的一种抗旱办法。还有就是用于沤麻。每年秋天起麻后,找个河道既宽又深的地方,把溪水用土別住,行成个微型水库。然后把成捆的麻仍到水里。转年开春,再把沤好的麻起出凉干,撕出麻丝,打成粗细不一的麻绳,供全年使用。
潺潺的小溪,清彻透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科尔沁草原上荡漾,逢山而绕,逢土开道,水磨石圆,从不间断。我们的青春随着这溪水流淌,千回百转,终于涌入大江大河......。
2010.03.03
科右乡间有小河,
平时流淌没脚脖,
一旦汛期会猛涨,
具体用处却不多。
“科尔沁草原上流淌着叫不出名字的溪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洮河、归流河等几条大河,然后汇集奔涌着流向远处的松花江。我们的青春也随着这溪水流淌,千回百转,终于涌入大江大河……”
楼主的文字很优美,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