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老知青与家乡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山雄鹰
时间:
2014-7-19 14:11
标题:
老知青与家乡话
在新疆兵团的第二年,我便用半生不熟的当地方言跟农工交流。因为家乡话派不上用场,只能在知青点说,有时偶尔去县城办事,碰到天津知青,会听到家乡话,自会生出一种别样的亲切。
我遇到过一些至今还留在当地的老知青,他们多保留着纯正的乡音。在新疆博尔塔拉河附近的一个林场,有位看林员是天津老知青,说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我问他这么多年何以乡音未改,答称;‘我就剩这么点天津标志了。’这种心态可能有一定代表性。具有大城市标志的家乡话,在穷乡僻壤是身份的象征,有潜在的优越感。当然,说家乡话也是一种语言习惯,这是毋庸置疑的。
也有相反的例子,九十年代末期,回天津探亲,在火车上我曾遇到过一位黑龙江上打鱼的老知青,他一口东北腔。我说你连口音都变了。他回答说;‘可不,三十年了嘛。’后来他尝试用天津话和我交谈,说了几句连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因为他的家乡话非常蹩脚,倒不如说东北话纯熟,有点儿像外地人模仿天津话的夹生状态。对这些扎根外省的老知青来说,家乡话渐行渐远,甚至已被第二故乡同化了。
我也曾遇到过一位生活在赤峰的天津老乡,他与我交谈时,赤峰话音夹杂着天津味道,似乎很想两地兼顾,不偏不倚搞平衡,听起来很有意思。因为赤峰话比较柔、尾音还有弯儿【想想小品里的范伟】,天津话相对较硬、干脆,像两种地方话变成一种混合型乡音,幽默的像小品。类似现象绝非个案,五原有位老知青,在当地生活了四十多年,他说话就像勾兑鸡尾酒,有多种元素混杂;内蒙西部底色、偶尔的天津方言再加上有地域特点的普通话,谁也不像谁,若是给他的话断句,还以为是两三个人在说。
家乡话,说还是不说,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生活在外地的老知青,采取跟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方式,即跟当地人说当地话,跟家乡人说家乡话。我曾回兵团连队与老职工聊天时,也客串几句半生不熟的当地方言,一是为了尽量复制几十年前的语境;二是老乡听着也开心,觉得你那么多年还能说当地话,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以为,这倒是一种亲和的的选择。
不过,有时候家乡话是在特定情境下才使用的。我曾在南疆的一个村庄里,遇到过一位上海女知青。她们住的大都是土坯房,在一个院门口,忽听院子里似有上海女人说话,起初我还怀疑是错觉,远在新疆这么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落,怎么会听到上海话呢,但确实是上海女人说话,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我一直觉得上海女人说话像音乐般悦耳,有着这样声音的上海女人一定非常时髦。当见到这位说上海话的女人时,真是见面不如闻名,与预期相去甚远,无论穿着、气质和一脸的沧桑,全无上海女人的蛛丝马迹,唯一显示其上海滩背景的仅是吴侬软语。这位1965年来到新疆的上海女知青,正在与人争吵,因为是争吵,着急起来家乡话脱口而出,也不管人家听得懂听不懂。
‘乡音未改鬓毛衰。’或许,只有走南闯北的老知青才能体味家乡话的意义,才能感觉家乡话的温馨。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7-20 07:25
远在他乡忆乡语,
有的改变有的依,
皆与思乡有牵扯,
离乡更体乡音意。
作者:
天山雄鹰
时间:
2014-7-23 09:49
谢龙版的点评,问好。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7-24 07:40
天热保重!
作者:
金火鸟
时间:
2014-7-24 14:07
我喜欢乡音,下乡时曾学过北京、天津、上海的方言,至今还能说几句。我新欢走到哪都学几句方言,感觉很亲切。
作者:
天山雄鹰
时间:
2014-7-24 14:10
谢谢金火鸟朋友的点评,问好。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