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医学教授的一次误诊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26 11:03
标题: 医学教授的一次误诊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5-12-3 17:05 编辑

                 
      在北大荒上山下乡艰苦的日子里,北京知青中一位叫田乃珍的赤脚医生,经常到外面去实习,这样可以学到新的医学技术,掌握真本领,更好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她剪的短发,麻利、快言快语,且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笑,尽给大家讲一些生活中的新鲜事、笑话,逗得大家忍俊不禁,给我们的知青生活添加了青春的活力。
       我们七十多位位知青来自不同的学校。对于初次见面的她,直言不讳向大伙介绍了自己:我芳龄19岁,妈妈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今年才一岁。听罢大家“哈哈......”大笑。
      据说当地农工的子女有17岁就抱孩子当妈的了。大家开玩笑说,你在家里是当姐的,在当地可是当姨的了。说着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看看小田今天刚从桃园煤矿实习回来,一进门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盯着她那张美丽脸颊和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可是这回她首先声明:今天我讲的可不是笑话,也不是故事,而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一件真事。
      小田津津有味地讲述了起来:我这次到桃园煤矿医院去实习,在那里遇到了一位从哈尔滨医学院下来蹲点的专家级的教授,我们天天在一起上班。
       今天来了一位患者正好是那位教授給他就诊。患者身上长了一个大肉疙瘩,教授上前仔细端详着,又摸了摸,然后一锤定音:“瘤子。准备作手术吧。”
       这时站在一旁的我,毫不犹豫的对教授说:“这不是瘤子,是草爬子!”教授不解:“什么草爬子!?”
        而后我向教授讲起咱们知青中曾发生过的两起类似的草爬子事件。
        第一次是在我们开荒、伐木住帐篷期间,我们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毛雪立(仅十六岁)一天突然喊叫起来,大家全围上来看。
        她撩起衣服只见在她肚脐上方有一个小鼓包,这时和我们一起干活的单立波(当地农工的子女)告诉大家这是“草爬子”。不能用镊子夹,越夹它越往深处钻,越痛。教我们点燃火柴对着草爬子的尾部,这时它会慢慢的退出来。我们照此办理,草爬子真的退了出来。
       有了这次的经验,第二次知青陈洁群聪明的大脑门上发髻间,也钻进了一个草爬子,疼得她直叫唤。我们同宿舍的知青又采取上次的办法,终于把那可恶的草爬子整出来了,小陈的头发也烧掉了好几根。
       有了这两次的经验,小田才果断的判断出是草爬子,而不是瘤子。
       难怪教授误诊呢。教授常年生活在大城市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
       的确是这样,所以说,脱离实际的生活环境,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正像小田所讲,我们知青从首都北京刚一来就经历了如此的挑战。
       我们每次上山都要穿结实的衣服,穿旧衣服易被树枝化破,草爬子容易钻进来,所以我们的小腿上都像部队当兵的一样,打上军绿色三寸宽的绑腿带,看起来挺威武。
      地处东北一带的草爬子经常寄生在动物身上,它的头部有个吸盘是个吸血鬼。当地农工曾经抓来一只狗,扒开狗毛让我们瞅。我们清楚地看到好多比黄豆粒还大的肉疙瘩,看着令人毛骨悚然。
      艰苦的劳动让我们甩掉了娇、骄二气,我们的思想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7-26 15:30
          漂亮的枫叶同学,那咱们内地的人,现在到处都钻的去旅游,都不知道有爬子这个的东西,现在的人又都爱美,穿的也都不多,惹上这些东西,岂不太可怕了啊,
          所以,旅游也一定要挑挑地方哦,不能哪里都去,不了解的地方,还是要慎重一些去,是吧?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26 16:06
那时我们上山干活,草爬子多。现在不知道多不多了。不清楚是否是东北的特产?它是挺吓人的。所以到山区、树林里还是别穿裙子、短裤之类的为好。问候!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7-28 13:21

           一川同学,我不知道这‘草爬子’的官名是什么,我总感觉这个东西的官名,应该叫做‘蜱虫’,前些日子电视上演过,这个小东西时能要人命的,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个小东西。
           祝一川同学夏安,天气太热了,保重身体!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29 18:16
它的官名是叫蜱虫,上山穿鲜艳的衣服容易着它。

当你接触刚刚从山林中回来的人或物(野果,山菜什么的)的时候,它也有可能爬到你身上。真不可小瞧它。问天蓝好!也多保重!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7-30 06:35
欢迎一川枫叶同学常来知青角!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30 09:52
谢谢!致屹梁梁夏安!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7-30 18:50

            一川同学已经是知青角的嘉宾了,就她那一手的好文章,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都喜欢看,期待更多的好文章。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31 07:23
天蓝 发表于 2014-7-30 18:50
一川同学已经是知青角的嘉宾了,就她那一手的好文章,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都喜欢看,期 ...

谢谢给力!这是知青的经历,现在当故事讲给大家,也是愉悦的。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7-31 15:17

           非常的愉悦,尤其是和大家聊聊插队时候,曾经的、过去的事情,就特别有共同语言。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7-31 17:09
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中国知青网是我们的心声。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 18:43

           还有我们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可以说知青是一颗藤上长得1800万颗的一串苦瓜。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2 12:14
全国1800万知青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在心中留下的深深烙印。一切都是命啊!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2 16:10

          是一代人的生不逢时,是一代人的命运,是一代人的无语、是一代人的无奈。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3 07:29
如果当时不走这条路,国家如何解决1800万知青的就业?他们的未来又是什么样子?哎!不说这么多的如果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3 14:07

           我想:应该不会比插队更惨吧?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7 20:43
天蓝 发表于 2014-8-3 14:07
我想:应该不会比插队更惨吧?

小妹插队肯定比我们在农场苦多了。好在我们虽然干活累,但我们吃得好。每个月45斤定量吃不完。我们有养猪场、养蜂场、面粉加工厂、酱油厂,一切都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现在还怀念那时的伙食。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8 13:46

          我们插队的那时很苦很苦的,早上吃的是小米粥里煮土豆,缸里腌的酸菜,因为我们没有腌酸菜,所以都是这个老乡家今天給一碗吃几天,明天那个老乡家給一碗吃几天的,干的就是用玉米面、莜面、炒熟的炒面,放点盐、稍稍加一点小米粥一搅合,每天早饭都如此,中午饭是蒸莜面河咯,把莜面和好放在河咯床子上一压,河咯就变成面条了,蒸熟了沾上醋吃,晚上就又是小米粥煮土豆,炒面。
          我们村里是8个女生,2个男生,就这样的伙食,两个男生老也吃不饱,夜里偷偷用铁丝钩开库房门的锁。偷出了白面擀面条吃小灶,连吃了两天就被管库房的女生发现了,觉得有人动过白面,然后他们俩就被抓了个正着,后来支书也没有说他们什么,只是给我们换了一把库房的锁,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9 10:16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8-9 22:39 编辑

        真是委屈小妹了。我们一个大院里的知青,上延安去插队更苦。一年就发二两油。以致回京探亲在家里炒菜时只倒一点点油,家里人不理解怎么这么节约。   
       相比之下,我和部机关去五七干校算很幸运的了。只是干的活像劳改犯。劳动强度超过女生的极限了。要不好多知青落下一身的病。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9 18:21

   总结一下就是:

           聋子、哑巴,都一样,
           背着、抱着,一边沉,
           苦瓜、黄连,一样苦,
           插队、兵团,是一家。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9 22:37
   应和小妹:
  知识青年、五七战士,
      思想改造一个样;
      人拉肩扛卖苦力,   
      和劳改犯一个样,
           忍辱负重。
           战天斗地,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风雨人生一个样。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0 13:54

       总结一下俺插队时候的样子:

                    破衣拉撒一朵花,
                    天天粗粮浇灌她,
                    农村孩子没两样,
                    年底卖粮返回家。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1 07:36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当年插队在内蒙丰镇,也很苦。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宿舍谁也不愿意做饭,干脆倒下睡觉。后来大家轮流每个人值一天班,给大家做饭。伙食也差,口粮不够。经常拿东西和当地人换点粮食。相比之下。我在五七干校算幸运的了。小妹那时真和农村孩子没两样。当父母的知道这样也会心酸的。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4-8-11 08:21
下乡实践长知识,
城里教授也不实,
想起当年那些事,
心底热乎诉说之。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1 12:14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11 08:21
下乡实践长知识,
城里教授也不实,
想起当年那些事,

实践出真知,教授也有无知事。谢谢龙行天下!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2 01:09


           当年家里都没有人了,家长们都进了牛棚、学习班劳动改造去了,家里根本就没有人给你寄钱回北京,别的同学们都回北京回家了,我们就只能在农村里呆着。后来,可以回家了的时候,也还是没有钱买票回家,只好把分给我们的口粮先卖了,拿着卖口粮的钱买票回北京。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2 07:55
      我知道小妹这么苦,心都酸了。父母知道更是伤心至极。我们在农场每个月挣26元,除去上交12.6元的伙食费,其余13.4元都是自己的零花钱。我三个月攒了30元,托熟人带到北京给父母。我爸爸回信给我:你以后不要给家里钱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家里就放心了。我们在农场吃的不用发愁。这是我们最知足的。
      我爸爸属于老好人之列。文革没有批斗也是我家的幸事。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2 17:26

          比我苦的知青大有人在,听说有一个丰镇的女知青,家里是后妈,插队走后,就被扫地出门了,没办法只好和当地的农民结婚,婚后生了3个儿女,可恨的是那个农民占了她的光,出来工作后,又把她抛弃了,她有家不能回,后来听说在丰镇的县城要了饭了,真是太惨了。
           还有被逼疯的知青、自杀的知青,唉----,无语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2 19:35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心态好活的就知足、就幸福。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8-12 21:44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4-8-11 07:36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当年插队在内蒙丰镇,也很苦。每天干完农活,回到宿舍谁也不愿意做饭,干脆倒下睡觉。后来 ...

是这样,我们在队里时,实在馋得要命,就拿衣服什么的跟老乡换鸡蛋吃,后来我们几乎是“衣”无所有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3 07:49
屹梁梁 发表于 2014-8-12 21:44
是这样,我们在队里时,实在馋得要命,就拿衣服什么的跟老乡换鸡蛋吃,后来我们几乎是“衣”无所有了。
...

悲惨世界怎么会发生在生不逢时的知青身上?屹梁梁也是从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处在当时的环境里,可想而知你们嘚多想父母,多想北京的家啊!相比之下我比你们幸运多了。干活虽累,劳动强度大。但我们伙食好,定量在北京市每个月31斤,在农场是五十斤,富富有余。当地农工、北京机关干部对我们关心,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所以心情好时就不那么总想家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3 19:15

          对!刚去的那年,我们也和梁梁大哥他们一样,知青是国家每月44斤粮食,我们就拿玉米面换香瓜吃,1斤玉米换5斤香瓜,我因为没有洗就吃,得了痢疾,在公社开知青学习班,我突然就晕倒虚脱了,把其他人都吓坏了,那时候真是年轻不懂事。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3 20:01
天蓝 发表于 2014-8-13 19:15
对!刚去的那年,我们也和梁梁大哥他们一样,知青是国家每月44斤粮食,我们就拿玉米面换香瓜吃 ...

  说起香瓜,我们农场自己也种了,丰收时一筐又一筐摆在地头。大家从筐里抓起一个,掰开尝尝,要是甜的,就分给大家一起吃,要是不甜的就像投手榴弹一样抛出去。因为收获的太多吃不了,所以投到地里也不在乎了。农场自给自足我们也享乐其中。我们光吃瓤,皮不吃,所以没有人闹肚子。小妹那里艰苦,粮食欠缺,以瓜果代替粮食填肚子。真受苦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4 14:15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4-8-15 18:38 编辑

         插队的时候,曾经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同学们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所以知青角上的同学们会越来越多,他们都有知青情结。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8-14 15:25
小妹说得很对。一代人的情结。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8-15 18:40

    知青同学们心中永远解不开情结、心结。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