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湖南知青网吉辰:读董守良先生《双枪将军马坤》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几乎无人不知白求恩,这位为中国革命奉献生命的国际战士。可是在加拿大,另一位帮助中国革命的国际斗士更为人们熟悉,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洋人保镖马坤。最近,拜读董守良先生馈赠的大作《双枪将军马坤》,对中加人民之间的友谊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 董守良先生是我来到加拿大之后认识的好朋友。董先生是河南淇县人,随父寓居湖南,在湘江楚韵的熏陶中自幼喜爱文学,又在加拿大留学,领受莎士比亚西方风韵,获得中英比较文学博士。他才华横溢,学贯中西,做过湖南电台广播员,做过大学教师,又曾任职于英国BBC记者。退休后仍然关注文化事业,创办过中英双语学校,是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知名人士。我们是同龄人,都是“文革”中老三届学生,因此交谈起来十分相得,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董守良先生热衷研究中加文化和中加友谊,研究马坤(莫里斯·科恩)达21年之久,搜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并亲自采访过陈立夫等历史名人。科恩,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后移居加拿大,在埃德蒙顿认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洋人保镖,从此开始了追随孙中山帮助中国革命的长期历程。当孙中山发起护法战争,成立广州军政府之时,科恩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毅然来到中国,担任孙中山的上校副官,陪同孙中山经历了陈炯明叛变等艰难时刻,患难与共,生死相托。“马坤”,就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给起的中文名字。此后,马坤一直为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不懈努力,出生入死,他上过战场,进过日寇集中营,赢得中国、加拿大和各国人民的尊重。去世后,宋庆龄亲自为马坤撰写了碑文。在董守良和他的同事谭元亨的文学笔端,马坤的一生得到了丰富多彩的体现,读来引人入胜,不忍释手。 我在家乡青州任职期间,也热衷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读《双枪将军马坤》第二十章“双枪将”时,我记起有一位青州人名温树德,也曾陪同孙中山经历了陈炯明叛变的磨难。我臆测,也许来自加拿大的马坤和来自青州的温树德曾经携手为孙中山“护驾”,说不定还是熟人。为此,我找到当时撰写的底稿,将部分内容附于后,供热心者一阅。
附:《青州通史·现代人物·温树德》节录 温树德(1887-1959),出生于青州凤凰店子村,在伯父资助下,完成学业,并初通英语。16岁时,由基督教会资助,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回国,进清朝政府北洋舰队供职。辛亥革命后,升任“联鲸号”炮舰舰长。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政府抛弃民国临时约法,拒不恢复国会。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海军总长程璧光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乘“海圻”号军舰南下,拥护“约法”。温树德本拟带“联鲸”舰南下,因舰机损坏不能起航,遂弃舰只身前往广东。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将南下舰只与先在广东的永翔、楚豫等舰合编为护法海军舰队,温树德被任命为“同安舰”舰长。 1921年4月,孙中山由上海回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揭起护法旗帜。当时,海军舰队中闽籍官兵极力排斥外省籍官兵,独揽舰队大权,对护法日趋消极。孙中山决心整顿海军。1922年4月下旬,孙中山秘召温树德等人,布置整顿舰队方案,并指定温树德为临时总指挥,夺取舰只,驱逐闽人,重新组织舰队。夺舰成功后,孙中山非常高兴,予以慰勉,并于4月30日,正式任命温树德为护法海军司令兼“海圻舰”舰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观音山,兵围总统府。温树德忽听炮响,下令各舰即刻生火待命。午夜,接总统府秘书谢持电话后,即派陆战队80余人,到珠海附近永汉马路一带布防,将孙中山先生接到珠海司令部。温树德认为珠海接近长堤,恐不安全,商同孙中山乘小火轮登上楚豫舰。次日晨,孙中山即指示海军讨伐陈炯明,召集在舰官兵,发表讲话,声讨陈炯明破坏护法。舰上官兵群情激奋,表示拥护孙先生的主张,一定要向叛军开火。孙中山当即命令温树德赶快布置,于下午1时向叛军开火。随后孙中山转到永丰舰,温树德则到永翔舰指挥。永丰、永翔、楚豫、同安、豫章五舰鱼贯顶潮直驶,先由永翔舰领先打响,向白云山、瘦狗岭轰击。一直打出省城,驶到黄埔,饶过深井村,再回省城。由于不见陆上友军响应,舰队只得停泊于白鹤潭。孙先生也在永丰舰上住下来,等待北伐军回师夹击叛军。后因北伐军回师无望,海军内部又起分化,孙中山认为,继续与叛军对峙已无实际意义,在困守3个月后,为谋全国革命的大略,乃离开广州,经香港转赴上海。
闲人一个 发表于 2014-10-12 09:34
大作拜读!问好先生!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