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故居寻记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2 12:15
标题: 故居寻记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12-2 19:01 编辑

         

    “有那么一个星期天

     我家的门口一道弯

     来了一个老奶奶在路边

      右手拄着个长拐棍

     左手提着个大竹篮

     走一步/挪一点

     走了半天没多远

     原来呀她是串亲戚

     忘记了住在哪——个——院”

   印象中这个歌好像是我在小学二、三年级时,我们盔二小学生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联欢时,看到舞台上一个头戴两个翘翘辫的大头娃娃道具的表演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边演唱的歌。

   轻盈的舞步,柔软的双臂,欢快的曲调简直把我们吸引住了,大家全神贯注的看着表演,并赢得了全场一片片的掌声。在谢幕时表演者一只手摘掉了大头娃娃道具,另一只手高举频频向大家鞠躬,全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才发现表演者是一位高年级的男生。同学们又是一片惊讶声:原来是男生?!舞跳得那么好!回到家我们不时的摹仿,但谁也跳不好。从此这个歌伴舞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时隔四十八年后(2003年11月)我作为一个老奶奶,住在和史家胡同相邻的干面胡同(当时儿子暂住地),不是象歌中所唱的“拄着长拐棍”“提着竹篮”去串亲戚,而我是骑着“飞鸽”自行车(闹非典时儿子买的),肩背“奥林巴斯”照像机去寻找我五岁时住过的地方。东四十二条细管胡同21号(原来叫水獭胡同)。

    二哥曾对我说,他自己去找过,只是认认门没有进去。我这次不光去找童年的影子,更主要的是去找白大娘。回顾1954年底至55年初,妈妈在医院生我弟弟期间。家里没有大人看着我,只好把我交给白大娘看管。那时侯的我可听话了。爸爸给我买了一包江米条,放在白大娘家的高板凳上,我老老实实座在小板凳上吃。

    我家旁边紧挨着就是北京五中,白大娘家的儿子在此校上学,曾带我去抓奖,实际是摸奖,那时侯奖品是都拴在绳子绑在横杆上,摸奖的人用布把眼睛蒙上往前慢慢走,摸到什么给什么。我当时摸了一个大鸭梨还挺高兴。

    记忆中我的右腿关节处被一骑自行车的给撞破了。(现在还留下一个葵花籽般大的紫印)白大娘也非常关心我,搀着我在院子里慢慢溜达走。

     我想到这儿怎麽能空手去呢,得给老人家买点东西,于是我在稻香村买了两盒糕点,往北边骑去,由于城市扩建,东四十条一过就找不到路标了,我想再过二个胡同可能就是东四十二条了。到了地方没见有细管胡同的路牌,只好问过路人了。问了几个人,得知原来还要穿胡同往西再往北走,好在老北京的胡同宽度有限。

    当我拐到了北京五中学校位置时,,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故居门左侧方注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醒目的标志牌。定眼一看:暗红色的门框,普通再普通不过了。只是门口没有了两个石头墩。小时候记得它是个老北京标准的大四合院。每一家门前都有红色的大柱子,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石头台阶,院里的小孩都要走下台阶步入院中间的荷花池玩。四合院的东南角还套着一个小院。

      我先请了一位过路人帮我在门口照了一张像留作纪念。

     然后我信步地走了进去,定神仔细一望,哪里还有什么大院啦,红红的大柱子也被埋藏在,被各家扩建的房子里了,仅留下一窄小的过道了。哎!北京房子太紧张了。

      我冒昧的敲响了我家曾住过的那间房子的门。一位长得很周正的大姐打开了房门。我说明了来意,大姐很情愿的让我在她家照几张像,高高的房梁虽然多年失修,显得有些陈旧但仍然可见当年老北京建筑的皇家气派。我询问大姐,有个白大娘在这个院里住吗?大姐回答“在”,然后大姐把我领到一进院门的第一个房子。正巧,白大娘一人在家。我上前牵着白大娘的手说:“我是小敏啊”白大娘马上问我,父母及两个哥哥的情况。老人家虽然八十好几了,但头脑很清晰,我们一起唠起家常。白大娘高兴地收下了两盒稻香村糕点。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后辈我报以感恩之心,我说以后我还来看您的。

    48年后又重返童年的故居,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人,了却了一份心愿。看到白大娘多少年来一直住在这如此简易的一间房子里,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感到老人家太不易啊!与现在史家胡同里的四合院“好圆宾馆”(对外国友人开放)的富丽堂皇形成了天壤之别。打心眼里希望成千上万个像白大娘这样的人能住上宽敞的房子安度幸福的晚年啊。

   十年后——

       也就是去年九月十四日闲逛又走进了小时候曾居住过的细管胡同

       北京市第五中学在我家东边隔着两个门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门没有了两个旧石礅,所以不敢认了。正好旁边有位大姐蹲在卖菜的那里挑选白菜。

    我顺便问了她一句:大姐,原来的煤炭部宿舍是哪个门?大姐说,我就住在那个院里。

     我说大姐我向您打听个人。白大娘人还在吗?

     她回答:己经走了。走时九十多岁。

     我又问:有位叫张兰大姐还住在这吗?

     她回答也走了。走时近八十岁。

      那我再问一位叫娟娟的她的小弟还住在这吗?

      她回答也走了。突发脑溢血走时五十出头。

      院子里认识的三位都走了。那院子我也不进去了。

      我说大姐您还记得我吗?十年前我在您家照过像。那是因为您家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大姐说:去家里坐会吧。我说不用了。和这位东北大姐道了声再见!我便离开了。

      想想三个年龄段的熟人都走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再来这的机会就极少了。


001Lywwcgy6FOyU6exH71&690.jpg (37.14 KB, 下载次数: 2)

细管胡同

细管胡同

001Lywwcgy6FOA017099d&690.jpg (218.11 KB, 下载次数: 4)

田汉故居

田汉故居

001Lywwcgy6FOzYbIlje1&690.jpg (154.22 KB, 下载次数: 2)

我的故居

我的故居

001Lywwcgy6FOBMlWAr73&690.jpg (167.43 KB, 下载次数: 1)

北京五中

北京五中

001Lywwcgy6FOCA5c4s9c&690.jpg (65.31 KB, 下载次数: 1)

田汉故居介绍

田汉故居介绍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2 17:23

          姐姐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这片文章更精彩,看出了姐姐是个重情重义的好人,白奶奶在临死前也得了您的济了,姐姐那锲而不舍的热心肠,充分说明您是一个善良得不能再善良的好人了,我想:白奶奶死前吃到小敏买的点心,也一定很欣慰。
         活着的人们,一定要好好的、快乐的生活吧。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2 18:48
天蓝 发表于 2014-12-2 17:23
姐姐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这片文章更精彩,看出了姐姐是个重情重义的好人,白奶奶在临死前也得 ...

看到小妹写的点评,我的眼睛湿润了。那时的四合院友邻间洋溢着浓厚的亲情。一个大院的人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大伙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干。白大娘的影子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长辈的传教,赐给我善良。好人是会有好报的。愿我们大家都开开心心活出精彩来。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12-2 22:59
本帖最后由 屹梁梁 于 2014-12-3 06:41 编辑

学姐是性情中人,很怀旧,和我一样。我小时候住的院在开"亚运会"前就拆迁了,我们搬到了亚运村,整个胡同竖起来了,原来的街坊们也分散开了,我因没有跟着搬过去,所以只有休息的时候回那边看看亲人和老街坊,逐渐的那些长辈人甚至同辈人...

确实,平房院里的人都很亲,我院西屋姥姥的家人都在外地,她老人家的腿脚不太好,拿我就当亲孙子使。每天早上上学时,我只要一出家门,她就让我顺带干些活,灌暖壶、沏茶、倒炉灰 ... 我熟练地干完后,她一定让我到她的放钱罐里拿几分钱买“酸枣面”,我不会拿她的钱,但她每次都要说。临出门她还会喊:“林哪,上当街要靠边走,别站在马路当间儿挡人道!”

插队临走那天,全院的街坊们都出来送我,她也硬撑着走到大门口,拉着我的衣袖哽咽着说:“长点心眼,别老傻啦吧唧的,出门干啥要有点眼另见”。

唉!我们那个院拆得光光的,连棵树也没留下。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3 09:14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12-3 09:15 编辑
屹梁梁 发表于 2014-12-2 22:59
学姐是性情中人,很怀旧,和我一样。我小时候住的院在开"亚运会"前就拆迁了,我们搬到了亚运村,整个胡同竖 ...

学弟所讲的西院姥姥对小时候的你给以精心的呵护,简单的话语中渗透着老人家的朴实、厚道,你主动、热心地帮助姥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出自对姥姥的爱戴。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人。
学弟也是善心肠的人。如今我们都已步入老年,所以怀旧是必然的。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返城、就业、下岗等等蹉跎和坎坷的岁月。更加体会到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炎凉。
我们怀念那时的大院、那时的邻里、那时的师生,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少年、青年影像的回放。我们怀旧,我们不忘本,我们怀念曾经美好的一切,希望人间的爱——永恒。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3 23:15

          其实我看姐姐的那篇文章,才是眼睛一直是酸酸的,您和白奶奶的感情,叫我们大家看的心里都酸酸的,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
          我也特别怀念我以前的大杂院,小朋友们很和谐、很快乐,成天东家出西家进的,很是热闹的。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4 08:39
天蓝 发表于 2014-12-3 23:15
其实我看姐姐的那篇文章,才是眼睛一直是酸酸的,您和白奶奶的感情,叫我们大家看的心里都酸酸 ...

小妹也在大杂院里住过,亲身经历和感受也会很多的。
我想起在这个院里的小朋友,在我五岁时身体还很单薄时就不服输,一位小我两岁的弟弟,长得又壮又胖。我愣是在荷花池里从南头背到北头。大约有七、八米远。小朋友们都为我叫好。到现在印象还可深。
那时我妈妈给我剃头了短发头,我嫌太短了,不愿意出门。妈妈说,那你就在家呆着看门吧。我回答:叫我看门,那我就背着门到处走。哈哈!看门=看家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4 21:33

          小时候的四合院特别好玩,东房住着小四川儿,说着四川话,我们院里的所有人,都老学他们家人说四川话,动不动他家就炒满满一大锅辣椒,弄得满院子的人,都辣的陪着他们家人呛得咳嗽,南屋住着的人家,来了一位串门的天津小姑娘,急了就骂人:“尼嘛嘛似个墨斗鱼”。王家的那个乖乖的小男孩和李家的安静小姑娘好,我们没事老起他俩的哄,北屋那个瞎奶奶,看不见了,和面擀面条是又劲道、又好,听说原来是在宫里和李莲英一起干过活的宫女。
           总之,四合院住的真不寂寞,真的很热闹,比现在楼房水泥屋,真的好极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5 10:12
天蓝 发表于 2014-12-4 21:33
小时候的四合院特别好玩,东房住着小四川儿,说着四川话,我们院里的所有人,都老学他们家人说 ...

四合院拆了墙是一家人,不拆墙也是一家人。每家的事都是大家的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现在住进高楼是鸡犬之声相闻,老子不相往来。想起来还是那时好。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5 10:13
天蓝 发表于 2014-12-4 21:33
小时候的四合院特别好玩,东房住着小四川儿,说着四川话,我们院里的所有人,都老学他们家人说 ...

四合院拆了墙是一家人,不拆墙也是一家人。每家的事都是大家的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其乐融融。现在住进高楼是家家自扫门前雪。想起来还是四合院好。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5 19:04

           小盆友们放学后都在一起玩,女孩子们在一起跳舞、唱歌,有时也和男孩子们一起,爬到房上去玩,仔仔细细的观察别的院子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回来在对别人说,很有意思的。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5 20:58
天蓝 发表于 2014-12-5 19:04
小盆友们放学后都在一起玩,女孩子们在一起跳舞、唱歌,有时也和男孩子们一起,爬到房上去玩, ...

到我上学时已经搬出四合院了。所以没有以后的体会了。只有听小妹讲故事啦。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7 13:36

           我们后院有一个部队的养马场,战士们平时收拾马棚,还经常骑着马儿在院子里溜达,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新鲜,看着战士们骑着马儿圪垯、圪垯的在院子里溜达,觉得很羡慕呢。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7 15:45
天蓝 发表于 2014-12-7 13:36
我们后院有一个部队的养马场,战士们平时收拾马棚,还经常骑着马儿在院子里溜达,这对我们来说 ...

圪垯、圪垯的院子里遛马还真新鲜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10 13:13

          有一段时间,院里的小盆友们,突然喜欢挖虫子这个游戏了,我们胡同里的马路两边种着两排大树,大树下的土地里有很多小窟窿,有的小盆友就告诉我们,顺着小窟窿挖,一准就能挖到东西,于是,所有小盆友就都找窟窿眼往下挖,挖出来很多的圆圆大大白白的虫子卵,好像是知了的,挺好玩的,小的时候没有玩具,小盆友们只能玩这个东西。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0 13:32
天蓝 发表于 2014-12-10 13:13
有一段时间,院里的小盆友们,突然喜欢挖虫子这个游戏了,我们胡同里的马路两边种着两排大树, ...

这个我小时候也干过。还有扒拉蚂蚁窝。
还有玩剁刀的游戏。双方在地面上各画出一个方框(代表小房子),用削铅笔的长把铁质刀,向土里剁一刀,然后和自己的方框(小房子)连上一条线,刀没有垂直插在土里算失败,就要轮给对方剁。看谁先把对方的房子包围住,谁就获胜。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10 17:20

          那个游戏,我也玩过的,很好玩的。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0 23:12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4-12-10 23:14 编辑
天蓝 发表于 2014-12-10 17:20
那个游戏,我也玩过的,很好玩的。

       记得一次意外的发生,爸爸第一次吼了我后,再没有玩过它。。
原来我和楼下的一位叫李俊瑜的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当我用刀往土地上剁的时候,刀尖剁到了小石子上,可能是我用的力大,当时刀尖迎面反冲上,正好扎在我的的两眉中间。留下一个红点。爸爸吼了我一声:“以后不许再玩了,把眼睛扎瞎了怎么办”!生平仅有的一次挨爸爸的训。当时我哭了。
       后来我上小学后,有几位同学说,你们看她真臭美,还在脑门中间点红点。几年后红点自行消失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13 20:05
         小的时候经常和院子里的小盆友们玩唱歌跳舞的游戏,表演歌舞:《喜鹊与小孩》,我总是演小喜鹊,院子里的珊珊小盆友老演我妈妈老喜鹊,我姐姐老演小盆友,因为喜鹊妈妈出去找食吃,留下小喜鹊在家一不小心掉下来,被一个小盆友捡回家里去养着,小喜鹊不吃不喝,老喜鹊急的团团转在树上唧唧喳喳的找孩子,最后小盆友发现做错了,把小喜鹊送回喜鹊的家,这个歌舞我们演了不知多少遍,而且百演不烦,想起小的时候的四合院,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3 20:57
天蓝 发表于 2014-12-13 20:05
小的时候经常和院子里的小盆友们玩唱歌跳舞的游戏,表演歌舞:《喜鹊与小孩》,我总是演小喜鹊, ...

小妹讲起小时候的事,我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小朋友在一起玩,真得很开心。
我从六铺炕搬到北京站盔甲厂胡同后,也和姐妹们一起做游戏,编舞、跳舞。落幕的时候还打出祝福语的条幅来。主编是楼下的李润璞姐姐,他爷爷和周恩来是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我在小学时就在她家里看到,班级的同学录。给周恩来的评语字多、评价最高。现在我还保留着呢。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13 21:25

           四合院是我们最美好的--儿时记忆。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4-12-17 13:32
我小的时候住马匹厂,院子里一拨子上盔二小的,我比你们大几岁,对那地界儿也很熟悉。我们家距离受禄街徐悲鸿纪念馆仅几步之遥,所以大人带我们去过那里两次,记忆最深刻的是徐悲鸿先生所画的马,徐悲鸿笔下的马非常有气魄,另外一幅画是《移公移山》。我认识纪念馆傍边院里住的也是你们小学的学生李慧珠(女中队长 漂亮 练体操),还有一位叫郑志康的男同学,小时候很淘气,哈 到文革搬走了就再没见过他们。楼主的回忆很亲切,想不跟帖都不行。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4-12-17 14:22
感人至深的一段往事。[b]“时隔四十八年后(2003年11月)我作为一个老奶奶,住在和史家胡同相邻的干面胡同(当时儿子暂住地)”。看到干面胡同 ,雾梦感到格外的亲切。雾梦的长姐曾在那里执教。雾梦也在那里上过小学1.2年级。  祝好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7 21:59
天蓝 发表于 2014-12-13 21:25
四合院是我们最美好的--儿时记忆。

我只住了四年的四合院。之后都是住三层、四层的楼房了。没有小妹上学时的体会了。真留恋老北京的四合院。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7 22:14
下里巴人. 发表于 2014-12-17 13:32
我小的时候住马匹厂,院子里一拨子上盔二小的,我比你们大几岁,对那地界儿也很熟悉。我们家距离受禄街徐悲 ...

马匹厂知道。徐悲鸿纪念馆我参观过两次,曾遇到过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头烫着大花小披肩。那时思想不开放,看到纪念馆中展览的徐悲鸿画的马,那是赞叹不已,可是对裸体画不感冒。加之有的同学对纪念馆看门的老头有不好的看法。所以再没有去过。挨着纪念馆东边有一家是私家正骨的。我妹在那里治疗过。所以印象很深。
住在附近我们班的小学同学有一位女生叫张思思,她爷爷辈和张学良是亲戚。你讲的两位同学我没有印象。说明不是同班的。问好下里巴人。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7 22:23
雾梦 发表于 2014-12-17 14:22
感人至深的一段往事。]“时隔四十八年后(2003年11月)我作为一个老奶奶,住在和史家胡同相邻的干面胡同( ...

雾梦是在胡同里的党校里执教还是史家小学里执教?有红十字会也在胡同里。祝好!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4-12-17 22:25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4-12-17 22:23
雾梦实在胡同里的党校里执教还是史家小学里执教?有红十字会也在胡同里。祝好! ...

1963年雾梦的长姐在干面胡同小学执教,雾梦跟随长姐在干面胡同小学上小学。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4-12-17 22:37
雾梦 发表于 2014-12-17 22:25
1963年雾梦的长姐在干面胡同小学执教,雾梦跟随长姐在干面胡同小学上小学。 ...

我没有在干面上过小学。是儿子就业时的临时住地。我偶尔去住。那个四合院简直就是个大杂院。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4-12-18 19:38

          勾起了同学们对胡同的记忆,太好了!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