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转载:舒婷读书处 [打印本页]

作者: 丘山墨客    时间: 2014-12-22 16:42
标题: 转载:舒婷读书处
本帖最后由 丘山墨客 于 2014-12-31 08:56 编辑

舒婷读书处

陈美瑟


         在《院田村新农村建设申报材料》上,称舒婷旧居为“最美丽的朦胧诗发祥地”和“全国诗歌爱好者的朝圣地”,特安排资金60万元对其进行维护修复,使之成为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吃了这60万元的“偏食”,“迪吉于斯”果然在院田的古建筑群中出落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那天在“生气盘郁”的大门前遇到春池陈弘郑其岳一行,春池说这幢古屋确实值得一看,我就赶紧走进去走马看花地看了个遍——连柴房谷仓都没漏。

       利用名人效应多造点势,可向上面多讨点“官银”,这点我十分赞同;但把舒婷住过的那个谷仓说成是“发祥地”、“朝圣地”我总觉得大而无当。“文曲星”包拯出生在合肥肥东,可没有人称那里是清官的“发祥地”。诗仙李白说自己在陇西成纪长大,也没听见过哪位诗人跑到那里去叩头。舒婷1979年在《诗刊》发表的处女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那时她离开院田已经整整五年了!我至今未读过一首她在那老庙似的谷仓里写的诗。插队时曾与她同住一室的陈安琪手抄了一批当地插友写的诗,也没有一首是舒婷的。在来院田的大巴上,倒是听正杰说那时舒婷常到上杭一中借书看,所读之书涉猎极广,读了还抄。舒婷在《笔下囚投诉》等文中曾报过她在上世纪70年代读过的书名,计有《普希金诗选》、《海涅诗选》、《飞鸟集》、《复活》、《战争与和平》、《奥勃洛摩夫》、《安娜·卡列尼娜》,甚至还有《哈姆雷特》、《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恶之华掇英》和《洛尔迦诗选》……

        以上书目,没有一本“国货”,不知是她个人偏好,还是因地制宜?我想也许是后者吧!“文革”时期焚书坑儒,哪有可能“书铨”呢?——“铨”系文言,有选拔、挑择之意;“书铨”亦是舒婷哥哥的大名。能为子女取“书铨”、“佩瑜”“维嘉”这样的名字,足见其父的国学修养。这一点在《很是惭愧,父亲!》一文里可以找到映证。舒婷说父亲懂字画,爱收藏,晚年养花饲鸟,颇有传统文人味。每当她为“及笄之年”是几岁之类的问题烦恼时,搬出书前来救她于水火的总是父亲。遗憾的是,在她童年,父亲因右派被遣送山区劳改,无法对她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在她的记忆中,寄5块钱让她还学校图书馆的欠款已是终生难忘的书缘了……

       2001年我写了一篇《谢春池的真名与笔名》,根据闽南人的传统习俗大胆揣测“春池”有“延续香火的男孩子”之意。谢春池看后虽认为我是“误读”,但仍表示“亦可”,没有一棍子将我打死。如今容我再大胆一回,揣测“舒婷”或有“书亭”之意;看在书的份上,谅舒婷亦不会对我的乱弹挥棒。书亭多好,可以歇脚读书亦可藏书。当然,你也可以说“舒婷”也谐音“书停”——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写照,不是太幸福温馨;但别忘了还有歇后语“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呢!“输停”不就是赢么,大吉大利着呢……

       书是什么?它是人类文字作品的载体,这种载体在舒婷插队时期基本上是纸质的。它从远古走来,从金石、兽骨、绢帛、竹木、土纸一直走到今天的光盘。一枚指甲盖大小的U盘所载的文字可以千百倍地超过殷墟考古70年所获的甲骨文,但这不能说明它所含的信息量就比殷墟甲骨大。如今在垃圾桶里我们常可以看到常人随手丢弃的U盘,而甲骨学却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目前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就有500多人呢!

       中国的田野考古,是从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开始的。在那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在书斋里读书研究的成果怎能跟田野发掘调查得来的相提并论呢?它们的差别是云泥之差。现代人往往以为考古就是“挖宝”,对埋藏“宝物”的那块土地不屑一顾,只管将挖出的“宝物”搬往实验室研究就完事了;殊不知周围的山川河流、花鸟禽兽也都是载体,也有同样高的研究价值呢,只不过它们欲向人们传达的信息不是文字罢了!

       同文物相比,艺术的载体就更不局限于文字了——有时候甚至不局限于物质,所以才会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一说。阿拉伯著名诗人兼画家纪伯伦说:“艺术是个人的隐藏与自然的外像在创造新形式上达成的一次协议。”现在喜欢旧体词诗写旧体诗词的人不少,但无论他们如何呕心沥血都成不了李杜,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盛唐的那种社会环境。谢春池无论在他那“见山居”里写出多少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无法像卧轨自杀的海子那样震撼人心流芳千古,因为寒风刺骨百花凋零的“文革”已经过去了!现在在鹭岛,人人面朝大海,处处春暖花开,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已构不成诗的梦幻与意境……

       我认识舒婷完全通过文字,通过读她的书了解她。迄今为止面对面的接触只有一次,那是30年前我在省文讲所脱产学习期间,我们创作班学员与省作家团一块游鼓山。归途中当大巴开到半山腰时,舒婷突然发现她的坤包不见了——原来在山上照相时,舒粉们一个个争先恐后替她拎包,传来传去就把包忘在亭子里了。大巴司机问舒婷包里有钱吗?舒婷说现金不多,但那个包很值钱,是在国外专卖店买的,花了她两个月薪水呢!司机听了二话没说就拉着一车人返车寻“椟”,结果还好——有游客拾了交给警察叔叔,遂完璧归赵。

       写到此处提起这点陈谷子烂芝麻并非无聊,而是因为眼下我们仍在买椟还珠,乐此不疲。这回院田村的村书记送给我一份《上杭文学》创刊号,上面有两大版《“诗意院田”福建作家走进太拔笔会作品专版》,除了两篇专讲民居的外,其余篇篇均涉舒婷。作家们诗词歌赋极尽才情,试图将那院田“二宝”撮合到一块;似乎想说明是院田的美成就了舒婷的诗,而舒婷的诗也成就了院田的美。对这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有闲情当然可以讨论,可讨论之前总得先搞清楚“鸡是什么鸡,蛋是什么蛋”吧?要是鸡是山鸡,蛋是鸭蛋——那是会贻笑大方滴!

       那些灰砖灰瓦真的跟舒婷的诗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们仅仅是为那个有才情的厦门女知青遮风挡雨三四年而已。既为知青,肯定识字;肯定会在它们的庇护下读书的——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我们老将眼睛盯在她的诗名及影响上,而心不在焉将“廓其有容”误看(写)成“廊其有客”,那才是抓住芝麻,丢了西瓜!








       陈美瑟:女,厦门老三届知青  , <舒婷读书处>原载《厦门知青文学报》第159期2014年11月(上)            
丘山墨客转载





作者: 土左情深    时间: 2014-12-22 19:22
本帖最后由 土左情深 于 2014-12-23 11:08 编辑

    拜读佳作,问好墨客。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4-12-23 09:09

舒婷,著名的知青散文家、朦胧派诗人,我非常喜欢读她的散文。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4-12-26 22:50
感谢丘山墨客的转载,很幸运在这里相遇,希望一定经常来。舒婷是我们这代人思考的代表,我读过她的“致橡树”,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咱们知青应该回味一下年轻时候感兴趣的诗作,这样会使我们又回到年轻的时候,可以重走一回青春路。


作者: 丘山墨客    时间: 2014-12-29 22:19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土左情深 于 2014-12-23 11:08 编辑


    拜读佳作,问好墨客。

                     谢谢欣赏!

作者: 丘山墨客    时间: 2014-12-29 22:21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舒婷,著名的知青散文家、朦胧派诗人,我非常喜欢读她的散文。




          谢谢关注,谢谢欣赏!





作者: 丘山墨客    时间: 2014-12-29 22:22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丘山墨客的转载,很幸运在这里相遇,希望一定经常来。舒婷是我们这代人思考的代表,我读过她的“致橡树”,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咱们知青应该回味一下年轻时候感兴趣的诗作,这样会使我们又回到年轻的时候,可以重走一回青春路。


         


        谢谢关注,谢谢欣赏!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7:46

   一篇“公鸡能不能下蛋“的转文,读来很有意思。作者直率、实事求是批评舒婷不应夸大”舒婷读书处“的作为,成名后更应虔诚谨慎行事。仅此文一说,我也倾向作者的观点。早在知青网上就知晓舒婷这位知青女诗人,但没读过她的作品。好奇之心搜索了一下舒婷读书处的”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原来这个院田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至今,村里依然保留着十多座客家古民居。700多年前,客家李氏后裔在院田村开基繁衍。院田村也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古民居、小溪流、朴实的客家人构成了诗人眼中美丽而多情的村庄。2012年,院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与其他大部分古村落一样,院田村也面临着年久失修,亟待保护的问题。奠攸居是院田村的一座老宅,建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老宅高门深院,雕梁画栋,至今仍能看得出当年的奢华。目前依然有五六户老人住在老宅里。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古村落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好的形势也让坚守在院田村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http://www.lytv.net.cn/av/player62/ckplayer.swf?f=http%3A%2F%2Fwww.lytv.net.cn%2Fmanage%2Fupload%2F2014%2F20140607news08.mp4&1ytv.swf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8:25

    由此产生一些疑问,一是,舒婷是否自己提议或愿意借名修建”读书处“?这涉及名人品德问题。二是,院田村是为整体保护修缮古村落,发展旅游文化有“借鸡下蛋”之意?     
      我倒赞赏村支部书记的聪明,利用名人效应,争取国家、省、市的拨款,保护了客家700年历史的古建筑。这里如果有舒婷奔走疏通上面的关系,毕竟是为第二故乡做了件好事。比起“三个代表”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江西婺源江氏祠堂等,简直是“小巫”一个。其实“舒婷读书处”还可增添福建知青陈列馆、村史、客家文化的内容,利用名人效应宣传院田村自己。“公鸡能不能下蛋”,也只是个“传说"。一位村里人说他家的公鸡下蛋了,于是七里八乡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言开去,道听途说,沸沸扬扬。既然是”传说“,也应是一种”秀才“与坊间文化。
   福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沉积。鼓浪屿岛上的多国建筑、土楼群落的世界之奇(被美国卫星发现)、武夷山峭壁悬棺之谜等等。挖掘、考古、保护、造福也是福建旅游立省之本之一。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8:41

龙岩七百年院田古村:舒婷曾来此插队写诗 (1/4)
www.taihainet.com 2013/10/24 6:51:10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微博)10月2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贵荣 文/图)“春水泛滥,小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跨。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女诗人舒婷《小河殇》所说的这条小河,叫大坑溪。数十年前,舒婷就在河边的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下乡插队。
  村子寂静、安闲,却走过了七百年的历史,留下了三百多年的古民居群落。2012年,村子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录。


    七百年历史:客家李氏重要发祥地

  院田村,位于上杭太拔乡东南方,地处儒溪河畔。这里群山环抱,房前屋后,树木郁郁葱葱,儒溪支流大坑溪,从村中静静流淌而过。

  走进村子,溪流两岸,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条条汲水灌溉两用的小圳,绕过这些房前屋后,整个村庄灵动多姿。
  村子古旧,据记载,早在公元1316年,李火德胞兄李木德后裔四九郎公,由漳平回迁至院田,成为木德公在客家的开基始祖。
  历经七百余年,风雨沧桑,院田成为客家李氏的重要发祥地,与“李氏大宗祠”所在的稔田一样重要。
  村民介绍,村里原有一座李氏宗祠,其格局与稔田的“李氏大宗祠”相当,且更加精美。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把它拆除了。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缪欣芸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8:44

三百年村落:保存上杭八大古塔之一   两岸古民居群落,数一数,有20余座,占地都在千平方米以上,翻一翻历史,它们都至少在三百年以上。   再看建筑风格,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每一栋都可拿来细细品说。   这些古民居建筑,雕刻精美巧妙、形象开阔大气,既有中原遗风,又有南方建筑风格,是客家古建筑的奇葩。   而在这些古建筑中,耸立在村口的一座“八角楼”,尤为显眼。它叫凌霄阁,是上杭历史遗存八大古塔亭阁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为当地学士读书之所。   凌霄阁的外墙至今还留有清代文人墨宝,乡贤沈贤德在阁内题有“澄明月印波心镜,淡荡云飞槛外烟”之句。 文化积淀深:朦胧诗人第二故乡   村子的文化积淀深厚。   进士英豪“双子星”,是客家精神的生动见证:院田是清代二甲进士、刑部主事李英华的家乡,他少有英才,在县内外“声噪一时”。   而忠烈之士李福瑛,在明成化、正德年间曾屡次追随朝廷平定叛乱,特别是曾受著名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调遣,成功平定漳州平和叛乱。   李英华和李福瑛的事迹,在民国版《上杭县志》中均有介绍。   在现代,朦胧诗人舒婷,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曾于1969年至1972年插队于此,度过了难忘的知青岁月。在院田,她潜心读书,写下大量的诗作。   如今,院田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正挖掘着先人留下的历史文物和人文资源,保护、开发那些古建筑,准备打造成上杭“最有特色”的客家古村落。
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cbhx/2013-10-24/1154035.html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8:48

【2014回乡故事12】拜访舒婷插队的太拔院田村(刘增荣 摄影)http://bbs.hc8000.com/thread-17228-1-1.html
春游院田村巧遇诗人舒婷  http://bbs.xmhouse.com/viewthreadold.php?tid=759839
舒婷老师回到第二故乡——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08a330100bnxb.html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8:54

平民舒婷 http://www.mxrb.cn/szb/html/2013-02/14/content_65112.htm



在公众的眼中,舒婷是一个名人,是一个被许多国家频频恭请,坐飞机来来去去的世界级诗人。
在我的眼里,舒婷是一介平民,是清清的小溪边捣衣洗菜的少妇,是厨房里系着围裙煎呀炒呀的主妇,是前街棋牌室内手中稀里哗啦搓牌嘴里嘻嘻哈哈的大嫂,是书房灯光下宁静码字的纤纤宅女。
近二十年前,我与舒婷第一次谋面。跟随单位一个领导,前往厦门,与当年曾在闽西下乡的一帮知青会面,一是请他们为我们的报纸写稿,二是邀请他们回第二故乡观光,参加笔会等等。中午由我们做东,请他们吃便饭。舒婷与她的夫君陈仲义先生也在邀约之列。事先,我心里有些惴惴,舒婷会赏脸到场吗?结果,他们夫妇都来了。我心头兴奋,终于见到大诗人了。舒婷衣着素朴,言语平和,很亲近地与我们拉呱,询问闽西的近况,回忆当年下乡时的一些人和事。将要就餐时,舒婷对我们说,很抱歉,婆婆生病,儿子上学,得回去熬药、烧饭,有先生跟你们在一起就行了。
过不多久,她和先生与一帮知青作家一起,应邀回闽西参加“红土地·蓝海洋笔会”。闻听舒婷来了,许多人争相一睹真容,她便成了视觉热点。在连城宾馆晚间举行的见面会上,舒婷有意分散众人对她的聚焦。如当他先生谦虚地说自己这些年无甚建树时,舒婷却赞赏地逐一点出他近年发表的诗评论著,“内举不避亲”。她的良善用心,过后我才品味出来。
那次笔会,众人游览了冠豸山,当晚宿在“凝碧山房”。由我和同事小许当主持人,举行了一场小型晚会。小许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坐着,专注地听,末了,报以感谢的掌声。这般的诗歌朗诵场面,那些年在大江南北不知上演过多少。记得有一位文友迎回了娇妻,几个同道去闹洞房。我们没带什么礼物,就与一对新人一起,齐声吟诵舒婷的《致橡树》。
第二年,省里举行文代会,我忝列其间。会上,又见到了舒婷。坐在主席台上的她,当选为省文联副主席。会议休息时,她与我们一块坐在会场外聊天。我们向她表示祝贺,她嘻嘻地笑着说,这个官,卖给你们当,看看能值多少钱?哈哈,大家伙被她逗乐了。我发现,凡是有她的场合,因为她的幽默、她的随和,气氛总是很活跃。有一回笔会,一行人坐中巴车往江西瑞金。舒婷坐在前边。车上的人你一段,他一节,说起了搞笑的段子。舒婷也听得咯咯地笑,并转过身来,也来了雅俗共赏的一段。也许是车内的笑声飘出去,感染了前边坐轿车的老诗人蔡其矫,途中休息时,他从小车上下来,强烈要求改坐中巴,可是,领导不让,他嘴里嘟嘟囔囔,很不情愿地被拉回到轿车里。
非正规场合,舒婷活泼放松,笑语连连;正式的会场上,她却基本不发言,主持人请他讲话,她总以自己不善言辞、没啥可说等理由推托。也未曾听说她以著名诗人身份到处开讲座、作报告。相形之下,许多有名或不甚有名的作家、诗人,倒是热衷于赶场子,讲话,研讨,露面等等,喜欢被人簇拥着拍照、签名。就如笔者,在文场中厮混了一些年头,也染上了这般毛病,咋咋呼呼,好热闹,好为人师。想想舒婷,脸上有点发烧。
两年前,舒婷参加上杭县新建的瓦子街开街仪式。她又被请上了主席台。仍然是没有讲话。我在下面看她,与前些年相比,她本就不属俏丽的容颜,显见得有些老态了。岁月无情。回到台下,她开朗诙谐如故。
有一次见面时,我带上一册几年前买的她的诗集,请她签几个字。舒婷提笔写道:不好意思,让您掏钱买这本小书了。朋友张灿隆对我说过,他年少时,骑单车从永定山乡到了厦门,专为拜见景仰已久的诗人。当他诚惶诚恐地走进鼓浪屿中华路十三号时,舒婷热忱接待了这个不速之客。她削了一只苹果让小张吃,细致地翻阅了他带去的自己的诗歌习作,诚恳谈了她的看法。小张请她在本子上签字,舒婷写道:愿你爱诗胜于爱诗人。灿隆兄如今是从商之人,一如既往喜欢买诗集,读诗歌,偶尔也写两首。
壬辰年仲冬,一群喜爱诗歌的人们走进了舒婷插队的上杭太拔乡院田村。东道主也邀请了舒婷夫妇,可不巧,他俩因事走不开。舒婷已好几次回过院田,看望她的房东、房西,看看村里其他熟识的乡亲。她写了不少遥想院田、纪念乡亲和已逝知青的文字。我们在村里找着了她住过的房间。门锁着,我们站在外边,想象着她和知青姐妹在这间屋子里的呢喃絮语。她曾经住过的另一幢房屋,已拆旧建新。问老房东,当年舒婷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他道,没什么特别呀,就是喜欢安静,收工回来,有空就待在房间里读书。
当今之世,做普通百姓不易,做名人不难。名人大多风风光光,衣食无忧。然,做一个有平民情怀、不摆架势、不作秀拿腔的名人,难!
而舒婷,在她的血液中,在她的骨子里,似乎上天赋予了她平民的基因。否则,当她遥眺着神女峰,也就吟不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 黄征辉



下一篇4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9:00

因为舒婷 http://www.mxrb.cn/szb/html/2013-01/29/content_64190.htm


图为上杭太拔院田诗会上,诗友深情吟诵诗作。 黄征辉 摄
□ 陈碧珍
如果你不曾到过乡村,如果你不曾来过院田,你未必知道,有一种时光,又寂寞,又美好。
院田村是以树的姿态,侵入人的视线的。蓝天。旷野。苦楝在村口静默着,又写意,又苍凉。苦楝很老,很高。立在树下,将头仰起,便可窥见树冠上一串串苦楝子。大多淡黄色,柔和,饱满,灼灼闪亮。有些褐色的,失了水分,黯淡,干瘪,空荡荡垂挂枝头,像绝望的句读。那是失恋的苦楝子吗?都说“苦楝”即“苦恋”,贴切吧?那么树在苦恋着谁?透过疏密有致的苦楝子,可以看见天蓝得淡而高远。这时候便不可抑制地想起一棵树想念一个人。午后的风软软拂着,缠绵的气息变得浓烈。风知道么?树知道么?我曾如此疯狂苦恋,苦恋她笔下那棵燃烧的木棉,那覆盖过我整个青春岁月,最美的树的意象。
到院田的那天,是冷冬季节,连日阴霾天气里开出的一个艳阳天。
如果不是亲历,你很难想象,彼时院田村的盛况。黄发垂髫,扶老携幼,鸡犬相闻,笑语盈盈。到她的旧居的感觉堪称震撼。人,到处都是人。桥边,溪边,路边,屋下,人潮汹涌。因为她,质朴的院田人简直不知该以何种方式才能表达足够的隆重与敬意。过桥,沿石阶向上,踏进那栋写着“生气盘郁”的大院,再一次被震撼。还是人。层层叠叠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如雪的女人,碎花围裙,大红袖套,端坐小板凳,神情庄重,在冬阳下静候。而那些顽劣村童,穿梭其间,乐此不疲,眼角眉梢,有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院子围墙上,铺天盖地的,她的作品。那些诗文印在淡蓝的纸板上,背景是桃花源般的美丽村落,正如眼下的院田。这些美妙的诗行,如果放在高贵典雅的展览厅,或者艺术馆,或者别的人类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都不会给人这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们置身柴垛边,混杂在黄土灰墙之间,倚靠在岌岌可危的废弃的鸡舍猪圈上,诗意纵横,一触即发。一眼望去,心被重重一击,震得人说不出话。它们如此突兀,又如此曼妙。于断壁颓垣中开出红硕的花朵,会是怎样不可思议的意象?她是否想过,有一天,她的诗歌会贴满她曾经住过的大院?可曾想过,会有这么多人,以朝圣者的姿态,赶赴一场灵魂的飞翔?
没有开场白,甚至没有过渡,一首《致橡树》在大院里汩汩流淌,拉开诗会序幕。当太拔中学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声响起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当伴舞的学生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翩然翻飞,所有的目光都被深深吸引。青春的激情开始在胸中喷涌。有人情不自禁举起相机,把画面永远定格下来。有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在他人的吟咏里找寻一去不复返的旧日时光。那些老人孩子,或者目不识丁,或者牙牙学语,在这一个平凡的午后,自始至终待在那里,侧耳凝神,听着未必能懂的语言,接受灵魂与诗歌的沐浴。
心,突然有柔软的触痛。
绕过热烈的舞台,推开门,右拐,上楼梯。楼梯尽头,就是她的闺房。楼梯为木质,已被时光磨得溜圆,一边嵌在粗粝的黄砖上,一边几近悬空。高,窄,逼仄。提心吊胆踩上去,想象十七岁城市少女,怎样小心翼翼地上下攀爬。在一扇低矮昏昧的旧门前站定,门环缄默,锁住四十载岁月,亦锁住来者好奇的心。门上大红“福”字,颜色尚鲜,边角却已破残,又喜庆又衰颓。默立门边。时光静好。恍惚中,一红衣少女,“吱呀”一下打开门,红唇皓齿,笑靥生动。
夕阳从天井上空淋洒下来,一片落寞。簸箕,扫帚,尖的斗笠,红的塑料桶白的脚盘,斑驳的墙体,颓败的灶台。唯不见佳人,不觉怅怅然。
盘桓许久,恋恋不舍走了出来。人去楼空,舞台上那几个飘逸的大字——与舒婷的诗歌一起飞翔,以俯冲的姿势,再次侵入眼帘。是的,她,就是我的苦楝,我至今尚未有缘谋面的木棉。
门外,儒河之水,无语流淌。这个晴朗的有风的午后,分明有许多人与我一起,目睹了这一乡村盛宴,我却仿佛分开所有的人与事,独自一个人,踏着她的足迹,趟过一条叫做青春的河流。
这样的时光,美好着,寂寞着。



下一篇4

作者: 逗你玩    时间: 2014-12-30 09:06

特稿:上杭县大力发展知青文化旅游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41128162634G1A51FBH1G2CFKI76G3F.html
2014-11-28 16:26:34
作者:上杭县旅游局 刘玲燕、罗燕
浏览次数:121
    中红网福建上杭2014年11月28日电(刘玲燕、罗燕)11月25—27日,400多名曾经在上杭生活劳动的厦门知青重返上杭参加“首届厦门知青第二故乡(闽西/上杭)文化节暨大返乡:上杭客家文化之旅”活动。在三天时间里,厦门知青们参与了知青书画摄影展、“杭川情.故乡行”文艺联欢会、知青老歌街头快闪、《杭川汀江图》品赏座谈会暨鹭岛杭川书画笔会、知青作家著作赠送仪式暨《家园画报》发布会、故地重游、旅游景区观光体验等活动。
    据了解,上杭是闽西各县(区)中接纳知青最多的县,当时大约有8000多人落户上杭。除了当时的城关公社(现临江镇)外,其它公社都有知青前往落户。知青们在这里得到了当地乡亲的照顾帮助,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上杭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
    近两年,上杭县以知青文化为依托,推进知青文化旅游发展,致力打造闽西知青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知青文化旅游中心。一是推进知青落户点建设。结合福建省乡村旅游“百镇千村”工程、市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古民居维修保护工程,全县选取了古田五龙村、太拔院田村、湖洋文光村等5个资源禀赋良好、综合条件比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乡村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知青落户点建设。目前,古田五龙村建设了知青人家、农耕文化展示馆,引导开发“知青餐”;太拔院田村打响“朦胧派发源地”、“诗意院田.梦里老家”品牌,对朦胧派诗人舒婷生活过的民居进行修缮维护,大力营造知青文化氛围,引导当地居民发展知青客栈;湖洋文光村依托当年知青劳作的观音井百果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二是打造知青文化旅游线路。以较多知青落户的古田、中都、蛟洋、溪口等乡镇为核心,融合全县主要旅游景点串联形成知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知青们充分感受乡土气息、回忆上山下乡的日子、体验上杭旅游发展成效。三是强化知青文化旅游宣传。上杭县以厦门知青来杭开展厦门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联谊会、湖洋观音井诗会、太拔院田采风笔会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打造知青“第二故乡”品牌。同时,以厦门知青联谊会为平台,充分发挥厦门知青的作用,加强上杭与厦门两地经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扩大厦门游客在上杭客源市场中所占份额。

作者: 丘山墨客    时间: 2014-12-30 22:23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公鸡能不能下蛋“的转文,读来很有意思。作者直率、实事求是批评舒婷不应夸大”舒婷读书处“的作为,成名后更应虔诚谨慎行事。仅此文一说,我也倾向作者的观点。早在知青网上就知晓舒婷这位知青女诗人,但没读过她的作品。好奇之心搜索了一下舒婷读书处的”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谢谢逗你玩论坛元老的关注!





作者: 小洁子    时间: 2015-1-17 13:32
我爱致橡树这首诗,如果在知青聚会时朗诵是否合适呢,舒婷开创了朦胧爱情诗的里程碑。不攀高枝不借用爱人的光环,而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共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足下的土地,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