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乡村旧事]一则讣告引出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镜湖客    时间: 2015-4-20 10:10
标题: [乡村旧事]一则讣告引出的记忆
本帖最后由 镜湖客 于 2015-4-20 10:15 编辑



    翻阅4月14日的浙江日报要闻版,在并不显眼的位置,刊登有一则300来字的讣告。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谭玉福,瞬间跳进了我的眼帘。讣告的正文是如此写的: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红军、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顾问谭玉福同志(享受副省长级睐医疗待遇,按省长级标准报销医疗费),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4月7日13时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谭玉福同志,1918年5月出生于四川广元,1934年12月参加长征,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经孟良崮战役、河南开封战役、淮海战役等十多次战役,荣立睢杞战役战斗二等功,并多次获得荣誉奖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浙江省卫生厅康复四院、康复一院、省中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等单位任职。1983年4月离职休养。......

    阅毕此讣告,钩起了我脑海深处那段沉睡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下乡插队的第二年的盛夏大忙季节,所在的大队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担任大队支书的农民师父潘五九,中午即将收工前,把我从田畈里叫了上来。告诉我:下午省中医院有一批同志来我们大队,让我在大礼堂门口的黑板报出一期欢迎专刊。因当年伟大导师已发出过,将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的最高指示,我便以为他们是下乡来送医送药的。而潘师父却告诉我:这次省中医院的同志是来帮助我们夏收夏种的,带队的还是一位老红军。由于时间紧迫,具体情况又不明,出黑板报肯定来不及,我当即让大队会计老金裁切了一些对开的彩色纸,写了几张欢迎标语,抓紧贴在大队礼堂,与他们临时住宿的村小学四周,以营造一些简单的欢迎气氛。贴完标语,我便去队里参加农忙了。

    事后听大队干部讲起:这天下午,省中医院的10余名同志,戴着草帽,背着草蓆、蚊帐、脸盆、水壶等生活用品,从104国道下车,经村北岸过桥,来到位于南岸的大队间,大队干部将他们带到了村小学,因正值暑期,小学的几间教室,便成了他们落脚的临时住所,而併起来的课桌,则成了他们的床铺。大队另外安排了一名妇女为,他们烧水做饭,饭菜费用由他们自掏腰包(这也是当年各级干部下乡和学生助农劳动的通行做法)。......

    要出一期黑板报,不能搞无米之炊,总得有些素材。为此,这天晚饭后,我洗净身上泥巴,穿上一件干净的汗衫,硬着头皮,走进了村小学教室,梁上吊着一些圆顶的蚊帐,室内迥荡着浓重的蚊香气味。找到一名看上去有点领导模样的同志,说明自己的来意。对方倒也爽快,没有多问,便简要向我介绍了情况:此次下来,是按照省委省革委会要求,支援农村夏收夏种的,并非下乡巡迴医疗。来人中虽有学医的,但大多是医院行政业务人员。带队的,则是他们省中医院院长、老红军谭玉福。...... 也许他看我不太土气,误以为我是年青的大队干部,又将我介绍给了他们(就在同一教室休息)的谭院长 。

    打量眼前这位老红军,大约50多岁,身材不高,但人长得很精神。上穿着一件圆领的短袖汗衫,脚上着一双海绵拖鞋,手摇纸扇,一点也没有大干部的架子。我叫了他一声谭院长后,他就热情与我握了手。我说,大队里条件实在很差,天气炎热,蚊虫又多,沒有风扇与驱蚊设备,也没有收音机,连份象样的报纸、杂志也拿不出,只能请您们多担待了!他操着一口四川腔说:那里的话。现在的条件,可比我们当年过雪山走草地的日子好多了。我参加红军前,也是贫苦农民,南方水田上的农活基本都会。这次带队来这里参加双夏劳动,对我们常住在省城的同志是一次体验与锻炼。可以使大家了解农村与农民,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 ...... 说的话,非常朴实、接地气

    因为次早他们要下田劳动,需要早点休息,又有了上面黑板报的基本素材,我便向他告辞。记得临走时,谭院长对我说:有机会到杭州,到省中医院来玩。但我至今无法得知,这位老红军当年是否知悉,我并非大队干部,而只是一名临时负有编写黑板报的插队知青。

    次日,我匆匆写好一篇千余字的草稿,用彩色粉笔抄在了约3米长、1.2米宽的水泥黑板,搞了报头,插进了报花。题目好象是发扬红军精神,誓夺双夏全胜。具体的文字,早已遗忘。记得这篇黑报报稿子,还送到公社广播站,在田头广播中播出过。于是,此事在全公社都传开了。

    在大队挣了半天快活工分,我下午便下田去了。因为正值双夏大忙时节,炎夏酷暑下,谭院长一行又在其他生产队帮助割稻打稻等,人很辛劳。而早出晚归,一天汗流夹背的田间劳累下来的我,也再没有去上门打扰他们。......

    老红军谭玉福与省中医院同志什么时候回的杭州,我也不太清楚,听说劳动了10余天。悄悄地来,悄悄地离去,大队里既没有请谭院长他们吃一餐农家饭,更没送些农副产品。现在想来,这才是真正的老红军作风,与共产党人的本色。

    岁月荏苒。谭院长当年来村双夏劳动的次年,我应征去了部队。若干年后,我进了机关,因开会出差、学习培训,常常会住在省城。由于不在同一系统,且不知道他后来工作调动情况,一直没再去他那里。但40多年前下乡支农时与他的一次邂逅,虽然这位老红军的形象已十分麻糊,但这个过程,至今仍留在记忆深处。

    作为人民军队曾经的晚辈小兵,和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知青,在提笔撰写以上纪念文字前,我曾试图在网上搜索谭玉福老人的有关照片,作为本文插图。但遗憾的是,这位80多年前参加红军的高级干部,在包括天堂网纪念馆在内的诸多网上,竟连一张照片都无法找到。

    我想,这是否又是他当年那种朴实无华的老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别一种表现呢?
   
    愿老前辈天堂安息!

     
   




作者: 雾梦    时间: 2015-4-21 21:34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5-4-21 21:35 编辑

一位值得令人尊敬的老革命。老前辈一路走好,愿老前辈天堂安息!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5-4-24 17:28
    我看让干部们定期参加生产劳动是反腐败最好的办法,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尝试,可惜都完蛋了。谁要是提出这一套东西,谁就是搞文化大革命。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5-5-5 22:57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5-4-24 17:28
我看让干部们定期参加生产劳动是反腐败最好的办法,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尝试,可惜都完蛋了。谁要是 ...

很好的建议!
作者: 伟力    时间: 2015-5-7 12:12
颇有同感!
作者: 镜湖客    时间: 2015-5-7 13:34
本帖最后由 镜湖客 于 2015-5-7 13:41 编辑

      现在上头的干部,下田劳动简直成了奇闻。穿着西装皮鞋,坐着高档轿车,即使下乡巡视,也是前呼后拥,来时一阵风;到村里听个汇报,兜上一圈,最多几分钟,便拍屁股走人。普通老乡只能望其项背,能听到老百姓的真实反映与他们的疾苦吗?
作者: 闲人一个    时间: 2015-5-8 20:10
这就是那时的干部!
作者: 共同    时间: 2015-5-9 11:37
镜湖客 发表于 2015-5-7 13:34
现在上头的干部,下田劳动简直成了奇闻。穿着西装皮鞋,坐着高档轿车,即使下乡巡视,也是前呼后拥, ...

看看当年县委书记焦裕禄,带头改天换地累倒在中原大地......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