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43
标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4-29 06:36 编辑
萧红年轻时的照片  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发表《生死场》》、《呼兰河传》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红.jpg (28.82 KB, 下载次数: 5)

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44
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3日在香港去世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45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他的名字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
    1935年7月,萧军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50年代到北京,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长期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

萧军.jpg (39.55 KB, 下载次数: 3)

萧军.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47
两部电影《黄金时代》与《萧红》的对比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萧红,不仅因为她作品所代表的女性话语,更因为其短暂一生中漂泊而荆棘遍布的情感磨难。她这一生足迹到过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与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发生了感情,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萧红人物研究的升温于是为电影艺术创作供给了大量素材,近年来从2012年霍建起的《萧红》到最近上映的《黄金时代》,都是围着萧红短暂人间经历创作出来的作品,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48
《黄金时代》三小时的片长融入了更多的细节和人物,角色对着镜头外的观众讲述这种“实验性”手法确实有些异类,时间点的错乱剪辑也让人观感不佳,但从知识积累角度上讲,如果你艰难地看下去并看完它,对萧红的一生和那个年代左翼文坛情况都会有大抵的了解。相对而言2012年宋佳版的《萧红》是容易看进去的,也是更能留存文人韵意和制造情感冲击的。正常的时长、正常的故事讲述方式让正常的观众更能正常地观影,也能更正常地代入情感,无论对其中的故事还是人物。
    汤唯版萧红还会偶尔有撒娇卖萌的孩子脾性,比较贴近文坛老人对萧红的评价。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1
关于萧红:汤唯版更“孤独”而“少于世故”
    与萧红共事过两个月的丁玲曾写过篇追忆萧红的文章《风雨中忆萧红》,文字中这样描述道:“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如果我们以少于世故、稚嫩和软弱的人物特性来对比《萧红》和《黄金时代》,则汤唯版萧红是更贴近于丁玲印象的。

萧红.jpg (54.08 KB, 下载次数: 1)

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3

1.jpg (38.32 KB, 下载次数: 2)

1.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3

2.jpg (46.67 KB, 下载次数: 1)

2.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3

3.jpg (38.08 KB, 下载次数: 1)

3.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4

4.jpg (36.97 KB, 下载次数: 1)

4.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4
虽然在时间剪辑上稍显混乱,但是《黄金时代》中萧红的软弱被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特别是她将仅有的一张去重庆的船票给了端木蕻良,自己却跑去找蒋锡金寄居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部那一段,更是惹人怜惜。在战火中独自乘人力三轮穿行,到无望里冲动将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都挥霍去请人吃冰棍的”自暴自弃“,冲动敏感的小孩般思维完整呈现于画面。《黄金时代》里萧红身边总是没朋友的,有的都是她和萧军一起认识的朋友,她总是处于一种被托付、被照顾的状态。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5
宋佳版《萧红》总会不经意间显露优雅的女王气派
    相对而言,宋佳版本的萧红显得更加“合群”而识大体。电影中萧红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在汇山码头那一场,除了萧军还有舒群、萧红的弟弟秀柯、许粤华(虚若梅)和端木蕻良前来接驾,俨然一派迎接领导人视察的场面,萧红还很领导人范儿地来了句“这回我们东北作家群在上海集合了。”宋佳的大气自然而然修改了萧红纤细敏感的性情。

5.jpg (50.4 KB, 下载次数: 0)

5.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7

6.jpg (60.53 KB, 下载次数: 0)

6.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8

7.jpg (38.68 KB, 下载次数: 0)

7.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8

8.jpg (40.92 KB, 下载次数: 0)

8.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9

9.jpg (44.2 KB, 下载次数: 0)

9.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3:59

10.jpg (45.74 KB, 下载次数: 0)

10.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0

11.jpg (70.39 KB, 下载次数: 1)

11.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2
同样的感觉《萧红》中还有很多,比如她和骆宾基、端木蕻良困在香港的时候,《时代批评》杂志袁大顿带着香港记者过来采访萧红同时催《马伯乐》续稿那个段落,宋佳版萧红端坐在沙发上,显得优雅端庄识大体,待人接物都表现得老练,让你恍惚以为在看宋美龄。但《黄金时代》对这一段落的描绘全然不同,没有记者没有闪光灯更没有体面地衣着,汤唯版萧红就裹着脏乱的衣服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地说出了那一句:“这我可不能写了,你就在刊物上说我有病,算完了吧。很可惜,还没有给那忧伤的马伯乐一个光明的交代。”《萧红》是填充着唯美文艺浪漫情怀幻想在塑造人物,而《黄金时代》则偏重纪实,但这个纪实又是有偏重的,它呈现了萧红软弱纤细的一面,但是对她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和成就并无太多笔墨。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3
黄金时代》对端木蕻良的贬义刻画带有萧军老朋友们的情感在
                关于端木蕻良:《黄金时代》将其软弱个性放大

    看过《黄金时代》的观众估计对其中端木蕻良的软弱个性都欣赏不来,而这么个塑造法其实跟当年文坛“萧军派”对端木蕻良的普遍印象有关。在《黄金时代》上映之前胡风、梅志的后人曾撰文回忆老一辈的口述,其中提到奶奶梅志对萧红的惋惜,将萧红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归为“错误”。电影中端木和萧红好了之后第一次见到萧军,赶忙上前拥抱,以及跑到聂绀弩屋里给他扫土讨好的细节,均来自聂绀弩在回忆录,可见聂绀弩对端木蕻良也是没什么好印象。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4
与《黄金时代》不同,《萧红》中的端木蕻良是以偏正面的姿态出现的,在萧红和萧军因为许粤华(《萧红》里将之设置为一名叫虚若梅的女子)出现情感间隙的时候,端木蕻良的出现带给萧红情感上的慰藉,端木特意走了五户人家给萧红带小米粥的场景、他们共同谈论的文艺咖啡屋的场景甚至会让观者内心燃起“萧红会好起来”的美好憧憬。
    端木蕻良和萧军确实是两类不同的人,端木出生在地主家庭,在当时整个东北作家群里算是出身优越的,他就读于清华大学,是名有修养才才华的青年作家,其文学成就也是公认的,1936年就被上海文坛称之为“端木蕻良年”。但他的缺点在个性软弱,这是不能回避的,但即便如此,这个文弱书生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年龄差距、不顾萧红身怀萧军的骨肉,坚持与萧红结婚给了她名分,单从这点看他对萧红的情感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5
萧红在香港期间,前后到访过的袁大顿、周鲸文、柳亚子等人过去也曾或多或少发表过有关萧红生病后期和病逝前后的回忆文章,其中描绘的端木蕻良,一直在商讨如何救萧红和转移萧红,如何处理和置办萧红的后事,对其在萧红生病期间短暂的“离开”是为救萧红还是为救自己,历史非常模糊,但在《黄金时代》中我们能感受到端木蕻良的自私和懦弱更甚于他的才华和对萧红的情感,不得不说在这个人物的处理上,创作者是带有主观情感偏向的。
   《萧红》里的喜怒哀乐都是赤裸而浓烈的,《黄金时代》较为平淡。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5
创作手法:《黄金时代》乏味纪实不如《萧红》浪漫易懂
    整体上看《黄金时代》比《萧红》写实得多,对着镜头讲述的创作手法也是许鞍华的全新尝试,试图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是三小时片长加上杂乱的时间穿插完全没办法将观众带入情境,就像在啃枯燥的文学报告,美感体验和心灵触动少之又少,感觉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
    两部电影大部分细节段落是相似的,比如都提到了祖父对萧红的宠爱,那一句“快点长吧,长大了就好了”;比如萧军扯下一半鞋带为萧红系鞋,比如欧罗巴旅馆被收走的铺盖、比如萧军带萧红接触文艺沙龙观看《哈姆雷特》的排练,比如和鲁迅在书店相见在西式咖啡厅进餐。但也有很多方面细节处理非常不同,比如《黄金时代》中特意描写萧红喜欢表哥并跟他逃到北平,但是对汪恩甲和萧红之间的情感描写笔墨甚少,而《萧红》中对“表哥”这个人物只以一句旁白带过,却对萧红如何在北平读书、如何遇到汪恩甲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纷和矛盾点有较明确的交代。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6
比如《黄金时代》中出现白朗、丁玲、胡风和梅志一众朋友,而《萧红》中很多都是几句台词带过。一个是力求全面遵照历史,一个是有的放矢只抓重点,但呈现出来给观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要以“好看”做标准衡量,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霍建起的《萧红》,至少它非常单纯的以两个时间段交织——萧红在香港最后的时光和萧红离家出走后的颠簸经历;至少它明显的情感起伏带的动观众——穷困潦倒时对着欧巴罗旅馆每门每户外挂的列巴圈流口水、兴高采烈时拿着各色乐器蹦蹦跳跳雪地浪漫,快活快活得令人会心一笑,穷苦穷苦得令人心有戚戚。看《黄金时代》更像是在嚼“干货”,而看完《萧红》内心是会有更多触动和美好感觉的。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8
忆念萧红: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流浪
   

12.jpg (25.03 KB, 下载次数: 1)

12.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9
萧红一个女作家,31岁就死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有人记着她——年初,林贤治先生写的《萧红传》出版,现在,刚刚出版的郭玉斌先生写的《萧红传》又摆在我面前。2001年我编“漫忆女作家丛书”,所收文章都是与萧红有过交往的人写的;厚厚的一本书,都是见性情的好文章。丛书中还有其他女作家,比如一生大起大落、浓墨重彩的丁玲,一生顺遂的文坛人瑞冰心,她们都算长寿了;而洋派的张爱玲、林徽因,当时正热得不得了,就觉得早逝的萧红的寂寞。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09
想起当初萧红的《生死场》出版时,前有鲁迅的序、后有胡风的读后记,《呼兰河传》出版时,有茅盾的褒扬。想起鲁迅曾有的预言,说创作上萧红超过丁玲比丁玲超过冰心还要快些。这样殷殷的期许像是落空了。萧红临死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在林贤治著《萧红传》的研讨会上,曾经成功将《生死场》搬上话剧舞台的女导演田沁鑫特别痛心地发问:那么有才华有成就的萧红,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怀着别人的孩子跟了萧军,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去嫁端木?解放后三位与萧红有关系的大作家都在北京作协,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三位,据说是他不理他,他只理他,又不理他,总之很八卦了。萧红都死了几十年了。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0
当冰心牵着父亲的手,登上父亲的舰艇,少年意气与抱负在父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中得以慢慢实现。而萧红却被那位刻薄、颟顸而又八面威风、说一不二的父亲追着打着逼着嫁人。丁玲的父亲早逝,但她却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可以说是湖南女界的先锋。再难的处境,丁玲还有母亲。而萧红9岁就死了娘,娘和继母都是她在《生死场》中写到的那些愚昧麻木的农村妇女,在夫权之下毫无主见地活着,不可能给萧红荫庇。萧红走出了呼兰小城就再 也回不去了。没有依傍也要走出去,萧红的出走和一生流浪太勇敢了,以至于不像是勇敢而倒像是她的命运。遇人不淑,怀着身孕被遗弃在洪水淹泡的旅馆里,那时萧军的出现,不啻为一根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孩子生出来就被人抱走了,再也没有消息。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1
在商市街,两个穷青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像一件破衣,补不胜补,捉襟见肘。当然,爱情中的小甜蜜小情趣也是有的,但肯定与冰心、吴文藻的婚姻不同——冰心的婚礼在燕园举行,由司徒雷登校长主婚,婚后夫妇一同赴美,传说轮船上,冰心把以往追求者的情书随念随撕抛入太平洋,然后夫妇俩相视一笑。萧红的爱情中没有这样的轻松优游。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2
萧军救了她也折磨她,用绯闻、出轨、暴虐;端木没有萧军那样的大男子主义,却又像个小男人,关键时刻挺不出来。在香港漫天炮火中将垂危的妻子留给别人(骆宾基)照看,自己不知跑哪儿去了——这段公案后人难断真相,当事人各执一词。骆宾基指责,钟耀群(端木夫人)辩解——钟的史料可以看作来自端木对她的讲述,而端木本人却始终不开口,只是闷头一首一首写旧体诗悼萧红,倒也一副深情缅邈的样子。90年代,我随牛汉老主编拜访端木先生。那天他老态龙钟坐在轮椅里,正拼着写《曹雪芹》。牛汉趁端木夫人不在,附身在他耳边大声说:该写写了,有些事,萧红!端木只是笑嘻嘻的,不置可否。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3
不过有一个史实是正确的:当日军逼近武汉,人心惶惶,一票难求,萧红把票给了端木让他先走,自己挺着大肚子留下想办法。端木真就自顾自走了。后来,在渡口,萧红仰面跌倒,像个小乌龟怎么挣扎也翻不过盖儿。在等着路过的人扶她起来之前,躺在水里泥里的萧红在想些什么啊?——而此时冰心正受到她威尔斯利大学校友宋美龄的邀请,坐在蒋委员长家的客厅里,商讨中华女界抗日救亡工作的大事。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4
书架上,一大排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集,千辛万苦,萧红站在其中不容易。从文学品质看,她比冰心有力度,比丁玲纯粹,让张爱玲以冷冷的理性傲人吧,萧红有温暖的悲悯。鲁迅毕竟有眼力。至于男作家,无论萧军还是端木,都曾嘲笑过萧红的写作,萧红还不知挤出多少时间替萧军抄稿子……然而从艺术成就看,萧红已然超越了他们。
    萧红就是一个为写作而生的人,一切颠沛流离、坎坷苦难皆以写作为指归。所以众人回忆中我最喜欢聂绀弩那一篇,他记下了在生活、情感困扰中的萧红依然青春飞扬,对写作有深挚的理解并且雄心勃勃。那是一个充满自信,自觉着写作使命的女作家——萧红。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5
萧红与萧军年轻时的合影

13.jpg (52.75 KB, 下载次数: 0)

13.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6
萧红与萧军年轻时的合影

14.jpg (43.55 KB, 下载次数: 0)

14.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14:17
                                      (待续)



                          资料来源于网络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20:55
萧军和萧红的故事
    1932年,进入7月,哈尔滨每天都在下雨,《国际协报》编辑部收到一封求救信。一个女子被困在旅馆中,没有钱交付巨额房租,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到妓院。写信的女子名叫张乃莹,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笔名叫做"悄吟",后来她有一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萧红。年轻的报社编辑萧军对这个女子放心不下,决定前往那家旅馆去看望她。"她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显得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经裂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着一双变了形的女鞋。"这是萧红留给萧军的第一印象。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20:56
大雨持续下了27天,8月7日这一天,松花江终于决堤了。洪水涌进了哈尔滨市区。在低洼地段,洪水一直淹没到二楼,在街市上可以行船。报社的编辑们开始惦记被困在旅馆的萧红,萧军自告奋勇,游泳赶到旅馆,而当他赶到的时候,才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照他事先留下的地址逃走了。
    这年冬天,萧红与萧军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的作品带上了左翼的色彩。两年后,年仅23岁的萧红写出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并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小说以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背景,萧红运用质朴、自然、犀利的笔锋再现了农村的闭塞和乡民的贫穷、愚昧和苦涩。这些小人物的民族意识因为日本的入侵而从混混沌沌中觉醒。一对恋人,在一场洪水中阴错阳差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这场洪水却给哈尔滨带来了灾难,60%的市民无家可归,2万人失去生命。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8 20:58
大雨持续下了27天,8月7日这一天,松花江终于决堤了。洪水涌进了哈尔滨市区。在低洼地段,洪水一直淹没到二楼,在街市上可以行船。报社的编辑们开始惦记被困在旅馆的萧红,萧军自告奋勇,游泳赶到旅馆,而当他赶到的时候,才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照他事先留下的地址逃走了。
    这年冬天,萧红与萧军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的作品带上了左翼的色彩。两年后,年仅23岁的萧红写出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并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小说以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背景,萧红运用质朴、自然、犀利的笔锋再现了农村的闭塞和乡民的贫穷、愚昧和苦涩。这些小人物的民族意识因为日本的入侵而从混混沌沌中觉醒。一对恋人,在一场洪水中阴错阳差地结合在一起,然而,这场洪水却给哈尔滨带来了灾难,60%的市民无家可归,2万人失去生命。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1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乃)莹,原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大地主的女儿。她幼年丧母,父亲张廷举是当地有名的官僚绅士,不仅对佃户奴仆很残暴,对萧红也十分严厉。家庭环境和冷漠的亲子关系使萧红从小就养成叛逆的个性。1931 年,专横的父亲逼著萧红嫁给一个旧军官的儿子汪殿甲(王恩甲)。萧红断然拒绝,和封建家庭决裂,逃出了父亲的控制。
    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未婚夫汪殿甲尾随而至,两人因经济困窘回到哈尔滨,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同居。1932年,汪殿甲以回家取钱为由,将怀孕中的萧红抛弃,险些被旅馆老板卖到妓院以抵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孤苦无助、重病缠身的她向报社投书求助,老斐(主编裴馨园)收到信后非常同情这个不相识的女读者,便派萧军到旅馆探望。萧军按照信上所示的地址找到了萧红。两人初识时,萧红是一个憔悴的孕妇,脸色苍白,神态疲惫,穿了一件已经变灰了的蓝长衫,拖了一双变了形的女鞋。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2
萧红对萧军的到来,非常惊喜,更没有料到来看望她的人正是她所佩服的作家三郎。萧红读过萧军以三郎笔名发表的诗歌和小说。萧军当时头发蓬乱、衣著褴褛,活似个流浪汉,然而,却散发著豪爽的英气,萧红不由产生信赖和亲切的感觉。年轻的萧红在那狐鬼满路的茫茫人海裏,终於遇到一个知音,便打开心扉,把自己的悲惨身世,不幸遭遇,难言的屈辱,痛苦的心情,对爱和美的渴望与追求,尽情地倾述出来。萧军在萧红的床上,发现了散落的纸片上画著图案式的花纹,虽是胡乱勾勒的,但线条洗练流畅,显示著勾勒者非凡的艺术才情。接著萧军又看到纸片上有几节字迹秀丽工整的短诗,萧军被震动了!他感到无比的惊异,眼前的是一个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他决定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这个灵魂!但是萧军心有余而力不足,适巧松花江决了堤,遂得以趁乱从旅社救出萧红。萧军与萧红在患难中结为夫妻,两人在道裏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军送给妻子的礼品,不是什麽珠宝首饰,而是比珠宝更珍贵的三首定情诗,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4
萧红与萧军的同居关系维持了六年(1932-1938),正式分手时,萧红已经怀孕,那孩子后来不久夭亡。1939年(一说为1938年),萧红另与端木蕻良结婚,婚姻关系维持了四年,直到她病逝於香港。
    萧红身体的不适引起精神的忧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多愁善感。萧红一生遇到的男性,无论是早年的汪恩甲、萧军或端木蕻良,都从未想到这一层。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裏,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的失败者。弥留之际,萧红终於有所醒悟,感叹道:“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jpg (36.54 KB, 下载次数: 0)

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5
我所读两人的书信写於1936-1937年间,当时相互关系已经生变,两人文艺理念不合,萧军脾气暴躁,又太大男人主义,对萧红拳脚相向,萧红为缓和双方关系,避居日本养病;其间萧军有了外遇,对象是他们两人共同的好友,后来萧军又与他人暗通款曲。从萧红在东京所写的信件内容中,看得出一种落寞的心情:“窗上洒著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紧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从此我又想到了别的,什麼事来到我这里就不对了,也不是时候了。对於自己的平安,显然是有些不惯,所以又爱这平安,又怕这平安。”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6
“我虽写信并不写什麼痛苦的字眼,说话也尽是欢乐的话语,但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麼黑暗……我知道这是不对,我时时在批判著自己,但是这是情感,我批判不了……”
隔(1937)年,他俩的关系仍然无法回复,5月2日萧军送萧红赴上海之后,写了一封信,信中描述自己夜归时当街唱著一首诗:
                     “我心残缺!……
                       我不怨爱过我的人儿薄悻,
                       却自怨自己的痴情!”
    5月8日的信中又说:“你是这世界上真正认识我和真正爱我的人!也正是为了这样,也是我自己痛苦的泉源。也是你的痛苦的泉源。可是我们不能够允许痛苦永久啮咬著我们,…要寻求…获得一个补救的结果。否则,那一切全得破灭。凡事不能用诗人的浪漫的感情来处理,这是一种低能的、软弱的表现!”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7
这些内容像是情书吗?绝不!我们可以感到两人关系的冰冷,爱情已经快到终点了。当初是什麼让两人互相吸引?数年之间,起初的爱情已经荡然无存,或许因为个性不合,难以共同生活而必须分离。三毛说:“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艳丽,禁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对萧红和萧军来说,爱情所受的「针尖」到底是什麼?对萧红来说,可能是萧军的过於自负、暴躁、大男人主义、家暴和外遇,但对萧军来说,可能是萧红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和后来的分居。“针尖”太多,不离也难!萧红在31歳逝世,而萧军历经沧桑,垂垂老矣,在1978年他整理注释了萧红写给他的旧信,编选成书,我想他心里深处应该想念过这个曾经共同生活的伴侣。有人可以思念,也称得上是一种幸福。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48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4-29 11:51 编辑
二萧恩绝——从“最美丽”到“平常女人”的萧红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作家萧红写下这句话时,内心无疑夹杂着阵阵酸楚。但萧红没有想到的是,艺术没有国界,绯闻也没有国界,绯闻的流传,却让更多的人去看萧红的作品。
   

萧红.jpg (37.06 KB, 下载次数: 0)

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52
越战结束后不久,一个退伍美军大兵听说“中国东北有个‘二萧’,他们的爱情故事很曲折”,他由此对中国文学感了兴趣,并最终成为了萧红《呼兰河传》的英文译者。一九八一年八月,美国加州举行了“鲁迅和他的遗产”学术会议,萧军受邀参加。在会上遇到这位《呼兰河传》的西方译者葛浩文,萧红研究专家葛浩文抓住机会,当面向萧军兴师问罪,说他当年虐待萧红,还打过她!萧军矢口否认,两人几乎吵了起来,著名学者李欧梵作为主人只好劝架,“但心里着实同情萧红”。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53
萧红着实让人同情的,不仅是她那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惊艳文才,更有那在男人间跌撞的曲折人生。“二萧”恋情一开始,萧军便如英雄天降,陷于困境中的萧红,与萧军宿命般的相逢,让自己在初见之时便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从此萧军的横冲直撞和萧红的步步相随,便成了“二萧恋”的主轴。萧红说:“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
    萧红为爱变得盲目时候,萧军却不断地盲目去爱。主张“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萧军,颇能东鳞西爪地留情。两人同居五年多,他在感情上的旁逸斜出,每次都戳得萧红流血、颤栗。在上海期间,他们经常为此争吵,萧军脾气暴烈,有时竟将萧红打得鼻青脸肿。  
    萧红曾对聂绀弩倾诉:自己依然爱萧军,但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忍受屈辱太久,“我不知道你们男子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妻子不忠实!”萧军则觉得,萧红“如今很少能够不带醋味说话了”,为着吃醋,“她可以毁灭了一切的同情!”他也幻灭,觉得萧红跟寻常女人到底并无两样。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4-29 11:54
(待续)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16
萧军简介

                         初出茅庐
   1925年,萧军考入“少帅”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29年,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在当年5月10日沈阳《盛京时报》上。小说愤怒地揭发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接着萧军又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端阳节》《鞭痕》《汽笛声中》《孤坟的畔》等小说。
    1932年初,萧军到了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也正式成为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3年秋天,他和萧红(萧红萧军意为:小小红军。)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于1934年6月中旬离开了东北故乡,来到关内。在青岛,萧军、萧红一边编辑《青岛晨报》副刊,一边写作。萧军在里写完了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17
从1936年春起,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二十年,才全部写完。这部巨著以宏大的气魄,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1940年6月第二次去延安。萧军到了延安除了续写长篇小说《第三代》,并和其他作家同心协力积极开展延安群众性文艺活动: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九日成立了“文艺月会”,每月最少集会一次。一九四一年元旦创办了会刊《文艺月报》,由他和丁玲、舒群、刘雪苇轮流主编。1942年5月2日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大礼堂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到会的除了毛主席、朱德、陈云、凯丰、胡乔木、王鹤寿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外,延安文艺界的精英大都参加了,约一百多人。大会由凯丰主持,毛主席致开幕词后,请萧军第一个发言,他讲的是《对于当前文艺诸问题的我见》(载于5月15日《解放日报》)。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17
一直到1945年冬末,萧军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延安。他担任了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协”分会的理事,《文艺月报》的编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员等职务。
    1946年9月23日重返阔别了十二年的哈尔滨。萧军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就在这时,发生了《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的“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确认了对萧军的政治迫害,从此萧军便被排斥出文艺界,被湮没了整整三十年。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18
萧军在极端困难的逆境中写出《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以及《第三代》最后部分等大量作品。即使在十年动乱的年月里,他身陷囹圄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写出了大量的诗词。改革开放后,有《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近作》等重要著作问世。萧军解放后所写的这些作品,思想更见深沉,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但保存了宝贵的文学史料,而且是非常优美的散文艺术珍品。特别是后两部作品,名为“注释”,其实是别具一格的艺术品。2006年6月,回忆录全集《人与人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20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2 09:21 编辑

萧军.jpg (35.9 KB, 下载次数: 0)

萧军.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 09:22
萧军在延安的照片

萧军.jpg (31.3 KB, 下载次数: 1)

萧军.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29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23 10:33 编辑
                            文革后
   党为萧军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重新作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公正的结论,充分肯定了他“早年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的历史功绩,撤消了1948年东北局“萧军关于问题的决定”,推倒了“四人帮”给萧军强加的各种诬陷之词,称赞“萧军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
    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1岁。根据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和辽宁省锦县(今凌海市)的“凌河公园”(2007年7月3日更名为“萧军公园”)。他在给家人的遗嘱中说:“自己是一个穷文人,没有留下什么财产。有一点菲薄的积蓄捐给家乡,自己的文物、书籍要捐献给辽宁锦县萧军资料馆和有关文化部门。”2007年7月3日,“萧军故居”和“萧军文化广场”在凌海市沈家台镇落成。2008年6月,萧耘、王建中主编的《萧军全集》(20卷),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2日,“萧军纪念馆”新馆在辽宁省凌海市落成。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31
萧军纪念馆

萧军纪念馆.jpg (44.68 KB, 下载次数: 1)

萧军纪念馆.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34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35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38
萧军大事年表编辑

1907年7月3日,萧军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沈家台镇)
1928年,萧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
1933年,萧军与萧红相恋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
1934年11月,“二萧”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
                 
萧红和萧军在鲁迅墓碑前

鲁迅墓碑前.jpg (46 KB, 下载次数: 0)

鲁迅墓碑前.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0
1935年7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由萧军自费出版,鲁迅、周扬、乔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8年,前往西安,途经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在西安,他与萧红协议离婚,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相恋,结为夫妻。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
1946年,萧军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后因为《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萧军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被排斥出文艺界;
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椤钡蔽奈镅芯吭薄T谖幕蟾锩惺艿搅似群Α�
粉碎“四人帮”后,萧军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
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1
                                  作家性格编辑
    萧军在延安知识分子中,是少数几个经历过整风运动而没有被完全改造了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公开宣称:鲁迅是我的父辈,毛泽东只能算是我的大哥。
    1938年3月21日,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棍,渡过黄河,从山西吉县步行20多天,来到延安。此行延安乃是路过,他原来计划到五台山抗日前线打游击,但战事相阻,路途不通,才住进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所。
   毛泽东从丁玲那里知道消息后,很想会会这位名闻遐迩的鲁迅弟子,特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前往问候。和培元提出安排时间让他见见毛主席。萧军竟然客气地回绝道:“不见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2
从萧军与周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萧军的性格。1941年6月17至19日,《解放日报》连载周扬文章《文学与生活漫谈》,引起艾青、舒群、罗峰、白朗、萧军的不满,五人经过讨论提出意见,由萧军执笔,写成《〈文学与生活漫谈〉读后漫谈集录并商榷于周扬同志》一文。文章寄给《解放日报》被退了回来,萧军以为太不公平,太不民主了,遂将载有周扬文章的报纸和自己的文章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提示他,《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不是自己办了一份《文艺月报》吗!你可以登在《文艺月报》上呀!遂刊于《文艺月报》第8期(1941.8)。文章思想姑且不论,用语的确颇有尖刻之处,如:“我们敢于这样说:凡是到延安来的——连一个小鬼也在内——他们决不是想到这里来吃肉或者是补充维他命C的;这也正如周扬同志参加革命,不仅仅是为了做院长,吃小厨房以至于出门有马骑……一般。”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3
                                       写作特点
                          《八月的乡村》
    萧军在编织小说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实实在在环境描写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能够品味到小说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小说中蕴涵了许多东北特有的环境意象。不管是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还是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形象具体,有血有肉了。我们不仅可以从作者对莽莽的森林,崎岖的山径,流淌的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中去体味浓浓的乡土气息,还可以透过作者对小说中人物顽强的抗战决心,坚定的必胜信念,质朴的乡土情思等情感体会的抒写,去品味东北人民的那种悲愤强悍、粗犷奔放的情感气息。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5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八月的乡村.jpg (16.21 KB, 下载次数: 0)

八月的乡村.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7
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人像萧军这样特殊,牵涉那么多重要的史实和人物,他像一个张开的蛛网,串联起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片断。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既尊称鲁迅为恩师,又被毛泽东主席视为知己的人物。

毛泽东给萧军的信.jpg (48.71 KB, 下载次数: 0)

毛泽东给萧军的信.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0:49

萧军和萧红.jpg (26.02 KB, 下载次数: 0)

萧军和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18
                                 萧红人物生平编辑
                             求学经历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0

萧红.jpg (32.59 KB, 下载次数: 0)

萧红.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1
                                        颠沛流离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2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4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23 16:26 编辑
1934年夏萧红与萧军在一起

萧红和萧军.jpg (43.55 KB, 下载次数: 0)

萧红和萧军.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7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8
萧红创作之路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29

1.jpg (43.04 KB, 下载次数: 0)

1.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0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1
短暂幸福
    1934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1934年,端午节前一天,舒群夫妇在大港码头接了二萧,一起住在观象一路一号。萧军在《青岛晨报》任主编,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此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鲁迅的指导与鼓励,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2
在观象一路1号居住的日子,二萧徜徉在青山碧海之间,生活虽不足一年,但这是萧红成年之后最幸福的时光。
    而二萧在青岛的日子也是贫困的,作家秋石曾提到,萧红在青岛时经常咳嗽。一位名叫苏菲的女学生常来他们家玩,建议萧红买杏仁露止咳,萧红说“报馆发下钱来就去买点”。但她始终没去买,也舍不得买。此时萧军为二人的生计,也在编辑工作之余,替别人跑腿出苦力。
    萧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由于引起敌伪特务机关注意,剧团于公演前解散。
    1936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2

2.jpg (30.87 KB, 下载次数: 0)

2.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3
情感破裂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矛盾就变得尖锐。两人的感情纠葛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1936年7月16日,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只身东渡日本。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4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没住多久,萧红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6
民族危亡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7
文化活动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在校担任文艺指导员;2月,临汾形势紧张,“民大”要撤到乡宁,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先是留下,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两人在武汉结婚。
    1938年底,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此间,她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38
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2月5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大东酒店举行欢迎会,欢迎他们的到来;3月,萧红参加香港女校纪念三八劳军筹备委员会在坚道养中女子中学举行的座谈会;8月3日,香港文协、青年记者协会香港分会、华人政府文员协会等文艺团体联合在加路连山的孔圣堂召开纪念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萧红在会上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纪念会上还演出了萧红到港后写的哑剧《民族魂》。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1
因病身亡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
后来萧红听从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才发现患有肺结核。同年10月份住院打空气针治疗,因受医院冷遇,11月底萧红返回九龙家中养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中。当天,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乐道萧红住处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骆宾基护送萧红从九龙转移到香港,住进思豪酒店。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2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23 16:43 编辑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又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设立的临时医院。
    1942年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4
萧红之墓

3.jpg (83.82 KB, 下载次数: 0)

3.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5
                                    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萧红、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拉都路福显坊内一处二楼上。鲁迅先生非常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情况,但因当时上海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复杂,无法会面,只好通过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切,在精神上给他们很大鼓舞,为他们指明方向。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6
与鲁迅先生的这次会面,对萧红、萧军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使他们得到鲁迅的悉心指点,从鲁迅那里学会做人、做学问,为今后在上海立足,并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7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 、郑振铎主编的《文学》 ,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随后,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萧红的作品便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8
1936年6月15日,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萧红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8
                               萧红.情感生活的波动

    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旅居日本,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49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 ,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4月,萧红至北平,与老友李洁吾、舒群见面。在北平住不多久,萧红又回到上海,和萧军的关系也有所好转,还参加了萧军编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50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在上海抗战期间,萧红、萧军不顾危险,积极热心地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保护他们安全转移,脱离险境。
    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不久,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
    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萧红还参加了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并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51
                             文学的收获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52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6:53
                          《呼兰河传》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继《呼兰河传》后,萧红在香港还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国》,散文《骨架与灵魂》、《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作品。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8:01
萧红和文艺青年们的合影

4.jpg (29.41 KB, 下载次数: 0)

4.jpg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8:02
                     萧军与萧红为何分手
    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萧军和萧红的故事多少都能有些了解。他们一生中有着大量的通信,但大多因为时代的缘故而散失了。幸好萧军先生活到了“文革”以后,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整理注释和萧红的通信,并且每一封信都详细地写出当时的情形。如今,这部书信集《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的手稿影印本出版了,我们终于从中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历史。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8:03
                       萧军不懂女人需要安慰
    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整本书所收集的书信中,一共有萧红给萧军的信四十三封,其中在日本写的三十六封,在北京写的七封。另外还收有四封萧军给萧红的信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文章。在每一封信中,都能见到萧红对于萧军深深的爱慕和思恋。就像萧红的小说一样,她用笔朴实而婉转,读起来无异于初恋时的情书般让人动容。尤其是影印件中,萧红的字小巧而纤细,萧军的字粗大而笔力坚实,足以透出他们的性格。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5-5-23 18:04
读完全书,在感慨他们之间真挚爱情的同时,也会为萧红的悲惨命运而叹息。这个世界上爱她的男人那么多,但她却早早地在香港一家医院里香消玉殒了。而萧军为什么不在她身边?他们为什么分手呢?如果说要从现有的传记和资料中分析萧军与萧红之间的故事,这些书信再合适不过的了。
    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借大侦探波罗之口说:“女人最需要的是让男人爱她。”进一步说,爱要采用一种对方接受的方式。为人仗义豪爽,并且武艺高强的萧军在一个英雄救美的背景下出现,由他来照顾身世凄凉、身体羸弱的萧红似乎是再合适不过了。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