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论《山西的黑格蛋蛋》 [打印本页]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8 15:41
标题: 论《山西的黑格蛋蛋》

                  《山药黑圪蛋蛋》
   
             在山西插队的时候,第一次吃的老乡们招待我们最好吃的饭,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哈!是那里最、最好吃的就是山药黑圪蛋蛋,知道那是什么吗?待我一一为同学们道来。那是我们进村的第二天,大概是1968年12月29日,生产队给我们派了一个做饭的老乡,头天我们从县里,拿到插队分配通知书后,在县招待所匆匆吃了中午饭后,就紧赶慢赶的走了60里的路,冬天天黑的早,到达插队的村子里的时候,天已经是黢黑黢黑的了,吃了生产队专门给我们准备的热汤面后,就早早的休息了。第二天队里要表示欢迎我们,就给我们准备了这顿最好吃的饭食了。
           那天,只见那个给我们做饭的老乡,也没有洗手,就把袖子挽起来,先把土豆洗干净,然后,拿了一个铁片做的刮子,把土豆皮刮干净,又找来一个干净的瓦盆,用一个专门的工具,严格的讲就是一个铁皮上,并排、有规律的,釘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窟窿,在扎手的哪一面,把刮好皮的土豆一通乱擦,使土豆变成了土豆糊糊,然后那个老乡,用一块纱布,把土豆泥的水控干净后,捏成鸡蛋大小的圆块,上笼去蒸。这时,他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告诉我们说:这饭食叫黑圪蛋蛋,是这里最好吃的饭食了。
           大约20多分钟后,他终于不拉风箱了,好像是蒸好了,但他不揭锅,说还要闷一闷,在他闷黑圪蛋蛋的时候,我看他切了些葱花,然后用一个带有长长把子的圆铁勺,放了一些怪怪味道的,好像是油的东西,我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说:“这是吃的油,这种油叫胡麻油。”然后他把勺子,慢慢的放进了正在烧柴的,灶口里的余火中,慢慢的烧着,待油热后就放进去刚刚切好的葱花,立刻满屋子里,飘满了香香的,油葱花的味道,只见他小心翼翼的把油葱花,倒到一个大碗里,又放了半碗醋和少许的细盐,我看见桌上,还摆放着有一小碟,好像他从家里带来的,炸好的油辣椒。
           过了一会儿,山药黑圪蛋蛋终于可以吃了,等他把锅盖打开一看,哎呀!真是一锅黑圪蛋蛋,黑黑的、圆圆的、表面不很规则、像是咱们北京人吃的灌肠,是没炸之前的模样和颜色。
           那位老乡说:“恰!哈!站着恰哈!”我们就都从炕上下来,站在屋子里的地上了,我们个个心里都在想,恰哈是什么意思呢?在说,为什么要站着吃啊,不是有炕吗?难道不许上炕吃饭吗?怕把炕弄脏吗?小饭桌在炕上啊,在说炕上就铺了一张破席子,只不过刚刚做饭,烧的热热的,再说老乡们不也都穿着鞋上炕吗?大家都一脸狐疑。老乡一看我们个个都站在,屋子的中间看着他发呆,连忙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他先把我们一一的推上炕,然后在每个人的碗里,放了一些葱花醋的那个自制调料,最后他把黑圪蛋蛋夹起来,放在我们每个人的碗里,说:“恰!恰哈”。这下子我们突然明白了,原来他说‘恰哈’,就是吃吧,‘站着恰’,就是用碗里的葱花、醋等调料,沾着哪个黒圪蛋蛋吃。 然后哪个老乡把刚才做饭用的什么土豆皮,还有土豆挤出来的水,总之乱七八糟倒到一起,提上回家了,估计是回家喂猪去了,人家今天10分挣到手收工了。
           等那老乡一走,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回味着刚才哪个老乡的话,都咿咿呀呀的向小孩一样,学着哪个老乡说话,七嘴八舌的非常热闹。哪个黑圪蛋蛋吃起来,也没有什么味道,筋筋道道的,沾上调料才有味道,酸酸的、香香的。 其实我们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灌肠啊,土豆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我们插队的地方不产细粮,主要是以粗粮土豆为主,什么小米、黄米、玉米、荞麦、莜麦、还有就是豆类了,最好吃的就是过年吃的软小米了,磨成面就能做成年糕了。如果用胡麻油在炸一下那就更香了。插队的那个地方也有麦子,只不过一年每人只能分15斤麦子,磨成面也就11,12斤了,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只有娶媳妇、嫁闺女、红白喜事才用呢。不过,那时候的东西,都没有农药、化肥,都是我们在猪圈、羊圈、马圈里起粪起得有机肥,我常常听到党支书和大队长,两个人一起说地里加点化肥就好了,支书问队长,咱们还有多少钱?队长说只有143.5毛钱,那时一个大队的现钱,也只有这么一点点,拿什么来买农药、化肥啊。   
           那顿黑圪蛋蛋,对于我们的印象真是太深了,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谁家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才能吃到的好饭。在后来,2005年我们又回到了,我们当年插队的哪个地方,可是遗憾的是,我们的窑洞已经塌了,我们也吃不到,当年那个老乡做的那个黑圪蛋蛋了,老乡们都用白面烙饼、摊鸡蛋,来招待我们了。因为莜面是个好东西,是健康食品,所以莜面换白面,一斤换一斤都换到城里去了,土豆也不是主食了,也都卖到城里了。看来是和从前大不一样了,其实我们知青回去,还真就是奔着哪个黑圪蛋蛋去的,我们还真想吃当年那个黑圪蛋蛋,那种滋味、那种味道,相信现在、将来、永远尝不到、也找不到了。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八日于北京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15-12-8 16:11
本帖最后由 山杏儿 于 2015-12-8 16:17 编辑

    山陕是近邻,你们叫黑格蛋蛋,我们叫黑磨磨。在磨上,或用擦子擦成丝上锅蒸,蒸好后,用铁勺放上点清油炸葱花加点盐,再放点辣椒、醋、蒜拌着吃。另熬一锅小米汤加在一起就算一顿饭。我们吃得少,就是平时的饭食。
     你们比我们还好,一年能分15斤麦子,我们一年只分一升麦子[大约3斤]只有过年包顿饺子吃。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8 16:15

          原来姐姐那里也吃这东西啊?可见山陕和是非常接近的,那时候年轻,吃什么都香,是吧?姐姐。

作者: 神州行    时间: 2015-12-8 22:25
本帖最后由 神州行 于 2015-12-8 22:27 编辑

插队的那个地方也有麦子,只不过一年每人只能分15斤麦子,磨成面也就11,12斤了,
你们那是个较苦的村,是不是村人多土地少,小麦种植少?我插队的村一百多人,有四百多亩地,每人分小麦八十多斤。
作者: 神州行    时间: 2015-12-8 22:46
本帖最后由 神州行 于 2015-12-8 22:47 编辑

在山西插队的时候,第一次吃的老乡们招待我们最好吃的饭,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哈!是那里最、最好吃的就是山药黑圪蛋蛋,知道那是什么吗?待我一一为同学们道来。那是我们进村的第二天,大概是1968年12月29日,生产队给我们派了一个做饭的老乡,头天我们从县里,拿到插队分配通知书后,在县招待所匆匆吃了中午饭后,就紧赶慢赶的走了60里的路,冬天天黑的早,到达插队的村子里的时候,天已经是黢黑黢黑的了,吃了生产队专门给我们准备的热汤面后,就早早的休息了。第二天队里要表示欢迎我们,就给我们准备了这顿最好吃的饭食了。

山西老乡真好,难怪记忆犹新不忘。我所在的生产队贫下中农对我们视为一家人,受到很大照顾。这是当年过冬至时我所写的日记:今天是冬至,这里人要过的节日。贫下中农送来饺子、炸糕表明什么呢?表明贫下中农的心意,也表明我们和贫下中农相结合有了可喜的一步。如何发展这一步是今后更艰巨的工作。
作者: 永远的柳遥    时间: 2015-12-9 08:21
大家的插队日又要到了,五年后,还能聚会吗
作者: 燕山之松    时间: 2015-12-9 11:42
描写的好精彩、叙述的四十八年前的农村映像。如果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看了也会点【赞】。插队第一天,乡村全景跃然纸上,山西高原,土厚而水深,民风纯朴、

作者: 文华胡同    时间: 2015-12-9 15:33
——还能吃到黑圪蛋蛋嘛?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12-9 22:32
什么是短文的精品?题目小小的,含义深深的,可見天蓝版主的笔头也非同一般,拜读了!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5-12-9 22:55
天蓝小妹的笔头的确非同一般,生动、形象、细腻的描述了刚下乡吃到的一顿最奇特、最好的饭。以致时至今日都念念不忘。要是学会了下次也让我们尝一尝。
作者: 文华胡同    时间: 2015-12-10 06:30
    我们阳高的老乡没有那么高的饮食文化,不会蒸土豆黑圪蛋蛋只会棒子面粥熬土豆,我们在那六年多也没吃过,不过晋北高寒地区老乡的生活都差不多,阳高要比那么哪里苦一些,麦子一年只有十斤还必须是场面地最好的地种,最好的肥,有时下一百二十斤种子往往这收回一百斤......



——1969年夏,同学们在村西北场上的麦子地里。当年我们十六七......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12-10 09:02
  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知青情意,好文,再赞!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22

回复神州行同学:
                 我们插队的哪里,不是人多地少,是气候所决定的,我们那里是高寒地区,那里的土地、和气候,只适合种土豆、莜面、小米、豆类等粗粮,麦子种出来,在地里总是稀稀拉拉的,我们割麦子都不用镰刀,蹲在地里用手拔,也不像晋南那么紧张,几天轻轻松松的就搞定了,所以白面分的很少。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25
永远的柳遥 发表于 2015-12-9 08:21
大家的插队日又要到了,五年后,还能聚会吗


          柳遥大哥,只要我们能动,就一定会凑到一起聚会的,不管怎样,我首先要参加,希望大哥也一定要参加哦!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34
燕山之松 发表于 2015-12-9 11:42
描写的好精彩、叙述的四十八年前的农村映像。如果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看了也会点【赞】。插队第一天,乡村全 ...


          我们插队的那歌村子里虽然很穷,但是民风特别好,老乡们都别提有多善良了,宁可明天以后自己饿肚子,今天都把家里最好的食品拿出来和你一起同享,想起那些老乡,有时会不由自主的流出思念和感动的眼泪,现在的这个社会,真的已经没有那样的一群人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39
文华胡同 发表于 2015-12-9 15:33
——还能吃到黑圪蛋蛋嘛?


          肯定已经吃不到了,即使吃到味道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队里根本没有化肥和农药,也根本没有钱买那些东西,所以现在吃不到那些纯纯的食品了。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45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12-9 22:32
什么是短文的精品?题目小小的,含义深深的,可見天蓝版主的笔头也非同一般,拜读了!
...


          多谢大哥的夸奖!
          我写着东西,和大哥相比,纯属小巫见大巫,班门弄斧,大哥不笑我就谢天谢地了,大哥要多提意见,才是对妹妹的栽培和扶持啊。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47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5-12-9 22:55
天蓝小妹的笔头的确非同一般,生动、形象、细腻的描述了刚下乡吃到的一顿最奇特、最好的饭。以致时至今日都 ...


           只要姐姐想吃,妹妹随时恭候姐姐。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51
文华胡同 发表于 2015-12-10 06:30
我们阳高的老乡没有那么高的饮食文化,不会蒸土豆黑圪蛋蛋只会棒子面粥熬土豆,我们在那六年多也没吃过 ...


           请问那位是文华超版啊?怎么看谁都不像啊?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0 19:59
本帖最后由 天蓝 于 2015-12-11 13:09 编辑
北山峰 发表于 2015-12-10 09:02
浓浓的乡土气息,深深的知青情意,好文,再赞!



           在谢大哥!请您千万不要在夸了,俺是瞎哗啦,没有那么好啊,我到觉得大哥的文章,是精彩绝伦的好文章,而且非常完美,不管是大哥的记忆力、还是大哥的领导能力,不管是大哥的聪明、还是大哥的文章,都是上上等的佳作,我好好学习都来不及呢。

作者: 北山峰    时间: 2015-12-10 20:36
天蓝 发表于 2015-12-10 19:59
在谢大哥!请您千万不要在夸了,砸狠没有那么好啊,我到觉得大哥的文章,是精彩绝伦的好文章 ...

  真的不是妄加賛赏,小说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章,其描述的内容、风格和文体形式是不一样的,两者没有可比性。仅就这篇文章而言,写得相当不错,我确实十分贊赏,大家一定都很喜欢。
作者: 永远的柳遥    时间: 2015-12-11 10:40
天蓝 发表于 2015-12-10 19:51
请问那位是文华超版啊?怎么看谁都不像啊?

他正赶着大车奔前方哪,大鞭子一甩啪啪的响。。。。。。
作者: 文华胡同    时间: 2015-12-11 11:09
本帖最后由 文华胡同 于 2015-12-11 11:14 编辑
永远的柳遥 发表于 2015-12-11 10:40
他正赶着大车奔前方哪,大鞭子一甩啪啪的响。。。。。。

——那位文华照完相就大鞭子一甩奔向远方......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1 13:16

          别逗了,大哥,那是您啊?那我姐姐非气死不行!

作者: 一川枫叶    时间: 2015-12-11 16:21
天蓝 发表于 2015-12-10 19:47
只要姐姐想吃,妹妹随时恭候姐姐。

哪天大会餐,天蓝就备上这道菜,我备凉拌鸡丝。如何?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5-12-12 22:30

          姐姐不是俺小气,真的做不成,没有那种专用的工具,我无能为力哦。

作者: 文华胡同    时间: 2016-4-27 10:19
天蓝 发表于 2015-12-11 13:16
别逗了,大哥,那是您啊?那我姐姐非气死不行!

——不能,贫下中农嘛!

作者: 天蓝    时间: 2016-4-28 15:24

           那个时候分贫下中农、地富反坏右,现在估计农村已经没有地主、富农这一说了,早已不唯成分论了。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