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走不出《朝阳沟》(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三十六)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6-11 15:18
标题: 走不出《朝阳沟》(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三十六)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6-12 13:43 编辑
不经意间,我竟成了戏迷。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舞台迎来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喜人局面。《逼上梁山》、《铡美案》等许多传统戏剧重新上演,一些优秀的地方戏,如:豫剧《朝阳沟》,秦腔《火焰驹》、《三滴血》等也被解禁公演。在清一色样板戏独霸的舞台,可谓,一缕阳光普照大地。
那会儿我是插队知青,只要回城里的家,不难听到街坊邻居笑谈看了一出什么新戏,那表情乐陶陶,美滋滋。一次刚进家门,母亲就动员我晚上和她一起去看戏,我脱口而出:“啥戏?”母亲笑答:“豫剧《朝阳沟》。”嗷,我明白了,母亲想看家乡戏,我只好顺从。晚上来到市豫剧团购票窗口,早已排起长龙,那时座票两毛,站票一毛,我让母亲给我买站票,不是心疼钱,而是我压根儿对戏剧毫无兴趣,瞧一会儿可提前溜跑。谁知,大幕开启,耀眼的灯光,多彩的布景,悠扬的曲调,演员的装扮,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寻着人缝,踮起脚尖,探头探脑观赏,“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把脚步放稳劲使匀,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得儿哟得儿哟土发松,你前腿弓你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好、好,又叫你把它给判了死刑。”这是戏中返乡青年拴保,手把手教知青银环锄地的一个动作场景,惹得我暗自好笑,我从头至尾看完,那晚忒兴奋,久久难以入睡,关键所在,《朝阳沟》所呈现的故事与我们知青插队生活咋那么入脑入心、丝丝入扣。
该剧轰动咸阳城,连演几个月,在家的日子,我像走火入魔般的掉进《朝阳沟》,几乎天天到剧院看,百看不厌。从报刊上我对该剧有了更多的了解:豫剧《朝阳沟》,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和经典,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火热年代和重要的发展阶段。1958年毛主席发表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段讲话,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反映这一时代特色,出身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管陶乡朝阳沟村的著名导演杨兰春,根据回家乡探亲时朝阳沟发生的故事,结合朝阳沟的地理特征,仅用七天时间就编写排演了《朝阳沟》,一经公演,火遍全国。
当年,我家就住在市豫剧团剧场背后,原属兴无村居委会(现凤凰嘉园)。听上辈人讲,城区道南道北的居民多为河南人沿陇海铁路,举家逃难、迁徙到陕西咸阳,主要缘于1938年6月9日黄河决堤。正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园口大事件”,据史料记载,至1947年9年间,黄泛区因水灾、旱灾、蝗灾和风灾直接、间接死亡和失踪人数达89万人。我母亲家也是逃难过来的,别离亲人,远离故土,河南人对豫剧情有独钟;另外,市豫剧团复排的《朝阳沟》拴保扮演者丁清正、老书记扮演者关山峰、拴保娘扮演者梁凤彩等几名主要演员皆是我的街坊邻居,可谓,低头不见抬头见。关山峰和梁凤彩是两口,离我家最近,虽然隔辈,少有谈吐,印象颇深的是我发现唱戏之人和常人不大一样,走路仍八字步,目光炯炯有神,正基于多次欣赏《朝阳沟》,我对拥有这些近邻而骄傲,见了他们总是悄无声息仰视,羡慕不已。
那时,回到队上,有的社员情不自禁哼唱《三滴血》“手执银针做试验,刺一针来滴一点……为什么血在盆中不沾连,不沾连?”我却滚瓜烂熟的哼唱“朝阳沟是个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也成了公社社员。”他说,《三滴血》戏嫽!我说,《朝阳沟》戏棒!互不相让,不依不饶,争论不休,面红耳赤。
怀旧是一种伤感,也是一种幸福。至今我的U盘还下载珍藏着《朝阳沟》本戏所有的经典唱段,闲赋无事,总是不由自主打开,摇头晃脑,不厌其烦反复倾听。真的,“沟”到心底,融入骨髓。
呵!我曾经也是一名公社社员……
-
t0173533c44efe81bd8.jpg
(19.84 KB, 下载次数: 6)
作者: 一船明月 时间: 2016-6-11 17:20
我母亲就是黄泛区逃出来的,身世略同,读此文有共鸣。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6-11 17:28
同病相怜啊!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6-12 08:24
当年看到朝阳沟,
立马迷进戏里头,
美妙乡音难忘怀,
如今仍然常怀旧。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6-12 15:30
当年看到朝阳沟,
立马迷进戏里头,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6-7-10 15:38
当年朝阳沟的确风靡一时。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7-11 14:12
呵!我曾经也是一名公社社员……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