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带泪的招工表(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六十六)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8-29 16:21
标题: 带泪的招工表(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六十六)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8-29 22:47 编辑


       “顶替接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针对部分上山下乡知青出台的一项招工举措。那会儿,招工政策多种多样,神秘莫测。加之,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已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重心转移,集中精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
         说实话,城里人也好,乡下人也罢,似乎都觉察到了新变化。我切身感到: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少了,人们的心态平缓轻松了许多。伴随一些新建企业开工建设,连年不断的国营和大集体单位招工,大队知青百十号人,已走大半。此情此景,所剩不多的知青焦躁不安,人心浮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便人归队,却不好好出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几位知青凑到一起,情不自禁谝起大事小情,东拉西扯也绕不开最为关切的招工话题。有人神秘兮兮说:“听说插队知青要‘一锅端’啦!”有人不信,摇头叹息:“何时是个头啊!”议论牢骚,无济于事,还得苦熬硬撑。更有不少知青干脆一头扎进城,索性不归队了,非要等个“出头之日”。
         那时,我首接村中学前班,“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想回家,也离不开耶!许多时候,一排齐整的知青院,空空荡荡,门可罗雀,少了热闹,多了寂寞。尤其,夜幕降临,唯有犬声入耳,冷风袭扰。人生之悲,莫过凄凉。其实,这倒罢了,最难的是一天要做三顿饭,虽独自一人,程序少不了,饥一顿,饱一顿,做一顿,吃一天,习以为常。记得有一次,放学很晚,回到宿舍,又困又饿,四肢乏力,一点不想动弹,近处又无食堂。于是,我从社员家借了一辆自行车,欲到底张公社买着吃,刚骑行到柏油公路上,饿得我头昏眼花,腿肚发软,左摇右晃,失去自控,险些与行驶的汽车相撞,司机探出头来,大声喝斥:“你会不会骑车?”那时,我连应答声都发不出……
        1979年底,从上面传来喜讯,知青可以顶替父母,进厂接班。“顶替接班”政策,就是父母退休后,给其子女办理手续,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但不一定要继续做父母原来的工作。这种方式既可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安置,又可解决单位的人员老化问题。用我们知青的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待业青年,为了解决子女就业,“顶替接班”应运而生,愈演愈烈。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家伙,一夜之间,大队在册的知青又重新崭露头角,特别是其父母在工矿企业的男女知青,就像漫漫长夜,终见曙光,喜在眉稍,甜在心头,有的毫不考虑父母感受。当年咸阳地区推行这一招工政策,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等国营大厂,父母在机关事业和大集体单位不在其列。呼啦啦!我大队又走了不少知青。
         我父亲在局级机关,母亲在大集体单位,自然与该政策不卯。有想法,没办法。何况,自己插队将满4年,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那在乎一时一事。我真这么想。
         招工是一场人生比拼,也是一出人生大戏。我发现“顶替接班”演绎出了有情有义,有喜有泪的人生悲喜剧。其一,有的家庭兄妹好几个插队,着实给父母出了一道难题,“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让那个子女顶替接班呢!确有“孔融让梨”的兄弟情义,也有“鹬蚌相争”的姐妹恩怨;其二,即便确定那个子女顶替接班,父母还是纠结,鉴于年纪不大不小,身体不赖不好,负担不轻不重,提前顶替,闲也闹心,只好另谋生计。我熟知的一位知友顶替接班后,其父48岁,身怀绝技,不得已跑到广州捞外快,那年代恐怕算是最早的“打工”者了,且一干多年。深思熟虑,子女圆满了,父母离散了,不免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三,当年铁路、电力、邮电等行业属高度政、企、法合一,是计划经济时期最稳固的首选职业。垄断行业,相对封闭,录用大都拒绝外来招工,极易“亲子鉴定”,子女凭借“顶替接班”,当上“铁老大”,端上“铁饭碗”,进了“保险柜”,并不需多少弯弯路,只要沾上老辈光,什么票子、房子等一系列待遇,心安理得,高枕无忧。令许多知青可望不可及。真应了一句老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招工”词汇,是知青年代关注度极大,音频率最高,常挂嘴边的热词。一百个知青就有一百个招工故事。当年我曾接触过一些劳资科的干事,他们声情并茂,娓娓道出,许多父母在给子女办理顶替接班手续时,眼噙酸泪,恋恋不舍。那一刻,真的,意味着他们将告别魂牵梦绕的企业和朝夕相伴的工友啊!
         花开花落,星移斗转。不由我感叹:哦,那带泪的招工表!


        

作者: 石老人    时间: 2016-8-29 19:40
顶替接班政策一出,有人高兴有人忧.
作者: 徐新民    时间: 2016-8-29 20:37
真实再现历史,语言精炼生动。学习了!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8-29 21:10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8-29 21:28 编辑
石老人 发表于 2016-8-29 19:40
顶替接班政策一出,有人高兴有人忧.

      “顶替接班”可谓,子女喜泪,父母酸泪啊!
作者: 方外山庄    时间: 2016-8-29 21:10
我们这里的下乡知青没熬到七九大回城的,也有年令大了没办法只好父母提前退休顶替的。也是逼得吧只好走这条路了。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8-29 21:12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8-29 21:28 编辑
徐新民 发表于 2016-8-29 20:37
真实再现历史,语言精炼生动。学习了!

         难以忘怀的招工政策。多谢曾经的知友鼓励!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8-29 21:30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8-29 21:31 编辑
方外山庄 发表于 2016-8-29 21:10
我们这里的下乡知青没熬到七九大回城的,也有年令大了没办法只好父母提前退休顶替的。也是逼得吧只好走这条 ...

       无路可走, 无奈之举啊!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8-30 07:44
当年知青大回城,
招工方式多样生,
最是退休顶替事,
哭笑不得伤人心。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8-30 09:51
       “当年知青大回城,招工方式多样生”的确如此。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