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鱼鱼”(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六十八)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9-10 10:51
标题: “鱼鱼”(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六十八)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6-9-12 14:02 编辑
陕西关中有一种粗粮细做的美食,那就是“鱼鱼”。
当年,生产队为我们插队知青安排的住处,属“土房半边盖”的套间,里屋住人,外屋墙角为我们砌了一个土灶,供我们小队7名男女知青日常做饭,灶口一尺多,圆而大,扣着一个大黑铁锅,右边是风箱,风箱旁竖立着近乎一人高的大水瓮,能盛满一大汽油桶的水。我们的土灶与社员家使用的土灶有所不同,不少人家,人口较多,因干农活,饭量较大,为节省烧水做饭时间和高强度的劳作,通常是每天清晨煮上一大锅饭,够一家人吃一天,所以锅小不成。难怪当地有“大锅糁子小锅面”一说。另外,过去粮食紧张,不少社员平时很少吃干饭,而是熬上一大锅苞谷糁或掺沫糊(方言:指稀粥),并在粥里随意放些青菜和黄豆等,撒点盐,熬成菜粥,这样吃时连菜都不需要了。所以,家家户户大都并排设两口大铁锅,其中一口锅直径约60厘米,而且比较深,另一口稍小,也浅一些,但直径也有50厘米左右,一口锅用来煮饭,另一口锅可用来炒菜。两口锅相互独立,各有灶膛,能分别烧火。土灶还砌有一个穿过屋顶的烟囱,烧柴草、玉米芯和秸杆时,烟会顺着土灶的出烟口,经烟囱直接排向屋外。屋里人不管是谁,肚子饿了,随时回家盛上一老碗,一大锅粥能解决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况且铁锅又大又深,还能保温,若感觉粥凉了,只要在灶膛里添上几把火,就可以加温。最有趣的是:乡亲彼此照面,问候语常常是:“喝了没?”可见,粥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咧!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知青大灶的伙食极差。粗粮多,白面少。知青们经常是细粮饭票早已咥完,粗粮饭票还存很多。好多知青把玉米票换成玉米面去老乡的家里做玉米面煎饼,或换算成少许细粮。换着法儿吃。
一次,我们知青点的邻居为我们端来一大老碗苞谷面“鱼鱼”,我头次看到,黄色的“鱼鱼”,寸长两头尖细,肚儿圆粗又大,别说真像鱼儿,碗里的汤冒着热气,颜色酱色,鼻子能嗅出散发着一股浆水味道,碗里泛红的辣子油,漂浮着一层绿韭菜叶儿,光鲜亮丽,瞧一眼,就吊胃口。隔壁女知青看到,拎着碗也跑了过来,嚷着要到他家“再来一碗”,那位社员挺大气,冲女知青笑着说:“你们到我家灶房自己盛吧!”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人影。
那一大老碗“鱼鱼”被我们3位男知青瓜分,我清楚的记得是用筷子夹着吃,长时间夹不住一个“鱼鱼”,用力过轻“哧溜”就滑落碗里,用力过大就夹断了“鱼鱼”还是会掉落碗里,耗时费劲,吃不到嘴,还蛮丢人的。其实,吃苞谷面“鱼鱼”最好的操作餐具是勺子。那会儿男知青入乡随俗,少有人备勺子,索性嘴对碗边,用筷子胡乱划拉,“哧溜”多下,一扫而光。真的,“鱼鱼”口味就是不同,酸辣爽口,不温不火,回味无穷。
“鱼鱼”,属关中农村正宗地道的美食,是“粗粮细做”的经典范例。不少社员告诉我,好吃着哩!据说,恐怕不止关中,乃至中原、山西、甘肃一带,均受到人们的青睐。既为“美食”,却加了引号,说明它从用料到制作,并无特别之处。玉米面、绿豆面、豌豆面、荞麦面、麦面,无论那种都行。操作工艺也不复杂。将适量水烧开,把面调和成糊状倒入,并不断加入干面粉,使劲用擀杖顺时针搅动十来分钟,稀稠得当,搅至挑起来面糊粘稠度能挂住擀杖即可,然后烧熟。再通过蝌蚪粗细的箩子漏入冷水盆中即成,名曰“鱼鱼”或“漏鱼”。吃时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做好的芹菜浆水。浆水一般用麦芹菜和醋、辣椒等熬成菜汤,其味醇香独特,再放入葱花,油泼辣子,调上佐料,即可入口。因其温凉适度,味道爽口,常在春、夏、秋季食用。社员从地里劳动回来,又饥又渴,端一碗不冷不热的浆水“鱼鱼”,往口边一放,“呼噜噜”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穿喉落肚,那才叫“咔哩马查”(方言:意指利落)。饭量大的一顿可吃两三碗。这吃食别看吃得多,却不耐饥,一会儿就饿了,所以人们又给它起名叫“哄上坡”。那年月,农村人缺吃,“漏鱼鱼”、“打搅团”就是他们用杂粮度年荒的“特色”饭食。还有一种吃法叫“搅团”,在面糊烧熟后,不漏成“鱼鱼”,而是用铁勺舀在碗中,或切成宛如方块糖状,加入浆水,葱花,油泼辣子,用筷子或勺子一口一口地吃,又叫“搅团”,也称“水围城”。关中人有个习俗,要在大年三十吃一顿“搅团”,寓意要把日子过得团团圆圆,喜庆圆满。
“要得可口,自己动手。”记得一天,恰逢天雨,自然不出工,成了礼拜天。我们小队几名男女知青,商定大家动手做一顿“鱼鱼”,好家伙!我们兴师动众,床铺卷起当案板,锅碗瓢盆一起上,里里外外摆了一河滩,七手八脚,不亦乐乎,风箱呼啸,烟熏火燎,呛得人不时咳嗽流泪,往屋外跑,吐故纳新,刚缓过神,又赶紧往屋里钻,生怕有闪失,我滴神!出出进进不知多少回。破烦的很,忙活一整,我们将稠乎乎的玉米面糊糊舀进一个满是眼儿的大大的葫芦瓢(社员家借的),一拍一压,玉米面“鱼鱼”就从那一个个眼里钻出来咧,好多个“鱼鱼”,跳到了锅里,在滚开的水里像鱼群一样上下翻跃。玉米面摇身变成了金黄的“水煮鱼”。尔后,用笊篱将这些“鱼鱼”捞出,过了凉水,盛进碗里,浇上已炒现成的煎汤,嗬!大功告成。此时,头发落满烟灰,脸上五抹六道,有的饥肠辘辘,顾不得擦,端起饭碗,圪蹴到院中闷头不响咥了起来,一碗接一碗,人人露出开心一笑。常言道,锅底稠。不瞒人笑话,我特爱吃锅底焦黄的锅巴,香软可口,跟吃甜饼干一样,嘎嘣脆,真过瘾。
美味的“鱼鱼”,毕竟是玉米面做的,虽然它粗粮细做,与众不同,但不能满足知青想吃一碗“然面”(方言:捞面)的欲望。难怪有人调侃,玉米面捏成“玉帝”皆不好吃,白面做成“妖怪”都咥得美!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9-11 08:48
粗粮细做成鱼鱼,
关中农家最熟悉,
知青自做吃一次,
那份感受没法提。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6-9-11 20:15
粗粮细做成鱼鱼,
关中农家最熟悉,
知青自做吃一次,
那份感受没法提。
作者: 张翟西滨 时间: 2019-3-19 17:29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9-3-19 17:31 编辑
该文见2019年3月19日《华商报今日咸阳》副刊。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9-3-20 07:46
作者: 麻沙老农 时间: 2019-3-20 10:43
粗粮也能细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9-3-21 07:24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