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中欧印象(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暗淡轻黄    时间: 2016-10-30 08:50
标题: 中欧印象(下)
本帖最后由 暗淡轻黄 于 2016-10-30 08:52 编辑

文明与和谐的社会

    在这三个国家,有件事感到很奇怪:所有的公路平坦干净且不说,竟然全部畅通无阻。什么收费站啊,检查站啊,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更奇怪的是,在游览匈牙利旧都埃斯特贡姆的玛丽亚升天大教堂前,车到多瑙河边,司机一时兴起,超计划要载着我们去斯洛伐克兜兜风。我们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司机一脚油门儿,车子蹿上了国界大桥,闯进斯洛伐克,如入无人之境。上岗下坡沿河,兜了一圈儿。然后,夸桥返回原路。导游风趣儿地说:你们此行不虚,四国游了。接着,导游就介绍了斯洛伐克与捷克“打八刀”的故事:捷克与斯洛伐克原本是一家,叫做捷克斯洛伐克。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然一个早晨,两人悄悄分手了。土地,财产,军队,按比例一划,各过各日,却彼此友好往来,亲如一家。真是天鹅绒般的温柔啊,真够浪漫!这要是搁龙大郎啊,简直不可思议!但这或许就是文明的高度体现吧?愚以为。
或许,和谐源于文明、自由与尊重,还有信任。在这三国,参观教堂与宫殿,还有博物馆,只要买了门票,各路导游带队进入即可,无人虎视眈眈盯着你,尽管里面有许多很珍贵的文物。至于搜包并搜身的侮辱,只有一次,那就是在进入布拉格总统府大院前。其实也只是肉眼简单检查一下了事,就连我包儿里的瑞士军刀都顺利“通关”了。在奥地利瓦豪河谷的杜伦斯坦镇,看到了国内曾多次宣扬的个体无人售货。小镇入口附近一家小院篱笆下,立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几盘各色葡萄,贴着价格标签儿,无人看管,如有需求,只须将钱币投入一只小罐子里。等我们从镇里出来再路过时,发现桌上的葡萄又重新更换了一批。这到底是中国的经验传到了奥国,还是西方的风格飘来了东方?但愚以为,无论如何,这种行为的基础是尊重与信任。
和谐处处体现。古老的深巷,店铺鳞次栉比,却听不到叫卖声,更是根本没有震耳欲聋的狼哭鬼号和像猫叫春似的令人头疼的高音喇叭。顾客熙熙攘攘,却悄无声息,根本不存在想吵架时的竞争叫卖声。即使占领一条短街的布拉格小商品市场,也安安静静,充满微笑。庸俗可恶的商业的听觉干扰,感觉不到,视觉干扰,诸如大型的广告牌之类,也很少。至于“刻章办证发票”之类的城市“牛皮癣”,根本不存在,因为它们很“健康”。看来,它们是相当的“讲卫生”了。几乎听不到汽车喇叭声,无论是公路还是城区。见不到灰头土脸的车辆,不管轿车、客车还是卡车,都“容光焕发”,尽显“英雄本色”。三国首都,车辆相对比较多,道路又大多比较狭窄,基本看不到非常宽阔的车道,尽是些方石铺砌的古老的马路,可行车秩序井然。车速较缓不说,令行禁止十分规矩,根本没有加楔的,都是排成一行,耐心安静地等候放行。车无闯红灯,行人更没有。至于车让人,那似乎没有例外,本人就曾多次享受过这等礼遇。司机会微笑着向你摆手示意先过,真是受宠若惊——我可不对司机同志诚惶诚恐立定送行了。三国首都都有电车在运行,空中地上,电线铁轨,纵横交错。尽管街道并不宽阔,人们还是保留了这至少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古董。没有嫌弃,没有抛弃,没有拆除,没有摧毁,无论汽车还是行人,都对它礼让三分。享受如此礼遇,他们也勤奋。据说布拉格的电车二十四小时运营。我少时在哈尔滨这座“洋城”居住,恍惚记得,它的电车也是通宵达旦。这或许是电车的古老传统吧。有一景观,在三国却看不到,那就是无处不在的“低头族”。人家都是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尽管也都有手机。即使是在机场候机时,也很少见到人家头不抬眼不睁专心致志摆弄手机。导游曾告诉我们大家,他们从小就对手机及游戏机之类不感兴趣,只是喜欢技术与艺术,还有体育与野外活动。他们也并不热衷于考大学。中学毕业后,一般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相关的技术学校与艺术学校深造一番,然后参加工作,自食其力。等以后如果感兴趣了,或许也有人再进大学深造。
我们所到之处,几乎都住宿在市中心,旅馆基本都是四星级的,但房间都不大。一般来说,整个旅馆的空间都比较狭小,尤其电梯,如果带个大旅行箱,只能载两三个人。然而,处处窗明几净,几乎全是实木配套家具,特别整洁、紧凑,功能齐全,却无奢华夸张之感,非常简朴、温馨、舒适。卫生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器具锃光瓦亮,且绝无松动、滴漏。
有一点颇受启发。欧洲人吃饭分餐,使刀叉,互不干扰。无论如何,比起国人好多双筷子去一只盘里“搅马勺”要卫生些。这一比较好的习惯,我们的在他们那里开业的中餐馆,倒是学习了,并加以改造。不分餐,却“分勺”,即每盘菜里配只把柄长些的小勺子,以为公用。进餐时,个人用小勺将菜舀到自己的碗里。这种土洋结合的吃法儿,确实值得国内学习

美中不足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就连维纳斯还双臂残缺了。这都是上帝的安排,三国也不例外,也不可能例外。
那天,在布拉格的老城中心广场,正赶上一群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挥舞着手臂,高喊着口号,缓缓地朝着伏尔塔瓦和方向游行示威。激昂的口号声,在古老密集的楼宇间回荡,震耳欲聋。在古老的楼顶的空中,一架直升飞机在盘旋。强大的引擎噪音,强烈地干扰着口号声。地面,几辆警车紧紧地“拥护”着长长地队伍。不知这些人什么企图,有什么诉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发泄了心中的激忿。情绪发泄了,压力就释放了,至少精神不郁闷了,因此,也就健康安定了,进而,社会也不会动乱了。看似不和谐,或许还因此而和谐了,也未可知。布拉格还有一堵所谓专供人们发泄的“列侬墙”,就离伏尔塔瓦河不远的地方。那上面满是涂鸦,很乱,很脏,层层覆盖,油彩很厚。墙下就有卖涂料与喷枪的助人为乐。有文字,有图画,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画,不拘一格无约无束。上面还有一面西藏流亡者的旗帜。布拉格也好,维也纳也好,街道上虽无令人作呕的“牛皮癣”,却也偶尔出现一些喷写的标语甚至漫画。这是另一种涂鸦。据导游讲,这是一些所谓“愤青”式人物的杰作,只是一种思想情绪的表达,没有丝毫商业目的
在布拉格,在维也纳,在繁华的市区,不时出现乞丐。他们中有老人,有年轻人,其中包括残疾人,但没有小孩儿。在布拉格老城广场,有单独演奏乐器的,也有合奏的,都是面前摆个纸杯,盼望路人施舍。在繁华的维也纳步行商业区,那天,我躲在一家大商店的门口避雨时,观察了一个残疾人乞丐。他身躯瘦小,驼背,双脚外翻,浑身颤抖,赤脚淋在冰凉的秋雨里的大街中央,不屈不挠,口中还念叨着什么。足足有一个小时,也没见几个人向他那颤抖的纸杯里投进几枚硬币。据导游讲,乞讨者多为非法移民与吸毒堕落人群。
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听音乐会,演出推迟近半个小时。在此期间,无任何人出来做任何解释。于是,观众不干了,有鼓掌催促的,有打口哨抱怨的,全场一片混乱。据说这也是极小概率之事。其实,很简单嘛,只要有人及时出面解释一下,完全可以避免“骚乱”嘛,为何弄得如此昏暗不透明呢?。
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显得很不文明。去中欧三个内陆国家旅游,如今已成亚洲人尤其龙郎们的热线。这些东方人多半身体娇小,饭量不大,远不如人高马大的西方人,更何况对西餐又不习惯。因此,据我观察,进餐时,每次剩饭都很多,有时甚至吃的没有剩的多,实在是一种极大地浪费。有时饭馆堂倌儿也竟一脸无奈,直摇头。其实,他们这一点却因噎废食了:光知道诚实守信一视同仁而一成不变,却不知区别对待灵活多变并从中抽条,远不如龙郎聪明。结果弄得双方都很尴尬,甚至很不愉快。

不过,总之这次中欧之行,还是比较愉快的。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清晨于静远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6-10-30 09:21
三国边界不设防,
相互汽车皆通畅,
很多地方皆礼貌,
也有瑕疵无大妨。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