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乡村风云(48)“灶门大似窑” [打印本页]

作者: 石钟山人    时间: 2017-3-4 15:12
标题: 乡村风云(48)“灶门大似窑”
本帖最后由 石钟山人 于 2017-3-4 15:15 编辑




“灶门大似窑”

  前几天跟一帮割柴的人闹了一起风波,今天江鸣自己也去割柴了。
  老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清代张灿有诗曰:“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江鸣一直搞不明白,为么事不把“米”放在第一位?难道柴还比米值钱?
  不过,江鸣对另外一句老话“喉咙深似海,灶门大似窑”还是搞得明白的,晓得人一生要从喉咙里吞吃很多很多的东西,家里的炉灶一年到头要烧掉好多好多的柴火。
  这不,江鸣跟着雷家垅的乡亲们一起到风平岭割柴,解决“灶门大似窑”的问题了。
  风平岭位于蛟桥大队与风平大队交界的地方,是从雷家垅到定公庙必须要翻越的两座大山之一。山岭呈南北走向绵延七八里,主峰高约四五百米,江鸣上次给蛟桥供销社挑盐,就是在这座山岭上累哭的。
  一大帮人浩浩荡荡地爬到风平岭东面半山腰那块事先盘定的砍柴区域,山地上长满了高大的芭茅1和低矮的灌木丛,芭茅大约有三四米高,灌木丛也有一人来高,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憋闷感觉。
  陪同上山的风平大队护林员再三强调务必不能砍掉山上的树木,他将在下山的路口上检查,发现了就要罚钱,情节严重的要送到公社去处理。
  交代完毕后,人群迅即散开,顿时就不见了人影,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坎坎”割柴声。
  江鸣对割柴并不陌生,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他上山割茅柴2,然后卖给县酒厂。在他的印象中,县城大石岭周边山地的茅柴好像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母亲一个上午才能割一担,然后挑到位于杨家港的酒厂去。有一段时间父亲在酒厂上班,母亲就让江鸣在厂里玩,她独自到附近的山上去割茅柴,中午和傍晚父亲就到山上去挑下来到厂里过秤。
  母亲死后,江鸣就和洋庙街的方星林等小伙伴们一同到西门林场的山上去割茅柴,下山后都要接受林场的严格检查。记得有一次经过检查站时,有一个大人的茅柴捆里藏着几根手臂粗细的松树枝,断口还渗出汁液,当场被护林员发现,立即被扭送到场部去了……
  江鸣找了一块芭茅密集的地方,放下柴刀,挥舞着冲钩“噼里啪啦”地乱打一气,这叫“打草惊蛇”,是腊宝昨晚告诉他的诀窍。
  停了一会儿,见没有什么动静,江鸣放心地开始割芭茅。
  虽然“秋老虎”的余威已经消退,但是高大茂密的芭茅丛里面还是很闷热。江鸣弯着腰,左手抓住粗实茎秆的下端,用力砍断根部,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块空地,砍断的芭茅平伏在地上。他估摸着差不多了,就用绳索绑扎成两个柴捆,然后用冲钩戳进一个柴捆的下端,准备将其竖立起来,再去戳另一个柴捆,然后挑上肩。
  冲钩其实就是木扁担,只是两头各安装了一个铁尖,用来挑柴草之类的东西非常好使。江鸣在稻田里挑稻草,“嚓嚓”两下就把两大捆稻草稳稳地挑在肩上,动作麻利得很。
  今天真是奇了怪哈!当江鸣将冲钩戳进一个柴捆下端,用力举过肩部,可长达三四米的芭茅上端却赖在地上不起来,他“哼哧”了半天还是毫无办法。
  身边响起“悉悉索索”的响声,一个扛着柴捆的女人走了过来,江鸣一看是副队长的老婆水花,赶紧喊道:“水花姐,你帮我看看,这捆柴为么事竖不起来?”
  水花低头看了一下地上的柴捆,“噗嗤”一声笑了起来:“你真是个街巴佬,上丈长的芭茅,你怎么竖得起来?要拦腰斩断,这个懒省不掉哈!”
  江鸣一听,顿时恍然大悟,急忙解开柴捆,用柴刀把长长的芭茅从中间砍断。
  重新捆好了,江鸣很顺利地把柴捆挑到了肩膀上。他长吁了一口气,迈开步子就往山下走去。
  刚刚走到自己割砍出的空地边沿,他就走不动了,前面都是密密麻麻的芭茅和灌木丛,肩上挑着柴担,横着走肯定不行,可直着走也不行,走两步就卡住了,进不了也退不了,这该怎么办?
  江鸣忽然想到刚才水花是扛着柴捆下山的,他赶紧放下担子,拔出冲钩,扛起一捆柴,沿着水花行走的方向走了大概五六分钟,一条小路呈现在面前,放下肩上的柴捆,转身又回到原地,用冲钩戳起另一捆架在背上,手里提着柴刀,再一次来到了小路上。
  “唉,比在县城割茅柴难多了!”江鸣吁了一口长气,挑起柴担往山下走去。
  这条顺着山腰的小路虽说弯弯曲曲,倒也相对平缓。走了十几分钟,便来到一条要宽一些却明显陡峭很多的山路,这里正是前些日子江鸣挑盐时“下山脚弹琴”的地方。
  上次挑的盐担是一百斤,这次挑的柴担起码有一百四五十斤,估计两条腿弹出的节奏将会是“急急风”了。
  江鸣稳住心神调整呼吸,两手抓紧柴捆上的芭茅秆,脚步小幅度地快速走着,顺着山势往下疾行。他尽量不抬高脚步,鞋底差不多是紧挨着路面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一口气冲到山下,江鸣放下柴担,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两个戴着红袖章的护林员就上前认真查看柴捆,一个年纪大一些的人看看柴又看看人,说:“是知青吧?这担柴不轻哈,能一口气从半山腰挑下来,委实效胡!”
  江鸣本想谦虚一下,可他累得气喘吁吁,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一路上不知道歇了几次肩,拼死拼活把这担茅柴挑回了雷家垅,江鸣已经累瘫了。


1. 芭茅: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粗壮,高2-4米。
2. 茅柴:也叫“软柴”,以茅草灌木为主的柴,与以树木枝干为主的“硬柴”(俗称“把柴”)相对应。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7-3-4 19:29
农村的活路还是艰难的,江鸣是什么样的活都干了,什么样的苦都吃了,不容易。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5 09:17
跟着进山去砍柴,
千辛万苦往回抬,
其间麻烦真不少,
总算成功担回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5 09:18
跟着进山去砍柴,
千辛万苦往回抬,
其间麻烦真不少,
总算成功担回来。

作者: 石钟山人    时间: 2017-3-5 10:1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3-5 09:18
跟着进山去砍柴,
千辛万苦往回抬,
其间麻烦真不少,

古代社会的“渔樵耕读”四大职业中,除了没有当过渔夫,樵夫和农夫算是体验过了,当然还有半个书生的经历。呵呵!
作者: 石钟山人    时间: 2017-3-8 15:06
寒秋 发表于 2017-3-4 19:29
农村的活路还是艰难的,江鸣是什么样的活都干了,什么样的苦都吃了,不容易。 ...

当时确实吃了不少苦,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滋有味!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