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原创]青春遗留在白沙圩(长篇纪实—再现当年知青…添... [打印本页]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0:36
标题: [原创]青春遗留在白沙圩(长篇纪实—再现当年知青…添...
    写在前面
    因身体一直欠佳,加之眼睛又有点不适,所以迟迟不能上网,只是在家中整理自己的文稿,现将我2002年曾经在网上发的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经过再度修改,再次搬上论坛,我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青春遗失在白沙圩》,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知青下放的艰辛……当年发表时,曾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原创]青春遗留在白沙圩(长篇纪实—再现当年知青…添加中)
    作者:萍水
   《序》
    此文于2002年曾经在某几个网站发过,结果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那个时候写知青下放的文章很少,这篇文章一上网,立即受到了各种不同的争议,好几个大网站立即给此文加了精,认为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知青的插队生活,跟兵团生活完全不一样;但也有人说,这是贬低了农民,诋毁了农村!结果引出了一番网上大争论……
    实际上,当时的年代就是那样,多少下放学生,泪洒大地,青春不在,希望破灭,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当时连毛泽东自己的话现在看起来都是存在疑问的。
    记得接到下放通知的时候,通知上是毛泽东的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但是毛泽东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在中国,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样两句话放在一起,难道不矛盾吗?这样看来不能不说伟人有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啊。
    2008、2009、直至今天,知青文化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特别是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已经召开了五届了,全国也有了中国知青网的支持了,而且各地都开始建或筹建起“知青广场”了,要将知青的精神和文化在向后代传承……
    所以我再把此文检出来,充实了一些不敢写的内容,再加工修改后,将它再次发上论坛,让我们的后代看看我们当年这些知青们的艰苦生活……
    这里需要重审的是:知青应该分为三个时代:即前知青时代、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前知青时代指的是1965年前下放学生;像著名的老知青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为代表的知青;我们则属于知青时代,就是1966、1967、1968这三届初中、高中毕业生,统称为“老三届”;而后知青时代则是69年以后下放的学生。
    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兵团的知青,另一类是插队的知青。我不敢说兵团知青如何,因为我们安徽的知青基本都是插队知青,但是我可以说,我们安徽的插队知青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我在文章中赘述了这插队生活的艰苦,相信我们这样的老三届知青有过这种经历的,一定会认可我这篇文章的……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10

当年送我下放时的细胞,上面书写着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青青年到农村去……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16
我们当年下放在农村,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年正是那一首知青之歌才让我能够坚持下来——有次我不但会唱着知青之歌,而且在宁镇芜丹迪老知青大联欢时,我写下了诗朗诵《相聚知青的歌》,也算是此文的引子吧……
    正是这首知青的歌让我敲打键盘的时候,泪水潸潸……
    诗朗诵《相聚——知青的歌》
     ——作者:萍水(萍水相逢)
    男:当尘封的往事打开,当我们又相聚在一起,那曾经的沧桑再次浮上眼帘,我不想再诉说,   
    合:因为知青这个词语,凝聚了我们的苦与泪……
    女: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也是悲壮的,更是光荣的!那是我们相拥别离,挥泪走乡下的场景,那是我们肩扛出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时光,
    合:不知出路在哪里,不知我们的未来向何方?
    男:一次次的憧憬在眼中变了色彩,一次次梦想随水成了泡影
    女:一次次企盼都落了空,一次次抒写的信笺都成了土!
    男:多少回梦里回故乡,多少回睁眼到天光多少回倚着门框望家乡,多少回声嘶力竭大声喊:
    女:我要回家
    男:我要回家
    合:我要回家啊……
    男:今朝聚会,我们追寻着往日的旧梦,诉说着喜怒哀乐,笑谈着从前未来
    女:虽然我们说起来有轻松,也有沉重,又欢乐也有心伤
    男:但是我们无需追悔、无需悲哀
    女:我们依然有着知青人的情怀,依然唱着知青人的歌谣
    男:我们要把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演绎的更加绚烂辉煌
    女:让我们这一代知青
    合: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到永远!
    请接看正文——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16


知青之歌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21
    引言
    知青运动距今已四十周年有二,按说应该出现“知青学”专家与集大成专著。然而,上山下乡运动不仅栓系文革,而且钩挂红色意识形态,牵扯着赤左学说的价值大方向,因此只要马列之旗还是中国上空的唯一之旗,只要这场运动肇始者还享有“三七开”的政治豁免权,“知青学”就无法在寰内得到真正有深度的展开,就必须“宜粗不宜细”与“淡化处理”。这场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运动,居然从未跻身国家课题,白白“让” 与人家老外。
始于1968 年的“知青运动”无疑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釜底抽薪的英明之举,还是权解燃眉的无奈之策,实际上它都是伟大领袖的“战略部署”之一,也是“后遗症”最多的“运动”之一。
    其实,知识分子与工农取长补短,青年人参加体力劳动,城乡交流等等,都未尝不可,更不能算坏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自愿。就象结婚一样,虽是好事,但如果强迫,性质就会转变。实践已经证明,唆使、哄骗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停课闹革命”和要求相对落后的农民担当起对知识青年的“再教育”,都是十分卑鄙荒谬的,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与损失也都是非常严重的。
    “文革”浩劫结束之后,党和政府为消除这场劳民伤财的所谓“知青运动”的诸多“后遗症”,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实际工作。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身心创伤,是难以平复的。
     一九六八年11月28日,天是阴沉沉的天,安徽省芜湖市体育场上(老体育场),聚集了无数辆大卡车,卡车上都是行李,还有的是稚嫩的尚未涉世的学生。这里还聚集了不愿离去的父母亲,因为这是父母亲送自己的孩子到农村插队,要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26



我(萍水)和任毅大哥的合影。

08年任毅大哥今天已经花甲有二,来芜湖参加上山下乡四十年纪念,和我相识,后我拍摄的任毅在芜湖的场景及文章收入美国南加州知青刊物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6 21:34
    写在首章之前
    十年浩劫尽管结束了,但是留在千里云心中的伤痛依然还在,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父亲就是因为多写了几篇文章,就是一个业余作家,就是一个小小的领导干部,就被当做反动文人,走资派。那些所谓的造反派冲进冲进她的家中,抢走了他父亲唯一的所爱——几十年辛辛苦苦集下的邮票!抢走了她家稍微能值点钱的东西,她面对这些“造反派”是无能为力,她痛苦、揪心啊……
    文革后期,上山下乡的运动大潮,对于反动文人、走资派的女儿千里云自然是难逃这个厄运的,她终于没能躲过这一关,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被……
    第一章     玻璃碎了   (上)  
    那一年——1968年11月28日,这是千里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那年她刚满16岁,仅仅才是个高中生。说到这里,得插上一小段,因为千里云的父亲自小家庭就是扬州的大家族,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上大学,但是他成家后,连着有了两个女孩,而千里云是他的第二个姑娘,千里云出世时,算命的先生就说这个女孩聪明,将来一定有出息,所以父亲给她起了个男孩的名叫千里云,意思是自己这个女儿可以出外闯荡千里一定成功。千里云的父亲就早早的让她报名上学。千里云还记得,报名的时候,那个老师一翻户口,就连声说:不行不行,年份小就罢了,月份又太小,不行不行。
    为了让千里云能早点进入学校学习,千里云的父亲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得求人,找了人帮忙改了户口,由于千里云月份是九月以后出生的,改一年还不行,于是只得改了两年,终于报到了名,提前入学了。
    好在千里云反应快,接受能力也强,所以上学是一直向上,直到进入高中(全班五十多名学生,只有八个女生,千里云可是其中一个。千里云在学校里学习可是个顶儿尖儿的好学生,从未因年龄小而落队,直到至今身份证上依然比千里云的实际年龄大了两岁!)。
    知青运动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组成部分,自然要有个处理结果,于是随着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对老三届所有的学生采取的是“一刀切”全部赶到农村!千里云自然躲不过这个上山下乡的大潮流,加入了这个行列。应该说,对于这批尚未涉世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将要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磨难!
    知青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对于我们这些老三届知青们来说,青春究竟是否无悔?我不敢说别人,但是我要说,我们的青春真的无悔吗?不……虽然我在农村的时间不算长,也仅只有三年,可这三年,我失去了最美好的大学生活,这三年,我遗失了青春爱情,这三年,我……嗨,余话我不赘述了……
    不过留在我记忆中的难以忘怀的,甚至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就是,正是下放,我才有了胆量;正是下放,我练就了忍辱负重的精神;正是下放,我有了那种宁折不弯的铮铮骨气,我才敢于抗争……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7 07:31
自幼聪颖小姑娘,
十六已把高中上,
却遇文革大混乱,
无奈被迫下了乡。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06
谢谢龙行天下鼎立支持赠诗!问好!
那个年代的我们实在太艰辛!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11
    第一章     玻璃碎了   (下)
    11月28日,天空没有灿烂的阳光,只有那一块块阴晦的灰色的千里云朵在空中四处张望,它也在为那些年少的学生悲泣,这些学生最大的还没有20岁,最小的也仅只有14、15岁,他们就要远离父母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没有宣传中所说的,学生到农村去都非常高兴,也没有下放学生高唱“到农村去,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的只有哭泣声、告别声,还有的就是父母对子女千万叮咛声……
    16岁的千里云也成了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她在学校政治课上早就学到过出自毛泽东之口的这两句话: “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问题”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她就觉得有点矛盾,既然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问题,怎么又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尽管疑问重重,但是她必须服从学校安排,必须安家农村!学校说照顾她,一是年龄小,二是她还有一个兄弟也属于下放对象,于是她和兄弟被安排在芜湖县白沙圩——保沙公社,千里云和她的弟弟将要在那里安家落户!
面对这一切,一贯以成绩优秀的千里云也只能同大家一样,没有选择,只有接受眼前的事实,到农村去啊……
    母亲为千里云准备了行装,还为千里云配好了窗户的玻璃(带队的回来告诉:下放学生的茅屋建好了,只是窗户没有玻璃,自己得买玻璃带去安装,带队的还给了千里云茅屋窗户的尺寸)。
    出发那天,母亲将千里云的行李连同千里云一起交给了熟识的驾驶员陈,并对陈说:千里云晕车,麻烦你让她坐到驾驶室(送我们到农村去的是卡车)。于是千里云得到了“优待”,连同那快玻璃均得到陈师傅的照顾。
开车了,车在芜湖至湾址的公路上奔驰,千里云看不见车外,泪水糊住了眼眶,她一句话也没能说出来……只有母亲的叮嘱还响在耳边:别哭,女儿,别哭,凡事靠自己!
    汽车颠簸在残破的路面上,虽受到“优待”的千里云,还是呕吐不止。直到湾址站,车停了,千里云还是吐得不止,等到驾驶员陈师傅把她扶下车,她才发现母亲辛辛苦苦为自己裁的玻璃碎了,千里云一见大哭:“我的玻璃碎了,我的玻璃碎了……”那带着泪水的嘶哑的哭声,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
    千里云的玻璃碎了,她的心也碎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13
本帖最后由 芜湖萍水 于 2017-3-7 10:16 编辑

这就是当年已经走向农村的千里云,那时的她,才仅只十六岁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22
    第二章 歌声(上)
    说起来属于照顾,听起来下放的地方属于芜湖县,确实不错,芜湖县,芜湖市不就近在咫尺吗?实际是湾址站虽到了,但离千里云落户的地方,说不上是十万八千里,可得足足步行一个小时不算,还需得再乘坐渡船划过一条河,然后再走七里多路,才能到达千里云所在的生产队!
    千里云带着辛酸的抽泣声,跟在公社来接的人走了,没有人和千里云同行,记得在学校接到通知的时候,学校告诉她,你下放的地方近,所以只有一个名额给你,(他的弟弟被安排在离她很远的另一个生产队)对你算是照顾了,你在农村要好好接受再教育。
    现在千里云走在空荡荡的大埂上,她只觉得孤寂和苦难在包围着她,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跟在公社接队的人身后,跑得直喘气,她不敢说:能不能慢点走……
    这样的田埂小道,千里云可是从来没有走过啊,她只能跟在这个人的身后,走一截,奔一截,只把千里云累得不行……
    从早上九点从芜湖市体育场出发的,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到了生产队,千里云可是一天没有食物进肚了,她晕车,早上出来的时候,母亲让她吃点东西,她不敢吃,吃了只有吐的份,她没有吃还吐得不行,倘若吃了,还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到达生产队呢,再说,如果不能按时到达,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罪名就会戴在她的头上!没有办法,饥饿、乏力、痛苦一股脑儿向她压过来,她一到生产队,生产队长将她安排在自己家中堂屋靠门边上临时搭建的一张床,她不敢有任何意见,只在心里泛着嘀咕,我一个女孩子,在堂屋里睡,那多可怕呀,不过她可实在是累的不行,她将自己的行李往那张床肚里一放,拿出自己携带的被褥铺到床上,就一头钻进床里躺下,什么也没有吃,就睡了……   
    千里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下放两个月,早起暮栖,面朝黄土背朝天,千里云已经没了笑容,没了歌声,没了语言……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32
    第二章 歌声(下)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 是可爱的我的学校,我的学校。啊,整齐的的教室, 明亮的窗户,浩荡的长江边上,那是我的学校……”
    那是一天的清晨,千里云刚刚起来,就听得不远处飘来一阵歌声:
“告别了老师,再见吧我的校园,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伴随着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
    千里云呆愣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站立着仔细听着那传来有点忧伤的歌声,听着听着,千里云眼里涌出了泪水,她走出门一看,原来是回乡知青小陈。
    小陈是67届高中生,写得一手好字,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想他为自己的家庭光宗耀祖,所以尽管家中穷得叮当响,父母还是在累死累活的干活,除了干好田里的活,还帮人家干活,好挣两个钱供儿子读书。
    可惜,文化大革命毁了小陈的梦想,他落寞悲伤,当看到我这个从城市来到农村安家落户的知青时,他更是希望毁灭,所以,那年各地都在传唱《知青之歌》,他知道后,修改了一番,每天清晨就在生产队田头唱这支歌——
    “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 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
    那哀伤的曲调唱得我泪水无法控制,“干活了!干活了”队长在大声喊叫,千里云揩干泪水随着人流向田间走去:
    “啊……我的家乡,什么时候能回呀……”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33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0:37


跟着太阳走,伴着月亮归,这什么时候才有头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19:46
    第三章 烟泪(上)
    农村生活对于千里云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千里云在家虽然不是老大,可家中的家务,她是从不插手,正如现在人常说的“踢倒油瓶都不扶”的,奶奶宠她,父亲惯她,对千里云的要求,只要搞好学习,家中所有的事她从来都不做,甚至洗澡的内衣裤褂她都不洗,往那一扔,姐姐就承包了。现在千里云下放到农村,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真太难为她了。
    这不,没有菜,不知谁给她买了两条鲫鱼,她连抓代刮,还是弄跑了一条鱼,那鱼从她手中滑出,钻进池塘里去了,急得她不知怎么办才好,总算不错,她在队长儿子的帮助下,弄好了这条没有跑掉的鱼。鱼洗刷干净了,得去烧出来才能吃啊,千里云在家连油瓶倒了都不扶,哪里会烧鱼呀,何况还是老式大灶,烧茅草的。这可难坏了千里云。
    没办法,千里云学着农民将分给她的稻草根结,试着打成把,然后,将自己用来包裹衣物的报纸捡了一张出来,得用报纸点火引着稻草把才行,想想千里云,在家中连煤炉都不会弄,要想将这稻草把烧着,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之前,她早将铁锅先刷洗干净,再用布头蘸上香油,(那个年头,香油是凭票供应的,下放学生每月也只配给了二两)在锅里檫了一圈,算是锅中有油了,接着她开始点火,第一次火柴没有燃着,第二次,她再抽出一根火柴,再将报纸放在锅灶旁边,小心谨慎的努力的燃着火柴,这一回,终于燃着了报纸,她连忙将燃着的报纸塞进灶膛,可怜她钻在灶房边,满头满脸都是烟泥,她硬是将眼泪揉揉再钻向灶里(说灶里是不符合,但千里云的头几乎钻进灶里去了啊……),终于灶里有火星向外冒出了……灶膛里放着稻草把和队长儿子帮她捡来了几个小木片,火终于烧起来了,锅里滋滋的响着,她手忙脚乱的把那条鱼放进锅里,一边用锅铲翻动,一边还要注意灶膛中的火,不知是稻草把不干,还是灶膛里塞得太多,烟从灶膛里向外窜,锅里的鱼烧得直响。灶里的烟越来越大,千里云满头是汗,一会上,一会下,怎么鼓捣始终是烟雾弥漫。急得她一屁股坐在地上,不知是烟雾熏烤的,还是心中特别难受,泪水成串的流了下来……
    真的,千里云在家中哪受过这种罪啊,算了不吃了,也不烧了,她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锅里的鱼也不知成什么样了,千里云懒得看……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20:15
    第三章 烟泪(中)
    有人问:你不是睡在队长堂屋里吗?那烧饭在哪烧?因为这是后面要提到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是做点交待,当时因为我是临时朱队长家,烧饭得去外面的一个临时搭盖的茅草棚,就想想在农村对草都的模样,究竟该如何称之,我也说不出来,反正很差……
    因为我住在队长堂屋里时间不长,公社来人检查,检查拨给下放学生盖屋的钱是否到位了,所以茅屋自然就帮我盖起来了,(这在后面章节里会在说的)烧饭自然是在自己屋子里了。
    此时屋内浓烟弥漫,眼泪汗水也在尽情的戏弄着我,我不想去管它了,因为我根本不会弄,我坐在地下只知道流泪,不知怎么办才好……
    “学生姐姐,你怎么了,你在吗?”门外有喊声,我赶紧从地上爬起来仔细听,“怎么屋里都是烟雾呀?你没事吧?”我听到了,这是队长的儿子的声音,我记不住他那拗口的名字,只知道这个村几乎家家都姓胡,我就权且叫他队长家小胡吧。
    听到他的喊声,我犹如捞到一根救命稻草,赶紧答应:“我在,我没事,灶里的火我弄不着,快来帮我看看。”
    下放到农村的这段时间,和队长的儿子关系处的还算不错,兴许他也是个学生吧。他刚上初中,知道我是高中生,常常拿些题目问我,对于初中的课本,我解答问题自然是得心应手,所以只要他问,我都告诉他,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相处得不错,队长家小胡别看他小,农村生活却是样样在行,所以他也常帮助我。好在是他来了,我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听到他在喊我,就赶紧作答,那时的我真的好凄惨……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21:22


知青:一个至今依然没有被正名的历史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21:42
    第三章 烟泪(下)
    他听到我答话,赶紧进来,见我在灶前满脸是汗,他赶紧走到灶前,在灶前轻轻拔弄着,我看到他用一根硬点的木头,往草巴中捅了几下,然后往上一抬,他就怎么三下两下把灶里的火鼓弄着了,火立刻旺起来了,烟也消散了。
    他告诉我:“知青姐姐,你烧大灶时,别一个劲的往里放草把,要将草捅开,中间空着,大人们告诉我 ‘火要虚心,人要实心’,草把中间空了,火就能烧着了,也就不会熄灭了。”还别说,按照这个小弟弟的说法,我这以后烧大灶确实进步了,尽管有时依然烟泪不断,但终归能把饭弄到嘴了。
    灶里的火着了,我只顾着看他弄灶里的火,却忘了锅里的鱼,他喊我:“学生姐姐,快去把鱼翻翻,不然就全糊了。”我赶紧拿起锅铲,把鱼翻了翻,幸好刚才灶里没火,要是有火的话,鱼恐怕早已经是黑锅巴一块了,要知道我们在农村能吃上一条鱼,可是了不得的事啊,我平时都是别人家给点烂咸菜,就饭吃,现在这鱼虽有点糊了,但比起烂咸菜不知要好吃多少倍,此时虽有点焦糊,好在还能吃,把鱼赶紧翻了个身,我再浇上点水,放了一点点盐,只要鱼有咸味就可以了。盐可是最金贵的。因为咸盐在那个年代昂贵不说,还是计划配给的,现在我们在家中烧红烧鱼都是放酱油的,那个年代,烧鱼放酱油就更没指望了,烧菜用酱油,在当时就算是奢侈了,我没有钱买酱油,只能放点盐了。
    在队长家小胡的帮助下,总算把鱼烧好了。接着自然是洗锅做饭,饭比鱼好烧,只要将米淘好,放进水,加草把烧就行了,队长家小胡见我自己能行了,就招呼了我一声回家了,农村生活的第一样本领会烧大灶,真的要感谢队长家小胡这个小弟弟。这或许是我知青生涯中记忆最深的一件事:那么小的孩子比我这个当年的高中生还会做饭,要不是这孩子,恐怕我的生活会更苦难了……
    请继续阅读:   第四章 换离队长家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7 21:47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有遥远的路程——这就是当年的小知青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8 07:52
路上晕车玻璃碎,
生火烟熏学不会,
幸亏队长家小弟,
下乡头关闯过去。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8 21:38
诚谢龙行天下版主!当年的千里云确实被上山下乡整怕了……
小小年纪下农村,甚事不会泪水怨
感谢农村细娃子,闯过烧煮吃饭关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8 22:19
   第四章 换离队长家(上)
    生活总是艰辛叠加的,千里云终于学会了自己烧大灶做饭吃,这仅仅是农村生活的第一步,等待她的考验还很多啊……
    千里云的个条不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她是市体校体操班的学生,她利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坚持道试题小训练,她的教练就特别喜欢她,说她能吃苦,有持久性,一个高难动作是做不好坚决不休息,所以教练带着她参加过几次下弄醒比赛,成绩都不错,加上她肯刻苦,教练特别看中她,就让她在练健将级高难度的高低杠了,这是体操教练想让她参加全国体操比赛的专门对她作的训练,那时的她空翻头手翻,已经做得很好了,自由体操也训练有佳只可惜,就只准备参赛了。
    只是很可惜,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击碎了她的美梦,参赛名单已经送上去了,比赛没去参加成,一切都毁在了那场“史无前例额的……”,结果,她的父亲被打倒,她就成了“走资派”的“狗崽子”,只能卷起铺盖,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千里云怎么也想不通啊。
    在农田里的干活,千里云觉得特别难,她哪里受过这样罪:一天累到晚,脚要放到烂泥里,还得提心吊胆防止那些不知名的可怕的东西的侵袭,她是上工盼天黑,天黑祈求天别亮……
    又是一天,终于结束了,回到自己的小茅屋,还得自己做饭,嗨……
    千里云在自己的家中,是从来不做家务的,别说做饭,就是拿扫把扫地也无需她做的,因为父亲告诉她,你只管读书其余一概不管。所以她只知道读书。因为刚到农村,什么都没有,千里云居住在队长家里,一开始在队长家搭伙,可是队长老婆不大愿意,所以临时给千里云糊了个灶,让她自己烧自己吃。现在千里云坐在灶前,鼓捣着那谷草,幸亏是队长家小胡告诉过她烧大灶的方法,否则千里云每天是否能吃上饭还是个大问题,今天可能茅草太湿,满屋里又是烟雾,管他呢,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总比在田里劳动好啊……
    饭就这样在烟和着泪水下做成的,千里云吃在嘴里,也不知是生还是熟那个时候搞饱肚子她就觉得不错的了……
    夜降临了,一盏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灯闪烁在这空寂的堂屋里闪烁着,青灯伴随孤影,泪水在疲倦的眼睛上悬着,朦朦胧胧中千里云和衣睡去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9 07:35
当年体操能参赛,
文革大乱破梦来,
乡下艰难真不易,
泪水相伴夜夜在。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8:49
谢谢龙行天下版主鼎力支持!萍水这厢有礼了。问好龙行天下!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8:51

目光呆滞:出路在何方?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9:00
     第四章 换离队长家   (中)
      【画外音】或许正是写了如下的内容,导致了那些农民的不满,说这文章在攻击农村,其实那个年代,下放学生就是下等人。女人更是低人一等啊。更何况是在这三不管的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地区呢。
      千里云所在的村子里,农民思想极端封建,大男人主义在这个村子里横行。队里的男人们对女孩子就是居高临下,绝对的欺凌,他们认为女人就是为男人服务的,家中有女儿就说是“陪钱货”。生不出儿子的女人更是受尽欺凌,所以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生孩子如通过小猪(或许我这个比喻不恰当),生不出男孩,就得连着生,印象中有的妇女甚至生了七八台,直到生了个儿子方才抬起头来……
      千里云她是个女学生,自然连普通的农民都算不上,更何况她是个女孩子,村里的男人把千里云也当做是“赔钱货”了。所以当千里云刚来到这个村子里的时候,队长开始还答应着很好的安排好她,开始她是睡在队长家堂屋里的,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后来队长觉得这样不大方便,男人们进进出出,千里云实在是不方便的,于是便让千里云睡到他家阁楼上去。
      对于城里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管睡哪里都没问题,何况还是小孩。       这原本这并没有什么,城市里楼层那么高,男人总有住在底下的,不然那么多楼层不能都让男人们住呀,比如千里云的家就是三楼,下面二楼一楼都有男人在里面住的。可现在千里云所在的村子里,女人要是住在高一层上面,那可是不得了的事。这不,队长家老婆发话了:“我说你呀,不清头哈,她可是个女的呀,女人怎么能睡在你的头上?”
      晕啊,千里云想:我在阁楼上睡,哪里就睡到队长头上了,这不是奇闻吗?
      原来队长夫妇的床,就在阁楼下方。千里云一声不吭,看队长如何安置她。队长见他老婆发话,还没答茬,队长父亲在房里闷声闷气的说话了:“不行,这个女娃不能睡在阁楼上,让她睡在上面就坏了风水!”

      千里云更不敢发出声音了。队长原本还想坚持,见他老爷子发话,不敢再坚持了,就对我说:“千里,你还是到海妹家睡吧。”千里云不敢有意见,海妹家就海妹家吧,只要有睡觉的地方不就行了。
      千里云什么话也没说,只点点头,就圈起铺盖,向海妹家走去。她万万没有想到这借来的遭遇更是凄惨……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9:14

烧大灶:可怜鼓捣了半天终于见到了火苗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9:36
      第四章 换离队长家     (下)
     海妹家在村子的最边上,她家是村中最穷的家庭,父亲没了,只有她、妹妹和母亲住在一起。自然是村子中最没有权利的一家,当听说让下放学生到她家里搭铺睡觉,马上就答应了,她母亲不敢不答应的,因为她家没有男人!
     其实她家很小,三间小茅屋,一间做了厨房,一间做了她们母女睡觉的地方,惟只有堂屋前有一块空地方,但是堂屋前是一个猪圈,千里云安排到她家住宿,她们家也没有地方让千里云搭铺,只是将靠近猪圈的地方,腾出一笑块,而这一小块地方是紧靠猪圈,这里是她们母女喂食给猪吃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方能转个身,能搭一个铺,这样就可以给千里云睡觉了,殊不知,千里云在她家住宿,可是受尽了“灾难”。
     不是说海妹对千里云如何,她们哪里敢对千里云如何,为了让千里云睡得踏实一些,海妹和她母亲将猪圈向大门口挪了一点,把千里云的床铺安在靠右房门墙边处,这样多少离猪圈远一点(这远一点仅只是寸许长短啊……),她们出于好心,心想这样好歹能让千里云睡觉不受猪的干扰了,这一晚,千里云原本应该睡得很踏实,海妹家都是女人,用不着担心,可惜千里云没有那个福分……
   这一晚,千里云刚脱去外衣(在农村千里云从不敢穿内衣、内裤睡觉的,都是穿长衣裤衫,后面就知道原因了)钻进被褥,眼睛还没有合上,她就感到身上奇痒,赶紧爬起来看,原来是小虫,她刚到村里睡觉时,就听说过农村虼蚤多,这千里云一看是小虫而且还直蹦,妈呀,是虼蚤……
     她生性就害怕这些小虫,在家最怕的就是臭虫,她平时睡觉,床上总是最清爽,只要有丁点不适,她就无法睡着,这下可好,在她的床上竟然有虼蚤,这可把她吓坏了,她一声惊叫,吓得海妹从屋里跑出来,连声问道:“怎么哪?怎么哪?”
     “有虼蚤啊,我怕……”
     海妹笑了:“虼蚤怕什么,掐死它不就得了……”
     “我可不敢……”
     海妹什么话没说,就见她用手沾了唾液,轻轻的一粘,就抓住了一个虼蚤,接着,她点起油灯撇子,在灯下帮千里云抓起虼蚤来,一会她说:“好了,现在没有了,快睡吧,明早还得早起下地干活呢。”说完进屋睡去了。
     尽管海妹说虼蚤没有了,可以睡觉了,但千里云可是生生一夜没有睡,这一夜千里云遍身都是奇痒难受,天还没亮,就爬起来了。待她来到地头,下地劳动是,就觉得特别不舒服,她只觉得身上到处都痒,左抓抓,右抓抓,一刻也没停过,就这样一边干活,一边挠痒,她不敢停下手中的活,害怕队里说她不能虚心接受再教育,所以尽管痒得不行,甚至有些地方都被挠怕了,尤其是下肢部分,还不敢用手伸进去挠,只能在身体外使劲的抓……
     直到下晚快收工的时候,邻村生产队的一位大妈实在是看不过去,对千里云说:“娃,看到你这样,一定是身上逮了虼蚤,城里人身子骨嫩,再说你和我姑娘差不多大小,这罪你是收不过来,娃,马上下工了,到我屋里来,我帮你弄一下,你将自己的衣服带来,记住千万别和你身上穿的衣服放在一起。”千里云感激的点点头。
     请继续阅读下一集《除虼蚤》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0 09:43

下放女知青,看上去她们有的脸上有笑,不过细看:这哪里是笑啊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1 07:58
堂屋睡得不方便,
想上阁楼被阻遍,
去到另家长虼蚤,
一位大嫂要帮灭。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1 21:45
谢谢龙行天下版主临帖鼎力支持评议!问好!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1 21:49
      这里得补充一段:关于插队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
      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而安徽省沿江南一带,几乎都是插队,那是一个或两个人被分配到一个遥远的农村某个生产小队,当年千里云就是一个插队知青,她所在的地方,远离城镇集市,去买一次粮食,得用大半天,(要知道,当年这里根本就是穷的叮当响的小乡村,千里云的粮食还是公社来检查才知道国家有给知青的粮和油!)来回路程近八公里路,作为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知青,肩上的跳上一个季度的粮食和食用油,而且不像今天四通八达的宽敞的大马路,只有一条窄窄的大埂道,对于肩上挑着担子的小知青那确实是难上难的,所以我补充上这一段,也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了解当年的知青的生活……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1 21:51


这就是当年的知青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1 21:53

当年的老三届(66、67、68)和后来持续下放的知青,有三千万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1 21:55
     第五章 除虼蚤(上)
      我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一章,我害怕这一章写出来,又会被人说成是专写农民的不好,看来还是没能接受好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可是我又不得不写,因为这一章里,毕竟还是好人多啊……      写到这里得先说这一点,那就是我所在的生产队的邻队韦村。因为无论如何,得先说声谢谢韦村的韦大妈。
      千里云还是很感激邻村生产对的韦大妈。要不是韦大妈帮她一把,这虼蚤不在千里云身上做窝才怪,兴许虼蚤也要找个好吃好住的地方呢。
      说归说,还是回到正文来。
      看到千里云在地里的难受模样,下工后,韦大妈招呼着千里云,让她去自己家。说到这里还得插上一句。千里云下放村子叫“土地湾”生产队,邻村叫韦村。千里云不知道这两个生产队究竟有什么关系,只知道韦村的人都有点怕土地湾村的人,千里云还觉得:韦村的人忠厚老实些,土地湾村的人,好像除了队长本人,好说话一点,其他的人都很难缠,(后面还要写到的)平时千里云每天都得参加生产队劳动,队里也没有人过来关照她,有时,一天劳动快结束的时候,千里云实在累得不行,都是韦村的姑娘们来帮她做点结束农活。特别是韦大妈家,她家只有一个女儿,叫丹妹,她和千里云最合得来,常常在千里云累得不行的时候,过来帮她做上一气,所以,千里云一直和丹妹相处得很好,丹妹的母亲也把千里云当做自己的姑娘看待。
      今天在田里劳动,韦大妈见千里云脸色发白,身体不停地扭动,手也不停地搔来搔去,她让丹妹过来问,千里云告诉了情况,韦大妈见土湾村无人过问,她终于忍不住走来让千里云下工后到她家去。
      千里云终于熬到了下工时间,她记住韦大妈说的话,回去在自己的包里拿出了一套干净的衣服,把它举在头顶上,生怕虼蚤跳上去,然后急急的向丹妹家走去……

作者: 千帆过    时间: 2017-3-11 22:16
   芜湖萍水的纪实文章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真实又有点苦涩。好在已经成为留给今天的回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0:39
本帖最后由 芜湖萍水 于 2017-3-12 21:31 编辑
千帆过 发表于 2017-3-11 22:16
芜湖萍水的纪实文章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真实又有点苦涩。好在已经成为留给今天的回忆。
...

      谢谢千帆过临帖评议!问好!
      你说的不错,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今天仅只是存在记忆中而已,我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记住这一段生活才知道今天的生活是甜美的,有些知青名义上打着这个汇演,那个组团旅游,实际上就是想点子搞钱,我个人倒是认为,不妨把自己曾经的艰难生活回忆出来,记住那一天,现在就应该安心退休生活,别整天幻想着做生意搞那钱(我因为从好几个微信群中看到某些打着知青的招牌,四处做生意,广告到处飞,实在有点变味,)丢了我们众多知青的脸面,实在是太丑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0:46
     第五章 除虼蚤(中)
     刚走到丹妹家门口,韦大妈就在招呼她:“娃,快来这里,把衣服全部脱下”韦大妈把千里云迎进屋里,农村的房子是千篇一律,都是一样的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居室,韦大妈家稍微宽敞一些,在居室的两边都各有一间小披厦,一间作为厨房,另一间是摆点杂物什么的,她家也养猪,但是猪圈却在正屋前面的空场上专为猪盖了一个猪圈,这样就卫生多了。
     千里云想可能她家有男人的原因吧,丹妹的父亲细瘦,但很精干,田里干活一把好手,就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在村里地位就不怎么高了。
     闲话少说,接着再续千里云,千里云进到专为她摆设好的屋里,屋里的地上放着一个大盆,盆里的热水满满的,还在冒着热气,丹妹走过来:“赶紧脱衣服,脱下的衣服给我拿走,你把干净的衣服放在这个箱子上让丹妹帮你处理一下,等会让丹妹把干净衣服拿给你。
     千里云顺从的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浸到盆子里,热气瞬间遮没了她,她坐在盆里,看着自己的身体上大疱小疱一大堆,难怪这么痒啊,身上都被咬成了这个样子,用毛巾檫洗身体,疱子还很痛,看着这模样,再想到丹妹母亲对自己的关照,千里云的眼泪又止不住的流淌下来了。
     (画外音)我不敢说农民们怎样,但是从土地湾村和韦村这两村的人对待千里云的情景,应该是可想而知了……
     千里云在温水中清洗了自己,丹妹从外面将千里云的衣服递进来,因为韦大妈担心这套干净衣服和千里云身上穿的衣服接触过,所以来时丹妹就将她的衣服拿进厨房里,烘烤了一番,高温熏烤下,虼蚤是不会停在上面的。这时拿进来给千里云换上,千里云穿上干净的衣服后顿时觉得身上舒适了不少,尽管还有点挠痒,比起上工时的感受,不知要好多少倍。
     她走出屋子,看见韦大妈正在灶上,她身上穿的那套衣服,已经放在大锅里煮着,她赶紧走过去:“大妈,谢谢你!谢谢你!”她不知道怎么感谢,只知道说这两个字“谢谢”。
    韦大妈说:“娃,不用谢,你们下放学生这点大就到农村,够可怜的。”接着她又说:“娃,你瞧瞧,这衣服上有多少虼蚤……作孽啊,让你吃这个苦啊……”
     衣服穿在千里云身上,根本看不见虼蚤,现在她才知道,经过开水的煮泡,虼蚤在衣服上存不住了,都掉进锅里,足实不少啊。
     千里云那时只知道浑身上下痒得不行,哪里知道有这么多虼蚤啊,大妈又说:“娃,虼蚤欺生,再说,她家猪圈里的虼蚤,从未见个生人,现在你去了,不正逮个正着吗?”
     千里云无语,心想:今晚咋办呢?回不回海妹家睡觉呢?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0:47

当年这活实在是不会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0:51
    第五章 除虼蚤(下)
     韦大妈看出了千里云的心思,她安慰千里云道:“姑娘,你别急,我让丹妹去海妹家招呼一声,说你今晚不回去了,在我家里睡。”千里云心中立刻放下了千斤石,她想:海妹家是贫下中农,这丹妹家更是贫下中农了,她想:只要是住在贫下中农家中,哪里不是一样!
     她放坦了心,身上也舒坦了,于是定心定义的和丹妹在一边说话玩耍去了。
     丹妹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已经是个中年妇女(千里云看她少说也有五十岁了)如果说有词语评价的话,就应该是“贤妻良母”。
     虽说这里离芜湖市不算远,可却是个山高皇帝远的三不管地区,(县里,镇里、公社都管不到,因为离三地太远,交通不便,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所以这里队长最大,除了队长,男人最大,男人分级别,辈分大的自然为大,辈分小的也就是小了。韦村不仅因为穷,还因为辈分不高,所以,在相邻的两个生产队间,韦村人就很少有去土地湾村的。
     韦大妈更是不管事的,她除了在自己菜地里(那时每户人家都有几分自留地,是根据人口分给的)伺弄好几分菜地,再就是在家中伺候好丈夫、孩子。因为她这一生只生了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因此她在人前说话不响,所以她也就不下地劳动,专门在家伺候一老一小。丹妹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劳动是把好手,全家就靠他一个人在外挣工分,像他这样的劳动力,挣一个工就是一个工,那时一个工在他们村是5角四分钱。后来丹妹长大了,也去地里上工,虽然她也很会劳动,可因为她是个女的,虽然活干的和男劳力差不多,也只算半个工,有时还没有,只能给个2角3分钱。
     说到这里,再将话题拉回来,千里云和丹妹在屋外耍了一会,丹妹父亲回来了。不一会韦大妈就喊了:“丹妹、千里云,你们回屋吃饭吧。”
     丹妹拉着千里云的手,一起走进屋里(这里顺便再介绍一句:丹妹比千里云小两岁,那年千里云十六岁,丹妹只有十四岁)。
     看着桌上的那些最普通的蔬菜,其实也不过一碗咸菜,一碗炒青菜,还有一碟辣椒炒干子,千里云不知怎的,泪水涌满了眼眶,韦大妈不知千里云怎么了,以为她不舒服,问:“孩子,你怎么了,是不舒服吗?……”千里云没有回答,泪水滴下来,摇摇头,勉强说了声:“不是,我没有……”说着,端起碗吃起饭来。
     其实,那不是不舒服,而是心里难受,下放好几个月了,千里云还没有这样正儿八经的吃过一顿饱饭,每天就胡弄一碗饭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的了,菜是根本谈不上,有时候千里云就把母亲偷偷塞给她的一点白糖,挖半勺放进饭里,兑点水,就一起扒拉着吃下去,今天坐在丹妹家,桌上有菜,饭又煮得喷香,你想她能不难过吗?
     这一夜,千里云睡得很踏实……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1:02
    “看着桌上的那些最普通的蔬菜,其实也不过一碗咸菜,一碗炒青菜,还有一碟辣椒炒干子,千里云不知怎的,泪水涌满了眼眶……
    当我写到这两句话时,泪水顺着眼帘直往下流淌。因为当年的我在家中就只知道看书、作业、写文章,哪里会烧饭,再说当年父亲最宠的就是我,三年自然灾害,我都没有饿过饭,至于吃饭没有菜是没有过的,而下放那几年,我很少见过新鲜菜蔬的影子。
     所以当我坐在饭桌旁,看到桌上有那么一碟炒青菜,还有一碟辣椒炒干子,那对当年的我简直就是上了天堂一样的美好,所以泪水竟忍不住直往下流……
     以至于我写出此文后,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我把农村写的太差了,实际当年的农村就是这样!(后面我还有写到一些具体实况……)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2 21:19


岁月如歌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3 08:06
邻队大妈好心疼,
拉回家中作帮衬,
开水烫衣又留宿,
热乎饭菜特温馨。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8:53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3-13 08:06
邻队大妈好心疼,
拉回家中作帮衬,
开水烫衣又留宿,

邻队韦妈解急难,小云终能安身寝。
只盼早日有太阳,光照千里返家城。
诚谢龙行超版主,坚持临帖助力幸。
但愿今朝知青友,不忘昔日苦难情。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9:19
    第六章 买(领)自己的粮食去(上)
     从丹妹家回来,队长忽然大发善心,对千里云说:“你就先在丹妹家住几天,队里马上派人给你盖知青房。”
     听到队长这样说,别提千里云多高兴了,白天再累,她都不觉得,晚上回到丹妹家,她觉得自己特别踏实,吃也不用自己烧了,觉也
安稳了。她只在心中祈祷:但愿就如此这样吧……
    嗨,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了舒心的事,就会有苦难袭来,千里云属于下放学生,配给应该是国家的,按理说下放学生的的米油都是应该由生产队负责购买后再转给千里云的。
     但是,在土地湾生产队,没有人同情千里云(因为她是个女的),凡事都得她自己去完成,即使是公社安排生产队必须帮助千里云完成的,生产队也无人关心她,所以,只要是属于千里云自己的,那就飞的自己去做不可!这不,这去很远的地方买自己的口粮必须自己去做!
     队长告知千里云:知青房盖好了,你可以回来住了。千里云只好从丹妹家回到土地湾生产队为自己建的“知青房”内,开始了正规的下放知青的生活!
    【画外音】其实,我在前面就写到了千里云烧大灶的情景,按说这应该放在后面写,不过,我这些章节,都是发生在千里云身上真实的故事,所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姑且不去追寻它的先后吧。
     苦难总是接踵而来,虼蚤事件过后,千里云在丹妹家总算安稳了一段时间,可住进知青房后,她又开始了生活中的艰苦磨难。
     千里云知道,在土地湾生产队,女人是最下等的,她每天所挣的工分只有0.45个,连半个工都没有,队长还说,这是照顾下放学生的,不然只能得0.40个工分。
     至于上级分配给千里云的各项指标:粮食、木料、等日用品,千里云什么也没有拿到,只有分配给自己的粮食,每个月都有,但得自己去三里外的赵埂上的粮站里去领(其实公社早就招呼过生产队,知青的粮食,你们要帮他们领回来),不去领,千里云就没得吃。
     没办法,千里云只好自己拿个箩筐去买回来。千里云是个好胜的女孩,从不在别人面前“诉苦”,凡事都努力去做,尽管她很瘦小,田里的任何活她都做,从不叫苦,可到赵埂上买米和油,对于千里云来说,可是最难得的一件事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9:42

岁月如歌:知青--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9:45

挖土填大坝,为的就是防备水冲村庄(可你知道吗,这土挖出再上肩,实在是难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9:54
      第六章 领自己的粮食去(中)
      实在挨不过去了,米已经全部吃完了,如果不去领,明天就断粮了。
      没有办法想的千里云,只好在第二天,向队长请了半天假,说自己要到赵埂上去领米,队长看看千里云,点头答应了。队长让她上午上工,下午去领粮。早上下工回来,她在队里拿了两只箩筐,放进一个香油瓶,往肩上一挑,就出发了,真是去时容易回时难啊……
      那时候国家配给知青的粮食,都是一季度拨下来一次,每个月三十斤,她得去领三个月的,一共九十斤,还有半斤香油。对于一个长年在农村干活的农民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只能说是轻巧又轻巧的了,可对于千里云来说,那可是难上难啊……
      千里云本来瘦小,个条也只1•57米,体重80斤还不到,挑着空箩筐走三里地还行,可箩筐里再加上九十斤东西,那可不是玩的,她将粮食装进自己的箩筐,把油瓶插进米里,把担子往肩上一放,九十来斤的米油加上箩筐的重量,不下百斤,她蹲下身子,试了试担子,妈呀,这么重,我怎么挑的动呀,可是不挑,担子自己可走不回去的,没办法,她用肩膀抵住扁担,咬紧牙关,把身子向上努力,再努力,终于撑起这无比硕大的担子,她颤颤巍巍的往回走,这担子一路上直压得千里云东倒西歪,她真想放下担子大哭一场,可想想哭有什么用,还不是回不了家,于是她咽下泪水,强打精神,一步一挪的往回移步。
      三里长的路程对于千里云来说,犹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上午上工,中午胡乱弄了口饭吃,原本就累得不行,加之吃的又不足,现在肩上放上这么重的担子,千里云好不容易将担子上了肩,着向前迈步更是艰难,她犹如在走舞蹈步,只见她东晃西摇,西摇东晃,双脚就像是踩在棉花团上,摆过来甩过去,一摇三晃,本来这沉重的担子就已经够千里云受得了,更可怕的是沿途上那些难听的话语更让千里云受不了:
       “瞧,城里的姑娘那担挑得多‘美’!”       “…哟!还踩花步呢!”
       “这下不娇了吧……”刺耳的言语一声接一声。
      幸好这三里路中有几段是空旷的所在,千里云还能放下担子休息一会,遇到农民,特别是那些农村妇女,尖刻的语言,刺得千里云真恨不得将他们狠狠骂上一顿,可是,她是知青啊,是来接受这些人再教育的呀。真是上天和千里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啊,千里云忍住泪水,一声不吭,憋足了劲往回走!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5 19:58


一付简易筐,累伤小知青(这是当年挑堤坝的用具)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6 08:22
丹妹家中住几天,
搬进新房也艰难,
只说前去挑粮食,
一担百斤晃悠间。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19:42
谢谢龙行天下版主鼎力支持!问好龙行天下!
知青下乡实在艰,菜米油盐难周全。
可怜当年小知青,所有事儿自己担。
生病也得自管自,国家要求没法现。
此地原属三不管,天高皇帝看不见!
这就是当年千里云下乡的地方,实在是苦不堪言!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19:43
     第六章 领自己的粮食去(下)
     这土地湾到赵埂的路,可不像我们市区的马路,宽敞、平坦,那可是一条大埂,倘若你还记得芜湖市七十年代中江桥南的路,你就知道那路有多难走了,而这里的路比那路还要难走啊……            
      那是用烂泥巴堆积起来的,只是用夯土机把它捶打坚实一些罢了,农村常有那种“通通通”的车开过,压得路面高低不平,人在上面走如果鞋底薄了,还扛脚底板呢,这千里云原本就是生活在城里的,城里的路不但好走,而且她也无需挑个担子在公路上走啊。
      今天她去赵埂上领粮油,这条路足足让她走了好几个小时啊,她硬撑着身子,肩膀痛的火烧火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信念,硬是在凹凸不平的大埂上上演了一出最现代的“芭蕾舞”!
     千里云实在受不了了,她觉得自己已经不行了,她的双眼发黑,双脚好似踩走在棉花团上面,突然,脚下一滑,她跌跌撞撞一头向地上倒去,半天没有吭声,这里正好是一段空寂的路段,又是中午,她倒下去,却没有人知道,大约十来分钟,千里云苏醒过来,她四周看看,见身边那两个大箩筐还在,手中还紧紧拽着箩筐的绳子,她爬起身来,努力地站了起来,将身上的泥土掸了掸,又将眼中的泪水揩揩,抹去头上的汗珠,咬咬牙,再躬下身子,挺住脊梁,努力的挑起箩筐,坚持着向回走!
     路在千里云的脚下,是那么摇荡,她只觉得眼前金星直冒,可这粮食不弄回去,她就没得吃哟,所以她挑一小节路,就停下来息一下,好让自己身上的汗停一下不再往下流淌,只是,路还有不少,她只能咬咬牙,在向前挪步……
      “来,来,学生姐姐,让我来,慢点慢点,好……”队长的儿子刚好放学,回来地路刚好也是这一段,他远远地就看见了左摇右晃的千里云,赶紧快步跑过去,从千里云的肩上接过那箩筐,放到自己肩上,转身又扶住千里云:“学生姐姐,你没事吧,怎么不让我爸派个人给你把粮食领回来?”千里云苦笑笑,无话可说。嗨……,这就是那个年代……
      千里云将感激的眼光看向这小学生,可别看这队长家的小胡人小,可担子到他肩上,却那么稳当,只见他挑着担子悠悠哉哉,不一会就将那担米油送到了千里云的小屋里,千里云紧紧跟在他的后面,很快也进了屋,她对队长家小胡连声说“小弟弟,谢谢你!谢谢你啊。”“没事的不用谢,这得怪我爸呢……”说着他就蹦跳着走了……
       千里云送走了队长家小胡,进了门,浑身上下像似散了架,她苦啊,苦得没有人诉说,也不敢诉说,因为它是下放知青啊,她只能自己将自己关在门里,大哭了一顿。
       这要命的“上山下乡”啊,什么时候才有头啊……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19:44

这就是当年毛爷爷的话!!!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19:46
      第七章  知青房里的千里云(上)
      实际上千里云下放到农村国家有政策规定,很多如粮食、农具等都是由国家规定的,而千里云的知青房应该在千里云下放之前生产队就应该给她盖好,把一切准备工作都应该帮她处理好,可是千里云所在的生产队却不是如此。(这在后文中还有续写)
      千里云终于病倒了,她一个人孤单的睡在这空荡荡的茅屋里,望着那满是稻草秸的屋顶呆愣愣的瞪着眼,泪水从她的眼眶里往外流淌。
      这知青屋还是在千里云寄住在韦村韦大妈家里时候,土地湾生产队没办法捱过去了,再加上公社来人检查,只好喊了生产队几个人帮忙搭建的,要不然,千里云还不知道现在睡在什么地方!
    【画外音】我不敢说农村不好,但是千里云下放的地方的农民,特别是土地湾的的农民对千里云总是用一种特别的目光看她,或许千里云太城市化了,不管干什么都很讲究,特别是她在地里劳动时的景况,总是让土地湾的农民讥笑她,也不知道千里云得罪了谁,每天总能听到抱怨她的声音,不是说她娇气,就是说她多占了他们的工分,尤其是工分的说法,说什么下放学生来就是吃白食的,国家给的粮食干嘛要给下放学生?她不劳动,就不给她粮食,拿工分换粮食,甚至还有人说:这房叫她拿钱来买……
      (或许我写此文时,那些农民说我瞎说,其实不然,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偏僻,孤独的小村落的人更是势利。)
      千里云的知青房虽然建成了,可是却是建在这个村子最孤单的地方,直到后来千里云才知道,她的知青房是建在村猪圈那块荒无人烟的墓地上的!
      知青房也和农村建房一样,三进间,进门左手一间是千里云的卧室,卧室里只有一张床,还有丹妹家给她的一条长条凳,再有两只防线的圆轴,可以当小板凳来坐的。千里云的床上靠墙的一方张贴着一张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靠床头的一方悬着一盏千里云自制的墨水瓶做的煤油撇子。脚头有一只千里云从家里带来的纸箱。里面盛放着千里云的衣服。中间是堂屋,堂屋里没有摆放什么家具,只有一件小碗橱,碗橱上还没有门,在堂屋右边墙壁上,用一根长铁钉挂着一盏也是千里云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灯芯是千里云用线搓成的。堂屋里还有一只破旧的长条木凳。
      右边一间是厨房,厨房里是队长用泥巴给她糊成的一个大灶,灶上是一口直径一尺来宽的铁锅,还有她从城里带来的一只铁壳保温瓶。几只粗碗放在灶台上。
      这些就是千里云的全部家当。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19:47


知青茅棚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20:05
     第七章  知青房里的千里云(中)
     这一天千里云实在爬不起来了,她觉得浑身没劲,似乎身上还很烫,她知道这段时间里太累了,要知道她在家中哪受过这种苦,现在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她才来到农村的,她又哪里知道这里的农村竟是如此对待她。她想爬起来去出工,因为她知道一天不出工,一天就没得吃,队里就要扣她的工分,本来她的工分就低,再一扣,半年后国家配给就停止了,她可怎么养活自己呀?想着,她硬是往起爬。可是她怎么撑也没能爬起来,她倒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呆呆的看着屋顶,听着门外的动静,她想告诉队长,她今天病倒了,没办法上工了。
     她双眼微闭着,眼角边上的泪水不断的滚落下来,
     【画外音】如果说千里云是个男孩,或许不会这样的,因为邻村也有知青,只是男知青,这个村上也有几个知青学生,像小玲姐弟两个,还有一个小陈,他们都是回乡知青,在村里的地位就是比千里云高出不少。
     千里云就这么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她想喝口水,连爬下床倒水喝的力气都没有,她只觉得浑身像是着了火似的,到处发烫,她毕竟是高中生,多少懂得一点医疗知识,她知道自己一定是感冒发烧了,得想办法把自己带来的药吃一点,可她却无法挪动自己的身体,只能酸软的躺在那张土基垒成的床上,眼睁睁的巴望着门,迷糊中,她听到喊声:“学生姐姐,你怎么了,快点把门打开呀,学生姐姐……”千里云听得出这是队长家小胡弟弟在喊自己,这一回,她无论如何要爬起来,否则是没有人知道她生病的,她勉勉强强的硬撑着床沿往地下站,只觉得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许久,她觉得有人在她耳边呼喊:“学生姐姐,学生姐姐,你醒醒呀醒醒呀。”又听得有人说:“千里云在发高烧,赶紧给她请个医生过来”千里云终于睁开了眼晴,看见队长和他的儿子站在自己的床前,正准备去请赤脚医生。
     千里云摇摇头发出细小的声音:“我……我的纸箱里……有……有药,小胡弟弟,你……你帮我拿出来……倒点水,我……我吃下去就会好的……不要紧的……”队长让小胡弟弟赶紧帮忙拿药,自己又去家中倒了一杯白开水,又带了一瓶开水过来,在小胡弟弟的帮助下,千里云把药吃了,半个小时后,千里云浑身都是汗,她觉得烧好像退了,队长已经走了,留下小胡弟弟一直陪着千里云,此刻,千里云觉得舒服了一些,就对队长家小胡道:“小胡弟弟,真的感谢你,要不是你来,我今天恐怕就不行了,谢谢你。”又说:“耽误你上学了,你赶紧去学校吧,要迟到了。”队长家小胡说:“不要紧的,学生姐姐,你好点了吗?刚才把我可吓死了,我喊你开门,半天门没开,就听得轰隆一声,接着就没有了声响,我喊爸爸来把你门撬开了。”
     “谢谢!我听到你喊我的,我想爬下床来开门,谁知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吓到了你们,真对不起。”
     “爸爸不应该,你们下放知青应该受到照顾的,就是村里那些小混混,整天在爸爸耳边嚼舌根,害得爸爸也对你不管不问了……对不起的应该是我爸爸他们!”小胡弟弟有点恨恨的说。
     是的,他也是中学生了,最基本的道理也懂得不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哪个地方的事,这是全国的大事,政府也强调要照顾知青,可是土地湾生产队却对千里云太不关心了,小胡弟弟心中还是有数的。     千里云实在没有力气再说话,就对小胡弟弟笑笑说:“小胡弟弟:你上学去吧,药在我床头前,水你爸也给我倒好了,不要紧了,你上学去吧……”小胡弟弟不放心的看看她,千里云对他点点头,他说了一声:“晚上我再来看你。”说完,他离开了千里云的知青房,上学去了。

    (注:在写这一章时,我是流着眼泪写成的,当年的那情景历历在目,我无法忘怀……)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20:07


这就是当年知青住的茅草房(千里云比这住的要差多了)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20:08
   第七章 知青房里的千里云(下)
   千里云吃了药,发了一身汗,自觉好多了,她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于是她撑起来,扶着墙壁,到灶上,把锅里的剩饭,用队长带来的开水泡泡,看着白开水泡饭,她实在是吃不下去,只划拉了两口,到底没能吃下去,就放下了,再蹒跚着回到屋里倒在床上又睡了。
   千里云就这么软瘫着躺倒在自己的知青房里,她的眼角边有泪水,也有汗水,也不知睡了多少时间,只感觉到天已经黑了。她正迷迷糊糊地睡着,朦胧中,千里云似乎听到堂屋中有响动,又似乎看见那盏墨水瓶的煤油灯被人端着在堂屋里走来走去,她猛地惊醒了,赶紧试着坐起来,她的浑身上下都是汗水,不知是退烧发的汗,还是惊吓的出了一身大汗,她一声也不敢吭,连呼吸都屏住了,她知道这个村上的那些年轻的农民都觊觎着自己。
      她不知道自己让小胡弟弟走的时候,大门关好了没有?平时千里云回到屋里以后,总是将大门拴上好,再用木片(一种插进门洞里的像榫头那样的木头)将门栓插紧,然后还要用一个长条凳抵住大门,这才放心睡觉。这一回,她病倒了,是队长将门撬开的,不知门轴弄好了没有,此时她听到堂屋里的响声,看到那盏煤油灯在堂屋中慢慢的在向她的卧室方向移动。
   她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紧紧地靠在墙上,脸上、身上全是汗水,她的手心里也湿漉漉的,她将枕头掀起,拿出平时准备好的一根木棍,紧紧地握在右手,“时刻准备着,我不怕你们这些贼!……”千里云抖抖的在床上端坐着,这个时候,遍体无力的她,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倒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堂屋里依然是煤油灯在移动,听不到脚步声,屋里静得连一根针都听得到,灯不再移动了,声音似乎也听不见了,千里云正在惊恐万分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喊:“学生姐姐,你好了吗?”千里云知道是小胡弟弟来了,她为之一振,立即答道:“快进来,小胡弟弟,我……”小胡弟弟答应着向屋里走来,千里云听到堂屋里有两个人的脚步声,好像听到小胡弟弟在轻声说话:“你……你……”声音低的千里云听不到了。
   一会,只见小胡弟弟进来了:“学生姐姐,你没事吧?没有……”他的话里似乎还有话。
   “我还好,就是身上大汗淋漓,小胡弟弟,麻烦你帮我倒点开水,……”
   小胡弟弟连忙说:“学生姐姐,我先帮你倒点开水,马上我回去让妈妈给你做点吃的,你等着。”
   说着小胡弟弟出去了,只一会工夫,他就端着碗来了,他让她的妈妈给我打了两个糖心蛋。千里云接过碗,看着碗里的汤心蛋,泪水刷刷的流下来了……   
    (要知道。只打千里云下放到生病的着无数天里,能有咸菜吃,那就是千里云最大的福分,所以当千里云看到那嫩嫩的荷包蛋时,累就不受控制的下来了,那是的农村真是很苦的,能有一碗饭吃,就很不错了,哪里来的菜?所以后来千里云一直很感谢这位小弟弟,他给她的辅导从来不计较报酬的,直到后来千里云调回城里,她还去看了这位小弟弟……)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6 20:11

这就是当年下放知青居住的地方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7 08:03
独自走在烂泥路,
摔倒在地无人扶,
幸亏队长家小胡,
帮助挑米回茅屋。
一人住个空草房,
发烧生病没人帮,
还是小胡几番来,
弄来一碗鸡蛋汤。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17 21:41
谢谢龙行天戏版主临帖鼎力支持!萍水这厢有礼了。问好龙行天下!
因要去上海参加中知网召开的会议,可能一段时间不能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8 07:45
芜湖萍水 发表于 2017-3-17 21:41
谢谢龙行天戏版主临帖鼎力支持!萍水这厢有礼了。问好龙行天下!
因要去上海参加中知网召开的会议,可能一 ...

祝一路顺风!注意保重身体!
作者: 芜湖萍水    时间: 2017-3-27 18:51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3-18 07:45
祝一路顺风!注意保重身体!

   谢谢龙行天下的关照!萍水已经安全返回!这就将大概情况报道上来。问好龙行天下版主。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28 08:56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