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草原访古(高书德) [打印本页]

作者: 高书德    时间: 2017-3-17 11:02
标题: 草原访古(高书德)
本帖最后由 高书德 于 2017-3-17 11:07 编辑


草原访古
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大兴农场新立屯大队 高书德

    在抚顺知青赴昭盟插队四十周年的时候,知青们自发地组织了“返乡”活动,并且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参观了当年知青参加建设的打虎石水库、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参观了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民族优秀文化的大明塔、召庙以及巴林左旗博物馆。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返乡”活动,于是便有了这篇《草原访古》。

大明塔
    大明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遗址上,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只留下了这座古塔,人们习惯称之为“大明塔”。大明塔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式结构,塔高80.22米,塔基直径36米。第一层每面砌有劵顶佛龛,佛龛中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头顶佛光,慈祥善目,佛像两旁立有手持各种法器的金刚力士,上端刻有飞天图案和汉文法名。第二层以上为密檐式结构,铜顶高达2.88米。整个古塔建筑宏伟,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无论是佛像浮雕,还是文饰镌刻,都堪称古塔中的艺术珍品。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高塔”。
    大明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百里之外,可望古塔“自远早见郁迢娆”的雄伟气势;近前仰观,可见古塔“逼近欲瞻翻不易”的壮观景象。大明塔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1982年维修大明塔时,发现塔中一块青砖上刻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字样,据专家推断,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至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所建。由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战乱纷争,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1976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分坠落。
    据当年下乡宁城县大明镇及附近的知青回忆,那时的大明塔风蚀沙侵,殆损严重。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以及“上山下乡”运动的蓬勃兴起,人们对保护历史文物还没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古塔成为了人们劳动间歇遮荫乘凉的地方。没有人追溯它的历史,没有人研究它的历史价值,更没有人想到保护和发掘它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明,有的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个知青参观完大明塔,感慨地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只知道它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塔,至于何时建造、何人建造、有什么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只有在唐山大地震时,知青们根据震中距离和大明塔破损程度,猜测着家乡抚顺的震情,少了些许对家乡的挂念。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建筑,1981年国家拨款五十多万元对大明塔进行了全面维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又多次斥资,对大明塔遗址进行了重新规划,并且建造了大明塔博物馆。
    在参观大明塔博物馆时,讲解员指着光影沙盘介绍说,这里展现的是辽中京都城全貌。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位于老哈河流域的平原上,北靠九头山,西眺马盂山,南濒老哈河。数百年前,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盛,是农耕和游牧的好地方。据史料记载,赤峰地区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也是辽国统治中国北方二百余年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相传,1007年,辽宋战争结束后,辽圣宗率兵凯旋归来经过这里,见东方紫气东升,南方霞光闪烁,一派祥瑞之气,便决定在这里建都。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而建,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内城和外城呈“回”字形结构,皇城呈正方形,名为皇都。从此,辽国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中京城自兴建到失于金,历经一百五十多年,一直是辽国的重要都城和战略要地。1122年,金兵攻占中京城后,将中京城改名为北京大定府。明朝初期,曾在这里设立大宁卫。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诸王纷争,此城屡遭战火,城内建筑荡然无存,只有大明塔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馆藏文物、契丹文字以及各种图片、说明。让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知青,有幸了解了辽代的形成与发展,感受到辽代的中兴与繁荣。由衷地感叹,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但孕育了一个伟大的帝国,也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他所创造的大辽帝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显示出这个民族的崛起与辉煌。
      如今,大明塔又恢复了原有的雄姿,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一个胜地。


召庙
    召庙,原名“真寂之寺”,蒙语为“格力布尔召”,汉语称为“召庙”。召庙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20公里处的峡谷中,由开凿在峡谷中灵岩山东南陡壁上的石窟群组成。远望峡谷,山壑险峻,峭壁如削;近观山势,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没有想到在草原深处,竟有如此古朴粗犷、浑然天成的庙宇,为我们的“返乡”之行,增添了无尽的乐趣,蓦然产生一种草原访古的幽情。
      走进召庙,只见山门东侧的水莲花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13米高的汉白玉三面观音佛塑像。三面观音佛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不知有着何种寓意和传说。导游小姐介绍说,三面观音佛的每一面都有着深奥的寓意。向北的一面,是祈福万里草原风调雨顺;向南的一面,是保佑人们幸福吉祥;向东的一面,手持净瓶是将甘露洒向人间。金刚座上雕刻的是传说中观音菩萨三十二化身像,象征着观音的圣灵。在佛教的信徒心中,佛祖是他们生命的主宰,他们在信仰中聆听着佛祖的教诲,在虔诚中感受着佛祖的力量。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佛祖对他们灵魂的安慰和召唤。
      沿山路前行,经过古桑树、古榆树群和六字真言等景观,我们来到了真寂之寺石窟。在这里我们观赏了石窟、护法金翅鸟、圣水井和善福寺。
      真寂之寺石窟建于契丹建国初期,是辽代二百多年上京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建筑之一,也是辽代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宝库,对研究和发掘辽代历史以及石刻艺术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
    真寂之寺石窟分为中、南、北三组窟室。中窟室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涅槃石像,俗称卧佛,佛像两旁立有菩萨及弟子塑像。南窟室刻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金刚力士像。北窟室分为南北两室,刻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佛祖释迦牟尼涅槃石窟上方雕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时所题。“真寂”二字与石窟中释迦牟尼“圆寂”之态相合,表达了释迦牟尼佛祖“真正取得涅槃真果”之意。石窟中的燃灯佛不是双手合掌,而是伸出一只手竖起两个手指,呈“V”字形手印,这种手印在佛教中是独一无二的。导游小姐介绍说,它有三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两佛同在。另一种解释是表示“不二法门”。第三种解释是表示平安和如意。后来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演变成了胜利、和平之意。无论那种解释,这种佛的手印只有在召庙石窟中才可以见到。它是召庙的一个独特之处,也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也正说明佛的魅力所在。
      护法金翅鸟由山石自然形成,形象生动逼真,有如一只大鹏立于山巅之上,仿佛在护佑着佛法和宝寺。护法金翅鸟是佛教众护法神之首,也是智慧之神的象征。相传,护法金翅鸟就是从这里将佛祖释迦牟尼送到了极乐世界,并化身为石鸟,守护着佛祖涅槃像。将前来祈福的信众、游客许下的心愿,送到他们心中向往的圣地,保佑许愿的人们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圣水井在山路旁的一个小平台上。传说,喝了圣水井里的水,能祛病避邪,生子保胎。千百年来,每逢庙会信众们带着盛水的器具,把水装回去给家中的老人、孕妇和孩子们喝,祈老人健康长寿,求孕妇早生贵子,祝孩子平安聪慧。
    参观中,我们不禁为辽代的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以及融合宋朝社会文明的成就所惊叹……


    参观巴林左旗博物馆之感没有写,实在有些遗憾。为此,我想对辽上京做些简要介绍,以不负“草原第一都”之行。
公元八世纪初,契丹民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巴林草原,他们在这里农耕游牧、繁衍生息,并形成了各自的部落。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916年建国称帝,立国号大契丹;918年建京城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名为皇都;936年改皇都为上京;947年改国号大辽。从此,上京史称“辽上京”。辽上京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草原地区建立都城的先河,使古时草原各民族人民空前团结,并逐渐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依托的辽文化。通过博物馆中文物和图片的展示,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中国辽代都城的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对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掘辽代历史和辽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7-3-17 19:03
拜读文友游记,欣赏。
作者: 江苏地子    时间: 2017-3-18 07:39
与时惧进的第二故乡、、、、、、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3-18 08:28
参观草原第一都,
古塔召庙多典故,
一一道来慢慢讲,
愿让众友均知悟。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