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知青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于超英    时间: 2017-4-28 09:46
标题: 知青岁月
一、初为知青
那时,我不是知青,但是特别地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虽然我知道那是迟早的事情,似乎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盼望着脱离父母不近情理的爱护,逃离没有朗朗读书声的校园,到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场,像脱缰的野马在无际的田野里自由驰骋是我们那时共有的想法。歪戴军帽,斜叼烟卷,一根麻绳胡乱地在腰间系住御寒的棉袄,肩扛铁锹,说着粗俗的话,乜视所有的女生,在田间地头晃肩而行是我们那时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同岁,初中毕业就下乡当了知青。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为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无疑也算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年纪小,体格单,被队上派往市里积肥。攒到一定的数量,队上就会派车来运回去。当时积肥的人很多,要完成队里要求的数量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好在队里也没完全指望这些肥料,要求慢慢也就变得仅仅是要求了。我们便常常能在一起,在他的积肥房里借着微弱的烛光听他讲述知青中的种种事情,听他哼唱着流行在知青中的歌谣,往往在不尽意中到了深夜,又在困意全无中迎来了黎明。
每天最烦恼的是上学,最盼望的是放学后能和朋友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瞎聊,为此没少挨父母的训斥,那也是乐此不疲的。
下乡是肯定的,只是需要等待。上学是必需的,只是混时间而已。那时的我们早就把自己当成了知青,歪戴着帽子,斜叼着烟卷,一群一帮地走在街上,蹲在路旁,肆无忌惮地冲着行人打着口哨,吐着口水,说着调谑的词语,最大的希望是有那个行人能对我们提出斥责,我们便会一窝蜂地冲上去排遣我们无聊的时光。这种事情在那个时代经常发生,只要事情不要闹得太大,一般不会有什么事情。学校基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们可能早就盼望这批(临近毕业)学生早早地离开学校。那时的氛围实在是糟透了,学习真的是无用了。老师是这么认为,很多的家长也有此想法。听之任之,只要不惹出大事就好。
一个阳光灿烂能让人手舞足蹈的日子,我们这群毕业后在家待命的人终于得到通知,让到酒钢行管处办公楼开上山下乡的动员会,记得那个楼现在还在,就是现三中路口的那座电业局的办公楼。全市所有高、初中毕业的学生都聚集到了这里,大家见面相互搂搂抱抱,勾肩搭背地互道情,争先让着廉价的香烟,大模大样地吞云吐雾,意味着他们真正地步入了社会。
会是下午三点在几楼的会议室召开的,会议室面积有限,除了主持会议的领导坐在主席台上,所有与会的人都是站着的。记不得会上讲的什么,想想无非就是上山下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类。能够想起来的是几个在各个学校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代表做了表决心发言,口号连天的在掌声中鞠躬结束。
好像还分到脸盆茶缸草帽什么的。
我按父母所在的单位被分到了黑山湖农场。
农场在市区的西面30余里的地方,那里还是玉门市砖瓦厂的所在地,居住着很多砖瓦厂的职工和他们的家属,也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发生了以后许许多多的故事。
农场分老场和新场,老场已有很多老知青,我们是在新场。
所谓下乡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实不然。我们下乡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一个贫下中农,清一色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第一次远离父母将要独立面对生活的孩子,谁去教育谁呢?好在父母的单位为我们还派了两个领队,一个年龄大些在单位搞政工的姓赵的男队长和一个岁数年轻还在谈恋爱的女姓杨的女队长。他们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我们同甘苦地打磨起下乡的日子。
刚到农场一切都是新鲜的,尤其是我们北面的那座荒凉和深邃大山。曾是那样搅动和牵引着我们好奇的神经。
因为是农场,父母又全是一个单位的职工,(那时基本是按单位)知青们很快就熟悉起来,男女知青自愿结队,编排完班组,就开始了田间的农活。
知青生活在我们的期盼中按着时间的脚步来了,枯燥单调的情愫也在渐渐感到身体疲惫时向我们袭来。想像中的美好在新鲜感荡然无存时更显得真实和丑陋起来,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成熟在我们中间蔓延开来。《知青歌》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们用他排遣心中的寂寞,用他遐想美好的生活,还是用他徜徉爱的海洋。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4-29 08:14
既然读书已无用,
于是急盼下乡冲,
待到真实到来后,
只剩虚假成熟弄。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