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这是我同学的插友李靖写的下乡插队的回忆录。 [打印本页]
作者: 刘解放 时间: 2017-10-9 14:27
标题: 这是我同学的插友李靖写的下乡插队的回忆录。
这是我同学的插友李靖写的下乡插队的回忆录。
难忘的记忆
2017年国庆 李靖
一九五〇年一月,我出身在资本家的家庭。儿时家境很阔绰,家里有保姆,还有专门拉车的。记得那时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每当购买衣服,母亲总是推着一个大的童车,衣服皮鞋等一买就是一车。我的记忆当中,从未穿过布鞋。那时穿的裙子都很洋气,过着十分舒适安逸的生活。
六十年代初期,国家处于困难期间,我家就用高价在黑市购买各种食品。当时在别人眼中,我们好像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只知道学习、读书,在小学三年级就阅读了《红楼梦》全集。所有发行的电影,包括港台影片大部分都看过。
在我的记忆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六五年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我才十五岁就受到了冲击,肃清资产阶级思想,批判讲吃、讲穿的资产阶级小姐生活。当时妈妈怕影响不好,每次在学校带饭总是把好的藏在饭盒下面,上面放点差的,穿的衣服也是用“劳动布”做的。从那时开始就感觉出身不好的孩子不能入团。记得当时看电影后,老师要求写观后感,检讨自己思想深处的认识,我就写到,“阶级烙印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深的,出身不能选择,但是道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满篇都是高调的语言。
六六年即将初中毕业,全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处于全面停课闹革命的阶段。到一九六八年,党和政府号召广大学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大幅标语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老师当时问我,你是想上山下乡,还是上学?我说想上高中,以后做个儿科医生。为此,我还写了“科学家贡献大,还是农民贡献大?”的文章。因为这事,受到了老师的批判,所以我第一批就报名到内蒙古插队。
六八年九月十七日,我们学校二百多名同学去了内蒙古武川县插队。马上就要过国庆节和中秋节,我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孩子深深感受到内蒙后山地区的荒凉、寒冷,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蓝天白云、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大草原景色。那时十八岁的我们和现在十八岁的孩子真是天壤之别。当时我们单纯、幼稚、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扎根农村一辈子。我们一个生产大队就有六十多名知青,我们生产队五名男生、五名女生,由我担任班长。
为欢迎我们,生产队为我们宰了羊,有人给我们做饭,村里贫下中农的淳朴和热情深深感动了我们。虽然他们做的饭菜不太可口,但有人给我们做饭就知足了。最难受也是最高兴的就是接到家里来信,一边看信、一边掉眼泪,有时我们会抱在一起哭,哭着哭着又笑了。
进入十月份内蒙的天气就开始变冷了。我们五个女生睡在一个大土炕上,谁也懒得烧火,冰冷的土炕晚上难以入睡,只能在被窝里靠体温取暖。最难受的是早上,大家都不舍得钻出被窝,因为屋里实在太冷了,水缸里的水都结了冰,毛巾冻的硬邦邦的。老共产党员张大爷一早就在门外喊我们:“楞娃们快起来,小心冻坏了”,然后进到屋里给我们升起了炉火,这时我们才感到屋里有了热气。张大爷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直铭记在心,虽然过去多年,我们还记忆犹新。
在艰难的岁月里,也给我们的记忆中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劳动中,我们会放声歌唱,给当地的农民听。到了夜晚,我们会在月光下,唱一些当时在天津不让唱的歌曲,记得最深的是“星星索”、“鸽子”、“草原之夜”等中外名曲。到现在我们当初在一起插队的八个人还经常在一起唱歌,还会想起当年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六九年底,我结束了知青的集体生活。七〇年元旦我就结婚了。回想起来,是那样匆忙、那样简单又富于戏剧性。我和老伴认识的第一次,是在我们刚到达内蒙的第一天。大队派了一辆装饰得鲜艳的大马车,连拉车的马也戴上了大花绸子。一到驻地,“热烈欢迎天津知识青年”的大幅标语、迎风招展的红旗映入眼帘。大队举行了欢迎大会,我也代表我们队的知青上台发言。讲完话以后,有一个当地的男青年说着普通话,很有礼貌地跟我讲:“李靖,我父亲也叫李进”,还表扬我的字写的漂亮。我当时感觉他不像是当地的农民,是别的地方的知青,我就要他在我的笔记本上写几个字。他拿起笔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词句。这个人就是李廷勇,真是千里有缘来相会,没想到他后来竟成了我的终生伴侣。
后来我又到了大队的宣传队,他在学校当民办教师,正在搞一个“忆苦思甜”的展览会,我们宣传队也需要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经常接触,彼此有了好感。因为我生活的家庭,婚姻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我就提出要去天津和父母见面。于是我们很快就回到天津和父母见了面。我的父母是非常开通的人,虽然家里很有钱又有地位,但丝毫没有瞧不起农村人。父母表态,人很好,入乡随俗,随时可以成家立业。但我还是不想马上成家。回到内蒙后不久,天津来了消息,父母也要离开天津去农村,或疏散到边远地区,父母就选择了来内蒙。当时大队干部都和我讲,如果是这样,还是结婚方便些。这时父亲单位也来了人。我觉得只能如此了,于是在七〇年元旦,我们举行了婚礼,父亲单位的人还参加了我们的婚礼。谁知天津方面发生了变化,因父亲是民主人士,受政府保护,母亲到了近郊区。
我结婚以后,就失去了选调的机会,名副其实地扎根农村了。婚后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幸福,很快就怀孕了。由于妊娠反应很厉害,加之内蒙后山地区春季风沙大,天老是灰蒙蒙的,心情非常不好,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毕竟当时只有二十岁。妈妈也非常心疼我,经常从天津寄一些我爱吃的东西。快要生产的时候,妈妈不放心内蒙的条件,把我接到了天津,在天津中心妇产科生下了大儿子。孩子三个月后,我坐硬座车返回了内蒙,当时还要在北京倒车,好在有一个也在内蒙五原县下乡的知青,和我是邻居,一路上帮助照顾我。
这时,知识青年已开始大批选调回城了。我怀抱儿子,满眼流泪,对自己也失去信心,想到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心里无比失落、彷徨。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生性好强的我没有沉沦,勇于面对现实,开始自学高中数学和一些文科教材,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因为有了学习的动力,减轻了不少生活中的烦恼。我就找了大队的领导,最起码当个民办教师。领导同意了我的要求。就这样我就成为当地第一个当民办教师的知识青年。
我的父母非常支持我,把孩子接到了他们身边,这样一来让我安心工作,二来孩子也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我的父母非常疼爱我的儿子,特别是我的母亲一直把我儿子从一岁养育到上大学。由于父母无私的奉献和兄弟姐妹们的帮助,让我在内蒙安心工作。当时我和李廷勇共同教一个班,我教数学,他教语文,我们教的学生当中,有好几个后来还考上了大学。
后来当地又实行“合作医疗”,公社推荐我上了卫生学校,结业后当上了“赤脚医生”。那时农村医疗条件很差,就靠一台血压表、一个听诊器和一些简单的药品,就要给当地村民诊治各种疾病。我每天走村窜户,深入到农户家中,为他们减轻病痛。在为农民治病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打针、输液、开中药方、针灸以及计生小手术。我每天都要学习,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靠着一腔热情,我抢救过好几个危重病人。这些淳朴的农民一直很感谢我,逢年过节都给送一些当地的特产,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这时我才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农村这个广阔大地锤炼了我的意志,使我变得越来越坚强。
七九年国家对所有知青都安排了工作,县医院要我去当妇科医生,长汗木台中学要我去教英语。由于喜欢医疗工作,同时也为了照顾家庭生活,就到了公社卫生院工作。当时又怀孕,就选择了医院的调剂。我们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动手养鸡、养猪,生活虽然忙碌,但过得很充实。
八〇年三月,第二个孩子降生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改变了,白天要上班,还要自己带孩子、养鸡、养猪,还有家务活,烧火做饭,很少有闲的时候。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精力是多么旺盛,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由于我工作比较出色,乡政府把我调去当妇联主任兼会计。这段时间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当地农民群众和当地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八九年乡政府换届的时候,我被选为副乡长又光荣入党,分管计划生育工作。当时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国家定为国策,实行“一票否决”制。尤其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工作起来难度相当大。我经常深入到各个农户摸底调查,几年当中跑遍了全乡六十多个村庄,和村民广交朋友,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计划生育手术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记得当时有一位做绝育手术的妇女,一大早就哭闹着跑到我家里说:“李乡长,我的手术做坏了,我不能活了,我就住你家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对她耐心疏导,给她买了药品和慰问品,稳定了她的情绪,然后我亲自把她送回家。她深受感动地说:“李乡长,你是个大好人,是你救了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对那些超生户的罚款更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我就先从基层干部做起,特别是让一些村干部起带头作用,要求村民做到的干部必须先做到。最难的是那些困难群众,家里一贫如洗,如果罚了钱,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来源。我视实际情况而定,尽量不让那些困难人群因为超生罚款而失去生活来源。在我离开内蒙之前,许多人都主动找到我补交超生罚款,用实际行动支持我的工作。
经过我们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九〇年大儿子考入了大学,丈夫也当上了中学校长,受到当地人们的羡慕,我还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九三年七月,为了照顾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上高中,我们放弃了内蒙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离开生活了二十五年的第二故乡内蒙古,调往天津,开始了新的生活。
离开熟悉的环境,一切都感到陌生,处处充满失落感。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一切都很规律,上下班都离家很近,住房条件也宽敞。到天津后在企业上班,每天随着拥挤的人群,骑自行车将近走一个小时。夏天顶着酷暑,冬天冒着严寒,赶上下雨,浇得满身是水。住房也很小,两家人住着一间不到四十平米的伙单。面对这样的条件,与原来工作单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的精神快要崩溃了,真后悔来到天津。后来赶上企业改制,我们虽然没有下岗,但是收入越来越少,到后来,每月只给三百元生活费。好在有内蒙下乡的经历,什么困难我都能想得开、顶得住。
让我欣慰的是,大儿子九四年大学毕业了,有了正式的工作,减轻了我们生活上的压力。紧接着小儿子又通过小卷考试上了耀华中学,让我更加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九七年大儿子结婚,更给我们的家庭增添了欢乐和活力,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得很幸福。九八年小儿子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九九年大孙女就出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开始了又一种生活,给家里人做饭、带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零二年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IBM工作,零六年在北京成家。我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很优秀,除二儿子外,都是研究生毕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很出色。小儿子一家在2014年去了美国,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有自己的房、车,生活得很安逸。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有一个很优秀的孙女,品学兼优,全面发展,2017年以679的高分考入复旦大学。
转眼间,我已年近古稀,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看着一个个成长起来的孩子,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现在我们又赶上了好年代,衣食无忧,政府还给老年人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一定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安度晚年,享受这太平盛世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7-10-10 08:58
【难忘的记忆】散文拜读欣赏!写得非常好!青春一去不复返,快乐的欢度晚年!谢谢!
-
谢谢好贴.jpg
(74.19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10-10 09:08
童年曾是娇小姐,
下乡吃苦干在前,
遇到坎坷不后退,
一生拼搏福晚年。
作者: 拥抱快乐 时间: 2017-10-17 05:09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7-10-17 05:10 编辑
-
IMG_0924.GIF
(273.66 KB, 下载次数: 0)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7-12-2 17:40
真是苦尽甘来,一路走来不容易。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