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健康要有一个活法 ——我读十九大报告札记之三 [打印本页]

作者: 钟祥斌    时间: 2017-11-8 12:56
标题: 健康要有一个活法 ——我读十九大报告札记之三
健康要有一个活法
       ——我读十九大报告札记之三
钟祥斌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一、倡导健康文明活方式
人们关注健康,既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即增加生命的长度,又要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即增加生命和生活的宽度。人生需要有勇敢和创新,生活和事业必须坚持和专注,困难和压力不可怕,关键是要懂得修养身心,超越自我。只要保有积极的心态,就时刻唤醒正能量的新生。因此,健康要以道德力、学习力、觉悟力、持久力为支撑。
健康离不开道德力。道德是社会各种力量不可缺少的要素,离开了道德要素,任何一种力量将会存在缺陷,甚至会出现“短板效应”。健康首先是心理健康,做个健康的人要有高尚的人格,是有道德的好人。先做人后做事。儒家把没有高尚人格的人称为“衣冠禽兽”。然后是身体的健康,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来承担,就不能活出生命的质量。
这里我引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一件事。当年,玄奘在磔迦国率领仆从弘法的过程中,被强盗打劫,他率众从水洞逃出,仆从们看到香车宝马都没了,垂头丧气,而玄奘却如同没事人一样,高高兴兴。仆从说,“您的财物都没有了,怎么还这么兴高采烈呢?”玄奘说:“居生之贵,唯乎性命。性命既存,余何所忧。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大宝不亡,小小衣资,何足忧吝。”
健康是学习力的保障。有了健康才有学习的资本。学习在于吸收精神营养,是人生须臾不可离的,还得讲究方法,现在知识浩如烟海,像吃食物一样,一定要选择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否则知识也会成为障碍,堵住你的心扉,学习也不是死啃书本,做事获得的体验是最好的读书。《纲鉴合编》(卷十二)记载孙权与吕蒙谈读书。吕蒙说:“军务繁冗。”孙权回答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后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学习的力量!
学习力在于学习的自觉性,它是养成的,是一个习惯,又和报国之志离不开。还是当知青的时候,过年了,同学们都想回家,我则选择留下来看点。大雪封山,我在屋子里,身上披着棉袄,炕上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书。墙上窗户上结着一寸厚的霜,钢笔水瓶结成了冰坨。我拿着笔,不断地用嘴哈气,边看书边做着笔记。同学们回家一个多月,我读了一个多月的书,那时候读书心无旁骛,那段读书的时光,给我打下了国学的根基。
健康离不开觉悟力。觉悟是一种责任和本份,是一种使命感,是人生的大境界。乔布斯说“拥有使命感,目标感,做我所爱”,这样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和充实,这也更有益于健康。在企业里,一个觉悟的员工都是走在领导想象的前边,常常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觉悟的员工,靠健康力、学习力、耐受力支撑,其实都是一种道德理想,一个愿景的支撑。我本人的体验就是这样,虽然有吃不尽的苦,流不完的泪,但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使命感。
为了做事,为了长久的付出,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是苦干与实干的依托。冬泳和登山是获得健康的最好方式。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酷暑三伏,我每天都是早上上海,晚上登山,从不间断。有时有应酬,晚上九、十点钟我还去登山,有时都走到凌晨。登山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都望着虚空,在于天天不断,妙处自见。游泳是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游泳使人处于悬浮状态,身心放松,融于自然,什么愁烦都被大海所融化。漫漫冬夜的凌晨,我咬着牙离开了温暖的被窝,赶到大海边,脱光了衣裳,把身子潜入到冰水里,上来以后寒风像野兽坚韧的利爪,刺打着全身,头发上结了冰碴,这一刻我的心灵却获得了安宁,一种去搏击,去迎接挑战的决心,又油然而生。 健康就是不要原谅自己,不要可怜自己。2014年冬,我倡导举办了以“爱滩、爱海、爱健康”为主题的“冬泳文化交流会”, 那天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冬泳爱好者齐聚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议室。同时我在会上发起了关于冬泳文化活动的倡议书:“爱滩、爱海、爱健康”彰显着环保与健康两大主题,冬泳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锤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毅力,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且是探索生命科学的一朵文化奇葩。爱滩爱海爱健康,关注健康才会关注生态,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又影响另一群人。
健康需要持久力。健康是贯穿一生的“主题”,不是“阶段性目标”。它不能被敷衍,不能被突击,不能被“积弱积重”后集中并刻意地去“补偿”。健康需要恒心、需要一生的毅力,你“丢脱”了一环,你就基本且无奈地放弃了全部。
健康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它也是你的家人、你的亲属,你的朋友的。健康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健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于日常,在于日积月累,健康的真谛是将身心融于自然,自然是对心灵的抚慰,心灵健康就身体健康。
健康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需要在自然中获取。医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治病,而是促进健康。当前我们讲求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一些健康咨询服务
大连市中心医院原院长、心内科专家陈淑敏教授指出,医生要具备相当的全科知识,才能在患者诸多复杂的表现中,找到关键所在。因此,医生不能只研究一个领域,不能只局限于一科一门专业知识的平面,而要整合不同范围的知识,要对其他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特别要对某一种治疗方式或能造成的伤害有所熟知。这才能在适当的时间作出适当的判断并采取适当的医疗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大医,也才能真正为人民的健康提供福祉。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
当前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随着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骤增,对推进医养结合提出了更紧迫要求。医疗与养老曾是两个封闭的独立体系各自在运转,当老龄化社会猝不及防的来临时,“医养结合”开始成为全社会的需求与共识,它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真正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大连九洲建设集团企业转型,建设大连九洲世纪医院和大连九洲健康养老服务中心,构建医养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大连九洲世纪医院现已正式对外营业,大连九洲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也将建成,全部采用日本养老模式规划设计,整体构思和各个细节,均彰显 “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楼为7000平方米专属活动中心,包含餐厅、棋牌室、图书馆、音乐厅、健身房、按摩室、康复室、生活用品超市等。四楼为6000平方米开放式空中花园,供老人们休闲娱乐使用。
养老中心遵循“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的原则,实现酒店式居住环境及一键呼叫系统。采用“介护”服务理念,从传统的“照顾型”护理转向“自立支援型”护理,以“自立支援”为基本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年人自身具备的日常生活能力,帮助其提高生活品质。建成后,养老服务中心与九洲世纪医院以空中联廊的形势实现贯通,为中心老人建立绿色医疗通道,提供24小时医疗保障,真正做到在保证老人高品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养护医疗全程托管服务,开创高端养老新模式,填补地方高端养老服务空白,缓解地方医疗资源紧张,使地方百姓能够“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为庄河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养老服务。“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段医学名言在医养结全的体系中,照样适用,这是一种职业觉悟。
老龄社会,要发挥老龄人的优势。在老龄社会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老龄阶层,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非常丰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缓解老龄化压力、弥合人才年龄断层、调节人才结构失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积极意义。因此,应该输通渠道,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实现老有所为。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人活个百八十年实在短暂,所以无所谓年长、年轻。我说年长取代年老。我们缺乏生命教育,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年轻、年长都应该珍惜生命,任何人大限到来,阎王老子决不会说你年轻就不让你死,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用、有价值。其实,年龄不是局限,只要保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无所谓年轻所长。比如山东大学陈惠民教授,退休后经过近20年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利用细胞配合技术培育了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试种成功,这是中国细胞工程的又一重大成果,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成为世界首创。
就我自身来说,我拥有一个颠倒的人生,少年时代有颗老年心,现在有一颗青年心。为了做事,为了充沛的体能,为了良好的心态,在六十岁甲子那年的大年初一,我背上行囊,去登西岳华山,而且是夜登东西南北中五个峰。山巅上,面对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我的一颗年轻的心在怦怦跳动。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事业,至今,我出书三十余部,全国各地讲学几百场,产生广泛反响的主要著作有五部《强迫》、《企业文化设计》、《道德也是推动力——国学的36个管理理念》《炼心——我读〈金刚经〉》、《天大地大——突破困境的人生体验》。
其实,书谁都可以写,讲座也谁都可以讲。难的是切切实实地做事,而且是几十年坚持每天都做事。研究会要生存,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承受力,要殚精竭虑,每分每秒都要思考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思考如何经营文化。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什么是真正的健康,没有比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重要的了。
(作者系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北德书院院长)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7-11-8 14:42
   健康?所有生物的希望。
   空气,水源,食物---,说说吧,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健康。
   水源,食物---,可以特供,空气实在不能够特供,必须改变空气。什么时候改变空气了,老百姓们也都吃上特供了,健康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7-11-9 09:20
以前真不懂得健康这个事!
现在懂了没?不知道!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7-11-9 10:35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11-9 09:20
以前真不懂得健康这个事!
现在懂了没?不知道!

    年轻人倒是比咱们健康,可惜,很多年轻人结婚后,不生孩子。现在很多治疗不孕症的医院,人满为患,生意好得很。
    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和人口众多有关系。过去总担心人口过剩,现在提倡生二胎。不知道不会生孩子算不算健康,算不算问题。

作者: 蛇年老三届    时间: 2017-11-9 11:39
先乡后城 发表于 2017-11-9 10:35
年轻人倒是比咱们健康,可惜,很多年轻人结婚后,不生孩子。现在很多治疗不孕症的医院,人满为患,生 ...

任何事到了重点关注时说明已是大问题------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7-11-9 11:55
蛇年老三届 发表于 2017-11-9 11:39
任何事到了重点关注时说明已是大问题------

    非常正确。有什么病,就总爱说什么病。今天的新问题,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了。新问题,其实就是老毛病;创新,就是在步前人的后尘。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