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知青上山下乡 [打印本页]
作者: 冰雪 时间: 2018-1-7 17:00
标题: 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上山下乡
【深度评价:迄今评价知青上山下乡最客观真实的文章】
(纪念2018年中国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向曾经的知青伙伴们致意,共同回忆知青岁月。)
作者:莫言 (2017年12月25日)
岁月的消失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历史的长河难以把握客观、真实的评价。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我无意对这场运动做全方位的回顾和综述,只是做为亲历者谈几点众所周知的简评。
一、历史定位
中共中央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的社会进步,"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一部分,纵然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原因,但究其根本也是违背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知青择业意愿。"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无社会进步可言,它与"文革"一样,也给知青和知青家庭带来了重创。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全国有1700多万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未成年,也未毕业,更无法继续应有的读书深造,无端成为一场政治风暴的受害者。在阶级斗争年代,许多知青背负着父辈在政治运动中的冤屈,他们被打上异己的烙印,当兵、进厂矿、选送大学,均与他们无缘。在这种特殊严酷的政治背景下,既便同在上山下乡之中的知青们命运也是千差万别。回顾当年,上山下乡时千军万马一条路,就业返城时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是表现好,就能返城,而是所谓出身好,有关系才能捷足先登。下乡时场景大致相同,返城的路却是因人而异,对多数知青来说返城回家的路充满辛酸和苦难,否则就不会出现云南知青爆发的大规模要求返城的请愿静坐。当年知青们"我要回家"的诉求都难以实现,那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
有的人将这个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定位为有计划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美其名曰:"青年运动方向",且不说阶级斗争年月产生的政治词汇,大都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所纠正,在新世纪的中国,这些遗弃提法让人们困惑,疑似他们还生活在"文革"之中。当年知青大都健在,就有人戏说歪曲历史。上山下乡的中的很多人是被划为异己和受"文革"迫害家庭的子女和普通劳动者的子女,而当年也有些人不需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君不见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直接坐到省军级的位置,"文革"中被称为"东北太上皇",而知青当中的绝大多数当年想入伍当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在当年,不愿意上山下乡的中学生,会被学校和街道强制动员下乡,而另一部分人则根本不需要走这条路,或者即便下乡,时间也很短,他们也就成为当然的接班人。即便当今有过知青经历的成功人士,当年也因受父母被迫害的株连而上山下乡,与其说是锻炼,不如说是落难。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在逆境中百折不挠,积极进取。我们肯定在逆境中积极奋进,却不能歌颂人为制造的苦难。如果连这么清楚的史实都去黑白混浠,不过是"文革"思维死灰复燃。当然,如果是那些持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否定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拥戴"文革"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人士,我们也见怪不怪另当别论。
"文革"造成的政治灾难和突出的社会矛盾,将知青上山下乡推向极致,这时的中学生上山下乡已不是"文革"前少数知青个人理想和职业的选择,变成强制性的国家就业政策。"文革"造成国人严重分裂,派系林立濒临内战状态,被利用的中学生首当其冲,上山下乡的分散驱离方式也成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文革"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边缘,丧失了城镇安排大批学生就业的可能,无法就业的城镇学生的沉重负担又一次转移给农村、农民。"文革"摧毁了教育事业,使中学生无大学可上,这都是"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历史原貌。
二、青春奉献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的第一代儿女,他们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当中,在不公平和磨难当中,1700万知青中的多数人用青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献。他们在荒原戈壁、热带雨林、农村边疆,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他们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农机知识、抢险救灾,医疗济困,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曾经造福一方。现在许多当地干部,都曾是当年知青老师们的学生。知青们将城市文明和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将载入历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赫,曾为大型知青纪念文集《草原启示录》题辞:"草原上的人民永远记住这一代青年。"这是对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最好的褒奖。
历史的、辩证的评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才能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任何以偏盖全的结论,或依据个人当今政治立场点评历史都站不住脚。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信仰纠葛产生社会多元,这本不是坏事,但曲解"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从片面或绝对的立场视角出发,这是某些知青历史讨论者的评判逻辑。孤立、静止看待问题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令人堪忧。抛弃大多数知青的意愿和破坏家庭、人性的本能,泛政治化的谈论历史事件是无知的悲哀。"文革"思维回潮,让我们意识到国家民主法制建立何等重要。
绝大多数知青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都与当地的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刻苦铭心的难忘记忆。许多人至今都会魂牵梦绕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思念在我们这一代人人生最困难时,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善待庇护我们的父老乡亲。这也是知青们返城后,多年来,也在不同岗位上尽其所能回报曾经上山下乡地方的原因。我们在否定"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同时,而对于将青春岁月留在社会最底层,在那里了解到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需要的知青们却充满敬意,"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知青"的历史作用既有相互关联,而却有重要内涵差别。
三、曲折历练
人生的道路都充满曲折和艰难,无论是当年的知青一代,还是现时生活中被家庭宠爱的孩子们都会经历到。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无法摆脱政治上的歧视,很多人实际上成为"接受再教育"和改造的对象,"接受再教育"成为到农村去的知青们的专利,因此,对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人的尊严和价值都大打折扣。1700万知青中,有的人为上山下乡付出了青春和生命,那些为一场无关大局的草原荒火,为落水的木材和羊群献出生命的知青伙伴;那些不堪艰辛劳累的重负,过早嫁人的女知青们;那些因成家或在当地招工迟迟未能返城的知青们;那些因伤痛或无缘求学深造知青们;那些返城后无专长又过早下岗的知青们,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们曾是返城后,企业转型下岗的主力军。
我有过下乡去东北呼伦贝尔九年知青岁月,那里1968年前属内蒙古,1969年后划归黑龙江。我档案袋里曾有"文革"中父母单位军代表装进的许多莫须有的不实之言,所以我只能只在那里沉重的修理地球。九年插队当中我当过三年生产队长,将那里建成远近有名的富裕队,1976年我领导的生产队,每天的分值三元多钱,一年一个劳动力分1000多元,生产队所有建筑砖瓦水泥结构焕然一新,集体实力大增,而且只靠种地产粮。凭努力1976年3月我在农村入党。1977年7月我以困退为由返回北京,临行前,全村老小将我送到村口。我们的"青年点"曾是黑龙江省的先进知青典型,事迹在《黑龙江日报》上刊载,二十多人中,有五人先后担任大队书记和生产队长。我无意在这自我表扬,象我们这样的知青在全国也为数不少。我想说即便在艰难困苦和遭受不公正待遇时,有时也事在人为。即便不上山下乡,也不是所有的人就会人生一帆风顺,即便从小就养尊处优留学英美,个人不努力也未必能够成才。而曾在苦难中收获历练成大器者却不乏其人。史铁生不上山下乡写不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不上山下乡写不出《今夜有暴风雪》、叶辛不上山下乡写不出《蹉跎岁月》。反之,曹雪芹没有上山下乡也能写出了《红楼梦》,罗贯中没有上山下乡也能写出了《三国演义》。由此可见上山下乡锤炼铸就了一批人,但是不上山下乡也会造就人才。
将上山下乡解释为培养革命接班人,或青年运动方向的必由之路,说这种话的人自己恐怕都不信,否则,为什么不动员自己子女重走上山下乡路。一般规律来说,困难挫折会成就积极向上的人,一帆风顺碌碌无为者也不少见,大浪淘沙因人而异。将社会精英成功归于知青经历,过于牵强,但也不无关系。将弱势群体困难归于知青经历,事在人为,也并非必然。因此,将个人命运简单与"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相联系未必客观,这里也没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
四、求实包容
将真实的"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告诉后人是我们这些亲历者的责任。当我们彻底否定"文革"的时候,发生在那个时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应当被否定。但否定那场运动同时,不应该否定1700万知青们在特殊年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青春奉献。如同我们否定晚清王朝丧权辱国,却要肯定两广总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如同我们批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却要肯定邓世昌等爱国军人血染海疆。南非种族主义的黑牢关押过不屈的民权斗士曼德拉,当我们在赞美这位黑人总统时,是否也要赞美囚禁他多年的专制监狱?而这个逻辑调换位置也是一样,不能因为知青们在上山下乡中感天动地的事迹,就推理说那场错误的运动是正确的,反之也是一样。当我们否定"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也要积极肯定知青在上山下乡中青春奉献的历史功绩,感谢当地干部群众对知青的关怀爱护。片面或绝对的结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不仅对知青们的历史不公平,也是对帮助过知青的当地干部、群众不公平。
知青上山下乡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地域不同、经历不同、知青素质不同、受教育不同、政治环境不同、必然有许多的差异。应该尊重知青们对各自上山下乡的不同感受,在"青春无悔"和"青春有悔"这个前提虚假的争论辩题中,不应该用简单"肯定"或"否定"强加于人,"无悔"自有青春血色浪漫的光荣历程,"有悔"自有青春不堪回首的往事。多元社会何必强求,多些包容,我们这一代人尤其要抛弃非黑即白的阶级斗争认识论。笔者认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违背历史进步和人的主观意愿,必须彻底否定。而"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民族做出的奉献必须充分肯定。
"老三届"与"文革"中各届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人数达1700多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历经苦难,他们是"文革"中最早觉醒的一代,他们在反思与拼搏中成为社会的中坚,中国知青一代出类拔萃之辈群星璀璨,他们承前启后推动了中国改革大潮,为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初步现代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对祖国和历史最好的回报。
1700万知青"文革"中上山下乡已过去四十余年,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走出苦难,铸造辉煌,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增长见识,厚积薄发,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获得磨练,知足常乐。知青岁月仅是我们人生中一小部分,即便我插了九年队,也只是我事业经历的五分之一,坦率的说,虽然当年历尽艰辛,付出辛劳,我还是很怀念留住我青春的难忘知青岁月,怀念草莽关东的黑土地风情,怀念蓝色的蒙古高原美丽博大,怀念那里纯朴的人民和善待我们的基层干部。
收藏:《讲述曾经渡过“知青”时代生活的经典文章》冰雪
字数统计:3578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8 08:17
此文绝非莫言所写!他可没当过知青,更没去呼伦贝尔当过什么生产队长。
此文作者叫林小仲。
此文在咱们论坛里早就发表过了!
作者: 冰雪 时间: 2018-1-8 08:50
龙行天下大哥,对不起此文章属微信知青群里传播的,我阅读后认为写的比较现实,收藏整理让一辈知青人共享的。不知道此文章是借用了“莫言”大师之名,如影响不好请您删掉此文。谢谢!
作者: 冰雪 时间: 2018-1-8 13:06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作者: 方外山庄 时间: 2018-1-8 15:58
知青
当年还是一群
年轻无知的孩子
小小年纪
被迫离开父母
去上山下乡
一代文革时代的
牺牲品
一代被愚弄的人
一代被变相劳改的人
......
随着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东风
灾难深重的
在艰难岁月煎熬的
兄弟姐妹
才迊来了
七九返城的曙光
知青的经历
是一杯苦酒
喝过之后
才知道
它是什么滋味
再大的困难
都不能阻挡他们
前进的脚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9 08:08
微信是传得确实很广。倒谈不上影响不好,好歹也是传播了嘛!只是委屈了人家原作者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1-9 08:09
老方好诗!赞了!
作者: 北国风光 时间: 2018-1-9 16:15
本帖最后由 北国风光 于 2018-1-9 16:19 编辑
《知青上山下乡》—文,对“下乡”运动做的“结论”还是比较“中肯”的。沒有站在某—立场上或‘否’或‘赞’。但文中对己的—翻“自白”却使作者的身价顿然失色。
作者: 方外山庄 时间: 2018-1-9 16:30
谢龙版赏赞!
作者: 泰州储国云 时间: 2018-1-9 20:32
此文确实流传很广,我早先在亲友群转发的是微信《知青文化>中的林小仲《梦随风万里》书摘 <评价知青上述下乡要客观真实>(系2014年中国知青文化博鳌高峰论坛论文)。
我和大多数老知青都非常反感:有人拿知青中极少数政治精英为例鼓吹“发动上山下乡运动是毛主席反修防修,高瞻远瞩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英明决策”论点。也许这是老知青们接力转发,流传甚广的原因。
建议中国知青网暨微信《知青文化》更多刊载中国知青文化博鳌高峰论坛论文和有关资料。一来分清是非,二来为原作者正名
作者: 张长兴 时间: 2018-1-11 10:46
本帖最后由 张长兴 于 2018-1-11 10:48 编辑
比较中肯,理由比较充分,敬礼。
附
可怕的“无悔”
近日看凤凰卫视,看到当年被烈火烧得面目可怕、至今被迫独身的女知青,在大谈青春“无
悔”,似乎还是“志壮坚信马列”,真让我汗不敢出!
其实,言“无悔”者并非她们首创。多少老“右派”、老“反革命”,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卫
兵、知青,这些年来,为了表示“爱国”、“爱党”,不是在把“无悔”唱得响彻云霄吗?
那北大荒的野火,她们本不应该用丝毫不起作用的、拿生命开玩笑的扑救。与效益无补,反
而花去国家大量医疗费,尤其让自己白白残废、寂寞、痛苦终生的所谓“壮举”,难道不应
冲天高喊“有悔”吗?
那万万千千遍及神州大地听“红司令毛主席指挥我前进”而“横扫一切”的红卫兵,你们“
横扫”了你们的领导、老师、亲友,“横扫”了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毁灭了那么多的文明
,这除了祸根毛泽东的文革之外,难道你们本身就没任何责任吗?那么大的祸害难道与你们
没任何关系吗?难道不应“有悔”吗?
再说万万千千知青吧,虽然你们改变了那里面貌,与那里扎下感情。然而,若不是漫漫十载
的“流放”,你们本应上大学、参军,在各行各业发挥更大才智;而扎根僻野边陲,绝对是
得不偿失的大浪费,是中国的大悲剧,岂能“无悔”?
再说不应该有的“十年浩劫”,在中国大陆发生了,让我们碰上了,让我们饱受不应该有的
在血雨腥风中挣扎的苦痛,难道不应“有悔”吗?
当然,经历了苦难的知青会坚强与成熟。然而,这“无悔”与另外的“有悔”,风马牛不相
及!
当然啊,好心人,别在“爱党”的情结中滋生“文革”孽种啊!请记住我们的母亲——党,
曾得过“重病”啊……
2005.7.23
作者: 方外山庄 时间: 2018-1-11 11:38
一针见血!一语道白!
作者: 北国风光 时间: 2018-1-11 11:52
本帖最后由 北国风光 于 2018-1-11 11:54 编辑
对于千万知青来说,“悔”与“不悔”,事实,早己做了明确的“概论”!无悔者,无非有两类人,一为从中获益;二为言不由衷。这些人所占比例能达到十万分一吗?
作者: 张长兴 时间: 2018-1-11 19:25
是啊,中国大陆的浩劫,耽误了许多代人啊!
痛定思痛!不反思死路一条。
作者: 北国风光 时间: 2018-1-12 09:23
“反思”,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个国家,走向成熟,走向繁荣、强大的标志!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