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蓝色的回忆
[打印本页]
作者:
洛阳老三届知青
时间:
2018-1-20 18:50
标题:
蓝色的回忆
作者 王粤生
人生也有七色彩虹,缤纷绚丽。我更喜欢蓝色,它带给我快乐、激情,或许还有些诡秘。现在,我不时回忆起当年在陶城五七大队里,除了愉快的劳动,还发生了不少令人捧腹的趣事,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在我的心里已经被完全融化了,融成了一股蜜,是那么香甜!
醉酒
1968年1月25日,离春节只剩5天时间,这是我们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家都在匆忙地收拾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好朋友杜俐俐找到我说:“粤生,春节我不回洛阳了,你留下来陪陪我呗。”
“好呀。” 我爽快地答应了。
大年夜,队里为没有回家的知青和老农准备了肉馅儿、面粉。我和杜俐俐、钱红荪一块儿在宿舍包饺子。说好不回家,可又开始想家了,此时,家里一定飘起了年的味道:搓汤圆、包春卷、做蛋饺、煎鱼、炖鸡……想家,真想家啊!
这时,我们排的老农耿改清走了进来,看看摆了一桌的饺子,亮亮手中的瓶子说:“没有酒咋叫过年哩!” 说着就坐下来给我们每人倒上一杯。土烧酒的味道可真冲,我这个从没喝过酒的小丫头为了显示自己的“酒量”,竟一口气喝干了杯里的酒。饺子还没吃到嘴里,就觉得脸一阵阵火烧火燎的,后面的事全然不知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头还是昏沉沉的。杜俐俐让我晒棉被,我抱起被子晃晃悠悠,脚还没跨出门槛,人连被子就重重地摔出了屋门。也真够巧的,耿改清正从门前走过,看到我这狼狈相,哈哈大笑:“今儿是初一,可给我拜年哩。”
四十五年后,我和钱红荪相逢,她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了这件事:“你喝醉了!还不停地在床上蹦来蹦去吵着要回家,怎么劝都不行。最后跑到陶城街上逛了一圈儿,才被风吹醒了。”
唉,真不好意思!
抓青蛙
我是个“吃货”,在下乡的生活中,馒头、红薯加煮萝卜怎么能解馋呢?夜晚躺在床上,听着院墙外坑塘里那阵阵的蛙鸣声,有主意了!
第二天干活的时候我跟老耿聊天:“你吃过青蛙肉吗?” 老耿惊奇地瞪大眼睛:“蛤蟆?那咋能吃哩!”
“好吃着呢,又嫩又细,比鸡肉都香。” 我说着咽了口唾沫,隐约看见老耿也在咽口水。
“那好办,坑塘里多着哩,晚上咱就去抓。”
“真的吗?” 我一阵惊喜。
吃过晚饭,天也黑了下来,我连忙叫上杜俐俐、杨建军,每人拿着一支手电筒,我又找来一只编织袋,就跟着老耿出发了。
来到一个小坑塘边,水不深,杂草丛生。只听到里面 “呱呱” 的蛙叫声真诱人。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卷起裤腿脱了鞋就跳进泥水里。老耿说:“别出声,看见蛤蟆,用电筒照着它就不动,一抓一个准。” 这方法还真灵!水草丛、石头缝,青蛙们惊奇地鼓着大圆眼,还不知道灾难正在降临……一只又一只,不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收获了一袋又大又肥的青蛙。
第二天,我们把这些小生灵处理后,只留下两条肥壮的腿。可怎么吃呢?去食堂烧吧又不敢,只盼着队里能组织大家伙儿包饺子。而老耿早就把吃青蛙肉的事抛到云里雾里了。我只好在宿舍门前拉了一根绳子,把蛙腿挂在绳子上晒起来,一直等到肉晒干了也没吃成。
泡“病号” 饭
我记得在五七大队的男生中,传唱着一首自编词儿的“洪湖水,浪打浪” 的歌。是呀,那时我们的伙食称得上是清汤寡水,而能吃上顿病号饭——面条,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奢侈。我们屋里的大姐刘新,就成天忙着跑伙房,为生病的人做病号饭。胃疼的、感冒的,甚至连来例假肚子疼都能名正言顺地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洒着点点葱花,不时地飘出一股芝麻油的浓香。啊,真诱人!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一碗呢?
一个严冬的早晨,外面下着雪,凛冽的风不时从门窗的缝隙钻进来。排长张婉珍最早爬起,不停地叫着每个人:“快起来,快起来!我们还要去拉肥料。” 顿时我心里升起一种莫名的怨气,突然,它又变成了一种欣喜,吃病号饭的时机来了!我一下子把头缩进被窝一声不吭。刘新走过来亲切地问:“粤生,你怎么了?” 又伸手摸了摸我刚被捂红捂热的脸:“发烧了?”
“是的。” 反正她连发烧也不懂,我就继续装下去。
“那你就在屋里休息吧。” 排长关切地说。
中午,等到姐妹们收工回到宿舍,我还躺在被窝里。刘新顾不得休息,马上跑到伙房,一会儿功夫就给我端来了一碗香气扑鼻的阳春面,让我惊喜的是,上面还卧着一只白花花、亮闪闪的荷包蛋!那滋味,让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回味无穷。
然而,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也成了我心里的一个结,是酸?是甜?是苦?是辣?直到几十年后的再一次欢聚,我才有机会向刘新坦白了这件事。她仍然是亲切地笑笑说:“这没啥。”
出墙报
十月拉耧耩麦之后,就是农闲了。出墙报、黑板报、印宣传册……五七大队几个能写会画的开始忙碌起来。
一天,我被叫到一间屋内,一个穿着蓝色上衣的 “四只眼” 男生正忙着铺纸、端墨。他一抬头,看着我愣了一下,我立刻察觉到那眼神里有种不信任。我不禁摸摸头上那根扎在一边的独角辫儿。看什么看?辫子歪了,难道人也歪了吗?哼!
这话想说,没说出口。
他似乎也意识到自己的眼光异样,连忙笑咪咪地说:“来了,听说你毛笔字写得好,有空就来帮我抄写墙报吧。” 忽然,我被这一串亲切的江浙普通话暖到了,就像见到邻家大哥哥一样,拘束感顿时消散。
大哥哥看着我一笔一划地抄写,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样不行啊,速度太慢了。还是再换个人来吧。”
“别别别呀!” 我急了,“写快还不容易!” 我熟练地换了一种握笔姿势,毛笔就成了“钢笔”,快速地写起来。他真是啼笑皆非,任我行云流水。
终于安心了!一边写,一边和大哥哥聊天,知道他名叫黄介康,杭州人,高中生,来自洛阳三中。他懂得真多,书法、绘画、音乐、俄语……无所不通,诸如王羲之的行书、颜正清的楷书、怀素的草书;擅长山水画的傅抱石、李可染;花鸟画闻名的齐白石、陈半丁,还有油画、版画、素描……黄介康讲起来滔滔不绝,聆听者云雾迷茫,如在天书世界游荡,可的确是一种享受!而正当我盯着他听得出神时,他立刻会停下来,用笔敲敲桌子:“抓紧时间!”
黄介康不愧是大哥哥,只要我能专心及时地完成抄写任务,他就会奖励,把用空的各式漂亮的颜料瓶洗干净送给我,或讲一个故事,或朗诵一段俄文。有一次,他情不自禁地向我“吹” 起家乡杭州的西湖。我啊,完全忘记了屋外的土墙、场院、砖瓦舍,一股脑儿地沉浸在奇幻的色彩仙境中。我和他吗?徜徉在美丽的西湖,迎 “苏堤春晓” ,观 “曲院风荷” ,在 “平湖秋月” 下,听许仙与白娘子的动人神话,于湖泊如镜中荡舟,万种风情,任我领悟……一种控制不住的激动陡然而生,思绪漫溢流淌,醉在胸口上。
以后,再每次跨进这个房间,我很想说:“喜欢你!” 当然,仍没说出口,任由思绪胡乱飞扬。而他也会照旧笑着:“今天就到这里,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上工。” 我品味着他的微笑,说不上甜美,但尤其温柔,我越来越感觉有了一种依恋:触摸温暖,细嗅花香,轻抚心灵,治愈创伤。
有一天,他走了,离开了陶城。走之前的晚上,只托人把我借给他看的《新知识词典》还给我,除了书里夹着一幅32K的列宁素描像,什么话都没留下。
那一夜,我哭了。
尾声
五十年过去了,往事随云走。却在某一天,会突然发现最宝贵的仍清晰地印在脑海,想起某个地方,某件事,某个人。我明白了,就是陶城!还有陶城那段蓝色的回忆。
作者:
安宁檬
时间:
2018-1-21 11:30
拜读楼主文章,清丽纯真,艰苦的生活中透着情趣,知青故事的又一佳作。
作者:
寒秋
时间:
2018-1-21 13:13
当年下乡还是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经过岁月蹉跎,过去的苦涩也是最美好的回忆。拜读佳作,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