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魂牵梦绕井冈山 [打印本页]
作者: 韩凤华 时间: 2018-5-24 14:43
标题: 魂牵梦绕井冈山
魂牵梦绕井冈山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第一座历史丰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建国以来,有多少中华儿女向往这块圣土。
1966年夏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随着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全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红卫兵大串连,诲人不倦的老师一夜之间都成了臭老九,被游街、批斗、靠边站。学校不再是读书的场所。除了一些“黑五类”子弟,大多数学生都加入了大串联的行列,东西南北中,所到之处,学生们坐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住店不要钱。
11月,我们这些所谓的“黑五类”子弟左盼右顾,发现也有了些许自由,于是高一、高二、高三的三十多名同学、校友也搞起了校内“小串联”。大家几经商议,最后形成了一致意见:从学校出发到北京,然后一路南下到井冈山,在革命的摇篮接受传统教育之后,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当这个重大决定敲定之后,我们这群十几、二十岁的青年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仿佛血液里的每个细胞都在翻飞,热闹的教室里到处都是梦想煽动翅膀的扑腾声。紧接着是大家紧锣密鼓的一番准备。我们每个人兑换了720张面额为半斤的全国粮票,置备了及其简单的行装。
11月底一个及其寒冷的清晨,我怀揣着母亲给我的60元钱,和三十几名同学、校友登上了开往赛汗塔拉的敞篷汽车。赛汗塔拉是集二线的一个火车站,距离锡林浩特四百多公里。敞篷大卡车整整走了三天,两个晚上大家就住宿在途经的阿巴嘎旗和东苏旗的小学教室里。偌大的教室只有一个土搭的火炉子,发出的热量宛若一支蜡烛的火苗。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我们熬过了三天两夜的冷冻。为了抵御及其的严寒,我们一支又一支唱着毛主席语录歌,直到冻的张不开嘴巴。
第三天傍晚,终于到达赛汗塔拉。费了好大劲儿才登上从未坐过的火车。火车上大多都是大串联的学生,人满为患,连车座底下和行李架上都塞满了人。火车在集宁停了很长时间,于第五天我们终于到了早已向往的北京。
第一次进北京,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新奇,到处是红卫兵演讲、辩论的围观人群,到处是红卫兵在表演革命歌舞,大学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让人目不暇接。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的目标是革命圣地井冈山。
正当我们准备在天安门广场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尽快南下的当口,中央下发了停止大串连的通知。这当头一棒一下子把我们打晕了,也打出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同学坚持继续南下到井冈山;而另一部分同学准备听从党中央的号召回校就地闹革命。在我们住宿的西直门二小,大家经过整整一天一夜的紧张辩论,最后只有三个男生仍然坚持南下,他们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可惜,当时我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意见,总觉得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在长达365天的时间里跟着三个男生艰难行走,会出现哪些情况?我想不到,也不敢想。当时我多么希望有一位女同学站出来,我会立马举双手赞成。可是,在接下来的半天里,没有一个女生响应,我沮丧到了极点。在学校时,大家高谈阔论、激扬文字的雄心壮志都哪里去了?我们没能踏上长征之路,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
2018年,正是八百里罗霄山脉翠竹吐绿的时节,中国老年协会组织井冈山革命精神学习班,我终于圆了自己那个藏在心中50年的梦,踏上了这块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了的土地。看着井冈山的标志——一面硕大的鲜红军旗雕塑,上书“井冈山”三个醒目的大字,我心潮澎湃,井冈山!47年前我和你的约定,今天实现了!
汽车沿着当年毛主席、朱德挑粮的小路盘旋而上,这条路已不再是当年那条羊肠小道,变成了带着浓浓柏油香味儿的黑色飘带,它像一条巨龙,沿着九曲十八弯的井冈山,在片片翠绿中回环盘绕,那么富有诗意。绵绵细雨敲打着车身,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无数革命先烈掩藏在翠绿中,和我们低声细语:你们来了?你们没有忘记我们!谢谢!
一车的乘客伸头探脑,带着惊奇的目光观赏者沿途的美景,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当年国民党军五次围剿井冈山,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八百里井冈变成一片焦土,而今,在井冈山儿女的辛勤耕耘下,又是满目青翠。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井冈山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经济,使贫穷的革命老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路建设、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行来,一幢幢农家别墅小楼拔地而起,赤橙黄绿青蓝紫,掩映在绿树葱茏中,显得那么高雅、气派、漂亮;不知道大山的皱褶里还掩藏着多少这样既具民族特色,又有西洋风情的漂亮建筑;旅游景点和路边接二连三的店铺,各色山货和深加工制品琳琅满目,叫卖声声,不绝于耳;老区人民特别是这里的年轻人,衣着打扮绝不亚于城里人。革命老区变了,真的变了,变得让人们再也认不出它原来的模样。
在细雨蒙蒙中,我们乘车上到黄洋界。昔日的战壕日久天长,大部分已被黄土填平。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我们仿佛听到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逍遁”的历史回响。 碑前,树立着一块竖碑和一块横碑,正面刻着毛泽东同志《西江月·井冈山》的手迹,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竖碑正面镌刻着朱德“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题字,背面是毛泽东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黄洋界处在深山之中狭长地带,因为有了红军,有了黄洋界保卫战,成为蜚声中外的红色根据地。站在黄洋界哨口,眺望那伟岸雄浑、逶迤起伏的山势,我却少有欣赏壮丽景色的心境,而是在平静中感受波澜,在轻松中体会厚重。这里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浓郁的传统人文与如诗如画的风光,如同一曲雄壮而又秀美的交响曲,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游客。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著名诗作,它表达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也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井冈山是星火燎原的起点,更是毛泽东革命斗争思想蓬勃诞生并付诸实践的地方。从这里,不仅走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粟裕等许多开国元勋,成为璀璨将星升起的地方,还走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军队,这支军队的无数革命先烈将鲜血播洒在共和国创建征程的山山水水中。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英雄们当年浴血奋战的凌云壮志。青葱的井冈山,红色的根据地,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就是不朽的井冈山精神。
一个人,一支队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了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十八大之后最唱响的热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这样解读“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熔铸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让我们用井冈山精神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5-25 08:14
大串联时成的梦,
五十年后圆成功,
终于走上井冈山,
感受非凡心激动。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