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散文 写意小坝屯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月明    时间: 2018-6-1 14:38
标题: 散文 写意小坝屯
写意小坝屯



胡西淳

      乌兰浩特西,归流河南,呼盟草原上,大坝山脚下,有一小屯,小屯无碑无史,依山得名——小坝屯。
     七十余间草舍平房顺山而建,屯前被起伏的山脉簇拥,屯后被一条小河环绕。河水浸润处,便丛生护坡树,树木有杨有柳有乔。杨树直挺着,像北方壮汉,柳树垂着梢儿,似俏姑娘的发辫儿;乔条扇状扎煞着,没经人编,就像筐,就像粮食囤子。前边进屯,要踩溪中石,后边进屯,要走杨木桥。屯前屯后都有鸡群鸭群,无人放管却从不丢失。东山有牛四十头,西坡有羊百余只,但难见得牛倌羊倌。牛倌是个顽童,一玩便无踪影,羊倌是位老汉,子女成群,日子艰难,常在自留地里忙碌。
      屯舍一字排开,屯前屯后有个生人经过,全屯都瞧得真切。若来人寻路找人,屯里总有人主动上前,一问一答,屯里人都听得见。屯里都是庄稼人,天擦亮东沟就有人割草,日落时仍有人在菜地浇粪。全屯靠百十垧地,一半山坡地,一半平坡地,山地易旱,多种苞米谷子;平地易涝,种麻种豆种菜,无论是旱年涝年,总有收成。
      屯里年轻人多,独自干活时也哼哼二人转,聚一堆干活歇气儿便打赌,赌力量大小,赌干活手把快慢,赌吃喝,赌能骂笑话……赌是能量的宣泄,也是能力的展示。屯里人向外人介绍,常说俺屯谁最有力气,谁铲地最快,谁割谷子腰劲最长,谁扛二百斤麻袋上房,谁一天编多少筐篓,谁能喝酒,谁摔跤第一,各类冠军都有。有时稍有夸大,但外人不敢小瞧屯里人。
      屯里人好客,凡来屯中做客的,常被人拉着手拽于队长前:到俺家去,俺家东房闲着。知青初到乡下,一些生产队不太欢迎,而小屯人抢着知青行李往自家抱,谁争得知青到家,全家脸上都放光,有个交朋好客的名声,比光荣之家的招牌还风光。
屯里姑娘媳妇长得周正受看,肤色虽微黑,但都是高鼻梁亮眸大眼,乌发油亮,说话如莺歌,笑起似铃摇,干活儿利手利脚,并有一手好针线活儿。只是都好抽烟,姑娘吸那卷得精细的纸烟,媳妇老太婆或卷粗烟或烟袋,都是人前烟雾缭绕。眉清目秀的女子经常地吞云吐雾,初看不雅,时间久了,竟成一种时尚。
     屯里的大男人小男人爱和姑娘媳妇开玩笑、骂笑话,而老少女子都有承受力,话轻话重多不急不恼,玩笑过度,也不急眼翻脸。屯里有俗规,有人寻你家女人骂笑话,是人家瞧你家懂风情,女人招人喜欢,亦是一种爱慕,那家男人脸也光彩,若家有女人而无人理睬,那家男人便低头耷脑。骂笑话是屯中“俗文化”,打是亲骂是爱,丈母娘疼姑爷用脚踹。骂笑话自有规则,上不辱老人,下不伤子女,平辈交手,哥嫂弟媳小姑子大伯子相互笑骂。笑骂从不直白,讲四六长短句,俏皮话顺口溜,合辙押韵,手法是隐喻、借代、双关等等,无非是两性关系生殖内容,并由此艺术地繁衍开来。每逢男女同铲二遍地或集中场院干活时,人群中便有煽风点火者,男女各推荐强手,地头搭上腔儿便开骂,从慢声细语到落地有声、慷慨陈词,一套询问,一套巧答,问话句句如钩,直冲要害,答话顺手牵羊,一一化解并反戈一击。甲方骂人温文尔雅,乙方回骂和颜悦色,而听众都控制不了神经,乐得跺脚拍大腿,笑得前仰后合。骂笑话时,长辈决不阻拦,领着干活的头头儿也默许,只因不耽误活儿计,大伙一笑不累,所以队长时常还在关键时挑拨一两句,火上浇油,使战火更旺。屯中无什么娱乐活动,骂笑话便是口头文学;对骂便是北方的对歌;骂得有趣,就成了二人转的说口。初来乡下,知青们听了便脸红,久而久之,便不觉低级,反觉得屯里人心无结蒂,腹肠直荡,听的骂的都觉得开胃败火,心境大开。善骂笑话的人,即使庄稼活干得孬,仍受人宠爱且极有人缘。骂笑话即乡土相声,骂得出类拔萃,也名震一方,像中了状元似的。
      屯子小,亲连亲,无意得罪一个人,十人暗骂你;真心交下一位,半条街人都说你够朋友;若外屯人仗势打了谁,叫疼的可是一大片。那年工作队派活儿时打了牛倌一耳光,牛倌一哭,全屯人眼圈都发红。只因都是亲戚,屯里的红白喜事之日,便是全屯人放假之时。逢喜日,自有民间推出的“劳忙头”分派活儿计,你杀猪他煺毛,张家二丫烧火,李家大嫂做饭;板凳不够,早有人从家中搬,饭盒碗筷也有人飞奔家拿来。新娘乘四头大马的车而来,一进屯鞭响如爆豆,说唱艺人拎鼓到新人面前,唱一段高亢的吉祥词,一对新人前拜后拜,上拜下拜,之后才按乡土俗规进入洞房。这时全屯人乐呵呵地聚餐,男人聚一桌喝酒划拳,吆五喝六,声音比赶牲口时还大;女人们聚一堆边吃边说谁家结婚三年肚子还瘪,谁嫁的那天拜天地时腰弯不下,怀了五月身子肚子大……人们嘻嘻哈哈,无拘无束,小孩子都成了精,稍大的已上了墙头,还小的桌底下如鼠乱窜。这一天竟比过年热闹。
     若有丧事,全屯渺无声息,鸡不叫狗不咬,一片肃穆。人们悄声低语着朝死者家走,唉叹着念叨着死者生前的善事善举。各家前去都不空手,送一块黑布白布,以示哀情。此时大田里空无一人,都去死者家帮忙。腿脚快的年轻人已到外屯报丧,有手艺的中年人破木料做棺材,队里的车把式套车接人或进城买必用的丧葬品。姑娘媳妇一律不梳洗打扮,蓬头垢面地杀猪宰羊烧火做饭。出殡之日,全屯精壮劳力轮流抬杠,棺木不沉重,但要葬于山沟里,近则二三里,远则五六里,远道无轻载,况且不许车拉,必人肩抬扛。当地老人说得明白,车拉去的阎王看不上眼。壮汉们抬杠,行走如飞,棺材前移平稳如行舟,抬杠的有人喊号,喊声起落,汗珠如豆四溅。抬扛者分两班,走不远一轮换,孝子紧跟棺头,一路连滚带爬,磕头如捣蒜,一身泥水,一片哀嚎。到墓地时,抬扛人累得跌坐在地,个个脸如纸白,而送葬队中的老弱者气喘吁吁,需人搀扶才能上那土岗。掩埋时,屯里人都扔几锹土,亲属哭得昏天黑地,几位当地的神婆、神汉念念有词,指挥这一切仪式。之后送葬人皆到死者家吃饭,饭前必饮酒,孝子挨桌磕头,泪水涟涟,众人眼圈红了,说话哽咽,面对一桌酒肉菜肴,匆匆吞吃几口,一抹泪水,掉头而去,此后屯中多日无高声说笑的。
     屯里人佩服有心计的人,谁进城不吃亏,谁看准好年景种了啥大获丰收,谁养牛养羊卖个好价钱。然而对应酬及合作中的小气算计,众人都会撇嘴:那样小气,还叫人么?!即使有爱算计的,也是内心中算计,事礼上一色大方,生怕别人小瞧。有工作队或干部到屯来,派到哪家用饭,哪家都拿出最可口的饭菜,哪怕平日舍不得吃的肉菜,也一并端上,客人说声好,比自家吃了还滋润。
屯里民风纯正,长者为尊,为尊者便端架子,但对小辈间的玩笑多宽容,玩笑涉及长者时,长者也多是“大人不把小人怪”。但对不孝之举,无礼之辈,那长者可径上前,大扇小辈的嘴巴。挨扇的不得反抗,看扇的可以叫好。若长辈有错,自有同辈人说教,小辈不便直说,有时遮遮掩掩说一句也不敢放肆,大辈人总占理,这也算屯里的俗规。
      屯里人虽开荤素笑话,但男女间很正派,话可以露骨,事却不逾雷池,行为上十分保守。男女在草棚避雨,女人羞怯,男人也拘谨。真发现谁和谁好,更不说羞人的话,觉得是种缘分。屯里人爱看女人讲女人,肤白高大女人为美,不论五官如何,肤白便啧啧赞叹,高大便伸大拇指。肤白受看,高大有力,外表美和实际劳动美结合,庄稼人自有一套审美道理和情趣。
     屯里人爱幻想,想着有一天儿女进城工作,可却不让孩多念书,小学一毕业,便赶着孩子下地干活了。屯里人羡慕城里人,可又走不出山沟,进城出民工十几天便偷着往家跑。每逢遇到累活儿苦活儿,屯里人骂:这哪是人干的!可一旦干起来,周身劲都拼上,汗都不顾擦,凛凛豪气,一气呵成,让人觉得天下再没什么难干的活儿计。
      下乡插队两年零七个月,小屯景物将在心屏上闪烁一生。虽多年过去,小屯山水人物仍如油画一样不退一丝色泽。近年大小文章写了数百篇,但真安心凝神写小屯的不多。那夜梦归小屯,醒来神思捶打良知,灵魂催人描摹小屯,再不写出,心便惶惶,愧对远方。人生苦短,青春不再,但小屯风情犹如浓酒,一饮一想,便醉其中。是夜,风来掀动稿纸,笔下行文如飞。梦中文债,倾心而还,也不枉屯里人叨念我一回。                                                                                     (曾发表在《春风》文学月刊)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8-6-1 19:00




作者: 古月明    时间: 2018-6-2 06:23
谢谢黑土阡陌的支持关注!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