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连队印象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满祥 时间: 2018-8-24 18:31
标题: 连队印象记
连队印象记
作者 王满祥
(之一)
啊!20连
想当年,由北京站坐火车,一直开到牡丹江,又坐解放牌大卡车,一路开到黑龙江省的勃利县城。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又继续坐着解放牌大卡车,又开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最终,一共经过三天两夜的漫长行程,才终于到达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3师32团的团部——北兴。
到达北兴之后,场部的带队人员,招呼大家都先下汽车,等待分配连队。最后,我们共3名一个学校的同学,被分到32团20连。之后,我们这些同学们,又被招呼纷纷上了大卡车,重新继续出发,分赴20连。据带队人员介绍,团部距离20连,还有50里的路程。
此时的我们,多么想马上就来到自己的连队呀!
我们的连队,到底是什么样子啊?这个问题,始终在我们的心中打转转。
当卡车又行驶了一段时间后, 带队的同志讲到:刚才走过去的连队,是15连隆庆。再往前走,就是19连双庆。双庆,距离你们20连,只有8里地。很快就要到你们20连马鞍山了!
当大家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热血沸腾,群情激昂。人人都翘首以待。我们多么想早一点儿,看到自己生活、战斗的连队啊!
又过了不多时,那位带队的同志,用手指着前面,大声说到:“看!前边的那片房子,就是你们20连!”
此时,我们在卡车的车厢里,都纷纷站起身来,谁都想第一眼,看到自己即将朝夕相处的地方。啊!真的看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蓝天白云下边的那片房子!
啊!那就是我们的20连!我们未来的家啊!
(之二)
连队全貌
当初,刚来到连队,我便怀着一种新鲜、陌生、好奇的心理,急切地想看到连队的全貌。
在那段日子里,我总要围着连队营区到处转悠。这也看看,那也瞧瞧。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好奇。
我想,连队的老职工们的心情,大概也和我们这些知青一样。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城市小青年,而且,在他们的眼里,看到青年们的穿着与言谈举止,自然都会产生出一些奇异的神情。所以,使我感觉到连队的老职工们,人人都那么的热情,非常的友善。大家自然知道,不久即将朝夕相处,很快就要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了。
经过几天的走访,连队的大致轮廓,很快就在我心中,和脑海里,形成了一幅清晰,并鲜明的图像了。
在连队的东边,是一条由南向北,从团部通往沟里各连队的沙石公路。在这条沙石公路的右手边,是连队的晒麦场。在其左手边,出现一个岔路口。便是一条由东向西,通往连队的泥土小路。
在连队泥土小路的两侧,是两条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的排水沟。在这条泥土小马路的南面,是一排排整齐的家属房。在距家属房几百米,上千米处,分别是连队的猪号和马号。
连队的家属房,一律都是“穿鞋戴帽”的草辫儿房。这种房子的墙体,是由木架支撑,再挂上沾泥的草辫儿,堆积而成的。房的屋顶,是由一层草帘子,一层泥,覆盖在一起连接而成。因为,其墙体和屋顶都比较厚实。所以,它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
在连队泥土小马路的北侧,是连队的公共行政区和生产工作区。这里分为三排设置。
第一排,临街,面对连队的小马路。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它们分别是:机务宿舍、食堂兼小会议室、连队办公室等。
第二排,在第一排的北边。也是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它们分别是:物资库、木工房、木料场、烘炉房、农机具场等。
第三排,在第二排的北面。它们是:储油罐、知青的行李库房等。
这些建筑,除第一排是砖瓦结构的以外,其他都是由圆木垒成的,或是一些“穿鞋戴帽”的草辫儿房。
为了防冻,砖瓦结构的房子,都必须挖有2米的深沟。深沟里边,要填满沙石,作为地基。在地基之上,再砌成高出地面1.5米左右高的石头墙。再往上是砌红砖。墙体的红砖,都是连队自己烧制的。房顶子上覆盖的,是由外边购进的灰色水泥瓦。从远处一眼望去,这些房子,非常的整齐漂亮。
20连的营地,原来叫北大岗。整个地形,北高南低,排水非常顺畅。
在连队营区的四周,与田地相接的地方,是大片、大片的草甸子。每到春夏秋三季,到处鲜花盛开,五颜六色,有如花的海洋。更别说,什么野葱、野韭菜、野芹菜,等等等等。简直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每到农闲,或休息日,都会有一些知青战友,前来赏花,或采集野菜等。在草甸子的外边,就是一望无际肥沃的的庄稼地。在这里,不同的地号,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比如,小麦、大豆、苞米等。
在连队东面,那座连绵起伏的山,叫东山。在连队北面,那座最高的山,叫马鞍山。
(之三)
可爱的马鞍山
整个连队营区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这片庄稼地上,一年四季的不同季节,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与风采。
我们感到,连队的整体布局,非常合理。设置的各种功能,十分齐备。各项设施,也极其完善。不难看出,设计者们,对于连队选址与整体的规划,都颇费了一番的脑筋。从而,也展现出了,他们所具备的相当水准。
在连队营地的北面,相距8里地左右的地方,就开始步入到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了。在这里,也是大兴安岭的余脉。在整对着连队营地的地方,有一座最高的山,叫马鞍山。我们连,可以从营地出发,走上8里多地,穿过丛林,沿着山间小路,一直往上走,就可以登上马鞍山了。
马鞍山的山顶上,有许多光秃秃的石砬子。其中的每一块巨石,都非常的高大。据说,这是东北虎生活与出没的地方。
站在马鞍山顶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尤其是往南看,眼界开阔极了。眼下是茂密的树林,远处是辽阔的田地。
往东南看,是郁郁葱葱的东山。正前方的远处,就是20连的营地。西南方向,远远看去,就是16连和17连的营地了。往北看,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树木。这些树木,无情地遮挡了远望的视线。
平日里,我们站在连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遥望到那座巍峨挺立的马鞍山。
无论是春夏秋冬,她都是那么的挺拔与秀美。她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兵团战士的心中。她也早已成为我们20连,一个响亮的别名了。
(之四)
故乡感怀
1968至1970年,这几年是各地知青,分配来到连队最为集中,也是最多的几年。所以,连队的居住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连队展开了,抢盖家属房和青年宿舍的大会战。
从此,无论春夏秋冬,也不分农忙农闲,每天起早贪黑,点灯熬油。不顾春夏的蚊虫叮咬,下班后吃过晚饭,不分男女老少,全连集中加班家点拧草辫儿,抢盖家属房。冬季,顶住风雪严寒,上山打石伐木,下河挖沙。马不停蹄地辛勤劳作,为的是积极准备,抢盖青年大宿舍所用的砂石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战,最后终于盖起了,十几栋的家属房。盖起了,砖瓦结构的男女青年大宿舍、职工大食堂、职工大礼堂、小学校。修改建了水泥晒麦场。从而,也不断完善了,连队的生产与生活设施。
同时,还修建了连队的学校操场,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此时,连队的体育文化设施,也相继跟上来了。连队为满足广大青年,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及时增建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制作了木质的乒乓球台。还增建了职工大礼堂的演出大舞台,为开展文艺活动,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不仅连队的生产,在团里名列前茅。连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非常出色。而且,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连队的文化体育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享誉北兴全团。
此后,自从1978年,大批知青陆续返城,连队的一些设施,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闲置状态。
虽然在此之后,也分别有个别的知青来到连队,来看望乡亲,寻觅自己曾经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但这还只限于很小批量的。
到2008年以后,则大多数的知青,都逐渐进入花甲之年。进而,随着知青相继退休,便开始出现了大批知青的返乡潮。
我们20连的知青,也不例外。我连各城市的大批知青,分别在2013—2017年期间,陆续返回自己的第二故乡——马鞍山。
此时,连队的景象,已今非昔比。过去的那一派繁荣的景象,早已灰飞烟灭。眼前所见,到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知青们看到,经过自己出力流汗,亲手盖起的房屋,已成这般的模样,此时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
细想起来,其有原因如下:
一是,大批知青返城,连队人员急剧缩减,各种设施闲置,为避免造成浪费。
二是,部分连队老职工,也迁移出场。或是到其他的城市生活去了,或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乡过生活了。
三是,农场相当一部分,当地职工子弟,或是通过考学,离开农场,或是外出打工,离开了农场。
四是,农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原来相比,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要求,各连队人员,都要集中到场部居住。以清除原有连队的房基地,腾出土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等。
知青通过返乡,深有感触。也有一些知青战友,提出各种宝贵的建议:作为农场各连,可以旅游项目,留一些生产生活遗迹,供返乡的知青回味。
这样做,既有旅游价值,又有教育价值。因为,一些知青往往都想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想叫自己的孩子,也了解一下自己曾经的艰苦生活与经历……
2018年8月2日。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8-8-25 08:14
连队的印象,就是青春的印记!
作者: 江苏地子 时间: 2018-8-25 08:49
赞、、、、、、
作者: 王满祥 时间: 2018-8-28 10:44
谢啦!
作者: 王满祥 时间: 2018-8-28 10:45
感谢您来访关注!
作者: 王满祥 时间: 2018-8-28 10:46
非常感谢上官紫编导的支持与厚爱!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