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我那遥远的小山村 —— 1月7日的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3:50
标题: 我那遥远的小山村 —— 1月7日的记忆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3:54
五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出发了。从此,我们经历了人生最艰苦、最难熬、最无奈的日子。但我们却结识了最善良、最淳朴、最真诚的老乡 ...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3:57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4:06
我们曾经住过的第一、二、三、四(里外)孔窑洞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4:16

我的老邻居朱启发,当我一个人在队里时,他每天晚上从家里烧开一大海碗白开水端到我住的窑洞里,陪着我喝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4:22

苏家沟的大队长,我们在队里的第一个端午节没粮了,是他冒着风险下令,用队里的种子粮给知青包了一回粽子吃。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4:45

杨增怀,当年的大队会计、团支部书记,我的入团介绍人。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4:52

薛保才,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们插队时妻子就得了重病,是他带着困难的家、贫困的队走到今天,把孩子培养成了县委书记。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01
多少年,无论是关山重重,我们一直风雨兼程。终于有机会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探望乡亲,探望老队长、老书记还有小芳 ... 原来遥远和现在也能相逢,让我们把祈祷和敬礼送给珍藏!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11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18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23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28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5:44

我们村的“小芳”,当年我们一起“打坝”,一起“打场”一起“拉话”,她常常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偷”出来给我们吃,我们病了她和她奶奶帮我们做饭 ... 谢谢你陪伴我们度过那个时代!!!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00

我回队走的时候,朱启发又烧了一大海碗水倒在我的保温杯里,...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11

知道我们回来,“翻身”嫂子一早就换了一身新衣服,拿了一把雨伞(那天有小雨)在村口等了我们好几个小时。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30

这里曾经是一座山村小学,从当年的学生娃娃中,走出了现在甘谷驿综合学校的校长和陕北某县的县委书记。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38

我们到现在的学校看看,下课了,孩子们蜂拥着扑过来,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想听我们当年的故事吗 ?!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44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6:48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7 08:53
插队过了五十年了,好象很多话还没有说完,我明白,不是一切的委屈都可以诉说;我更清楚,不是一切的努力都会有结果。站在今天去审视、观察昨天,无疑仍会给我们以震撼、激励与启迪。那段岁月已是一个越走越远的梦,但知青的故事,我们的故事却永远不会讲完。



作者: 春屿    时间: 2019-1-7 11:00
1969年1月7日,这一天,已经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一天是我们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那一刻起,我们从学生转变成了知青,从那一刻起我们将风雨同舟,披星戴月,战酷暑严寒。从那一刻起我们将泥水,苦水,汗水,泪水一起吞咽。可那一年呀我们还不满18岁,我们是六七届初中知青,我们用稚嫩的臂膀担起了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担。
作者: 沙沙沙    时间: 2019-1-7 11:22
本帖最后由 沙沙沙 于 2019-1-7 11:24 编辑


作者: 沙沙沙    时间: 2019-1-7 11:30
50年前的今天,在北京站的站台,和四个同班同学,上赴延安的知青专列前的合影。(转南延帖)
作者: 沙沙沙    时间: 2019-1-7 11:31
插队我们住在一个土炕,,后来各奔东西,但直到现在,每年在这个时间我们都聚会,以纪念那人生的新起点和逝去的青春岁月。(转南延帖)
作者: 春屿    时间: 2019-1-7 12:49
1969年1月7日的10点34分,开往延安方向的第一批专列开动。
50年前的此时,我们已经在路上。
作者: 南泥湾    时间: 2019-1-7 16:02
真是时光飞逝啊,浏览照片,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长路漫漫,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昔日风华正茂的我们已经是黑发如霜染,步履阑珊。同学们,非常高兴我们在这里相见,居然还能有不少同学在论坛,珍惜以后的日子吧,珍惜我们的每一次聚会,珍惜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山村。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9-1-7 16:26
本帖最后由 下里巴人. 于 2019-1-7 16:41 编辑

五十年后能在网上聚首,也是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近七十岁的人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的是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至真之情! 在这难忘的时刻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19-1-7 16:36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五十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两鬓斑白,步入了老年,一路上,我们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摔摔打打,不容易啊!
作者: 黑土阡陌    时间: 2019-1-7 18:55


作者: 凌云志    时间: 2019-1-8 08:45
本帖最后由 凌云志 于 2019-1-8 08:51 编辑

好!咱们插队相距不远,也就几十里路(步行28公里,车行37公里),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心情。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8 10:09
谢谢同学们跟帖关注、支持、评述,不一一回复了,不忘乡情,温暖终生!


作者: 春风    时间: 2019-1-8 14:55
看到纪念咱们插队五十年的图文很是感慨,五十年呀说长不长,他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五十年说短不短,他几乎承载了人生大部分美好时光。我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走过比别人更多的崎岖小路,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盛满了酸甜苦辣。陕北知青有个很一致的特点,就是都和老乡相处的很好,这可能是在老解放区的关系吧!希望能多看到些这样的图文并茂的帖子。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19-1-8 16:51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19-1-8 16:53
这一刻永远铭记在心中,1969-1-7上午10:34分。(音乐学)
作者: 杜梨儿    时间: 2019-1-9 14:39
确实不易,我们毕竟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乡情啊!感谢陕北的老乡,当年我们不懂事,你们真是善待我们了。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9-1-11 14:25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9-1-11 14:27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9-1-11 14:28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9-1-11 14:30

作者: 秋月弯弯    时间: 2019-1-11 14:46
从一月七日就开始找,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找到这里,没想到你们还在坚持!总算有了一点点安慰!50年前敲锣打鼓,前呼后拥,50年后这么安静,让人感到失落!

五十年前,我们第一批来到陕北,那天雪花飘飘。我们满怀青春豪情,住进了窑洞,扛起了撅头,开始了人生最难忘的时刻。陕北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我们多少“乡情”和“乡恋”啊!怎能忘记那黄色的群山,弯弯的羊肠小道,我们挑过羊粪、牛粪、新麦,稚嫩的肩膀打上沉重的印记。我们开山劈岭,我们辛勤耕耘,贫瘠的土地洒下了滴滴汗水,但却很难吃上一顿饱饭。一个学校、一个班的多名知青,分到了几十个生产队,从靠近河边的“西沟门”到走进深沟的“野狐沟”,同在一个公社,相见却很难,几个村落的知青,经常要走走亲戚,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和平常舍不得的存货,拿出来分享。

黄土高坡的山路,小到转不过牛身,出工、赶集的经过,处处是悬崖和荆棘。我们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严寒。最难忘那淳朴的老乡,在最难的日子里,给我们送菜送馍,雪中送炭。还有那么多指导我们生活、农活的村干部、山民,以及常常来知青窑陪伴我们的小孩儿和青年伙伴,不知他们现在过得怎样 ......

看到每日一歌栏目,如果不麻烦请转过几首相应的歌曲,让委婉的旋律陪着我们一起怀旧、祭奠、祈祷、思念吧!

作者: 油馍馍    时间: 2019-1-11 17:56
楼上同学是前苏家沟的孙黎莹吧?问候你们队的同学们!我们队就离野狐沟不远。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 11:09

歌曲《乡恋》请点击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 11:12

小提琴音乐《我们远去的芳华》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 11:15

歌曲《往日时光》请点击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 11:17

《蹉跎岁月》主题曲(请点击)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1-12 11:20

知青歌曲《雪花飘飘》请点击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19-1-25 21:50
五十年了,我们一起走过,难忘,真的太难忘了!
作者: 一根筋    时间: 2019-2-17 10:34
同意楼主的意见,我们这群人,把自己最璀璨的年华,系在了祖国的农村和边疆;把自己最纯真的激情,燃烧在了人生成长的起点。如今,是时候平静下来了,是该好好地用“白描”的形式讲讲我们的故事了。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19-2-17 12:50
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关于工龄。
这个问题关系退休人的切身利益。
咱们知青插队时间是计算工龄的。
问题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计算?
上面说了:1969年1月7号上火车。是不是应该从这个时刻开始计算?
我想:咱们去延安的知青,可能都不一样。我听说,延安地区关于这个问题,有统一说法:凡留在延安地区的北京知青,统一按1968年12月作为插队开始的时间。海淀区劳动局对去延安的知青,统一按1969年一月作为插队开始的时间。我们学校认为去延安的同学应该从1968年12月计算插队工龄。


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学校批准去延安那一天开始,作为插队开始的时间。至少应该从转移户口那一天开始,作为插队开始的时间。
不知道各位同学怎么看的,怎么做的。
虽然只有一个月,我感觉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有一个统一标准。

作者: 下里巴人.    时间: 2019-2-17 17:52
正是由于和淳朴乡亲共同生产劳动结下深情厚谊,让很多知青返城后还和当地乡亲保持联系,从农民身上学到的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品质,也成为他们以后人生当中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19-2-18 06:21
谢谢老朋友们赏帖,一起的岁月,我们都不会忘记!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1
今天,是我们一生都难忘的日子,51年前的今天,我们这群知青,离开了北京,来到了咱们这条小山沟。从此,我们便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2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3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4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5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6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49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1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1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2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6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7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6:58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7:00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7:01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7 07:03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20-1-7 09:43
不能忘记的日子,

作者: 一根筋    时间: 2020-1-7 13:31
问好老朋友们,惦念着,出发去延安的人日子,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作者: 草原白雪    时间: 2020-1-8 18:05
当我们坐上火车,奔向黄土地,红土地,大草原的那一刻,这是刻骨铬心的记意,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怎能忘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致死都不会忘记了。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10 05:18
谢谢老朋友关注,延安,我们共同回去过,没齿难忘,黄土情深,让我们不忘初心!
作者: 佛说    时间: 2020-1-21 13:21
五彩雲霞,情深意長!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0-1-21 18:07
谢谢朋友赏帖,艰苦年代的境遇,,使咱知青和乡亲们情深意长啊!
作者: 迷迷糊糊    时间: 2021-1-6 22:00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21-1-6 22:44
迷迷糊糊 发表于 2021-1-6 22:00

  当年的样子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1-1-8 09:03
谢谢朋友们,当年的情况总是刻骨铭心!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21-1-12 12:01
 先乡后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就是这样,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什么角度评说。


先乡后城:
即便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结论可能也不一样。


先乡后城:
老三届上山下乡,是文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革非常明确的全面否定了,上山下乡只是间接否定。


先乡后城:
并没有明确否定。


先乡后城:
后来的大返城,基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知青变成待业青年。


先乡后城:
我不否认当时为了解决就业等等问题。


先乡后城:
有没有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因素?是不是必经之路?


先乡后城:
两个事实也应该承认:1,毛主席为什么见到毛岸英,就让他先下乡,上农业大学,包括后来的李纳。2,习近平如果没有七年的农村经历,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先乡后城:
中国革命从1921年到1949年,牺牲无数革命先烈,才走出来一个毛泽东;近2000万知青走出来一个习近平,也不容易。老实说,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有这样一个人来领导,必须感谢毛主席的深谋远虑。


先乡后城:
作为个人,几乎每个知青因为上山下乡的锻炼,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受益匪浅。


先乡后城:
一些人总喜欢说自己当知青的苦难。我不反对说说,也只能停留在说说而已。远的不说,就说志愿军的经历,咱们知青能比吗?


先乡后城:
这是我对知青问题的基本态度。



作者: 山杏儿    时间: 2021-1-18 19:45
看到梁梁和他们班的同学,一月七日从北京出发奔赴延安,感受颇深。我们是二月七日最后一批离开北京去延安插队。
作者: 快乐的牧羊人    时间: 2021-1-22 15:49
屹梁梁 发表于 2019-1-7 03:57

这张老照片前排中的青年应该是梁梁吧?
作者: 先乡后城    时间: 2021-1-23 23:28
 小山村很遥远,我们的情感与思念,距离小山村并不遥远,咫尺之遥,瞬间即到。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1-1-24 07:02
谢谢老朋友们关注!让我们共同祝福咱们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健康幸福!
作者: 屹梁梁    时间: 2021-1-24 07:04
快乐的牧羊人 发表于 2021-1-22 15:49
这张老照片前排中的青年应该是梁梁吧?

欢迎朋友来访,正是本人,谢谢关注,望常来常往!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