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商海冲浪节选(十七)短暂蜜月 [打印本页]
作者: 卜桂仁 时间: 2020-10-2 07:15
标题: 商海冲浪节选(十七)短暂蜜月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0-10-2 07:19 编辑
商海冲浪节选(十七)
短暂蜜月
公司重组后,我们刚刚从机制置换的紧张和亢奋中冷静下来,就开始思考公司下一步的经营规划展望。是啊,公司重组后,我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打工者,而成了和公司利益相关的股东,仿佛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舟,泊靠了一处聊以遮挡风雨的港湾,心里到底多了一层充实的感觉,更也添了一分风险的隐忧。因为自己有了投入,公司的前景和我们的自身利益更多地联系在一起了。
除了阿伟科长不参加公司日常工作以外,老板、渝生和我三人组成了公司日常工作班子。老板的内弟小强和老江仍然跟着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和出现场。“他们两个是给咱打工的。”为了明确身份,老板不止一次地对我和渝生说。
我和老板、渝生分别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脾气性格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是那种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眼下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向往。所以,我们相信,虽然大家存在性格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成为日后工作中的互补。老板能推诚接纳,我们当然也就应该尽力辅佐。
有了新的身份,公司给大家统一印制了名片,名片撒出去,一些不知根底的人,居然也跟着总长总短地浑叫起来。
我什么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姓名也会和“总”连在一起。在我少年时代,“老总”这个称呼在我心里,就象那倚天拔地直插云霄的巍峨山岭,有一种只可仰望而不可及的神圣与崇高。似乎只有统率千军万马的军事统帅或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才配获此殊荣。
如今很多四五十岁上下的人,动辄嘲笑当年“文化大革命”中蜂涌而起的群众组织,三个人拉起一个“战斗队”,五个人成立一个“造反兵团”,十几个人组织一个“总指挥部”,顿时“司令”头衔漫天飞,以为咄咄怪事。
试看现今雪花似的名片上,五花八门的大小公司如雨后春笋,形形色色的各类“老总”若茅厕中青蝇逐臭,较之前者,别有一番热闹。我辈不幸置身其间,进退尴尬,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有些汗颜。我和渝生戏谑地把名片称为“明骗”,聊以自我解嘲。
重组后的公司,股东会决定委我继续负责公司财务,除了一个外聘兼职会计,内部记帐和出纳统由我一人打理。公司的印鉴和现金也都由我保管。老板又委我负责公司的工资和人事,以及外协采购和货款回收。实际上是一个自己管钱、自己花钱、自己记帐的实权角色。按说这种安排是不符合管理规范的,因为公司小,人手少,分不了那么细。虽然说自己在公司担负事权很重,但是我做得十分谨慎和认真,我清楚自己担负的责任,既是对老板负责也是对股东负责,严格按制度操作。每有资金进出,必先征得老板同意。包括老板支出在内的所有花费,全部认真记帐。几年下来,我虽然独自担纲公司财务经管,但是从没有出过一点差错。
为了工作上的便利,在老板和阿伟科长的极力主张下,公司买进一辆新的面包车,渝生多数时间兼任了司机的角色。“啊,听说你们自己办了公司,搞得不错吧?”有时我们开车回到原来的单位办事,过去的同事们往往投来羡慕的眼光。
那一段时间我们确实很忙,三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业务的开拓和运做之中,很少顾及其他。我们都盼着能够早日打开局面,走出自己的路子。
白天,我们四处跑单位找业务,或者是领着工人出现场。晚上又要忙于交际应酬,接待我们的客户,巩固已经建立的关系。常常回到家里,已经更深夜半了。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一身的烟酒气,默默地听任妻子喋喋不休的埋怨。
多数场合,都是我们三人共同出面,展示出三架马车的阵容。而正是我们之间的长项互补,给人们一种诚实可信的团队形象。我和渝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手里的可用资源贡献给老板,老板不止一次地当着我和渝生的面感慨地说:“你们两个就是我的依靠,就是我的胆!”当然老板的话带了些夸张成分,我们能说什么呢,只有更加尽心尽力地敬业工作就是了。
说来好笑,为了减少公司费用支出,我们也算想尽了办法。那时候接待重要客户,仅安排喝酒吃饭已经点不住滚了,重头戏还在酒足饭饱之后。在如今市场充分开放搞活的氛围中,那后续的消费往往要超出酒饭的好几倍。把客人请来了,总要让人家玩得尽兴,当然,也只有让他们尽兴了,我们面前才有会商机。我们就算不想淌这里面的浑水,但也无力抗拒业已形成的奢靡风气。“心疼的我肝都是痛的!”一场下来,吝啬的老板常常为此陷入一种矛盾的苦闷之中。
为了不让老板过于“肝痛”,也为了切实压缩公司的交际开支,每逢有事,通常都是我和渝生先开着汽车出去打前站。我们几乎访遍了附近的休闲娱乐场所,不厌其烦地考察对方的环境条件和了解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其实在这个行当里光问不做,人家是非常反感的。通过排查,我们特意选定了几处小姐们只做按摩,不坐“高台”的地方,届时领了过去,老板装模做样地盛情相让,请客人务必“尽管放开消费”,其实心里有数,是花不了几个钱的。老板领着客人们上楼去了,我和渝生无聊地躺在空荡荡的包间里,相对苦笑而已。
经过最初几个月的不懈攻关,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取得了成果,一个将近二十万元的项目和我们公司签了合同。第一次做这么大的业务,感觉上不免有些亢奋。挣钱多少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的脚已经踏进了那被主流垄断的行业门槛,挤占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一段工作顺利,人脉和顺,我也想了很多。我经常想起我们那苦难的工厂和走投无路的工友们,不管怎么说,眼下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局面。只要能够维持下去,我总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一些过去的同事来这里工作。虽然我们不能提供太高的工资报酬,毕竟可以暂时以缓解一下他们失业的困境。对公司来说也可以解决人手匮乏问题,再说熟人多知根底,相互配合更容易磨合。
在我的极力主张下,老板终于同意我招收一些原来单位的人。我的徒弟海波,原来的部属工程师吴义,和原来同在行政处的一个女电工小荣,先后来到公司,一时看上去人丁兴旺。我甚至还考虑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再引进一些厂里的工友来此工作。
“甄师傅,以后你不能再拉单位的人到公司来了,这儿都快成了厂里的根据地啦!”一天,渝生当着老板的面,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我有些诧异,我觉得这不象是渝生的思路。我看看站在一边的老板,他也正在观察着我的反映。我明白了,渝生所表达的,其实是老板的意思。往日旧部的涌入,一时公司人气过多地渲染了原单位的色彩,老板有些不太高兴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0-10-2 08:01
几人齐心谋发展,
千辛万苦不怕难,
拉了几人进公司,
老板心中显不愿。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