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前些日子,传媒披露了一则荒唐的消息,一个国内著名大学的学生,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竟用硫酸、烧碱等强腐蚀溶剂,分几次对动物园里的五只棕熊实施了伤害,因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公众的谴责。据记者事后采访其家长说:是儿除了读书,其余一无所能。
无独有偶,不久报上登出某地一高校学子因些许小事未能遂愿,骤尔杀父弑母,酿造人寰惨剧,读之悴然揪心。
西北某高校学子,不知何故,竟然手刃其室友数人,最终伏法,举世为之惊骇……
近年来,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畸变,类似走火入魔之个案时有所闻,乍一听,颇觉不可思议。这些孩子能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其智商和学业是勿庸置疑的。作为时代之骄子,和其他弱势人群比,他们的前途无疑应该是美好的,怎么会出此下行,为市井小儿所不为?
当代的教育讲求功利,做人的价值突出自我。物欲崇拜浸蚀着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追求享乐的无良风气耳濡目染,赚钱和消费居然成了社会的公开号召和一些人们生活的唯一追寻。
学子们当年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满腔热血和雄心弘愿早已被束之高阁,成了堂吉珂德式的自嘲。高薪厚俸,出人头地的憧憬和物欲社会的诱惑实际上已经成了不少孩子发奋的潜在动能。
功利性的灌输,宠物式的喂养,使这些孩子中不少人都养成了极强的个人情愫,群体意识、献身精神和公共道德空前匮乏,孩子们的心灵发育严重畸缺。前人引为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被视为遭人讪笑的扯淡,丑恶不堪的利己主义反倒成了津津乐道的时尚。
以唯我为核心,个人就是一切,既不知做人还需要为别人着想,也不知如何正确和别人相处,当然更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帆风顺则罢,一旦有些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极易走入极端,作出一些反常的事体来。孩子们的逆行,固然有着他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成长环境的日益污染,这污染的制造者难道就没有责任?
4
孩子上学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几次学校召集的家长会,每次回来,总会带回不少感慨。老师的脸色,孩子的学业成绩是那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的家长们轻松自豪,老师的褒扬他人的艳羡为他们作足了脸面。而后进学生的家长却多是表情苦涩,老师们的白眼和刻薄犀利的语言只能使他们如坐针毡。回到家里,把这份窘迫泼向孩子,其结果只会是更加刺激着孩子的厌学情绪。
“你的孩子真是没治了,他和班上成绩好的学生比相差太远,把班上的名次都拉下来啦,我看他的脑子是不是有点……”老师们板着面孔发布的这种终审式判决,我相信不少家长都领略过。其实我清楚,孩子们拉下来的何止是班上的成绩,而且是老师的名誉、奖金、前程……每一分都有它实实在在的含金量,不仅仅是对孩子自己。
随意停课,强迫转学,变相的除名,好象一个普通教师就拥有了这种处置权。偶犯过失的孩子们被逐出课堂之后,往往不敢回家说明真相,于是就有人漂流社会,堕落风尘,以致触犯法典,身名俱损……面对这些孩子在忏悔的泪水中吞咽着自己酿造的苦酒,那些轻率的老师们心里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震动?
古人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子弟们必须终身铭记受教于人的恩义。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一旦确立,那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道义和责任就象亲情一样不可割裂了。常听天真无邪的幼儿园孩子们唱道:“阿姨象妈妈”,把教育他们的老师和哺育他们的妈妈相提并论,这里面包涵着多么令人动情的依恋和信赖啊。可是每当面对着那冷若冰霜的面孔和从那薄薄的嘴唇里发出的尖利刻薄的言辞,使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她(他)和“情”的概念连在一起。
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奉若至宝。这是他发达的本钱,学业后进的孩子,老师视如敝履,这是他攀比的累赘。更有甚者,就连学生家长的权势、金钱的潜在价值,都会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老师凭考试分而晋身,学校借升学率而扬名,广告做得沸沸扬扬,学生们实际上成了被炒来炒去的商品。教育挂钩于金钱,文凭作用于官场,在清水里浸泡了几千年的学府蓦地泛出一阵阵油花,对于某种数字的片面追求早已超出了沽名钓誉的范畴。师德颓败,师道无存,何以堪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