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非常情缘 四 7 [打印本页]
作者: 我是老鲁 时间: 2021-3-16 07:30
标题: 非常情缘 四 7
7
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田齐左思右想,越想越觉得整个事情都不对劲。一直想到下半夜,想得头都疼了,才渐渐理出个头绪。
第二天晚自习,他又来到工宣队办公室,见孟队长、赵队长和李文书都在,打过招呼,田齐说:“我昨晚想了一晚上,有些想法,想跟工宣队汇报。”
孟队长说:“好啊,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田齐说:“关于迁校事件,我觉得不管省里决定把干校从济南迁出来,还是部分干校老师和济南学员想迁回济南,这些事的对错先不论。现实是,蒙山师专由教育干校和工读师专共同组建,已经开始招生,这对沂蒙山区是一件好事。我从沂蒙山区来,知道咱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教师。小学毕业教小学,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生和中师生教高中,这是普遍现象。别说联中了,就连公社中学都没有几个科班出身的老师。蒙山师专如果坚持招生,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学去任教,就能逐步改变沂蒙山区教师紧缺的状况。
“师专的存在和发展更需要老师。干校老师是师专的骨干,一部分干校老师被动地迁到蒙山来,困难较多,情绪波动,想迁回济南,咱可以理解。如果把这些老师的情绪稳定下来,让他们安心在蒙山师专工作,对师专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利。迁校事件背后很可能有干校老师,如果我们追究,只会加大隔阂和对立;如果不去追究,反过来关心他们,帮他们解决困难,给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让他们感受到沂蒙老区的宽广胸怀,他们自然会稳定情绪,消除隔阂,安心地在师专工作。对特别困难的干校老师,未尝不可以帮他们调回济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干校和临沂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把新的骨干培养起来,干校老师还想回济南的话,可以让他们回去。
“对在迁校事件中带头或起主要作用学员,也可以宽恕或宽待他们,毕竟都是从基层推选上来的青年。年轻人意气用事,除了个别人,品德上和政治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追究他们和背后的干校老师,对学校,对沂蒙老区,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田齐一口气讲完自己的想法,停下来的时候,发现孟队长、赵队长和李文书还在凝神静听,似乎在等他继续往下讲。见田齐不再讲,孟队长问:“讲完了?”
“讲完了。”
孟队长沉思片刻说:“你的想法和观点,俺暂时还不好表态,要好好想一想、议一议。这样吧,你先回去,过两天俺再跟你商讨。”
过了两天,李文书到教室找田齐,要他到工宣队办公室去一趟。
两位队长正在办公室等田齐。孟队长对田齐说,经过思考和讨论,工宣队认为田齐的想法和建议是正确的。他们向师专党委何震山书记和革委宁远主任作了汇报,两位领导也对田齐的想法与建议表示赞同,决定由党委、革委和工宣队各出一人组成一个小组,工宣队这边由赵队长参加,一边拟定对干校老师关心帮助的具体措施,一边向临沂地革委教育组和省革委教育局提出书面报告。何书记已经跟地革委分管文教的季崇厚副主任打过电话,从他那里获得了支持。何书记和季主任早些年曾在沂汶县搭过班子,两人私交不浅。校革委宁主任原是干校副校长,对田齐的建议更是十分赞赏。
不久进入冬季,蒙山县虽然在沂汶县南边,但冬天的寒冷一点不亚于沂汶。田齐早就收到家里寄来的棉被和棉衣棉裤,现在棉衣棉裤都上了身。快放寒假时,杨爱华告诉田齐,邵书记要调回济南了,是学校出面协调的,他托杨爱华向田齐表示感谢。田齐说:“感谢我干什么,我又没帮邵书记调动。”
杨爱华白他一眼:“别装了,宁主任把情况都跟邵书记说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田齐不乐意了:“你怎么用词啊,刚才那句可是贬意词!”
“贬意就贬意,谁叫你背着人做这做那呢。”
田齐委屈地说:“工宣队找我核实情况,我对事情有想法,能不跟他们讲?难不成大事小事都得向你汇报?”
杨爱华笑了:“谁要你汇报!不过我也得谢谢你,帮我澄清了问题。”
“你本来就不是那回事儿。”
杨爱华问:“马上放寒假了,你回江苏还是乡下?”
田齐摇头说:“都回不了。周主任昨天找我,说文印室刻钢板的人手少,又病倒一个,《无机化学》下册的讲义赶不出来,可下学期就要用,文印室让化学科自己想办法。周主任问我刻过钢板没有,我说刻过,他就要我寒假留下来刻这本讲义,算是勤工俭学。即便不算勤工俭学,周主任让干我也要干。”
杨爱华说:“刻钢板是个苦活,冬天冷,更不容易。我也帮不了你,自己多注意吧。”
放假前的一个星期天,陈建国来找杨爱华,请她一起进城,帮着给他妹妹买识字班用的头巾和衣服。妹妹学校排演节目,她要演一个农村识字班。杨爱华说:“我没在农村待过,怎么帮你选?再说你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识字班的衣服头巾,总比我熟悉吧?”
陈建国说:“我毕竟是个男的,不会买女孩子的东西,无论如何请你帮忙。”
杨爱华只好跟陈建国进城。走在路上,杨爱华问:“你那年没考上高中,年底去当兵,后来怎么又当了工人?”
陈建国有点不好意思:“前些年我父亲被批斗,我们家从大院搬了出来,部队知道了就让我复员。我总归是复员军人,安置部门让我进了一家工厂。那时你父亲没怎么挨批,你们家还住在大院里,所以你不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去年我父亲总算解放了,他感觉亏欠我,就想法子让我上了学。”
杨爱华又想起一件事:“你小时候寄养在老乡家里,在什么地方?”
陈建国沉默一会,说:“在沂水县。”
“哪个公社?”
陈建国犹豫着说:“好像是马牧池。”
杨爱华看他一眼:“你离开时都十六七岁了,在哪个公社还不确定?”
“那里很偏僻,我很少出去,所以记不很清楚。”
“你不是上初中了吗?中学不在公社?”
陈建国说:“我上的是联中,不在公社。”
杨爱华哪里知道,马牧池不是沂水县的,而是沂汶县的;文革之前,也没有联中一说。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1-3-16 08:25
小伙思维很客观,
提出看法得众赞,
爱华了解陈建国,
却未得到真情见。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