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我的兵团往事】二:终身难忘的迁徙他乡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化石    时间: 2021-10-16 11:55
标题: 【我的兵团往事】二:终身难忘的迁徙他乡
本帖最后由 龙化石 于 2021-10-16 11:59 编辑

【我的兵团往事】二:
                      终身难忘的迁徙他乡
                         笔者:龙化石
      1969年3月7日镇江古城万人空巷。上山下乡运动形成这次人口大迁徙,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着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心,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天,江岸沿线围满了送行的亲人,汽笛声声,催人泪下。货船离开码头,我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当时如何告别母亲和小妹。我曾记得母亲的嘱咐到兵团农场努力工作,不要找对象成家,争取早日回城。
       沿江一线抽调镇江轮船公司及苏北沿江、运河的轮船公司除了少量的小客轮船外,大部分是货船,其中有铁驳船、木质船、水泥船,每条船驳为60吨货舱,凡是能装货的船都调来临时应急,迁徙载人了,货船载人是违反安全法的,那个革命色彩充实的年代“法”是虚无的。
       当载人的货船离开了长江码头,组成一组组船队,每组船队由一小火轮作动力。我的人生从镇江江边启航,当时,载我们是铁驳船还是木质船、水泥船没有印象了。满载着我和大哥及他的同学们,船舱顶部在货舱板上盖了油布留了一点透气口,低矮的船舱里空气混浊,光线阴暗,夜晚有一盏马灯很昏暗,人与人之间行动制约,要想出舱方便或者透气一下,大意就踏到人,为了安全不让大家登上甲板上,近百十号人只好蜷缩在船舱里,船体两侧弧形,让人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坐久了累了干脆睡下来,躯体“五家”并一家。每条船的船舱有一个进出口,船舱外面顶部有一简易方便的地方。当天,据说有四千多名镇江知识青年,乘坐四十多艘船驳奔赴黄海之滨插场落户。
       货船没有小客轮方便,他们可以观光,亲眼看到离别之情,岸上和焦山送别伤感之况。我曾在长江飘游时出了船舱到简易厕所方便了一下,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敲打船身,浪花飞溅,江风兮兮,摇曳船体还怪吓人了的。我大胆地眺望水天连一线的江面,一眼看不到边际。懵懂的我还是赶紧回到船舱,任凭着一切都陌生、黑暗和那很不舒适而困顿的昏睡中与船体共漂浮。
载人的船队迎江东顺水直下,临近高港西侧进入泰州引江河,过闸北上到达东台河。不知何时迷迷糊糊说到了农场。现在回想起来,可算幸运地度过人生危险的水上大迁徙。真是天时地利让四千多名镇江知识青年平安到达黄海之滨插场落户。
       到达东台新曹农场夜幕已经降临,感觉这里天色特别黑,风也特别大。我也不知怎么坐上牛车,厚实粗壮木质平板牛车,吱呀吱呀在昏暗的荒野泥沟中慢踱,听说还渡过一条河才到达收容我们的东风四队。当时组建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到地方年初刚刚批复,一切都在筹备中。
       8号晚上8点左右,我和我大哥及两位同学安置在房东焦大哥家,纯朴善良的焦大哥夫妇俩接纳我们四人。让我们放置好简单的行李,热情招呼我们去低矮的茅草厨房用餐。玉米糊和黑花式馒头片片,实在是饿了,真不知近二天在船舱里吃的什么,太迷糊了。等吃足喝饱了,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细瞧,哪是什么黑花式馒头片片,就是那发霉的馒头片片。在那个年代也无所谓,现在生活条件富裕早就不见踪影了。在那贫穷落后的沿海农村,米面紧缺的年代,这里的白面是很精贵的,过节才有点白面计划,蒸点馒头节省下来切成片片晒干,留作招待客人之用。那晚,当地老农工都用这最好的食品款待了我们。
       房东焦大哥有茅草房三间,西侧一间让我们四人落脚安生,东侧是房东三口住着,焦大哥夫妇当时有二岁女儿。中间是客房正中红太阳,六十年代未初春的政治色彩都是那样。
       有点漏风茅房内,早就为我们四人打下16根木桩。每人四根木桩扎下盐碱泛白地下,一张铺板搭在四根木桩上,铺板放上茅草编织帘子,床铺就成了。我确实太累了,春寒料峭海风呼叫也没有打扰我的梦乡。
       两天船上旅途的惊心,离家的伤感,插场的第一夜在我人生起点的空白画布上绘了第一笔,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笔“迁徙他乡”地东风四队,兵团组建这里为三师十七团三营十八连。懵懂的我梦醒后第二天会怎样,请期待下文插场的往事。

                                            龙化石于2021年8月23日笔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