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0. 插队落户城市知青与当地社会的磨合 [打印本页]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6 09:05
标题: 0. 插队落户城市知青与当地社会的磨合
本帖最后由 蔺白纬 于 2024-1-27 18:55 编辑

0. 插队落户城市知青与当地社会的磨合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6 09:50
本帖最后由 蔺白纬 于 2023-12-6 09:53 编辑

在全国范围的大“走串”活动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他们中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林莽(张建中)、宋海泉、方含(孙康)。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6 09:51
还有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青年,与他们关系密切,多次造访白洋淀渔村,交流看法和诗艺,如北岛(赵振开)、江河(于友泽)、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这些"知青"原来大多就读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文革"中,又虽不成系统、但涉猎当时属于"禁书"的中外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书籍。除五六十年代的正式出版物外,尤其是在6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发行"图书。他们由此获得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他们的写作,不可能获得认可,也没有公开发表的可能,甚至会带来风险。因此,写作与他们的生活具有在另外的时间不同的关系;甚且可以说写作就是他们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6 09:52
白洋淀诗群(以及存在于别的地区的诗歌写作圈子)的诗有特定的"发表"和传播方式。当时的社会控制和印刷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少见到自编的刊物(即使是手抄或油印)。诗主要靠小圈子传看、传抄的阅读方式传播。在80年代以后的一些回忆文字中,也记载了诗的作者在农村的土坑上向朋友朗读自己作品的情景。
作者: 写手华    时间: 2023-12-6 16:32
分享了!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6 18:43
写手华 发表于 2023-12-6 16:32
分享了!

实际上城市知青与当地人都有一个磨合期。只是那些知青“混混”,害得其他知青的磨合期拉长了。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3-12-7 07:54
这些事当年还真的很少知晓
作者: 蔺白纬    时间: 2023-12-7 09:08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23-12-7 07:54
这些事当年还真的很少知晓

内蒙的知青应该也有“走串”的。
作者: 写手华    时间: 2023-12-7 10:21
蔺白纬 发表于 2023-12-6 18:43
实际上城市知青与当地人都有一个磨合期。只是那些知青“混混”,害得其他知青的磨合期拉长了。 ...

好友上午好!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23-12-8 08:41
蔺白纬 发表于 2023-12-7 09:08
内蒙的知青应该也有“走串”的。

有。少。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