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群英聚,人民福惠临。我们来到北京天文馆,首先在大厅参观游览,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好热闹啊!小外孙活泼好动,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我们紧紧跟随,因为是暑假,学生特别多,我们唯恐他丢失了,可小外孙却说:“我才不会丢呢,万一跟你们走散了,我就找警察叔叔,让他给你们打电话。”看他多机灵!
月面探测显神通,科技发展展未来。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充满了向往。对月球的探索在本世纪重新掀起热潮,这一次,中国的“嫦娥”系列飞船加入了对月探索的行列。除了已经成功执行完任务的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之外,嫦娥五号和四号也即将先后踏上征途。当未来人类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时候,也许沉睡的玉兔号月球车将会成为一座铭记人类探月奋斗史的纪念碑……我们看的第一场剧就是《奔向月球》,天文馆为了迎接暑期,与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一同为观众呈现精彩的科普盛宴。《奔向月球》通过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中国探月工程中来,激发了人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影片通过其丰富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中国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航天能够点亮梦想,科普助力强国啊!《奔向月球》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过去、现在和未来的3D科普影片,通过逼真的3D特效,让我们跟随镜头逐一解开外行星的谜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脑洞大开的畅想,共同探寻宇宙空间的奥秘。《奔向月球》不仅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历程,还展望了未来的月球探索。影片通过真实精确的官方模型数据和探测器实拍的视频画面,详细展示了嫦娥一号的发射现场、嫦娥二号观测到的月球立体表面和环形山内部场景等,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探月体验。影片不仅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探月、登月、驻月三个阶段,还展望了未来月球基地的面貌,将其描绘为人们前往更遥远太空的跳板和重要的科研站点。小外孙边看边为我们讲解,我真佩服小外孙惊人的记忆力和知识的新颖渊博。看来我们这些老人家是落伍了,我们需要充电,知识也需要更新了。看了《奔向月球》,我们对中国航天探测工程和预测未来载人登月和驻月行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坚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定能够实现人们自古以来对月球的所有梦想。
月球家园梦不远,探月工程勇向前。看完《奔向月球》,我们稍事休息,姥爷给小外孙买了乐高拼之后,我们又去4D剧场看第二场《撞击与生命》,这个片子更是精彩纷呈,鸣声底用事撞击,自有巨浪乘长风。天文馆通过其展览和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了关于撞击与生命的知识。通过描绘自然中的撞击景象,象征着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展现了生命的豪迈和力量。40亿年前,剧烈的小天体撞击为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和有机分子,揭开了生命的序幕。6500万年前,另一次巨大的小天体撞击让当时君临地球的霸主——非鸟恐龙在历史舞台上谢幕,在大灭绝的同时,又为新兴的物种提供了繁茂的契机。地球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护着生活在这里的生命,为我们抵御着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大约五亿四千二百万年前,在寒武纪的开始,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同时”、“突然”地在两千多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这是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未解之谜。本片结合化石仿真复原技术再现了寒武纪时期,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的真实面貌,向我们呈现史诗般壮丽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首先出场的是“三叶虫”,“三叶虫”虽然体型较小但却有着坚硬的外壳,所以一般的食肉动物都不能吃掉它。能够吃它的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奇虾,奇虾的样子很可怕,长的和现代的虾差不多,可是它却有着尖利的牙和有力的鄂,所以能咬裂三叶虫的壳,奇虾那有利于它捕捉猎物的身体结构很快让它成为了海洋之王。当时海洋里有着一种唯一的脊椎动物——海口鱼,虽然没有生存的优势,却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在那场超级大地震中,许多动物都灭绝了,只有它存活了下来。我终于理解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这句话的含义。生命是坚韧不拔的,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要有勇气去撞击困难,勇往直前。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看完两场剧,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一起去湘菜馆聚餐,小外孙在饭前饭后都在积极与我们互动,他知道的真不少,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基因和DNA以及血型的交叉关系,真是令我们瞠目结舌,同时我们又忍不住赞不绝口。小外孙对生命科学和历史以及体育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与姥爷滔滔不绝地探讨和问答,我简直插不进嘴。祖孙兴致盎然,如果不是我们打断他们,说是要返回驻地休息了,恐怕他们要彻夜长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