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知青纪念日的思考(二)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山峰知青    时间: 2024-9-17 09:06
标题: 知青纪念日的思考(二)
我们的目的地被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包围住,百里都看不尽山的边沿,远眺东山峰农场,风起云涌,气势磅礴,古木参天树高千丈的原始森林绿得能融化我所有思绪。
收近眼光,打量知青的驻地,满眼是岩石翻滚的沟沟壑壑,在遮天蔽日的林间里,一坡坡起伏的茅草,木棍搭成的茅草坯房、用小树枝与茅草连在一起的,以及周围一群衣衫褴褛,背着背篓从来没有看见过汽车和火车的山民、还有冬天没有鞋袜穿着草鞋踏在雪地里行走之人,那些靠包谷、土豆、米糠充饥形容枯槁的妇女儿童,演绎了那个年代知青将接受再教育的贫穷、愚昧、饥饿、寒冷。这种感伤总是让人身不由已,就像未知的命逼视着你,调侃理想主义的滑稽。
由于山上有饱和的劳动力,因此,知青就业的定义里,就多了
背柴、划木、炸岩石的脚步声。昔日知青修的糖厂、水库、公路、一万亩被开垦种植‘北糖南移’的甜菜地,打下了东山峰农场的基础建设。这一切就像心中的《信仰》一样支撑着我们的青春岁月。同时还能对当下东山峰风景管理处的办公职能、当地经济(茶叶)生产的发展与旅游事业、以及知青广场的存在做出前瞻性的解读。
站在如今的茶园坡上,曾经被开垦的万亩荒地翻黄着夕阳的余晖。从开始的振奋、狂热、追求,慢慢转变为盲目、迷茫、困惑。总觉的我们用青春热血,会把农村建设好,而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瘠和无保证,生存条件的恶劣是辨认精神与物质落后的符号,也是窥探农民与知青命运的暗码。
重返实地考证和回忆,毫无例外地就会卷入时代的那些负面现象,与命运拉扯,并随之沉浮,知青便是其中。当时的理想与,在现在人看来便是不可想象的‘事’,而知青一生的伤痛,都是历史不可选择的代价
知青的细节在于,无需叠加词汇来堆积细节,而是在蛮荒和贫瘠中怎样争取生存,在精神空虚和讲究阶级斗争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那是我难过年代唯一追求完整的形式,是我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只有这样,来呈现许多知青最精确的那一瞬间。
过滤掉青春不美好的那些事情。而那段并不遥远的特殊年代,能够给今天的年轻人带来什么?或许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状态会有某种程度的抗拒和抵触,又或许是自己对知青历史的一种反思,仅此而已。
今夜,山上闪耀着暖暖的灯华夜锦,搅碎了天上的月光,又如同
星辰纷纷坠落,天街的繁华,满是窜动的人海,人海中的你我,虽然彼此并不相识,却会将目光投向同一个目标,山上知青广场的“知青50周年纪念日”。
世易时迁,把目光越过50年前,投到更远的过去。时间定在1972328日,知青已经出。蜿蜒的山路上,爬上来一群扎着羊角辫,带着军帽,肌肉紧实,扑红的脸蛋,稚气未脱的青年,他们的思绪被紧紧地包裹在云遮雾罩里,情欲与爱意在飘动。
当初,这场上山下乡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难题。于是,造就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户口大迁徙运动,千百知青驻扎在此地,我只知道几年后,山峰上显得特别拥挤。我们暂且停下,问问这代人,也就是问问我们自己,如果到此地来安生将是你一生的坎坷、艰难、曲折,你是否真正愿意来到这里?我想,这个问题,对于大家一定会很纠结,而且永远会热泪盈眶。
16岁落户在东山峰农场二分场三队,这里没有找到诗和远方,也没有天人合一,真实的感觉是;无油的萝卜、酸菜、土豆,山凹之中残雪昨日今朝,地迥天寥,千载令人恨不消。于是,第一夜我便枕着茅草睡了一晚,仿佛是与生活的极限挑战。湖坪山顶上知青的出现看上去纯属偶然,其实又有必然。每当夜幕降临,世界杳然遁去,现代文明不知所云,星空如史前深邃而寂静。记得睡在茅草房内常在凌晨被什么唤醒,兀立窗前,像个失忆的人,倾听自己心跳的陌生,伴着地球轴心吱嘎的转动。
我怀念那可怕的寂静。如今回想起来,一旦我有了穿越知青时代的机会,那我啥也不带,就带上一颗回忆的心去靠近,越靠近真相,越忍不住心痛。
我们的青春时代好像是一个半遮半掩的时代,又是一个鲜花和野草、理想与迷茫共生的时代。站在山峰上,我们能看见的是蓝天白云,但总是被云雾遮掩。我在山坡砍光茅草,却不知道茅草中藏有荆棘。我们与共和国共荣辱,回城后,却遭遇单位改制、下岗。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发现这个世界起了变化,被告知‘走在前面和走在后面
世界上最痛苦的两种人是属于知青的世界。低下头摸摸自己的影子,
并不丰沛的我们只有默默地忍受。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得到。而且,这种感受大抵和我们一代人的青春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引起无数逐渐老去的人的眷恋和怀念,生活在东山峰的土地上,每个日夜都满含青春的汁液,我怎么会不爱,怎么会不想念它呢?
今年是东山峰知青50周年纪念日,总是诱惑着我们去触摸它的视像,视像则趋近于实体性。于是,眼眶中便会映出那山窝里茅草小屋的煤油灯光,那火塘中一闪一闪的温暖,还有那挂在食堂屋梁上的半块铁犁片,每当出工的钟声‘噹噹’的敲响时,连本该欢喜的心境立刻会掠过一阵愁苦的神情。
那里没有什么农活会轻松,件件都苦、脏、累,特别是活儿与工分的挂钩,留下我吃不尽的苦头,本应撒娇的年龄在贫瘠的生活条件下却要握着锄头和钢钎在汗水中期盼着每餐能吃顿饱饭那样的简单!雾天雪里,湿透的心情在寒冷中总是瑟瑟的发抖!是一群跌跌撞撞的心智,是一群稚气未脱的人。在经历了背岩石、屋领子,开荒、笼沟、播种收获甜萝卜、砍茅草、垒大寨田、烧火土灰,在苦难和理想几乎毁灭般之后,仍然能够葆有一颗赤诚的灵魂,高抬头颅骄傲地活着,真是非常不容易。
这是一个非常时代的人,顽强又悲悯,天真又日常。苦难的浪头朝我们拍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是轻轻一笑而已。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到了人的尊严与光荣,人的脆弱与不幸,当然也能看到知青自己走过的倒影。
我感兴趣的不仅是围绕着我们的现实,还有我们的内心。我感兴
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的感觉。让我们这样说吧:这其实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可以有回报的年代。而奋斗的真正意义在于:你终于有了恒星的厚重和行星的阅历
那么知青的故事呢?故事就在长沙与常德的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中。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你有一页纸,我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那一  帘青涩的幽梦。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50周年活动的存在。
《知青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是在青春的纬度里;追溯到过去青春里潦草的过往,一种虚妄和现实,低沉和高调的无谋而和。是纪念知青逃离生活艰苦的险境,回归城市唯一重复的母题。基本上采取的是重回故里或是找个恰当的场所,去追思或回忆青春逝去的结尾手法。然后,手里指着山凹里那些残垣断壁的岩石房,回忆着与初恋待过的旮旯山坡和树林,再盯着熟悉而陌生出工的羊肠小道,默默地祭奠,心理掀起无的思念。
这种纪念方式,是在延续上山下乡情节的过程中包含的历史变幻无常、人的命运际遇沧海桑田、人生困境中精神的更新等等无尽内涵,又完成了集非常个性与常态的普通知青于一身的性格塑造的最后一笔。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从目前的情况看,知青是一个特殊年代城市撒播到乡下的因子。因为这个缘故很难诉说的苦楚,铸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知青形象。又因,个知青知识构成不同,眼界与格局不同,看到世界感受各异。所以,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看法,充分反映了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不要强求别人认同你,各自不同才是生命意义。知青不能忘了初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在知青50周年里,值得纪念的东西太多太多,最能感悟的是,使
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因为那段特殊的经历;对下乡之地来说,是接受新事物的熏陶和新生活的引领;对普通民众来说,是一种
好奇,是一部读不懂、永远读不完的大书。有下乡这碗酒垫底,还有
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于是,合上书页忘记知青的那一段不愉快。
好在历史已天然地赋予了我们这一代人,一个知青的名份和时代给出的内容,一个无法扭曲的知青立场。红袖添香也罢,痛心疾首或穷极无聊也罢,权以一种追忆的方式与情怀,为逝去的一代,告知一点晚近的消息。   
知青的魂灵,位于西北边陲的群山之间,显得很渺小,像雾一样腾升弥漫,来去无踪,又像山峰中茅草那样安息在那片普普通通的山坡上。承春启秋,它是一部历史成形的作品,是历史肢体上的抹不去纪念碑。我既不好奇,也不过于依恋,知青五十周年纪念日,就这么来了,又这么走了!看淡聚散之后,心、却茫然不安?
世间没有不老的人生,只有不老的心态!运气就是恒久努力。如果怀念能够重复,那么,向老天借我一个青春,重新走进东山峰!
2022315日草于家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