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张湾子纪事(16) [打印本页]
作者: 卜桂仁 时间: 2024-10-5 06:43
标题: 张湾子纪事(16)
本帖最后由 卜桂仁 于 2024-10-5 06:58 编辑
张湾子纪事
23
在实行“精兵简政”的名义下,正值盛年的老夏被机关边缘化,抛妻舍子,谪放边远,应该有受到排挤的成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老夏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沉颓废,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新的环境。
其实老夏也真是个有心人,他利用休假时间,对我们家在郑州的知青做了逐个家访。老夏住在西郊,我们家都分散在铁路局一带。那时候的城市公交没有现在方便,老夏就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的挨着跑。
通过家访,老夏向家长们介绍我们在农村的情况,叫老人们放心。同时老夏也详细询问我们每个人的情况,就像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我知道,这不是公社交给他的任务,老夏要不是从心里头关心我们,他有必要做得那样投入吗?
下乡后头一年春节,县里有些知青倡议春节不回家,留在当地和贫下中农一起过个革命化春节,我们大队的知青大部分都没有走,我因挂念父母年纪大了,家庭又一直处在动荡中,所以坚持要回家看看。老夏做不通我的工作,就同意了我回家,假期一个月。
当年出发的时候,只想着走的越远越好,探家的时候才知道路途困难,人家靠近铁路的知青们,走几步路蹭个火车就能回家,而我们连汽车带火车,一个单程就要十几元路费。就算火车好蹭,五元多钱的汽车票如何能免?
回到家里,父母欣慰地对我说,你们的带队干部老夏来过了,他说了你们在农村的生活情况很好,有他和你在一起,我们也就放心了。
父母对老夏的印象非常好,他们在机关工作多年,和老夏很谈得来。母亲老想着我的终身大事,她托老夏帮我物色一个合适的女孩子,老夏沉吟说,看机会吧,我会帮他找一个。
吃过晚饭,一家人闲聊,先说了一些别人家的事情,母亲忍不住问我:“在农村有没有哪个女孩子对你好呀?”我说“没有,我这样,谁能看得上我呀?”母亲说,“要是真有人喜欢你,你不要一味回绝,不小了,该考虑了。”我不想过多讨论这个话题,当时我一门心思想要重塑自己的人生价值,盼望能做出一番事业,那时才有选择好对象的资本,其他的真想不了那么多。
过了春节,我正准备回张湾子,张成、大江他们忽然到家里来找我。我意外地问:“你们不是不回来吗?”张成说:“过了年,实在没事。我们商量了一下,就都回来了,老夏和关田冲的知青们也回来了。”
张成告诉我说,春节那几天,队里做了统一布置,凡是没有回家的知青,都被安排到生活条件好一点的社员家里过年。他去了村头老李家,社员们非常热情,把我们当贵客招待,真有点过意不去。
那几天,我们互相串串门,探望一些文革中的故旧,成群结伙,热热闹闹,连街面上的小混混也都不敢和我们纠缠。四班的伍贵是关田冲知青,家住在市委家属院,我们是文革时期并肩战斗的“战友”,关系处的很好。
有一天,我们去伍贵家,他告诉我们说,老夏家也住在这个大院里,就在隔一条路的四楼上。恰巧老夏也在家,我们商量好,去找老夏玩。
老夏家住的是一座筒子楼,一间大屋子,用木板隔成里外两间,做饭就在外面的走廊里,走廊两侧都是住户房间,不透风也没有亮光,白天也要开着电灯。一到做饭时间,浓烈的的油烟气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忽然这么多不速之客造访,老夏显得有些意外,赶快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里,把本来不算宽敞的里间坐了个满当当的。
老夏的爱人李大姐也是固始人,她在西郊一个工厂的子弟学校里当老师。我们冒昧的到访,叫她里里外外的张罗个不停。
中午,老夏坚持要留我们在家里吃饭,他家人口本来不多,孩子都小,地方也不大,猛地来了这么多人,闹哄哄的,桌椅餐具都成了问题。我听见李大姐到处找邻居借东西,包括桌凳、碗筷、甚至菜肴,我们来这一趟,算是把老夏家里“扫荡”了一遍。
后来,老夏被召回郑州,先在“五七干校”学习,后来又到花园口农场带知青,不过这一回带着职务,担任连队指导员,一干就是很多年。老夏走了,有一段时间我心里空落落的,若有所失,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回郑州的时候,我和张成还找到过设在畜牧兽医学校的市委五七干校,看望老夏,在老夏的鼓动下,我们去找了干校领导,想把他再要回固始。当时我们不懂,组织上的安排,岂是我们几个小人物的强烈要求能左右的?
算起来,老夏真正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我心里却觉得很长。不仅是因为老夏人格魅力的感染,我实际上把他当成了一个亦师亦友的精神寄托,一个初涉人生旅途的领路人,有老夏在身边,我们感到充实。
老夏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思维机敏,精力充沛,做人做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我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感受到一个受共产党教育多年的革命干部坦荡的人生情怀。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