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标题: 我与《甜园》十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望见马克    时间: 前天 05:09
标题: 我与《甜园》十年
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25-4-20 05:13 编辑

我与《甜园》十年
文/王建
“往事如烟”,不然。我却觉得“往事难忘”。回想我在《甜园》十年的经历,至今还如此鲜活,宛若昨日。2014年初,甜园文学社成立,一次理事会在饭店餐叙,临近结尾我把一本精心编制的复印纸装订的杂志给大家看,提出应该有本文字刊物,获得在座的理事们同意,当即每人纷纷捐资100元,大约近千元作为启动资金。随即,马夫自告奋勇当主编,且发言不做具体事务,由副主编主持工作。当时推选我任副主编。经过紧张的一个月有余的筹备,成立了《甜园文学》编委会,聘请当时的系主任郭凤桐、李逸津任顾问。编委会主任是甜园文学社长焦瑞霞,编委李西文、马夫、王建、马淑英、沈红、孙宝起、高婀娜。
《甜园文学》主编马夫、副主编王建、编辑高婀娜、张文茹。这是一本由天津市老年人大学甜园文学社主办的刊物。
这是在老年大学文研班开班以来的重大事件。随后甜园文学社全体理事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当时没有办公地方,李西文提出可以借用其女所在南开区政府下属办公室临时撰稿开会。没有设备,就借用各个编辑老师的电脑进行排版。印刷需要花钱,而资金不够,只能从甜园文学社会费中提取。平时碰头开会就在学校,或借用其他地方。李逸津是以系主任的身份做顾问,提出办杂志的方向、方针、政策规定。在焦瑞霞为首的编委会领导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编辑、编委干劲十足,苦干巧干努力干。杂志一经印出即为全体社员和文学班集体所喜爱。首次印刷发行300余册,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文学爱好者和有的作家来此耕耘,对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文史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争相购买,传阅,那种高兴的场景至今还一直让人回忆。     
《甜园文学》——它的名字已载入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史册。
十年来,《甜园文学》(后改名《甜园》)经历了几件大事:
一、《甜园文学》筹划时深受许多著名作家的喜爱
他们积极为杂志撰稿、题词。天津著名作家、诗人白金,为杂志写刊名;天津市著名散文作家贾宝泉、天津市著名诗人唐绍忠为刊物赐稿,使得杂志蓬荜生辉;贾宝泉两次致信文学社两位同学的感言,极大地助益广大学员和读者;邀请原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李子干作杂志顾问。一出版就受到关注。2014那年出版三期,两百余篇作品百万余字。
二、在众多投稿的名家当中,贾宝泉是最突出的一位
这位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曾在各种杂志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贾宝泉对《甜园文学》情有独钟,因为他是长期做杂志编辑工作的,深知散文写作在文学爱好者中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喜欢给《甜园文学》写稿,给甜园文学社会员讲课。他投给本刊的稿件,有杂感、散文、书信等。内容丰富多彩,题材牵涉面甚广。贾老师的散文情感真挚,耐读有趣;书信言简意赅,亲切感人;杂感随笔,针砭时弊,文笔犀利。能够请出贾老师,焦瑞霞功不可没,我们多次去家中拜访,听讲座,加强联系,培养师生感情,提高了写作水平。
文学社举办各种活动,贾老师均积极参与。这在老年大学校园里很有影响力。
由于杂志的启动,大家积极性很高,踊跃投稿,促进了文学社的发展。多层次,多维度,多人员,多征文,促使杂志更具吸引力。多次组织参加横向文学活动,加强省际文学交流,开阔眼界,广交朋友,扩大了甜园文学社的影响力。
三、创建一个刊物是为推动文学社活动的平台
工作量很大,要有自己的办刊方向,要进行各种业务往来,要组稿审稿,版面设计,联系印刷,内部发行,外部联系。要有固定出版时间,固定的开本,固定页数。这些需要编辑们默默付出,义务奉献。编委会的老师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讲条件、任劳任怨。万事开头难,办刊物一样,不仅要使读者了解编辑部的宗旨、纲要,还要给人以鼓舞,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踊跃参与的积极性和信心。李逸津教授在任刊物领导十年的工作中,把关定向,是甜园杂志的定盘星,引路人。对出版发行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走板,不偏向,譬如如何评价国企改革的事情,拿不准就不发稿,对杂志发展有引领性作用。《甜园》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大家增添信心。努力写作,努力办刊,踊跃投稿,成绩辉煌,《甜园》不断茁壮成长。截至2014年已有十几位文友出版了个人书籍,刘文华累计7部,可谓多产作家,为文友们做出榜样。许多人的作品陆续在各个刊物和各种报纸及《甜园文学》上发表。近20名老师加入天津市作协等文学团体。
四、2015年首次调整版面
因资金紧张,还时常不到位,致使印数减少,为增加印张,能多刊登文章,急于寻找赞助商。为解决此难题,焦瑞霞社长联系“恒安标准人寿天津分公司”在本刊上登广告,每月增加三百元收入。刊物由原来38页,增至78页,翻了一倍,调动了更多人写作投稿的热情。
坚持出版《甜园文学》刊物,在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尤其是编委和编辑们各负其责,严格把关,不计时间,不计报酬,默默奉献,辛苦工作。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刊物不但坚持下来,且在作品质量、编辑水平、封面设计、校对印制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截至2015年,杂志累计出版7期,发表作品近400篇。作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展示老年人文学创作风采。这是天津市其他老年大学所没有的。
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除去动用会费,师生们也是对刊物大力支持,主动捐款赞助。李逸津、刘文华、张德禄各1000元。为报答甜园文学社对她个人出书的帮助支持,赵学筠捐款2000元。在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许多费用都是编委们自掏腰包,不报销,不领报酬。
五、新局面
2016年初,文学社领导班子进行补充、调整。新任社长负责拉赞助,给予《甜园文学》杂志每年一万元经费。初定改版,提高质量,保证数量,每期印制500册,强调发行收回成本。
2016年底,《甜园文学》改版为《甜园》半年刊,重新组建编委会和编辑部人员。聘请校领导高秀林、李连冬担任本刊顾问,主编李逸津,常务副主编马玉鹏,副主编王建,改版后由孙丽华担任执行主编。
2017年初,为充实编辑部力量,任命李满池、紫露、张珂、张曼君、张德录、侯希岩、焦瑞霞为编辑。
2017年秋,在蓟县召开的小说创作研讨会上,宣布紫露任文学社副社长,负责《甜园》杂志编辑部以及甜园文学社的其他文字编辑工作。2018年初,孙丽华因身体原因辞去执行主编一职,由紫露接任这项工作。
六,难忘的人和事
甜园作家中,我和刘文华老师接触较多。他是我敬重的老师,甜园老资格,初小文化,自学成才。曾经参加文研班,专门从事小说写作,著述颇丰。他文章多为信手沾来,里面引用很多史料。写作量大,速度惊人,积极为《甜园》投稿。对我帮助很大,至今仍念念不忘。他待人真诚热情,有求必应。学友中,无论是成名大家还是初学乍练者,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我写了多篇小文去请教他,他给予我鼓励并对不足之处一一指出来,还写成几千字的文字寄给我。
刘文华,是我今生最敬重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硕的文学成果,谦逊的处世之道,高尚的情操,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的文章是用心血铸就的。在他家里垒放着一摞笔记本,每本笔记本都记满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些都是他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是他几十年来所见所闻的记录,也是他的写作源泉。他已进入耄耋之年,不会用电脑,凭手一字一句地写,虽只有初小文化,可作品里记录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历史事件、人文典故……都是那么准确,可以想象,他有多努力,有多勤奋,也比旁人付出了更多。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热情,有求必应。他记忆里惊人,文友拿出几篇小文请教,几年后他还能说出其中内容。
我与刘老师交往十余年,有幸成为他的学生,他的学弟。刘老师擅长写小说,他在指导我写小小说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一篇小说如何布局如何铺垫,故事如何发展。并对我的作品进行修改,指出为何要这样改,就连如何用词,一个词用在此处恰当不恰当都会给我指出来,让我受益匪浅。每次收到他的回复,我都如获至宝,一字一句去琢磨去理解。他那秀丽清晰的钢笔字,毫无耄耋老人笔抖的痕迹。凡有修改处,我都会认真加以对照。
李满池老师擅长小说写作,其作品经常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但仍心系甜园,凡是他想投稿的好文章,都会先在《甜园》上刊发。比如刊登在《北方文学》的《一条红丝巾》《天津文学》的《电工刘》《天津日报》的《鸟司令》等,都在我们甜园文学社的《甜园》上刊登过。
《甜园》十年,在众多老师同学的帮助指导下,我收获颇丰。千方百计挤时间找空闲写作,写了六本文学作品,计百万多字,圆了青年时期的“写作梦”。我真诚地感谢甜园文学社,感谢《甜园》。







欢迎光临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http://chinazhiq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