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为无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名单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成年虎在2014-2-10 16:51:00的发言:
接226楼    12
   可能因为是来到农场第一天,瘦瘦高高袁指导员照顾我们,没有分配下田劳动,只是组织我们这些迟到的知青思想学习,内容是毛主席有关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最高指示。还组织了一场忠字舞表演。人群中居然有一位裹在小脚老太太,她的举手投足是哪么的娴熟,让在场是所有人看的是目瞪口呆。她是农牧队唯一的真实分子生产技术员的母亲,据说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是扬州城里小有名气的美女。



哪跳忠字舞的老太太是那个农技员的母亲呢?成年虎的记忆真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紫嫣墨韵在2014-2-12 14:45:00的发言:

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元宵节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祝紫嫣版主元宵夜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马年说牛,有意思!我和夏建秋,钱云龙曾经在张志冲班长那里放过两年牛!夏日的半夜三更 ,我们把牛赶到有青草的地里,月明星繁,流星划过天空。黑暗的大地里只见一对对绿色的牛眼睛发光。夜风阵阵吹得我们凉爽无比,我们盼着牛们早点吃饱,好赶上清晨5点多钟耕作班用牛,我们也好早点回去补一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为无畏在2013-7-23 10:56:00的发言:

{

        我(姚胖)原来在牧业班“看青”,把牧业班种的“紫花苜宿”、“黑麦草”看牢了,不给牲畜糟蹋。大概在1972年的春天,有一天班长徐恩汉发现一大片苜宿大概被30连来的牛群啃食了,于是一向“鬼嘘鬼嘘”的徐班长把这件事汇报到排里、连里,说是我不负责任,看青没有看好。我“作过深刻检查”后,排长黄成龙找我谈话,叫我去养牛班工作,以示“惩罚”。于是我就投入了养牛班长张志冲的麾下,那时,夏建秋于我之前在张师傅那里养牛、放牛,他就成了我的“师兄”。

      张师傅是1950年参军的海门人,52年随102师集体转为“屯垦戍边”的淮海农场“老军工”。张师傅矮矮的个子,笑口常开,平易近人,操一口海门方言,最厉害的骂人话是“你这个骨殖螃!”,大概意思与上海人骂“你这个赤佬!”差不多。他和他老婆范本芳带着3个孩子就住在牛棚隔壁,为连里养着十几条耕田的水牛、拉车的黄牛,还有一只拉磨的驴子。老张家屋里屋外飘溢着草干香和牛粪臭气息。

      闲时,他跟我们知青讲他年轻时的快活事,解放前他在上海做建筑工地的泥瓦匠。讲如何逛夜上海,白相大世界、看外滩黄浦江的外国大兵舰等洋洋大观,把我们这些无锡“小蛮子”羡慕得“一楞一楞”。我们问他怎么参得军,他告诉我们:上海一解放,军管会就下令遣散在上海的农民工,他就回到了海门老家农村。老张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觉得在乡下种田没出息,就去参加村里办的识字班,跟着村里活络的年轻人混,听干部讲,压在中国老百姓肩上有封建主义等“三块大石头”,年轻人要干革命,动员大家参加解放军。1950年他就要求进步参了军,后来,后来就集体转业----种地---养牛---回家探亲时经人介绍娶了个子比他高了一头的本乡本土的范本芳姑娘做老婆,生了2男一女子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25 9:35:5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接

(接90楼)

      

     张志冲师傅在农牧队养了多年的牛,他把每只牛都取了名字。一只力大无比的大公牛叫“大牯子”,每每遇到牛车载重货、牛车或手扶拖拉机轮子陷入深深的烂泥坑,套上大牯子

一使劲就“牛到成功”,还有“二姨子”、“豁鼻子”等,有的名字说不定还是张小三取的。老张每每看到牛从田里回来,如果牛身上被用牛人拿鞭子打出了血痕,就会与耕田手吵架,指责他们是“狼心狗肺的家伙”,平时还经常拿好香烟给耕田手抽,关照他们用牛不要太狠心。遇到连里杀淘汰牛,老张绝不去看,还陪着其他的牛一起淌眼泪。老张在家里是“第二把手”,他吵架、打架都敌不过老婆。他们夫妻俩对知青都很好,他们在牛棚周围的拾边地里种的丝瓜、毛豆、小青菜等蔬菜,知青们常常要问他们讨些在“洋风炉”上尝个鲜,他们总是说“自己去摘去!”不少女知青把老张的老婆范本芳当成“知心大姐”,闲来总到她家“说悄悄话”。

   老张已经过辈,而80多岁的范本芳老阿姨还健在。我们2009年和今年两年回第二故乡想探望她,都没有遇见他,很遗憾。据说她经常在盐城大儿子和农场双目失明的第三个儿子之间两头跑,嘿,真是“眼泪嗦落落,两头搁不下”,愿她健康长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少尉在2014-2-27 8:50:00的发言:
 <!--[if gte mso 9]>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endif]-->

在我们连放牛其实是挺苦的。既然是农牧队,就得种大量的饲料,同时又得“以粮为纲”,种大面积的水稻,最多时种1000亩。我们连又是个小连,总面积只有1300亩左右。因此,我们连基本上没有空地。那牛上哪里吃草呢?只能在防风林里,水沟里,你得时时看着牛群,不让它们跑到田里。夏天,就在八滩河的大堆(这条大堆现在没有了)上放牛。有的时候,一直放到几里路外的十九连。我的任务是站在河边,不让牛跑到河里去。有的时候,牛游过了河(河南面是另一个营的地方),我就得游过河去,把牛赶回来。

 

有一年插秧大忙的时候,把牛分成两拨。一拨是要下田干活的牛,5点多就要用,由我、双无兄和老知青钱云龙放。另一拨是不下田干活的牛,由几位老师傅放,可以在白天放。钱云龙也是挺负责的,看我们连没有草,就偷偷的把牛放到隔壁20连的黑麦地里。倒霉的是,20连的连长是个省农业厅的下放干部,特别爱搞形式主义,3点多钟就吹起床号,把人们赶到田里去干活(老农工就比较务实,我们连要到5点多才吹起床号)。因此,我们只能1点钟就起身,把牛放到20连的黑麦地里,3点多听见他们吹起床号了,就把牛往回赶。一个大忙下来,我们三个人都生病了。我得了疟疾,钱云龙得了肝炎,双无兄最惨,肝病复发住院,连病危通知都发了。

<!--[if gte mso 9]> <![endif]--><!--[if gte mso 10]> <![endif]--> 问候加拿大的少尉朋友,感谢您的跟帖,感谢您一起回忆过去的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成年虎在2014-3-1 11:08:00的发言:

接241楼  15 

   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劳身体草草地收拾好一塌糊涂的屋子又匆匆啃完棒子窝窝头,顾不上处理个人卫生。便一头倒下呼呼大睡。

  只有老知青陈民在一旁架起自备的洋风炉不慌不忙的煮起大米粥。

  起床小便的宝宝推醒身旁的蒋建文告诉说屋里米香太好闻了。听说有吃的睡眼朦胧的蒋建文立即清醒过来,快马来到陈民跟前将粥连锅端起,大声叫去起屋子里几个要好的人共同分享了哪小小的一锅久违了的大米粥。整个的过程速度之快,连正在一旁自娱自乐的哼起小曲的陈民都没有反映过来。

   满脸堆笑胡苏贵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半斤饭票连同锅子提给已经气的咬牙切齿正要发足的陈民时喃喃地说;“大米粥好香.’’

   十分尴尬的陈民望着空空锅子的如也的只能就驴下坡说:“好意思的,这么说你们都应该留一点给我吧。算了、算了都是无锡人,我年长你们几岁大哥今天就算我照顾照顾你们这些小弟弟吧。’’

   陈民是农牧队的干活好手同时也是有出了名的火爆脾气。小小的半斤饭票平息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冲突。

   带着美好的心情大家继续进入了梦乡,可以相信今天的梦一定是好梦。

哈,是中国梦吧?成年虎、少尉弟,咱们一起回忆用“洋风炉”改善知青生活的经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3月1日,是45年前第一批一万多无锡知青离开家乡奔赴苏北农场(淮海去了4千知青,五图河7千.)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5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无为无畏在2013-11-21 9:20:00的发言:

哈我们去苏北的船,应该是“运猪的船”,苏北没有铁路、用汽车运送那么多的知青又不合算,船是从苏南到苏北的最好运输工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船队.jpg:

每年探亲亲回家也是乘的这种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乡的头两年,我们因为没有自己加工食物的工具 ,只能“忍声吐气”的强迫地吃食堂里的臭咸菜汤,韭菜烧茄子等难吃的食物。大概在1971年春节探亲回农场时,有家庭条件好的知青带来了一只从华侨商店买的可以烧煤油的洋风炉,大概要二十多元外汇劵。洋风炉的出现使知青们顿悟,原来不用煤和柴火也可以改善自己的伙食的。洋风炉很贵,且买不到,于是在各连队掀起了自制洋风炉的高潮。一时 ,铁皮、锡钢片、铜皮、铝片等各种金属材料被充分利用起来。知青们用自己的智慧敲打成了各式各样的洋风炉,几乎每个宿舍都有了这种能烧火油的炉子,知青的伙食丰富多彩起来!煮饭煮粥烧鱼汤,炒蛋炒菜红烧肉!甚至回家乘包船也带上洋风炉,在船上也能吃上热菜热汤! 啊!知青和洋风炉,咱们是亲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7 08:34 , Processed in 0.23401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