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为无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淮海农场知青名单和知青故事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6-5 11:36 编辑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话说女知青干部韩,好不容易“鳖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没想到,回到城市,一脚踏空,变成了“待业知青”!
      知青回城,重新开始人生的奋斗,你在农村再怎么有出息,当干部或有功劳,一切归零!城里人见惯了人情世故,,他们不来理你,不能体会你的痛苦和面子。韩女士在农场时,
就听说原农场女副场长、连云港知青万某某回城后,被派到一个股级盐场当书记,心态不平衡。她在农场时是“县团副职,副处级”呀,觉得亏了。写信到农场党委,要求农场派
组织部门负责人到连云港她单位党委说说她的级别问题。农场碍于面子,给她写了一封信到她的单位,结果石沉大海,无用!
     现在韩女士只能在家等分配。过了一个月,马山区组织部找她谈,马山中学有一个生产电烙铁的校办工厂,要配一个厂长(正股级),问她愿不愿意去。韩女士想想“我是副科级
法官,怎么能去当一个股级的什么厂长?”她没马上答应。组织部副部长说:“我们查了你的档案,知道你在农场工业科当过副科长 ,所以建议你去的。再说目前也没有其它干部岗位安排你。”
     怎么办呢,组织部门说话是说一不二的,何况现在自己是待岗在家,还不知几时能有其它干部岗位轮到我。韩女士想了想说:“我可以去,但我也提出几个条件。”
     “什么,你说。”组织部长问。
      韩说:“我可以去负责,但不要下文任命,今后有机会方便调动到其它适合女同志干的岗位。行吧?”组织部部长想了想,答应了。
     既然韩答应去就职了,组织部门就打电话把马山中学的校长叫来,:“小韩到你们的校办工厂当厂长,相当于副校长级别。工厂职工的行政关系仍有你们管,财务账册报表直接报区工业科。哈哈,你们的教导主任小于不就是小韩的丈夫吗?”组织部门对于每位干部都是了如指掌的。
      就这样, 韩女士不再待岗,在她的丈夫的学校再就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20:2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哥,为的朋友无锡知青周永想加入中国知青网,不知现在还可以注册成会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9: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龙大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0: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7-3 09:25 编辑

                              我与知青之歌作者会面
       2011年10月,为商量成立江苏知青网的事,应镇江知青网裴楚江总版的约请,我与仰慕已久的“知青之歌”作者任毅在镇江“知青之家“会面。
        我是江苏淮海农场的知青。1972年春,我们连的知青田伟才从无锡探亲回农场。他带来了一首《知青之歌》,歌中透露出的知青思乡之情、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的情调,立即在知青中传播开来。
      歌词的第一段表达了对祖国山河和可爱的家乡南京的赞美。
     第二段歌词;“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这一段歌词的吟唱,立即让感到前途渺茫的知青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第三段“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的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
一定会来到!"当时的知青都是十几岁到二十岁刚出头的学生娃,受党和国家的正统教育多年,对理想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憧憬。没想到正在读书时被
集体移民,远离家乡,来农村经历磨难,但仍然相信通过艰苦的劳动来改造世界观,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并实现“绣红地球,解放全人类”的伟大
理想。
    这首知青之歌反映了广大知青的心声,好伟大,作者是谁呢?我们问带来这首歌的“老田”。他也说不清,只说是一位南京知青写的,在当时的插队知青中秘密流传并说作者已被逮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0: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的歌千万首,工人有“石油工人之歌”,军队有“水兵之歌","飞行员之歌”等,这位作者为我们知青创作了“知青之歌”, 还受到当局的迫害!我们由衷的佩服他,暗地里称他为英雄,他应该是个英雄!
   虽然后来知青大回城,我们仍然忘不了那艰苦的岁月,我们忘不了这首“知青之歌”,每次听到这首个歌时还是触景生情,想起无奈的青春岁月,还是禁不住鼻子发酸,眼泪在眼眶里打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6#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9: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一个大哥,好久不见,感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帆老版主,祝好,回忆过去,珍惜当下,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8#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泽知青朋友,我是无锡知青,咱们都是江苏知青,知青之歌的作者是咱们江苏南京人,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欢迎继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09: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哥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80#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5-7-2 09:25 编辑

                 "知青之歌“作者任毅的传奇经历
    我们在镇江知青之家见面后,与任毅一起来的几位南京知青与大家(镇江,南京,无锡)唱起了“知青之歌”。随后我与任毅拍照留念并进行交谈。现在史学家时兴“口述历史”,硕果仅存的知青的口述史是最珍贵的。

     1969年,一首歌曲在江苏省江浦县一个南京知青的小茅屋里诞生。从此,它在知青中辗转流传,从寒冷的塞北草原到西南的热带雨林,从西北的戈壁沙碛到东海之滨的盐碱荒滩,哪里有知青栖息的足迹,哪里就可以听到这首歌的歌声。这就是曾在全国知识青年中普及最广的《南京知青之歌》。就歌曲本身来说,这当然是极大的幸运,但它带给作者的并不是鹊起的声誉,而是沉重的镣铐、无情的批斗、暗冷潮湿的牢房和死亡的阴影。

    歌曲作者任毅(又名任安国),南京市五中六六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12月到江浦县永宁公社插队落户。最初,知识青年们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必要性深信不疑,每天起早贪黑地苦干。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发现:农民并不欢迎知识青年的到来,后者的到来似乎给农村增加了新的负担。而且,几乎所有生产队在给知青盖房时都偷工减料。一般农户盖房都要七架梁,而给知青盖房时只用五架,剩下的用知青安置费购买的木料被队干部私分了。当时知青中流传起几句顺口溜以讽其事:“几根木头梁,泥巴糊成墙,一把烂稻草,盖成大草房。”1969年夏收之际,任毅在门上贴了这样两段语录:“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毛泽东在不同时间、场合说过的两句话。50年代他曾经主张,在将农民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而当1968年数届高、初中毕业生壅滞城中无法就业时,他又发出要他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随着上山下乡初那种狂热激情的消退,失望情绪在知青中蔓延。情绪低落的知青感到前途渺茫,用弹唱歌曲排遣心中的忧虑和思乡的情愫。 1969年5月下旬,任毅在一首名叫《塔里木,我的第二故乡》的知青歌曲(此歌歌词为南京赴新疆支边的知识青年高世隆所作,根据《丰收农场之歌》的曲调谱成)基础上,重新填词,并对原曲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创作出一首表达知识青年思乡情绪的新歌《我的家乡》。全曲深沉、缓慢.
"辞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任毅写这首歌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他当然不敢称之为《知青之歌》,因为其中并没有豪情壮志,也没有宏大的理想,它只是表达了一种缠绵的思乡情绪,一种美好生活失去后的无奈,表达了知识青年作为一种非工、非农、非军、非学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强烈失落感。这种情绪是绝对不允许公开流露的,当时只允许歌颂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只允许表达“东风吹、战鼓擂”的革命豪情,只允许为上山下乡运动高奏凯歌。任毅的创作一旦完成,当即被人拿去传抄。同年七八月份,江浦县以及苏北宝应县等地遇到特大洪水的侵袭,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些知青返回城市,另外,部分知青因经济上不能自给也倒流回城。各地知青返城后,相互间往来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出现了广泛传抄、学唱《我的家乡》的情况。尔后,知青又陆续返回农村,这首歌又在未回城的知青中进一步流传。在满耳皆是欢乐的虚假歌声中,唯有这支歌以一种忧郁的曲调倾诉出许多知青的衷肠。知青们唱它、传它,将它视作真正属于自己的歌曲而重新命名为《知青之歌》。

     这年8月,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华语广播播放了这首歌,他们称之为《中国知识青年之歌》。当时正值中苏两国因边境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而处于严重对立的非常时期,莫斯科广播电台频繁演唱这首歌,无异于将任毅推入绝境。一个月后,南京街头的大批判专栏开展对这首歌的口诛笔伐,它已被定性为“反动歌曲”,“说出了帝、修、反想说的话,唱出了帝、修、反想唱的声音”。

     11月份,江浦、宝应等县开始组织人员对《我的家乡》进行批判。任毅的母校在组织力量追查歌曲作者的同时,将情况向《新华日报》作了汇报。任毅预感到“自己的青春将要葬送在这莫名其妙的歌声中了”,就向公社、县负责知青工作的干部承认了自己是《家乡》的作者,写了书面检查并批判了在创作思想上的“错误观点”。

   如果不是“四人帮”的主要成员江青、姚文元、张春桥亲自出面过问此事,因《家乡》引起的风波也可能会渐趋平息。1970年春节前夕,上海市普陀区回沪过春节的部分知青在里弄里哼唱这首歌,被逐级汇报到上海市革委会。后者又立即向中央报告,姚文元、江青作了“要抓紧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要查清作者情况,要对黑歌进行批判”的“指示”,张春桥则要求上海市革委会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此案。这样一来,在“四人帮”的直接干预下,《家乡》的作者开始大难临头。

    随着“一打三反”运动的兴起,形势变得更加剑拔弩张,到处刷出“该管的管!该关的关!该杀的杀!”的大标语,“镇压现行反革命”成为当务之急。2月12日,上海、南京两市公检法军管会开始对《家乡》一案进行联合调查,南京市文教局根据市委书记的指示组织了专案组。2月19日,阴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的当晚,武装军人以“创作反动歌曲、破坏知青上山下乡的罪名将任毅逮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6:49 , Processed in 0.196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