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老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1#
发表于 2014-3-28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中七十年代针炙能让哑吧说话,曾轰动一时,号称千年铁树开了花,不过后来就销声匿迹了。村民往烟囱浇水,最后母子平安,皆大欢喜,他们是不是更加相信土办法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2#
发表于 2014-3-29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更半夜到村民家服务,这样的知青,贫下中农应该很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3#
发表于 2014-3-30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战备那些年》,想起全民皆兵的年代。我们大队号称一个民兵连,不过只有几支步枪和1支冲锋枪,平时锁在大队部的柜子里,偶尔拿出来显显威风,例如有一次基干民兵练习打靶,每人发射了几颗子弹。那时对火药枪或汽枪都没有限制,几乎每户村民家中都有土枪,虽然是最原始的前膛枪,却能够消灭野猪。我也买了一支汽枪,与其说是打鸟,不如说是对枪支的兴趣。到了九十年代,农民家里的土枪都变成非法持有,全部上缴销毁,对山上的野猪来说倒是特大喜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4#
发表于 2014-4-20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工粮食使用柴油机、碾米机等设备,也算是农业机械化之一。当年我们村里使用水碓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据说汉朝就发明了水碓,2000多年后我们还在使用老祖宗的发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5#
发表于 2014-4-23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除夕众知青雅兴不浅,人人都会联诗,不愧为有知识的青年。我插队几年没见过知青联诗,倒见过知青猜拳,基本上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6#
发表于 2014-4-25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一段相声,嘲笑南方的电视主持人普通话不标准,主持烹饪节目时,把向锅中加料,说成加尿。其实我们这里的人说普通话受方言影响,都是n和l不分。没想到相声的包袱,在现实生活中却真有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7#
发表于 2014-4-29 0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治盐碱地,沙丘变良田,农村新面貌,可喜可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8#
发表于 2014-5-2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乡村的四类分子基本上是夹着尾巴做人,姓韩的地主算胆子大的,还敢顶风作案。没下乡前所受的教育:阶级敌人是“人还在,心不死”。不过下乡后发现大相径庭,我们大队的四类分子不仅心已死,人也是爱死不死的。其实我们这里没有大地主,只有小地主,更没有犯过什么大罪,但是土改时还在本村村头的农田里,枪毙了一个小地主。大概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需,新政权建立初期为了震慑阶级敌人。结果我们大队四类分子倒是完全被震慑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19#
发表于 2014-5-5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完全靠拼体力,用当年的流行语叫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是组织者的后勤保障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至少让任劳任怨的劳动者能喝到干净的水解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75
20#
发表于 2014-5-9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饲养院的3个小人物各具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我所在生产队的放牛娃居然与仁五子极其相似。生产队的耕牛大大小小有七八头,每天放到山上吃草,晚上赶回牛栏,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专职放牛。当年没有义务教育,他没上过学,不会数数。别人问他:牛全部赶回来了没有?他要按照每头牛的名字一一进行辨认,牛的名字都很形象,然后才回答:都在。他虽然不识数,但老实本分不会偷懒,工作完成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5 10:45 , Processed in 0.22001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