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自强不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1#
发表于 2014-8-25 1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农村学校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技能,比空洞的政论文章有意义得多。
下乡后,队长要我帮忙打算盘,我说不会。队长半信半疑,号称知识青年,连算盘也不会打?本来小学五年级开设珠算课,但到我这一届取消了,所以连加减法都不会打,不要说乘除法了。其实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算盘是很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2#
发表于 2014-9-3 15: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强不息朋友水性很好,能够在水中与渡船齐头并进。
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下河游泳的经历,因为到江河湖海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是最高指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学生时代,除了自己下河游泳,学校也会组织大家开展游泳活动。起初是全班同学去游泳池,后来由班主任带领,全班到闽江游了一次。现在的老师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有此动作。虽然全班同学都下过水,但大家都是无师自通,有的水性好,在江中来去自由,有的只能在岸边扑腾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3#
发表于 2014-9-10 18: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是城乡二元化,城乡户籍差别巨大,所谓城里人对乡下人普遍也有优越感,农民伯伯想当工人老大哥连门都没有。七十年代,山东妹子捡到全国最大的常林钻石,把价值连城的钻石交给国家,所得到的奖励就是农转非,到矿上当了工人。知青也是农村户口,不过和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比起来,又见过世面。知青不甘心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许多人又经过文革大风大浪的战斗洗礼,当然有人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用贫下中农的语言来说,顾得了肚子就顾不了面子。有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知青妖魔化。客车上的瘦子就是这类人,如果他家中有子女上山下乡,大概就不会有这副嘴脸。
    我有一次在县城住宿,先到县招待所,这个招待所主要是接待外地出差人员。负责登记的女人,看到我出示的大队证明,上面写明是知识青年,一脸不屑。结果安排最差的房间,床上的草席破了一个大洞。见到如此待遇,懒得和她理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别的旅馆住宿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4#
发表于 2014-9-12 15: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4-9-12 15:35 编辑

      拜读《作文课》,感觉南方学生学会作文困难多一些。北京作家用土话写文章被称为京味,南方人用土话就没这么容易,很多土话是有音无字,即使有现成的汉字,用法也是大相径庭。福州话中所有动物都用“头”,地上爬的:一头蚂蚁,天上飞的:一头鸟,水中游的:一头鱼。用方言说,非常自然,写在作文里,要被语文老师打叉。“三八”在普通话中是妇女节,在闽南话中是贬义词,指言谈举止粗鲁轻浮的女人。北京公交车有“史三八美容医院”的广告,在我们这里的人看来,非常搞笑,哪个女人愿意整成三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5#
发表于 2014-9-16 2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插队时,全生产队没有一人有手表,只有队长家有一个闹钟,走走停停,与北京标准时间也距离甚远。大家每天出工,先在村中的凉亭集中,大家到达的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十来分钟,然后一齐出发。每年端午节之后,天气转热,中午休息一段时间,下午大家又能准时集中,全靠人体生物钟在运转。知青出工分为3种,勤劳的每天与贫下中农共进退。懒散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个别的,用队长的话形容:一年只有3天不出工——晴天、阴天、雨天。生产队对知青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爱干不干,悉听尊便。
    我们村里男人也是从来不洗衣的,只有男知青才要亲力亲为。村民家里不仅有搓板,还有木制的棒槌,洗被单蚊帐时,借来棒槌,在河边大石头上敲打一番,感觉快捷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6#
发表于 2014-9-23 16: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乡村小学素描。当年乡村小学建设,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全部由农民自己解决。只能因陋就简,利用村里的旧房子。在那个年代,政府又要求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的家门口,因此我所在的大队有4个自然村,村村都有学校,其中3个是单人校,即一位民办教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全包,人称万金油。有一个村的学校就设在知青的住房里面,知青与小学生共同成长。民办教师家在公社,距离40多里,有事不能来时,就叫知青代课,倒是很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7#
发表于 2014-9-25 19: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强不息朋友多才多艺,上台能表演,上课能教学,上房能盖瓦。
    盖瓦的方法和我插队所在村子相同,而且也没有见过女人上房顶的。村民建房规矩不少,例如房屋的柱子横梁全部在房基上立好后,只剩下房屋正中的大梁空着,要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安上去,据说白天人多嘴杂,对房主不利。而且这根木材要在上梁的当天,才到山上砍倒一棵杉树,锯下树干,剥掉树皮,湿漉漉地扛下山。这根木材几个人扛上肩后,再也不能接触地面。扛到村里,要直接放在木匠用的木马上,再加工成需要的规格,加工好的大梁也不允许小孩趴在上面玩耍。半夜以后,木匠宰杀公鸡,念念有词,将披挂了红布的大梁安上去,木匠还要高高在上地抛洒粮食之类的物品。其实半夜时分我早已睡觉,上梁的过程是听村民说的。大梁上好后,白天就大办宴席,知青包上2元钱红包,就可以赴宴,去吃农家菜,喝糯米酿成红酒。平时很少见到的乞丐,也会闻讯而至,不吃白不吃。乞丐基本是外省来的,本地村民再穷,填饱肚子是不成问题的。当地的习俗,上梁之日,房主对上门乞讨者也要酒菜招待,乞丐自然奉送几句大吉大利的好话,宾主尽欢。
    顺便说一下,我省沿海的房屋像这样盖瓦就不行,遇到台风天气,瓦片要被大风刮跑。一行行瓦片铺好后,两侧要抹上灰浆进行加固,海边渔民的房顶瓦片上还要压上密密麻麻的砖头或石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8#
发表于 2014-9-27 15: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4-9-27 16:00 编辑

       说到乡村乞丐,当年在乞丐中还发现了阶级斗争新动向。
     我们这里的村民煮饭用饭甑,这是南方特有的炊具。用杉木制成,外形像个加了盖的木桶,只是底部木板加工成一条条的缝隙,便于蒸饭。农妇每天早上把一日三餐吃的大米放入大铁锅中,煮至半熟。用笊篱把半熟的饭粒捞进饭甑,再蒸熟。这样午餐和晚餐就省事了,把饭甑加热一下就行。因此不论上午、下午,到村民家中,饭甑中总是有饭。有人上门乞讨,大方的农妇施舍一碗米饭并不困难。有个哑巴乞丐,据说是外省的地主,为了躲避原籍的监管,不知何时逃亡到麻沙公社一带,而且已经在此呆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了长期乞讨,避免被遣送回原籍,他伪装成聋哑人,有人问话,就是一副装傻充愣的模样,一问三摇头,因此一直平安无事。原来自以为高明,能够在此打持久战。谁知乐极生悲,有一次在村民家喝米酒不知节制,喝得烂醉。结果千年铁树开了花,哑巴开口说了话,被革命警惕性高的群众发现,重新受到专政。本来我们生产队的阶级斗争早已偃旗息鼓,唯一的富农,因为一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被贫下中农视为阶级兄弟,全队一派和谐社会的氛围。有关部门把哑巴乞丐作为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的例子,又浓墨重彩地宣传了一阵,再一次敲响了阶级斗争的警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69#
发表于 2014-10-8 1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麻沙老农 于 2014-10-8 20:05 编辑

      每天吃两餐,自然容易肚子饿,而且天天蹲在地上吃饭,是不是习惯如此。据说有的地方人们喜欢蹲,即使有凳子,也要蹲在凳子上。我们村里有一次来了一个湖南辣妹子,不知是哪个县,自我感觉良好,自诩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村里一位村民对湖南妹子一见钟情,湖南妹子回乡以后,依然对她朝思暮想,决心不远千里去湖南提亲。队长因为见多识广,作为高参一同前往保驾护航、出谋划策。回来后,队长对湖南妹子家乡一天只吃两餐的生活习惯耿耿于怀。他说早上起床后没饭吃,实在不习惯。我们村里只有知青有时煮稀饭吃,村民每天三餐都是吃大米干饭,因此大家质疑早上没吃饭怎么有力气干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57
70#
发表于 2014-10-23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媒体宣传为了帮助贫下中农解决生活困难,国家提供返销粮给他们。看了以上文章才了解到,原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基本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还有什么余粮可卖?我们村子是产粮区,卖余粮是应该的。不过,插队几年,有关部门下达征购的余粮数量逐年增加,村民也颇有怨言。因为要完成这些不断增加的征购粮,只有增加双季稻的亩数。在公社化之前,我们村是不种双季稻的,公社化之后,农民也丧失了种田的自主权,种双季稻劳动量成倍增加,还需要采购化肥农药,增产不增收。而每斤稻谷收购价9分钱,永恒不变,村民最大的愿望是能提高粮食价格。只能铤而走险,进行黑市交易。我们这里上山伐木的,烧砖瓦的,采集松香的,打铁的等等,都是外省农村来的流动人口。他们完全靠黑市大米生存,因此也算双赢。
    是当教师还是招工回城,当年我们公社的一位知青也面对这样的选择题。这位知青原来就是民师,那一年县教育局组织考试,成绩优异的民师当年就可以转为正式教师。这位知青考了全县第一名,转为正式教师毫无悬念。碰巧招工也开始了,是福州的企业招工,虽然是集体单位,对朝思暮想返乡的知青却有极大的吸引力,最后他去当了一名集体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1 03:56 , Processed in 0.201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