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老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3-14 8:13:00的发言:

盲目出发上路行,

跟着他人雨中拼,

饿得半死得馒头,

次日终于见亲人。

说起吃馒头,真是叫人感慨万千。当时有粮票,还要按比例,细粮只有40%,其他都是玉米面、糜子米,因此花钱买了人家馒头,还要感恩戴德。不过真要是没有那二斤馒头,我俩就更惨了!谢谢龙版主的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知青岁月

 

四、排演《红灯记》


     1968年是我们上山下乡的第一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全国只上演那几出样板戏,文化生活异常匮乏,而在农村文化生活就更无从谈起了。我们下乡的内蒙古临河县丹达木头公社,当时还没有电。老乡们只靠煤油灯照明,每到夜晚村里一片冷清,大部分人家都早早睡觉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社员无所事事,就摆起了宝盒,进行赌博。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知青小组怀着对毛主席一片忠诚,和农村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的紧迫感,开始了紧张的策划,并决定在春节期间排演一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文化革命开始,每天都在听样板戏、学样板戏、唱样板戏。因此《红灯记》的唱词、道白,人人都可以背下来、唱出来,只是各个角色由谁来演,道具、服装怎么筹备,演出如何组织,对于我们来说还真是不小的问题。

     我们的倡议得到了生产队的大力支持,通过亲戚朋友找来了铁路用的手持信号灯和大沿帽,为《红灯记》的排演拿到了关键的标志性的道具。我们知青小组也发动大伙翻箱倒柜,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选择合适的衣服准备好装备。

     现在想起来,演员安排真是太妙了。康大可有武术功底,扮演李玉和是当仁不让的。他戴上大沿帽,一手举红灯,一手插在腰间,就是一个钱浩梁。何碧碧自身老成谦和,扮演李奶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尤其她的唱委婉清新,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李铁梅由郑玲扮演,也是不二的选择。她梳了一条大辫子,穿上一件碎花的中式小袄,完全变成了一个乡村小妞,透着活泼与灵气。何正治扮演鸠山的形象更是演绝了。没有和服,何正治将一块绿色军用毛毯围在腰间,上身穿一件白衬衣,眼睛上架了一副眼镜,鼻子下面还贴了一撮八字胡。真是活脱一个鸠山形象,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可。王阿媛、王正琪、何凤纯、赵乃昌、孔凡阳和我都是群众演员,演的角色也不固定,随叫随上。刚演完磨刀人,接着就又演鬼子甲,又没有服装变化,简直成了活报剧,惹得大家一片欢笑。

      正式演出的那天,生产队借来了汽灯,把个会议室照的一片光明,彰显出生产队对我们这项演出的重视。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把小小会议室挤的水泄不通,社员们热切的观望着这群侉子(是老乡对我们知青的昵称)上演的样板戏。全体知青不分主角、配角,一起上阵,参演了这样一出令人回味的样板戏。尽管条件简陋,水平有限,但在当时的确引起了较大轰动。社员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谈论这群侉子的一招一式,令人捧腹不已。记得当年我将我们排演《红灯记》的细节讲给母亲听时,母亲都笑得合不拢嘴。

     上演《红灯记》使我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勇气,也扩大了我们知青在社员中的影响。记得政治队长韩宝权说过:知识青年是从北京来的,是从毛主席身边来的,他们还知道毛主席的生日,他们的觉悟很高……。可见大家对知青的评价十分优秀,在社员心中的地位相当高。借着《红灯记》的余威和队里的支持,后来我们还自编自演了二人台《喜送战备粮》等节目,编写了一些打夯时唱的号子,虽然其中内容已记不大清楚,但热闹欢快的场面时时还进入我们的脑海中。

      尽管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人看来,实在幼稚可笑。但我要说,这些就是知青的历史,这些有我们的青春在里面,因此值得我们回忆和记忆。

      正是:背井离乡在北疆,能文能武亦疯狂。

               同台上演红灯记,笑煞京城我的娘。

                                        2012-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4-3-14 16:28:00的发言:

谁知雨下得越来越大,棚子里面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家没有去处,只好个人抱着自己的铺盖,蹲在铺位上祈祷老天,快快停雨,出太阳吧……。

 

我曾在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插队,这种经历我也有过,深有感触。

又遇到老乡了,俗话说“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人生经历使我们有了共鸣。感谢“孙伯江”跟帖鼓励,老茶有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麻沙老农在2014-3-14 20:29:00的发言:
      一个知青小组就能演出《红灯记》,人才济济。当年农村文化生活极其缺乏,插队几年就看过一场演出,是县宣传队下乡进行歌舞表演,简直就是盛大的节日。

“麻沙老农”所言极是,当年的农村文化生活简直是零,有人唱个歌,就是个热闹,谁能不高兴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3-15 8:54:00的发言:

知青学演样板戏,

全员出动真积极,

又编更多小节目,

影响深入到村里。

当年我们知青有这样的热情,现在想起来也让人心热。感谢龙版主的小诗,老茶不胜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千帆过在2014-3-15 20:40:00的发言:
   知青为当时还很闭塞的农村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排演文艺节目是他们最擅长的内容。老茶他们排演《红灯记》的场面我闭眼也能想象的出来,因为那台戏我们也排演过。

我们都经历过这一段生活,已经记忆在自己的骨髓里了,因此现在也能历历在目。感谢“千帆过”版主鼓励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16 15: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知青岁月

 

五、一张旧参考


     从牧羊海回到临河县城,我们听说组里一位女知青有事当晚要回北京。自从去牧羊海已经有两、三个月没与她们见面了,于是决定我们先不回生产队休整,送一送这位女生。回京的火车要半夜才到,我们决定利用下午的时间,去县知青办去看看。

     知青办是我们知青的娘家,县知青办的张主任更是个热心知青事业的好人,对知青非常和蔼、热情。记得有一个一九六五年下乡的老知青叫张宋,因受刺激得了精神病,平时到处流浪,生活不能自理,饥一顿饱一顿,无冬无夏都是一身破皮袄,十分可怜。张主任为他费了不少心,只要在街上见到他,就会领回自己家里,让张宋吃一顿饱饭。

     我们到知青办,照例受到张主任的热情接待。大家也不客气,在他的办公室里聊聊这、看看那。桌上的一堆报纸引起我的兴趣,胡乱翻了一遍,突然发现里面夹着一张过了期的旧《参考消息》。当时《参考消息》还是内部发行的刊物,够级别的人才可订阅,一般人是根本看不到的。出于好奇,我把这张旧《参考消息》收入了囊中,想拿回去好好看看。谁知它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吃过晚饭,我们就赶往火车站。火车要夜间23:46才进站,有的是时间。大家围坐在候车室里,天一脚、地一脚的聊起来。聊累了,大家就坐在椅子上休息。我想起了那张《参考消息》,就拿出来有滋有味的看了起来。借着候车室昏暗的灯光,我正一页一页的翻看着,突然一只手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声音很轻,但很坚决地说了一句:“你跟我来。”我茫然的看了一下说话人,原来是一名警察。他面无表情的向我做了一个手势,扭身就走了。我茫然不知所措,我怎么了?为什么叫我跟他去……?一连串的问题从我心头闪过。我看看一路劳累纷纷睡去的同伴,无奈地、默默地跟着这个警察走进了公安值班室。

     值班室有五、六平米大,一张二斗桌、一把靠背椅,墙上还挂了一面镜子,简洁而庄重。我走进值班室,那个警察竟一言不发的坐到椅子上。我怯怯地问:“警察同志,你有什么事?”忽然他站起身,关上了门,然后命令似的说:“站好了!”我头皮一震,立刻感到坏事了,我被抓起来了,可是为什么呀?我低声问,“我怎么了?”他根本不理睬我的问话,一句一句的问道:“叫什么名字?”“年龄?”“籍贯?”“从哪里来?”“坐的什么车?”正是秀才遇见了兵,有理说不清,没有办法,只好一一作答。当我回答是坐毛驴车来的时候,他指指我的头,冷笑道:“是爬火车来的吧!”我抬头看了看对面的镜子,镜子里的我也确实够吓人的。在牧羊海干了两三个月,没有剃过一次头,没刮过一次脸,头发长的可以梳小辫,胡子拉碴的就像一个要饭的。于是我解释,我如何在五原牧羊海干工程,生活如何艰苦;今天又如何未回队,来送同学……。警察半信半疑,指着我手中的报纸说:“这是哪来的?”我如实说:“是从知青办拿的?”他说:“是偷的吧!”我说:“真是拿的,怎么会是偷的呢?”这时,他瞄了一眼报纸的日期,确认是一张已经过期的旧报纸,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你知道《参考消息》是什么人看的吗?你怎么可以在公开场合大模大样看参考呢?”原来是这样,我赶紧承认错误,说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不应该在公开场合看保密资料,以后再不敢了。警察大概也觉得我不是他想的那种人,带着教训的口气说:“你是北京人,看你这蓬头垢面的样,像盲流似的,多给北京人丢脸呀!回去把这头发、胡子收拾收拾,出来就像个人样。”我赶紧说:“是,是,回去一定先理发刮脸,不给北京人丢脸。”警察说了声,“把报纸留下,你可以走了。”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审讯结束了,我被宣布“无罪释放”了。但这么一折腾,我此时心里有说不清的酸楚与委屈,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我默默的从值班室走出来,看见大家焦急的样子,我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不禁感慨,以貌取人,真是害死人。

     两年后,我从农村被选调到临河火车站,当上了一名铁路职工。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与铁路公安的几个警察也混熟了,其中就有曾经审问过我的警察。当与他谈起那段往事时,他只是笑,却不肯承认有那段往事。我想,不认就不认吧,我也没有必要强求他承认的意思,毕竟那是他们的工作,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正是:垢面蓬头酿事端,一张参考惹麻烦。

              识人以貌千秋是,莫怨情薄莫怨天。

                                         2012-6-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千帆过在2014-3-16 21:20:00的发言:
    那年月阶级斗争的弦一直是绷得紧紧的。老茶当时的形象再拿张《参考消息》大模大样的看,警察不查你查谁?记得有一年我的一个同学回家在转车的时候被警察扣住查问几个小时。后来才知道是他带的手提袋惹的祸。我这个同学很好学,手提袋里有几本书和他的数学笔记,警察就是冲这些东西把他扣了好几个小时。原来上面有协查通知,说是我国的一个军工专家出差时物品被偷,其中有机密材料,好像有什么运算公式之类的。等到弄清楚放他走得时候,已经错过了换车时间了。结果在车站蹲了一宿。你说找谁说理去?

看来我的经历不是孤立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认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因此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才感到多放松、多自由,故此更要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麻沙老农在2014-3-17 9:25:00的发言:
      六七十年代看《参考消息》是身份的象征,报头下方有8个小字:内部刊物,注意保存。我所在的大队订阅了两种报纸,一张是本省的《福建日报》,另一张就是《参考消息》。大队虽然有通讯员,但是他只是业余兼职,平时都要参加劳动赚工分。乡邮员每次都是把报纸扔在大队部的桌子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村民看过报纸。住在大队部的是一个公社干部,作为工作组住在我们大队,这两份报纸几乎成了他私人物品。和我同吃一锅饭的一位知青,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经常去大队部找报纸,有一次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参考消息》,工作组干部从大门外进来,走到知青面前,满脸不屑地说:“拿来。”就把《参考消息》拿到房间里去了,只剩下《福建日报》在桌子上。看他的表情,知青似乎没有资格看《参考消息》。

当年报纸的缺乏,让人对一切消息参考都充满了新奇感。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手机各种传媒出现,新闻消息比比皆是,如今报纸已少人问津了。新闻消息公开了,传媒手段更新了,这是因为社会进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132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596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4-3-17 12:38:00的发言:

收工回来送同学,

拣张报纸把闷解,

由于形象太差劲,

警察抓来训一遍。

以貌取人历来是人们认识人的最先手段。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亏方知自己无知。谢谢龙版主的批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5 06:47 , Processed in 0.26801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