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宛凌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荒记忆系列 ( 共16组 ) 待续

[复制链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志坚 发表于 2014-8-12 07:57
拜读
      帽儿山的景色在您的笔下婀娜多姿,气象万千。欣赏您的文笔。 ...

我也许是借助了帽儿山的灵气。当你读懂了帽儿山之后,你的笔下会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8: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记忆系列之十四---冬季到北大荒去看雪

本帖最后由 宛凌迅 于 2014-8-19 18:56 编辑

北大荒记忆系列之十四---冬季到北大荒去看雪
(文字压缩版)
(图/文:宛凌迅)
父母年轻时就离开了东北老家,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提起家乡的雪,我也经常躺在那想着雪的样子,想着雪的世界…… 时光飞快,弹指间我已读进了高中。腊月二十八那天晚饭时,母亲问我春节黄金周咱们去哪?我连想都没想就说:“回老家去看雪。”

一觉醒来,列车正在东北的大地上飞驰,我向窗外望去,一片银白,偶尔能隐约见到散落在雪野上的村庄,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列车在穿过林地时,一条小溪时隐时现,蜿蜒曲折,就好像是镶在小山脖颈下的蓝宝石项链。我想,这里的严冬竟然能在雪野上见到尚未封冻的溪流,既好奇又不可思议,这里该是赏雪的绝佳去处,此时应弃车登陆,找附近村屯小憩,翌日来此观雪。可火车上下非同汽车随心所欲,我只好心存遗憾,默默地一直守望在列车窗口。天空的色彩随着夕阳西沉平添了一片暖意,深蓝色的大地上不时有点点灯光闪烁,并时快时慢地掠过车窗。傍晚时分,随着列车播音员温和而亲切的一声 “再见”,我们终于踏上了冰城哈尔滨。

      第二天,我们乘中巴从哈尔滨出发向东南,途经五常、山河屯、向阳、旭日林场,直奔东升。一过山河屯就进入了张广才岭的茂密山林。山区的公路都是砂石土路,几场雪后就被来往车辆轧成冰雪公路,如果没有沿着路边的两排树木,冷眼看去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也分不清哪是地哪是路,加上路面很滑,车也开不快,我正好借此欣赏沿途风光。汽车穿山越岭一路颠簸,人烟渐渐稀少,山势逐步陡峭,林木越发茂密,积雪不断变厚,行车越来越难。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正当有几位游客表情略显疲惫之时,情况终于有了转机,汽车刚刚绕过一处山脚,司机便指着前面炊烟袅袅四面环山的小村说:“那就是东升林场。”

翌日清晨,天气晴朗,大家在热气腾腾的农家大炕上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农家早餐。稍作休息,游客队伍就兴致勃勃地整装出发了。

因为山坳里没风,又刚吃过早餐,感觉并不很冷,穿过一片白桦林地,我们便进入一道沟口,道路开始有些曲折迂回,并有了明显的坡降,哗哗的山泉声不绝于耳。随着坡度的不断变陡,有的游客一边擦汗,一边摘下帽子停歇向远处眺望。积雪越来越厚,行走感到略有吃力。但我们仍然精神饱满有说有笑,还不断地为这眼前的景致惊叹不已。

冬季北大荒深处的山区游人很少,因此就显得特别空灵寂静,静极了,就连雪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我们趟着齐膝深的积雪沿着西北坡向山顶进发,回头望去,是我们全家和其他游人留下的一行足迹,也是我们播撒在雪野上的一片深情。累了,我们稍息,相互对视,个个喘着粗气,满脸是汗,热气蒸腾。我索性躺在雪地上,感觉厚厚的,软软的,好像有水样的柔情,再仰望蓝天,心情激荡,刹那间,凡俗便离我而去。

我们行进到了半山坡时,灌丛、藤蔓、参天大树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网被雪挂雾凇裹着,洁白、绵软,枝杈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雪团,像雪铃铛、雪蘑菇,连成大片的像朵朵白云,盖着厚厚积雪的粗大朽木横七竖八地倒卧林中,好一派原始自然景象。攀爬时,队员不时借助小树翻越,树顶晃动,大片积雪从头顶瞬间落下,游客们一片惊呼。

队伍中的几个男孩女孩,不停的在雪地上打闹嬉戏,一回身满头满脸的霜雪,早已没有了办公室里的肃穆和尊严,但是每个人流露出来的都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有几个女孩子穿得笨笨的,摔倒后回过头来向你求救,看上去尤其可爱。

接近山顶,林中树木织体越发浓密,除了队伍之外,往哪看都是一片银白、都是一幅幅清凄而壮美的画卷,耳边只有大家的呼喊声和采雪的吱吱声,此外就是一片寂静,但偶尔出现在雪地上的动物足迹为这严冬的寂静山林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们乘兴蹬顶,俯视群山,整个大地就像罩上了一块洁白的婚纱,我的灵魂在这无言的白色中接受洗礼、渐渐升华。

翻过山顶再看景致,植被和山那边有些不同,这边净是参天的雪松,墨绿色的树冠上盖满了厚厚的积雪,看上去挺拔、庄重,傲视群山。不知不觉我们已下到大山的南坡,这里另有一番情趣,眼前是一条不大的山川,脚下的雪洁白纯粹,纤尘不染,晶莹剔透,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我真不忍心从它上面踩踏而过。不远处的一条小溪不甘寂寞地从满是冰凌的山崖上爬了下来,在山谷间左顾右盼地奔腾着,踏着无边无际的雪,一会儿来到山脚,一会儿钻进树林,时而露出笑脸,时而含羞遮面。她穿过山野,绕过村庄,一路唱着,在告别大山和林地时,还对睡在岸边的雪说:“你先睡吧,当早春的风来到你身边时,你就会和我一样,带着梦想,赶着去会那汹涌澎湃的春潮,最后和江河一道融入浩瀚的大海。”

傍晚时分我们返回林场,家家户户都红灯高挂,大红灯笼在暗蓝色的夜幕中格外生辉。这里的人家都是厚厚的雪屋,屋内却异常温暖,一进门热气扑面,比起太阳岛上的雪屋感觉更加自然,更加令人神往。我们把湿透的衣物、手套、鞋帽挂在火墙上烘烤,看上去五颜六色也是一道风景。晚餐,借助丰盛的农家酒菜,大家在一片祝福声中,庆祝这次难忘的北国一游。

第二天告别雪野时,我还依依不舍,不光是留恋这里的雪,看到刚进山时路边那热火朝天的采石场,我十分忧虑,担心明年这里是否还能看到像现在这样的雪。我伫立在那沉默着,心里却为来年的瑞雪一遍又一遍地祈祷。

图/文 发表在2007年2期《旅行者》期刊

穿越羊草山.jpg (145.17 KB, 下载次数: 0)

穿越羊草山.jpg

林地里的小溪.jpg (82.23 KB, 下载次数: 0)

林地里的小溪.jpg

山谷静悄悄.jpg (143.13 KB, 下载次数: 0)

山谷静悄悄.jpg

小桥流水人家.jpg (115.78 KB, 下载次数: 0)

小桥流水人家.jpg

雪松情吕.jpg (85.89 KB, 下载次数: 0)

雪松情吕.jpg

寒江独钓.jpg (153.42 KB, 下载次数: 0)

寒江独钓.jpg

夕阳下的白雪古堡.jpg (196.81 KB, 下载次数: 0)

夕阳下的白雪古堡.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4-9-8 18:47 编辑

北大荒记忆系列之十五——滑雪发烧亚布力
滑雪发烧亚布力(简化版)
(图/文:宛凌迅)
很多年前的滑雪是职业运动员的竞技项目,或是贵族的游戏,每年一入隆冬,只有不多的滑雪爱好者光顾雪场,仅有的几个雪场也主要是为职业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之用。最近几年不同了,滑雪几乎成了北方都市人的大众活动、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滑雪场也都开得红红火火。这也难怪,一是现在的人们收入相对高了,生活好了,想锻炼身体、追求点生活质量的人多了;二是现在大大小小的雪场多如牛毛,费用也低了。三是滑雪容易上瘾,滑上那么几次就感觉欲罢不能。现在好多人尽管滑雪技术连初学者都不如,可每年冬天还是忍不住来亚布力滑雪场玩上那么几趟,以了却这份情结。一来过一把滑雪发烧的神瘾,二来可享受一下世界一流的滑雪资源,同时还可登上海拔1374多米的雪道山顶饱揽北国风光,舒展个人情怀。在雪道沿途还能欣赏职业运动员极具观赏性的滑雪训练。所以一进入严冬,尤其周末或是节日长假,哈尔滨周边的滑雪场经常是人满为患,尤其亚布力雪场。


亚布力滑雪场可谓中国规模最大、雪质最好、设施最先进的雪上运动基地,也是世界一流滑雪场。据说在国外不少人都知道中国有个亚布力,却不知道有个黑龙江。其实它除了供专业运动员比赛训练之外,最近几年也开始接待大量的中外滑雪发烧友和普通游客。


职业运动员的竞技场和训练基地
亚布力滑雪场的功能设施非常完善,是雪上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基地和驻地。运动员冬季有5个月的雪上训练,其它时间的训练有室内场馆。基地有高山滑雪场地、自由式滑雪场地、跳台滑雪场地、单板场地、越野滑雪场地和冬季两项滑雪场地。有高山专业滑雪道11条,其中5号雪道长达5公里,亚洲最长,另有5公里越野环形滑雪道。专业雪道坡陡弯急雪道长,是为专业人士、滑雪老手和高级玩家而设计,体力欠佳、腿脚不健者须量力而行。


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极具观赏性。运动员从接近60度的陡坡之上闪电般的呼啸而下,犹如踏雪追风,场面惊心动魄,时而像脱缰野马离弦之箭,时而如鲲鹏展翅腾空而起,令许多游客看得目瞪口呆。每到转弯之处雪板带起阵阵雪雾,雪雾随风扬撒,运动员漂浮其中好像腾云驾雾一般。


滑雪发烧友的大乐园
黑龙江有大小滑雪场百十个,成气候的就有十几家,这些大众性的体育产业造就了一大批雪上运动健儿,为黑龙江的雪上运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同时,也让滑雪运动走向了大众、走向百姓,逐步形成了带有俱乐部性质的滑雪发烧友和爱好者队伍。


随着发烧友们滑雪技术的不断成熟,对雪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用滑雪场已经不能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专业追求,于是亚布力就成了众多发烧友寻求惊险刺激的聚集地。


因为交通便捷,雪场一流,隆冬季节每逢节假双休日都有大批发烧友、爱好者涌入其中,除此之外还不乏外地雪客常驻此地。游人如果几次光顾亚布力后就能遇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经打听才知,他们都是自备雪具常驻雪场的发烧友。有的常驻达一两个月,有的甚至整整一个冬天吃、住、滑没离开过雪场。这其中有沈阳、大连、北京的,还有一对温州滑雪夫妇已经连续三个冬季驻在雪场。他们大都在当地或在雪场租房自己打理餐饮,据说每人每天包括雪场费用在内只须60元左右,难怪发烧友们不离不弃。


旅游观光客人的游乐场
最早的滑雪是从生活走向赛场的,然后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但早期只被少数高收入人群所享用。而如今的滑雪运动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娱乐了,它已成为就连妇孺老少都可尝试熟练掌握的大众休闲活动。尤其在中国北方,滑雪不但是冬季广大市民最热门的一项时尚健身运动,而且也是北方市民冬季里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人们都说滑雪是一种难戒的白色诱惑,体验过几次滑雪的游客不得不承认,只要染上它就会上瘾,而且很难抵制,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到亚布力雪场去过把神瘾也就成了各地雪客们冬季娱乐的首选。


亚布力雪场的初级雪道和女人儿童娱乐滑雪场是专门为初学者入门和妇女儿童娱乐而设计建造的。初级雪道坡降小没有急弯,几乎不会发生碰撞,场内同样有职业教练员为游客辅导滑雪和讲解注意事项。女人儿童雪场纯粹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除了冬季玩雪之外,夏秋时节的亚布力同样值得一游。春夏溪水潺潺、林木叠翠,金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可去周边附近村屯体验地道东北农家风情。无论什么季节到此一游都会让人感到流连忘返。当然亚布力的冬季是永远的魅力四射。


1、远眺亚布力滑雪场全景.jpg (130.95 KB, 下载次数: 0)

1、远眺亚布力滑雪场全景.jpg

2、远处是海拔1374米的大锅盔山主峰,也是5号滑雪道的最高起点.jpg (169.33 KB, 下载次数: 0)

2、远处是海拔1374米的大锅盔山主峰,也是5号滑雪道的最高起点.jpg

3、雪场的服务大厅.jpg (162.22 KB, 下载次数: 0)

3、雪场的服务大厅.jpg

4、雪场服务大厅里的雪具租赁柜台.jpg (169.39 KB, 下载次数: 0)

4、雪场服务大厅里的雪具租赁柜台.jpg

5、雪道之巅.jpg (128.65 KB, 下载次数: 0)

5、雪道之巅.jpg

6、发烧友是雪场的常客.jpg (99 KB, 下载次数: 0)

6、发烧友是雪场的常客.jpg

7、踏雪追风.jpg (126.02 KB, 下载次数: 0)

7、踏雪追风.jpg

8、职业训练.jpg (112.74 KB, 下载次数: 0)

8、职业训练.jpg

9、职业训练.jpg (87.27 KB, 下载次数: 0)

9、职业训练.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辣酸甜 发表于 2014-8-28 13:34
喜欢你的摄影,下载了好几幅。

多好啊,希望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1: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记忆系列之十六-------黑土地:“sos”

本帖最后由 宛凌迅 于 2014-9-8 09:30 编辑

黑土地:“sos”
(图/文:宛凌迅2001年)

   
黑土地的主人和熟悉黑土地的人,对黑土地都有种特殊的情怀,尤其是老知青,他们永远无法忘怀那片自己曾经用血和汗滋养浇灌过的黑土地。笔者本人,1960年随父母下放到北大荒,1968年又上山下乡到北大荒,十几年的乡下生活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家乡的这片黑土地。离开乡下后,我还时常回去看看。

   
因为怀旧,近些年我去看望她们的次数多了,可心情却越发沉重。虽说现在的农民收入较从前提高了许多,但代价太大了:昔日的林地没有了,草地鲜花不见了,蓝天白云也不常看到了,村边的小溪污浊发臭了,成片成片的耕地被原始的工业废掉了,傍晚时分的那片蛙声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举目一望,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村庄和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烟囱林立、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满目疮痍,往日的黑土地如诉如泣。

   
我国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最珍贵的土地资源和自然遗产。早年的黑土层平均厚度至少60厘米,最厚处超过150厘米,天然有机质可达12%,土质松软肥沃,一望无际,千百年来养育着世代华夏儿女。可几十年以来的毁林开荒、毁草种地,致使黑土地面积不断减少,表层黑土不断变薄,天然有机质逐年下降。直到目前,个别地方还是靠蚕食林地、草场来扩大耕地,从而获取粮食产量的再创新高,这对表层黑土和有机质的流失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据专家考证,现在黑龙江垦区耕地的黑土层大多平均厚度不足20-30厘米,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已有成片的黄色生土裸露地表,甚至大面积沙化。有资料显示,黑土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与开垦初期相比至少下降了一半以上。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活动区域的逐步扩大,如果对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私占滥建又无有效的治理和疏导,生态形势还将继续恶化。尽管政府曾经为拯救黑土地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东北黑土地的大量流失至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些年,人们急于致富,忽视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造成了黑土地的加速减少、流失和退化。

   
乡镇企业和个体小化工、小矿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农村带来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到目前为止,广大农村对此仍无有效处理办法,基本上也无人管理,因此只能在村屯周边和村路两侧随意倾倒。它们蚕食土地、污染水体,散落在田间还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黑土地的严重退化和污染;农村住房砖瓦化,使制砖业空前繁荣,砖厂如雨后春笋遍布大小村屯,有的村子甚至有两个、三个制砖场,取土烧砖要毁掉大片农田,凉晒砖坯又要占用大片土地。砖厂都为民营,利益的趋使,视国法于不顾,黑土地遭到疯狂掠夺,大片耕地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换来的只是个别人的发家致富,黑土地却遭到了灭顶之灾。早就有媒体报道,我国农村的大小砖厂每年毁掉的土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当然黑龙江也在其中;黑龙江、吉林多岗地,因土地使用不合理(1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加上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黑土层直接裸露地表,再经雨水冲刷便形成许多侵蚀沟,侵蚀沟不加治理,边缘不断被切割、坍塌,深沟就变成了大壑。据官方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境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仅大型雨水侵蚀沟就达14万多条,至少流失黑土地140万亩。尚未形成沟壑的裸露地表,平均每年也有3毫米左右的黑土层被雨水带走,而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至少要500年的漫长岁月。

   
近些年许多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另谋生路,闲置的土地急于变现,加上过去的一个时期当局对土地使用权审批过滥,门槛过低,城里的许多企业和市民便借机在乡村以极低的价格购买大片耕地挪作他用,或施工建厂,或商业开发,或修建别墅,或另辟住宅,一时间圈地成风。个别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为了招商引资急于发展地方经济,或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或出于其他目的,干预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和执法,甚至胁迫农民卖掉土地, 以地牟利。他们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牺牲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追求短期的所谓发展或个人得失,而这一状况至今还时有发生:大面积的林地被毁,高尔夫球场仍在建设之中,无数条滑雪道一夜之间铺满山坡,这也都是造成耕地减少、黑土层大面积流失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目前这方面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最近正在得到纠正和加强,有关的法律法规仍在不断出台、完善。但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尚需时日,黑土地的命运仍然令人担忧。

   
工程施工违规操作也是黑土地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早有规定,在可耕地或野外施工,须将地表黑土剥离单独堆放,工程完了最后将其回填地表。可大部分施工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大面积黑土地同样遭到毁灭性破坏。

   
此外,国家近年出台的鼓励农民种粮的补贴政策之后,就有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毁林、毁草开荒,扩大耕地,仅有的林地、草场又开始不断被蚕食,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对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必须用良心去守护,否则,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也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大自然肯定要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可悲的是,这代价却要由我们的子孙后代来承担。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为了确保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确保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依法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黑土地的流失与退化,遏制耕地的日趋减少,留住这片宝贵的自然遗产,就更加显得迫在眉睫。我真担心子孙后代将再也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黑土地了。

   
黑土地在加速消失!耕地在不断减少!救救黑土地吧。



此图/文稿件分别在20041期《大自然》、20046期《人与自然》、2005
3期《中华遗产》期刊上发表。

1、遍布黑土地上的雨水侵蚀沟。98年统计,黑龙江省至少有14万条。副本.jpg.jpg (84.18 KB, 下载次数: 0)

1、遍布黑土地上的雨水侵蚀沟。98年统计,黑龙江省至少有14万条。

1、遍布黑土地上的雨水侵蚀沟。98年统计,黑龙江省至少有14万条。

2、黑土在流失副本.jpg (88.6 KB, 下载次数: 0)

2、黑土在流失

2、黑土在流失

3、农村的垃圾问题副本.jpg (118.07 KB, 下载次数: 0)

3、农村的垃圾问题

3、农村的垃圾问题

4、取土烧砖毁掉大片农田副本.jpg (89.76 KB, 下载次数: 0)

4、取土烧砖毁掉大片农田

4、取土烧砖毁掉大片农田

5、晾晒砖坯占用大片耕地副本.jpg (81.49 KB, 下载次数: 0)

5、晾晒砖坯占用大片耕地

5、晾晒砖坯占用大片耕地

6、过去用来取土的耕地现在变成了黄土高坡副本.jpg (90.93 KB, 下载次数: 0)

6、过去用来取土的耕地现在变成了黄土高坡

6、过去用来取土的耕地现在变成了黄土高坡

7、又一片耕地给卖掉了副本.jpg (95 KB, 下载次数: 0)

7、又一片耕地给卖掉了

7、又一片耕地给卖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宛凌迅 发表于 2014-8-1 08:28
谢谢苦辣酸甜。是应该去看看、拍下来,只是路途不近,购票也难,加上上下车的折腾,兴致也得打折扣。 ...

你说的知青两场演出是哈尔滨吗?哈尔滨能去,要是北京那太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9: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记忆系列之十七----走近五大连池火山群

本帖最后由 宛凌迅 于 2014-9-8 09:27 编辑

走近五大连池火山群(文字简化版)
图/文:宛凌迅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火山博物馆”,酷似一部关于火山的百科全书,包括五大连池火山群14座火山西侧的莲花山共计15座火山,其中新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于清朝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1719-1721),距今仅280多年,是我国境内喷发年代最近、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奇观,其新鲜如初的火山口和熔岩台地,以及异常丰富的熔岩构造及碧玉般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加上国内独有、世界罕见、集饮用与治疗保健于一身的冷碳酸盐矿泉水,使五大连池成为世界旅游观光和治病疗养最著名的火山风景名胜区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大陆边缘,远古火山遗迹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长白山天池火山遗址、内蒙古阿尔山火山遗址、云南腾冲和海南琼北火山遗址等等。 但是像五大连池火山群这样喷发年代之近、状态之原始、保存之完好、特征之典型、景观之丰富在中国还属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无论从情趣观赏、旅游开发、自然美学、环境医学角度,还是从学术研究、地质考察、科普教育等角度看,都极具价值。也正因如此,五大连池火山风景名胜区所获殊荣名列我国各风景名胜区之首。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冷碳酸盐矿泉水和新期火山所特有的地质、地貌,因此“中国矿泉水之乡”、“世界地址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项下的独特景观就成了中外游客和地质专家们的钟情所在。


五大连池世界地址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德都县(现五大连池市)境内, 14座喷发年代不同的火山和800多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分布在方圆106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但因开发时间较晚,道路交通不便,目前风景区仅开放了以老黑山、火烧山为核心的7大景区,景区内有八大奇观,100多个景点。


原图/文发在20084期《人与自然》、20089期《旅游天地》
(附:57MB文件量、无压缩格式的电子图片文件若干幅,供编辑选择)
地址:哈尔滨市东大直街278号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人力资源部  
邮编:150001   电话:045153618665/53618779  手机:13091458232
信箱:1368798554@qq.com

1、远眺火烧山.jpg (296.24 KB, 下载次数: 0)

1、远眺火烧山.jpg

2、火烧山.jpg (309.27 KB, 下载次数: 0)

2、火烧山.jpg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jpg (292.37 KB, 下载次数: 0)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jpg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1).jpg (258.74 KB, 下载次数: 0)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1).jpg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2).jpg (217.47 KB, 下载次数: 0)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2).jpg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3).jpg (385.63 KB, 下载次数: 0)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3).jpg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4).jpg (372.52 KB, 下载次数: 0)

3、多种多样的溶岩结壳 (4).jpg

4、来此疗养的中外游客每天早、中、晚都来药泉打水.jpg (214.32 KB, 下载次数: 0)

4、来此疗养的中外游客每天早、中、晚都来药泉打水.jpg

5、药泉湖晨曦.jpg (325.96 KB, 下载次数: 0)

5、药泉湖晨曦.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5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0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21: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辣酸甜 发表于 2014-9-8 10:52
七五年连里曾开着那台解放牌汽车,拉着我们几十名知青到五大连池玩,那情景至今不忘.

...

现在你永远见不到那时的五大莲池了。湖水散发着一股浓浓的下水道味,景点餐饮周边布满了垃圾,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8 15:20 , Processed in 0.21401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