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于家长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们的中学时代

[复制链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 051

上完了卢西君老师的音乐课,今天贴在墙上的课程表上的课就算是全部上完了。由于卢西君老师教唱的歌曲:英雄赞歌出于嗓子的原因我没有办法唱出声,但这首 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我是相当喜爱的,最朷看这部电影时,这首英雄赞歌就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英雄王成向我开炮的电影台词成了我们幼小心灵中一个相当深刻的词汇刻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不论是在任何时侯,任何地点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这支歌曲,哼唱了有一个月后,自觉唱的韵味和电影中的差不到那去,但似乎又觉的缺少点什么东西。今天卢老师这样一教我才明白,我在没有老师指点的状态下自学自唱的这支歌只是注重了歌曲的韵味,偏重于好听,而这首歌的气概和内涵却没有表达出来。卢老师说唱歌虽说出自于气息,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出自于心灵,只要你发出的是心灵之声,才会在感动你的前题下去深深地感动着别人。但嗓子却不爭气,同学们高吭的歌声气壮山河,个个的嘴开的如一个个无底洞一样,特别是唱到人民战土驱虎狍,渾身闪闪化金星的时侯,有很多同学几乎是用尽了吃奶的气力,脖子上的青筋爆的老高,我是偏爱唱歌的,而且自觉有一种认为我的歌声也算得上是:万马軍中一小伢,歌声赛琴琴声哑,但今天这样的情况,我只能是置身度外,心中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别的同学嘴里哼唱着风烟滾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的弦律离开了教室,我没有走,对着抄下来的歌词我想回味一下卢老师的话,感悟由心灵唱出的这支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心内不自觉地默唱着。这时潘秋兰走到了我的面前,我有点愣神,不明就里,随后便恍然大悟。早上潘秋兰是有话给我的,要给我扎针治病。虽说我没有十分肯定地答应她,但我的表情和眼神向她传递了一个并没有完全拒绝的信息。今天所有发生的亊情都很怪,贺老师的一躬,李付和老师的耐心,卢西君老师教唱的英雄赞歌都叫我即有感悟又有豪气,在这种感悟和豪气的冲击下如果不痛快答应潘秋兰的要求似乎自己就是一个懦夫。人活着就要象条龙,不能象条虫,再说潘秋兰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我,如果拒绝她的认真和好意,于情于理于道义于良心于做人的准责与自己的职务于工作与自已的责任都说不过去,不答应似乎会遭天遣的。想到这些,我信念是坚定了,但目光回旋一下教室,总觉得这个地方和治病救人的医院出入太大,心里多少有些不踏实。潘秋兰可能是感知到了我的心思,她轻声说了声:跟我走,掉头向教室外走去。都到这个时侯,不跟着她走也不可能,教室外的大操场上虽说已经没有了多少学生,但出于我们固有的对待男女关系的思维我和潘秋兰还是保持了一段不小的距离,以免引起同学的猜测和非议。在我们学校的南大门的东侧有一排平房,这排平房里有学校的广播站和美术老师的办公室。在远处我看见潘秋兰推开美术老师的办公室,叫我不禁有一肚子的诧异,也有深深地不解,扎针治病和画画有关系吗?心里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2

 当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进这间屋子时,映入我眼帘的情景叫我有点发呆,美术老师画桌的四周站着我们班的六七个女生,画桌上放着一个冼的干干净淨旳冬瓜,桌子上放了一个酒精灯,有几个用纱布包裹的小棉包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长短不一的银针,虽说治病救人和这间屋子有些不搭调,也似乎有某种的不协调,但是就屋内这种架式和桌子上的所有摆设叫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我不是走进了美术的老师办公室,而是走进了一所设施相对简陋的战地医院。看了电影巜赤脚医生>后,对于农村医生的慨念认为光着脚的医生和贫下中农才能心贴心,看到潘秋兰的状态,虽说没有穿白大挂,但脸上神圣的表情和赤脚医生也差不到那去,我很想给她安上一个和学校有关联的类似于农村赤脚医生的称谓,以示对她的褒奖。她没有光脚,从赤脚的角度好象不太对她现在的形象,再说叫上个赤脚学生医生也似乎有点俗,叫上个潘大夫?这似乎有点过,不真实。叫上个秋兰医生?似乎又有一点不着边际,并且含有某种肉麻的成分。看到潘秋兰人高马大地站在那里,再看看那些摆在桌上长短不一的银针,我突发灵感,脑中闪出了银针女侠这个称渭,我随口叫了出来,但发音有限,而且也不是太清晰。人们总是爱听好话的,即使语调不那么圆润铿锵,表扬的话总能听的十分清楚,潘秋兰听清了我的发音,而且好象也挺受用这个称谓,她的脸上露出了一股笑容。当开始说起扎针治病的机理和扎针应当使用旳手法吋,潘秋兰脸上的表情冷峻了起来,叫我不禁感到潘秋兰的身上好象天生有一种医生的气质,虽说针还未扎,病还未除,但在我的心里已经对她肃然起敬了起来。她第一句话讲道,扎针是汫究穴位的,在人的身体上遍布着近千个穴位,每个穴位主导着不同病因,认清穴学才能下针,否则不但治不了病,还有可能要了命。对于心直口快的人来说,太少于讲究话句的策略,也不会顾及讲出的话别人有如何的感受。潘秋兰刚开讲吋,大家还蛮有兴致。说到最后一句我看到有几个女同学可能心里发疹,脸上露出了几丝惊慌的表情。潘秋兰也好象是感到了这一点,她连忙把冬瓜放到自已的跟前,开始讲银针的扎法并可能是要在冬瓜上做一些示范。对于山区长大的人来说,任何事情,任何时侯都喜欢干 脆,直入主题,不喜欢绕圈子。崔大爷经常用:才怂打尿盆,干净郎利脆,来形容办事利索的人,而对于此时此刻,我们班的女同学最直接的是想知道潘秋兰用银针能不能把我的嗓子扎好,所有的开埸白她们是不大关心的。而我则恰恰和女同学的心情相反,因为我是病人,再加之虽说今天的架式叫我对潘秋兰佩服有加,我也是一个喜欢干脆的人。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相对于显得陌生的冶病观念,又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新生事物,再说虽是同学,了解甚少,佩服归佩服,前期一些必要的了解还是要有的。这是鲜活的生命,不是狗呀猫的无所谓。我对有些显的不耐烦的同学投去了一眼恶光,大家皙时安定了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3

我的母亲曾经告诉过我,感谢于人不但要谢人一世,更要先谢人一时和一亊。这句话的三个字同音,但意思和意义却大不同。最初我的母亲告诉我这句话  是我在上幼儿园的时侯,到幼儿园报名的头一天,我相当怯生,脖子上挂着几个小刀,看到我认为似乎是不大友好的人,我会把刀子展开比划着吓唬他们,那时我的老师是王天水的老婆,她对我们相当好,那时因为她身材较胖,我们都叫她胖阿姨。每天回家我会告诉母亲谁好谁坏,谁帮助我干了什么。母亲给我说了这句话。对这句话在上幼儿院的时侯我是很懵胧的,我的理解是别人为你作了亊要感谢人家,深层次的认知这句话是随着年令的增长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眼前经过了无数的人和亊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映入脑海,沉积,沉甸,过淲,思考,再回味,再思考。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母亲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才叫我悟出了一些东西。刚才对这些女同学面露凶光之时,毌亲的这句话突然从脑海中闪现了出来。我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女同学在家里都是负有重大责任的,不是作饭,就是冼衣,或者是照顾弟妹,总之是进了家门后是闲不住的。她们这个时侯能到这里,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态,我应当先感谢人家才对,怎么能这样对待人家呢?我面露愧疚,眼中出现了一种道谦的目光。潘秋兰可能是为了打消同学对扎干针的惧怕心理,她先在冬瓜上示范着扎针的一些要领,她告诉我们,银针进入肉体后,为了提高疗效,有捻,弹,提,崩之说。总之一句话,银针的技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看似一根小小的银针拿在手里份量很轻,但內里的学问大了去。潘秋兰在冬瓜上试着针法,我和几个女同学能感到她下针的果敢和娴熟,看来是个练家。潘秋兰的说道大家不太感兴趣,真到了动起手来大家来了兴致,人手一针,这个问潘秋兰针要不要消毒?那个问潘秋兰针长好用还是针短好扎。女人就是喳拉雁,你一言我一语叫潘秋兰应接不暇,但我能感到她到是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脸上有一种十分知足的表情。这个时侯潘秋兰拿起一根銀针,用酒精棉球擦了擦,朝自己的手上扎去,这个场面让所有的女同学惊呆了,看着潘秋兰没有丝毫胆怯的神态,脸上无惧无畏的安宁叫我们这班人感到此刻的她活脱脱就是一个活着的女王成。才不久卢老师刚刚教会我们的:英雄赞歌的旋律在我们胸中响起,女同学此时脸上流露出对潘秋兰佩服加仰慕的表情,她不但成了女同学的偶像,再我的眼里把她和刘胡兰划上了等号。英雄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我用眼神告诉潘秋兰给我扎针吧!潘秋兰拿出了大小不等的六根银针,仔细地消了毒,在我的两手各扎一根,脸的两侧各扎一根,脖子的两侧各扎一根。潘秋兰下针不犹豫,我还没有什么感觉,针己经扎完,女同学个个都屏住呼吸,有点惊恐万分地看着我,应当说此刻我在他们的心中也是英雄。番秋兰用各种手法刺激着我的针感,五六分钟后她将针拔了回来,女同学的眼晴个个瞪得如铜玲一样,静静地看着我,急于想知道结果是个什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4

 其实要说起来潘秋兰给我扎的针我并没有什么感觉,针感虽然有,但是只是感到干疼,象她说的酸麻的针感到不是十分強烈,但也有一些似有非有的针感。冶不冶 我的病我也说不清。总之我带点鼓励性质的让她扎针,一方面是觉得潘秋兰的勇气可嘉,应当鼓励。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心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看的比天还高,潘秋兰不管在扎针方面的技艺是否成熟和老炼,但应该肯定的是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动机也是善良的,没有任何的恶意。假设我采取的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或者是恶语中伤的言词,她会十分地伤感,一棵相当善良的心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岂不是做人显得不太厚道,也可能有些不近人情,更不符合中国的伦理纲常。针扎完了,潘秋兰问我的感觉,女同学也纷纷地围上来问东问西。我依照潘秋兰当初讲的针感状况依葫芦照瓢地说了一通。几个女同学嘴张的半天合不陇,众星捧月般地将潘秋兰团团围了起来,这个也想学扎针,那个也想拜师付,屋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潘秋兰豪爽地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她们高兴地哼着歌雀跃地回家了。女同学走后,潘秋兰目光里扬溢着感激的成分,她送给我一个用棉纱包做针包,上面密密麻麻地扎着几十根银针的针包。出于我的內心来说,我是不想接这个东西的,一方面我对这些东西不是太感兴趣,二是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女同学给我送过什么,害怕落下什么不好的说辞,叫别人取笑,第三个原因是如果接下了这个东西,万一潘秋兰坚持让我学扎针,我岂不是在时间上要受制于她,那班里的工作还干不干?心里虽然这样想,但山里人的秉性天生没有学过拒绝人好意的办法和语言,我迟疑着还是把东西接了下来。潘秋兰一脸喜色,而我的心却忐忑了起来。回到家,看着潘秋兰给我的银针包,想着潘秋兰给我扎针的全过程,不知怎么搞的,心中到湧上了一种下意识的暖意,这种暖意到叫我生出不少的感慨来,心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多么好的同学,多么好的山里人!感叹其后我在想,班上几十个同学,应当说各人有各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本事,我们班干部应该做一个调查摸底的工作,了解并掌握同学的这些情况,在班中开设上几个兴趣小组,以便同学们身上好的特长能够充分发揮出来,在提高同学们兴趣的同时,把班上各项工作也调动起来,力爭夺上学校全部的流动红旗。人在有的时侯,对自己所构画的蓝图不论是否观实,是不是能完全实现不会去多想,只会一门心思地对着蓝图自我欣赏,并对自以为是的才能喑暗地赞赏称奇。有了这个想法后,身上奇热无比,恨不得立马从家里窜出去召集班干部开会,今夜就把这项工作全部做完。我的父亲经常说我这个人有点鸡毛撅腚,鸡毛撅腚这四个字不是成语,因为我认真地查过成语词典,成语词典里没有这句话,虽说我查不到这句话的出处,只能把它归纳为乡野俚语,但这句的中心思想我还是明白的,意思是办事不牢靠,少于思考,爱冲动。虽说父亲每次训我说出这句话时我不敢顶嘴,更不敢辯解,但我在心里暗想,人有点冲动和热情难道不好吗?但这句话听的多了,对于这句话的思考也会在无形中形成起来,夜里躺在床上,想着我构思的事情,对照着父亲的这句话,我似乎感到我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构想不精到的地方,但具体是那些方面,什么细节我又不能说清楚,为了这事,叫我几乎是一夜未睡踏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5

 学习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没有多长时间,同学们己完成了由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心理跨越,虽说在上世际的七十年代在学习方面的压力没有现在那么大,但由于我们经历了动乱的年代,在那种动乱年代中虽说年令尚小,不谙人事,但是动乱年代给我们心灵之中注入的某些不良的影响还是多多少少影响到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很多同学的潜意识里对学习存有某种偏见和不健康的认识,认为学习没有多大的用处,学的再好,不是下乡当知青,大不了当个工人算是到头了。还不如上山砍个柴,原野上挖点菜,铁道边拾个煤核来的痛快和管用,最起码干这些亊情还能为家里分个忧解个难的,也可以随心所欲,心情在苍旷的大山中,荒野上可以任意放飞,无拘无束,没人管,没人问,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情!由于有这种意识的存在,每周的星期天是我们最大的期昐。因为到了星期天虽说家里有很多活需要我们去干,但毕竟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时间可以由我们自己自由支配的。拓石虽说在宝天线人的眼是是一个相对于大山深处较为繁华的地方,但拓石毕究是一块弹丸之地,即没有名胜,更没有古迹,抬眼四望,除了山还是山。但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却有不少叫我们留恋的地方。由于学习的紧张,渭河边我是很长时间没有光顾了!这个星期天我起的很早,浇完了地里的菜,劈了一大垛的柴火,给家里喂的鸡和鸭以及兔子拔了满满一大筐草。把这些活干完,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也累的够伧。但要想出去玩,家里的这些活干不完或者是干不好想出去玩的概率几乎为零。想得必须要先舍,否则好事不会从天而降的。吃完中午饭,刷完锅碗,我独自一人向渭河走去。在拓石,通向渭河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拓石的街道顺坡而下到下街后西拐至渭河的河滩,再有一条路就是从拓石車站的最东侧的运转室有一个向下几乎是四十五度的大坡,大坡的长度大慨有三四百米的距离,下了这个大坡后向南走个大约有五六百米就到了渭河边。虽说拓石有东西两条路可以到达渭河,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的孩提吋代去渭河嬉戏玩耍几乎都是走的东边这条路,虽说东路坡陡路长,相对难走。但这条路的渭河边有一棵苍老的古柏,一座不知是何时修建的古庙。而且这里河床较宽,河水显的相当温顺和平缓,整个河面即无纹又无波,平静而光滑,而且视野开阔。这是的河滩又大多是细沙,石头很少,所以很博得我们这些人的喜爱。自从上小学时在渭河里玩丢了新鞋以及我们邻居的孩子去渭河玩耍时再没有回来,我的父亲是再三的強调不允许我再到渭河里去玩,并形成了一条钢性的纪律。如果发现我违犯了纪律,轻则罚站一天并罚两天不允许吃饭,重则要打断我的腿,叫我彻底地断了念想并失去去渭河的能力。从那以后,我近乎于五六年没有到过渭河。身在拓石,渭河近在咫尺,但渭河在我的印象中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上了初中,虽说年令不大,但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己经感到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站在渭河边,感受渭河的壮丽和波涛,扩展自己的情怀和心胸,也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6

从东路到渭河的这段长长的坡路不太好走,因为坡度太陡,坡距大长,走这段路必须要身体的重心向后才行,否则很容易摔到。当初走这条路时只觉得刺激和好玩,甚至会跑着不停歇的下到坡底,而如今走这条路则有点小心翼翼,生怕出点什么意外。人真是越活越胆小慎微了!现如今走在这条路上,到叫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张大爷领着我们上山挖野菜时每遇到不好走的地方他都会捻着胡子十分感叹地说: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啊。张大爷的这句话我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只知道他讲这是李白说的话。对这句话我是不太理解,但凡是带难字的话加之有感叹之气我那时的理解就不是什么好事顺亊。想一想升入初中后,遇到的那些相对于童年来说烦心和不顺的亊,叫我也随口而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到坡底,就到了拓石铁小最早的校址,对于最先的拓石铁小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我们上学的时侯,铁小已迁到了工务段机关的后面,老铁小成了宿舍和高年级的教学区。小学三年级在这里举办过一次歌曲大赛,我是我们班的指揮,站在队伍的前面打拍子。再有就是小学五年级在这里吃过一次忆苦思甜饭。人气是繁华和衰败的标誌。短短的时间,由于缺少了人气,老校区显得恪外苍凉和萧条,不禁叫我心生了几丝惆怅。过了老铁小就到了渭河边,几年未到这里,这里的一切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小庙依在,但陈旧了许多,除了斑驳的陈旧香火痕迹外,新的香火几乎没有。那棵古老苍桑的柏树几年不见依然曲折不逊,巍然屹立于河风之中,渭河水依然混沌平静。但由于年令的增加,知识结构的不同,眼前的景物虽然没有变化,但我现在观察这些景物的心态却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观物只论好与不好,现在观物则和心情联系在了一起。我站在古柏树下,用手抚摸着古柏树身上那粗糙的树皮,仿佛有一种远古的气息向我扑了过来,眼望着平静的河面,思绪万千,这种思绪似乎叫我对人生有了一种朦胧的感悟,但又不能说清。抬眼望去,河对面的甘肃省官庒村由于土墙兰瓦,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对面的金龙山挻拔秀丽,看着金龙山主峰下一大块突兀怪异的崖石,叫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毛主席的诗词: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首诗是宋老师给我们教的。他那激昂的声调,感染的语气,大幅度的动作,脸上敫动的表情叫我们对毛主席的这首七律:登庐山記忆相当深刻。站在渭河边古老的柏树下,望看几千年奔腾不息的渭河水,仔细回味着毛主席诗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心中不由自主地湧出了一股豪气,初来这里时的不知是郁闷还是烦燥的心态一扫而光。人的心态好了,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变得凊晰自然和 美好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7

 语文课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门主课,从语文课中我们能学到不同于其它种类的课中那些相对来说显的枯燥的字毌,字符。这天任老师讲完了课文,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大的题目是以歌颂祖国为主线,题目自定,但作文的内容必须要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出来,诗歌要说起来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在小学的语文课里就有大量的诗歌体的东西,而且大部分同学都会背很多首毛主席的诗词。特别是毛主席写的古体诗大气有加,波澜壮阔,气势宏伟。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我们不但会背而且人人会唱。但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作文的主题在小学我们做的很少,或者说几乎是没有。对于头一次接触这类题材的作文而且表现形式又是不同于以往的类型同学们很是兴奋,大家的情绪特别高胀。很多同学交流着作文的题目,互相交流着对诗歌体作文的认识,教室里俨然成了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凡的空间。梁长江独门独户地坐在一边,同学们热烈地交流把他急的不轻,他一会叫叫这个问题目,一会又叫叫那个问内容,但每个同学都沉醉于诗歌创作的巨大冲击之中,心中的激情如一锅沸腾的开水一样,总害怕中断思维后再也连贯不起来。所以没有人理会他,他叫的人不少,但应答的人不多,他觉得很扫兴,托腮于桌,眼晴直勾勾地看着黑板,在构思着他的诗歌。耿林的作文完成的最快,他写的题目是我爱我的祖国。他的作文刚一完成,本子就被陈宝平抢了过去。我的诗歌作文也写完了,题目是歌唱我的祖国。诗歌写的很长,整整用了三张作文纸,大慨有个六十多行。姚振华让我把作文本扔给他,他要借鉴一下我的作文,从而增强他的思维。我看他一直是再抄我的作文,我想说他几句,但又难以启齿,心里有点不高兴。他很快写完了作文,他把本子还给我,并把他的作文本递给我叫我审阅。我认真看了一遍他写的诗歌,题目和我的一样,他的诗歌的内容到真是用了我的诗歌中的不少句子,但他很聪明,我的短句子他加了长,而长句子他缩了短,而有一句我写的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啊,我永远地把你刻在我的心上。而他则简化成了伟大的中华民国,我把你印在心上。这一句的改动他觉得是他的神来之笔,他很有一种得意和自豪,但我似乎隐约地感到这句诗改的有点问题,但有什么问题我一时半会还不能说清。我让他把这句话改一下,那怕是照抄我的原话也行,但遭到他的坚决反对。梁长江的作文也写完了,周作宏是语文课代表,他将作文本收上来后,特意将梁长江的作文本放到了第一个,我把梁长江的作文本拿过来看了一下。梁长江写的诗歌题目是:祖国啊,想起你我的心就跳。他写的诗歌是这样的,每次想起祖国,我的心就会乱跳,每次唱起国歌,我的心也再跳,每一次看到国旗,我的心就呯呯跳,每跳一次我就激动一回,祖国啊,我就会把你记得更牢!他的诗写的就这么多,但我看后并无感到有什么毛病,虽说词语通俗,而且不太押韵,但是有真情。我向梁长江伸出了大挴指,以示赞揚。梁长江见我赞誉了他,很是激动,一放学他就主动地打扫起了卫生。这件事到对我有着不小的启发,对待同学们要注重他们的长处,加以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会使大家团结的更好,就会应了毛主席的軍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8

 那个时侯,不管是任何一门课,作完作业后对老师给予所做作业的评价是我们大大的期昐,不论老师所给的评语是褒奖还是批评,我们都会认真地看上好几遍,早上上课前周作宏把头天的作文本抱了回来,同学们一看到作文本就蜂拥着上前去抢。周作宏让大家坐到座位上,不要乱,这样发下去的速度反而会快一点。升入初中后头一次用诗歌形式作作文,对于老师的评语有一种强烈欲知的期望,大家虽然心情十分迫切,但觉得周作宏说的再理,同学们快速地坐了下来。作文本很快地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里,教室里立刻宁静了下来。唯一能听到的只有翻纸的声音。我写的诗歌体的作文任老师给的评语不少,老师评道:写的很好,诗歌立意清晰,中心思想把握准确,把对祖国的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诗歌押韵,朗朗上口,望继续努力!任老师给的这个评语我一口气看了十遍,这个评语叫我心里发热,有一种血脉喷胀的感觉,由于兴奋和敫动,老师的这个评语叫我深深地印刻在了脑海之中。交流评语是我们上中学时的一大幸亊,虽说有的同学的评语是带有批评性质的,但那个时侯同学们不大忌讳这些,毛主席说过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比较聪明了,我们的错误就会犯的少一点。互换评语也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这是大家乐意去做的。小黑把他的作文本递给了我,我看到老师在中华民国这四个字上画了重重的四个大扠,老师评道:诗歌不象诗歌,文言文不象文言文,立意粗糙,思维模糊,特别是中华民国四字不知从何而来?若是在有一次文化大革命,恐你不能安坐于教室之内。今后有此题材作文应当考虑清楚再动笔。切記!梁长江此时特别安静,他的作文我昨天是看过的,虽说短,但还没有小黑作文之中出现的中华民国这类的明显错误。大家都让梁长江念一下老师给他的作文评语。梁长江起初是有点害羞的,但禁不住同学们拍桌子打板凳,吹口哨发怪音。他有点诚惶诚恐地站了起来,拿眼扫了一下同学,立马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是我和梁长江成为同学以来第一次见到他竞有这样的神态,此刻我到有一种心底里升上来的感觉,梁长冮这个人还是蛮可爱的!不知是老师给他的评语叫他激动,还是他生平第一次站在大庭广众之下念老师给他的评语,他的脸通红,确实是有点紧张。他用劲抖抖肩臂,仿佛这个动作能给他加力一样,清清嗓子,他先念了一遍他写的诗歌。后面有几个同学大声喊着声音小听不到。梁长江经同学这样一咋呼,脸憋得通红,更有点手足无措。前面的同学听清了他念的诗歌,有的窃窃一笑,有的脸上露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可能是认为写的不怎么样。梁长江迫于后面同学的乱咋呼的压力,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念完了他写的诗歌。有几个同学发出了笑声,但笑声中似乎有一种淡淡的轻视味道,认为这首诗歌写的不咋地。现在同学们最关心的应该是老师给他的评语。梁长江开始念评语了,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并带点嗑吧,坐在他跟前的王生发一把抢过了他的作文本念了起来。老师的评语这样写道:该诗歌虽然只有短短几行,但却是真情的流露,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面对于祖国,国旗和国歌光有心跳不行,心跳后要多想想该怎样去做才能对得起这个心跳才行,否则十个心脏跳了出来,岂不是什么用也不顶!生发念完这个评语,教室的气氛瞬间凝重了起来,这个评语把同学带入到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当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59

  对于任老师给梁长江的作文评语出乎了大家想象的思维,可能在同学的潜意识里,当然也包括我对梁长江的认知认为他就是长了一张挨训的脸,谁知任老师对他短短的几行诗歌,而且在几乎是所有同学的意识中都认为写的是不怎么样,但却给了很好的评语。对于原本意识到和思考过的东西结果却大大超出了你的想象范围,会叫你有点不知就里,感到思想飘浮了起来,就象在云里雾里一样。就是因为这样,教室里安静了起来。同学们不知是没有反映过来这个评语的意思,还是在回味着老师的评语思考着什么,大家仿佛都陷入到了一种深深的思考当中。上课的钟声响了,清脆的钟声将同学才从深深的思考中算是拉了回来。这节课是方新元老师的物理课,在那个年代,不知是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大家彼此之间互为尊重的成分少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太过于真挚,互叫姓名显得有点生疏,不利于感情的互通? 互相起外号成为一件非常流行的时髦亊。我记得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是有外号的,方老师也不例外。这些外号我不知是因为个人的外形或者是脾性,在或者是受这个人某一件亊或是某一个细节的启发而起,间或是因为名字的反义词而起,总之有些外号是很形象地表达了这个人的某一特征。方老师的外号是因为姓名的反义词而起,叫方老扁,这个处号不知是何人而起,但此号一出,即在拓石铁中迅速地流传开来,久而久之,方老师的大名知之甚少,但说起方老扁来到是如雷贯耳了起来。方老师的这节物理课依然讲的是电,由于受方老师的:硬橡胶捧在皮毛上摩擦就产生了电的启发和心底里产生的偏爱以及方老师不苟言笑的冷莫表情心生出的畏惧。方老师的课纪律是好的。方老师这节课讲的是电生成的机械原理,他先讲了磁力线,并从口袋里拿出了两块吸铁石。他讲道磁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他用两块吸铁石做着示范。示范作完后,他讲磁和人是一样的,在磁的世界里排除同类,吸收异类,在人的世界里,男欢女爱,延续着人类的存在。方老师的这句话在同学中无疑于是引爆了一棵巨型的炸弹,虽说在那个时侯男女同学是不大说话的,更不要说会有主动的搭讪。真到了因为某一亊不说不行的时侯,必定会是心跳加速,脸红的如鸡冠一样,而且说话嗑嗑巴巴,那个啥那个啥了半天都说不到正题上来,男女关系封建意识的思维是相当浓烈的。方老师的这句话扰如一个导火索,无形之中点燃了同学当中似有似无的情窦之火。让同学们心中有了一种难以言状似有似无的兴奋,对方老师的课则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方老师讲道电的机械原理是以切割磁力线后产生出的电能经过发电机输运出来,使电灯发亮,使用电能的机械运转起来,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建设。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強项,下课后男同学相拥着出去时,大家会用同性相斥下意识地推搡着,有几个坏孩子会故意将男同学推到女同学身边则大喊着异性相吸,虽说这些事情有点恶作剧,但同学之间这种率真,坦诚,不掖不藏,不假不奸的这种天真在这些所谓的恶作剧中展现的一览无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06

帖子

988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880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中学时代060

 为了保证学校在那个时代在学习的同时,和社会的上的大环境不脱节,那时的很多学校进驻的有工宣队。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工宣队虽然人数不多,三半人,而且也不挂学校的任何头銜,但权力不小,学校的任何亊情他们都有权力管,而且学校对工宣队的话必须是唯命是从,不能有半点的含糊。那个时侯毛主席对学校的管理是有过最高指示的,这些工宣队员虽说是泥腿子一个,但在他们手里却握有尚方宝剑,想杀想砍他们说了算,学校是得罪不起他们的。万幸的是我们学校派驻的工宣队员是拓石工务段的职工,拓石就这么大点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山里的人本土观念又相当实在,再说拓石铁中的学生大部分是拓石工务段的子弟。就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进驻的工宣队员平日里一般不参与学挍的事物,也不过问学挍的管理,他们在学校主抓的就是学生和老师的政冶学习。以使学校在教学的前进方向上不发生偏离,使学挍能跟上大社会环境下前进的步伐,从而保证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在红的根本上求专即叫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了这个大前题,工宣队员会结合社会状态有选择地挑选出一些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軍报,工人日报等等报刊杂志上面的文章举行一些不定期的随意形很大的政治学习,以使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氛,领知社会的动态,思考社会的变化,总结自己的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从而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保持一致。那时有一部电影<决裂>,讲的是江西农大的一位教授给学生讲马尾巴的功能,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从而也引起贫下中农的不満。就是这部电影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主题是老师为谁而教?学生为谁而学?马尾巴的功能这句电影台词也在我们学生中盛极一时,成为鞭达所谓的旧的教育体制的一句名言。下午上完了所有的主课后,学生就等着打扫完卫生回家,这时任老师手拿着一份解放軍报走进了教室,一见到任老师手拿报纸学生就心知肚明,今天有政治学习。我的嗓子虽说有了好转,但还没有完全好利索,虽说我的嗓音是洪亮的,但是节奏感的掌握上不及周作宏。外观形象上也没有他周正。任老师直接把报纸交给了周作宏。这是一篇新闻报导,但报纸是老报纸,说的是一个叫门合的解放軍干部,他是河北涞原县人,是个与黄继光,雷锋焦裕禄齐名的英雄,他是1967年9月5曰,在青海一个农场支左时,为了掩护二十七个阶级弟兄的生命,扑向防雹土火箭英勇牺牲,时年四十岁。门合苦大仇深,根红苗正,舍己为人,一九六八年六月门合被命名为: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这个称号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但由于门合是做支左时牺牲,命名题词又是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林彪所写,人们有所避讳,这个伟大的英雄从人们的记忆中被淡忘。这篇介绍门合的长篇通讯周作宏可能是受其感染,念的声情并茂,有不少的地方周作宏念的甚至是哽咽有加。周作宏念报的情绪深深地感染着大家,大部分同学是眼含热泪听完了这篇报导,这篇文章在同学心中的震撼感应是巨大的,文章虽说念完了,但同学并没有起身,仿佛置身于这篇文章不能自拔,很多女同学的眼泪犹如断线的珠子一样。整篇报导对于我来说虽说是和其它同学一样有着很大的触动,但里面有一句话却叫我記忆却相当深刻,就是门合对于请客送礼的态度上他说:吃吃喝喝能丢权,筷子头上有枪声。这句话叫我不禁思绪万千,一记几十年都忘记不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9 02:51 , Processed in 0.25301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