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陆鹏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办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倡议书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9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礼兄短信传诗《写于插队四十八周年》

 

一瞬光阴四八春,殊益殊害各纷纭。

青春奋争虽无果,却沐纯真友情浓。

时而思念当年境,苦辣酸甜一念中。

麦浪金葵逐波去,夕阳彩霞浴苍松。

 

鹏九读之,唏嘘不已,为诗云尔题曰:

 

《写于丁兄插队四十八周年》

 

风云际会过眼烟,四十八载弹指间。

靡不有初存高远,矢志无私敢为先。

与子同袍历劫难,上下求索步维艰。

辛苦遭逢穷亦乐,每临危困苦作甜。

休戚与共皆兄弟,患难情真俱是缘。

两狼云逸常入梦,乌加水暖润心田。

时过境迁无愧憾,麦浪金葵开心颜。

失之东隅何须叹,为霞桑梓尽天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5月8日上午9:30在北京179中七楼会议厅举行了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第二次筹委扩大会,以下是这次会上:

关于编纂【临河65老插足迹专辑】的汇报提纲

 我们从2012年10月开始酝酿、发起、运筹,成立了“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集体插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并首先在网络上造势,有了一定影响,且通过交流与碰撞,大家对纪念活动也逐步有了一个共识和构想,概括起来无非三句话:出一本书;拍一组片子;举行一个纪念活动。为了做好这三件大事,大家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于去年7月间派代表赴临河,争取到了我们第二故乡的临河区委、区政府、人大、政协的参与、支持,巴彦淖尔市政协及临河区委区政府从竖、横两方面责成临河区政协牵头、主持,和我们签订了编纂文史资料书籍的合作协议,书名沿用《临河文史资料》,加副题——【临河65老插足迹专辑】。

 本书的编纂、出版由临河方面负责经费、出版事宜的运筹。主编由临河区政协领导担任,副主编由临河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领导和一名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集体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召集人(万先驭)担任,其他编委以姓氏笔画排序。

 协议规定由我们筹委会负责发动北京知青尽力拿起笔,客观真实地记录或描述当时的插队生活、具体经历和心理历程。由我们志愿义务承担约稿、组稿、修改编辑、一审二审等等一系列出版前期工作,洽谈中临河方面明确表示95%的工作由我们自己来作,而临河区政协只承担5%的工作,负责终审、刊发、出版等后期工作。

 大家也看到了《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集体插队50周年文史资料书籍征稿启事》是我们负责起草的,而是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政协和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集体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名义共同在中国知青网、北京知青网、老知青网以及新浪内蒙临河65老插博客发布的。同时也刊印了一部分纸质文件向有关人员发布。

 协议具体规定了征稿对象、范围,征稿内容等等。对稿件提出严格要求,为叙述和回忆性的文章,撰稿人应当是本人或本人口述他人代笔,文章内容必须是亲历、亲为和所见、所感、所闻的重要事件、人物。历史背景的片段记忆或重要事件的相关情节,所涉及的人、事、时间、地点应真实可信,讲求史料真实,本着周总理提出的“资政、存史、育人”的文史资料原则,突出“亲历、亲为、亲闻”的特色。稿件内容要不拘一格,要求描写详细具体。可以利用已成稿或出版的《个人自传》《人物回忆》和口述史料编写。稿件字数最少不得低于3000字,上限不超过15000字,全书不超过16万字。对采用的稿件,临河区政协按例行发放的低限30元/千字付稿酬。但编辑工作协议规定为志愿者行动,不计报酬尽义务。

 协议要求收集、整理、刊发一定量反映知青各个历史阶段的图片和反映进入暮年的知青现实生活图片,特别是配发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图片,尽量创建图文并茂的风格。

 封面设计由我们纪念活动筹委会负责,风格要求尽量保持河套当年风貌,古色古香,避免现代感。要求设计两版能供选择。设计初稿先行报小样电子版发临河区政协审查,双方交换意见调整修改后再行定稿。

 本书前言由我们纪念活动筹委会起草,交由临河区政协修改审定以编委会名义刊发。

㈨协议规定出书时间自即日起至2015年7月31日前结束。征稿、组稿、编辑、一审、二审由我们筹委会负责。工作时间段以2015年元旦为界,届时应将二审完成的全书电子版(包括文章、图片、封面、前言)全部发至临河区政协,期间完成一部分即可分期分批发给临河区政协直至限定时间全部发完。书稿电子版发至临河区政协内部信箱,如至限定时间临河区政协提出有何不妥可由我们筹委会快递U盘或派专人携盘赴临交割。

㈩ 2015年元旦至8月为终审出版期,由临河区政协全面负责。如有修改事宜及早交流、安排,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双方要就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时加强交流和沟通,付印前最后一次校对要由双方共同签字,以确保不出差错,保证8月9日北京知青赴内蒙临河集体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上举行的首发式能如期赠发。赠发数量为500本。

(十一)这样按照我们 2013年7月25日刊发的征稿启事》约定,今年5.1我们已宣布正式截稿!

此次征稿共收到来自我们内蒙临河65老插和有关知青工作的老干部赐稿30多篇。其内容确实按照我们的征稿要求,客观真实的记录或描述了我们65届北京知青当年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在选择插队的动议、过程中的种种不同,插队后的生活、具体经历和各自不同的心理历程,知青组的构成和共同生活状况,所插公社、大队、生产队接收知青插队的情况,与河套乡亲们水乳交融的真情实感,知青的婚姻状况,特别是我们注重反映知青当年如何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农村社会生活发挥一定促进作用的内容。以及我们知青招干招工上学回城与就业的后知青时代的经历,留居当地的知青状况,知青返城后的奋斗历程等等。每篇文章内容反映的都是作者亲历亲为和所见所感所闻的真实历史, 每篇文章都尽量根据作者或老插们的提供,配发了与文章内容尽量相符的图片,尽量创建图文并茂的风格。文末均附一段作者简历和个人小照。并首先在我们内蒙临河65老插博客晒稿。

(十二)征稿过程中我们筹委会即组织编委们筛选、编辑、一审二审,编辑过程中,我们摈弃一切门第观念,坚持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除个别实在不符合本次征稿要求的文稿外,只要能原原本本从各个方面、某段细节真实反映历史的文稿,我们都努力予以补救、采用。但对反映雷同的内容和类型,我们则采取不自炒冷饭的原则予以删改,要说明的是有些稿件内容单薄字数不够;有些冗长,反映雷同(内容和类型),我们都尽可能掘其亮点摘录,专搞了一篇《摘编辑录》,这样既尽可能使来稿得到采用,又保证在协议有限的篇幅、字数资源内,全书读起来不重复,不啰嗦,尽量加大信息量,可读性强。目前已根据协议于去年年底向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政协提交了第一批文稿12篇;第二批文稿14篇也已杀青,总字数178479已突破协议上限,已与临河方面沟通取得认可,月内即可提前交由临河政协终审。

(十三)下一步就是要编辑本书的图片部分,完成前言和封面设计,按照协议于年底前发给临河方面,圆满完成本书编纂工作,保证在我们50周年纪念活动前如约出书。

(十四)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编委,我们要对这本书负责,对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那段历史负责,而不是对哪一个人负责。我们这本书不仅如上所述客观、真实且较全面的记录、反映了我们那段历史,而且从语言风格上也基本保留了历史时代感,其实这就像当今收藏热,没有附着在语言上的这种历史信息就感觉不对了,没味儿了。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的这本书将会是一部可读性很强释放正能量的好书!她的出版在内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波及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9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807
103#
发表于 2014-5-15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贺京城诸友【临河65老插足迹专辑】杀青

 

马代蛇年瞬息中,酸甜苦辣铸人生。坎坷颠波异乡土,励志作为献青春。

 

苍首乐送寒冬去,耕耘线格乐天伦。往事桩桩频频亿,哪乡哪土哪段情。

 

世事如烟波澜起,心绪如潮笔端涌。老来无求叙苦乐,编撰汗青示儿孙。

 

潜心淘尽胸中墨,漫翻书卷写绣文。撰得锦文二六篇,记咱足迹记咱情。

 

众友堆柴成大器,心雅神怡乐余生。吾撰俚句呈敬意,老骥奋蹄盖世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06
104#
发表于 2014-5-15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105#
发表于 2014-6-2 07:15:50 | 只看该作者
天中佳节添喜景,《知青岁月》翁媪观。
九曲黄河波浪翻,阴山手牵贺兰山。
岁月峥嵘路坎坷,中流砥柱磨难坚。
口铸历史情谊浓,编导功德日月悬!
5月30日观看老知网、传媒大学编导的《知青岁月》纪录片。
祝朋友端午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09:35:2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  吕秋梦/文

    人的认识是积累形成的,它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把知青上山下乡放在纠正前三十年的错误,尤其文革中执行极左路线的框框中进行批判,持负面结论的人较多。随着讨论的深入,以及当年的知青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的社会现象,议论的人多了,似乎持正面看法的人也多了起来。其实对知青现象没有必要争个非黑即白的结论。文革中大批青年学生集体下乡的政策是不能持续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探索和实践。在知青大多数人仍然健在的今天,回顾那段岁月,留下真实的足迹和感悟,为后人研究知青历史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也是给自己和子孙的最后交待。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国家走好今后的路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是我们讨论这一问题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功过是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评判标准。最近经朋友推荐,读了采访知青学者某教授的文章,觉得有话要说。
    某教授从经济生态的角度论述了知青政策的启始和发展,并归结为经济体制的原因,很有道理。任何重大的社会现象必定有经济的原因。我认为知青政策说到底仍属于经济政策调整的范畴。接着他用“逆潮流”的观点,用知青“被剥夺了选择权”的人权观点,全面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就很有商榷的必要。他的错误在于脱离了国情,把负面现象无限上纲,并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竟然提出了“老三届是喝狼血长大的”极端言论,就更出格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农民进城”并没有错,但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状况。社会发展是分阶段性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各种原因,经济发展的要求消化不了城市就业人口的增长,不可能提倡农民进城。当时也有少量农民为了生计游走在城市角落,人们称他们是“盲流”,人人都明白的国情认为这是“逆流”。
    知青上山下乡的道路作为我国长期的政策导向,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时至今日,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反对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坚持群众路线和培养干部等重大举措的理论基础之一,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现在大量农民进入了城市,为发展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年龄结构失衡,老幼病残留守的不良苗头。如果不提倡城市或已经进入城市的有知识、有一技之长或有资金的企业家,回乡和下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实现现代化就很难完成。没有美丽的农村那里有美丽的中国!如果不重视农村出现的问题,早晚会拖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
时代不同了,知识分子已经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随着认识的改变,下乡的任务也变了。过去下乡的任务是“结合和改造思想”,现在下乡是发展农村经济,是合作和服务的关系,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正,就是好政策。不存在农民进城就是顺应潮流,城市人下乡就是逆潮的问题。只要存在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这条路还要走下去。
    我们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并不是提倡文革中仓促的、近乎一刀切的城市学生上山下乡的运动。文革的上山下乡过分强调了政治意义,勿视了许多实际困难,在政策的执行中又漏洞百出,伤害了部分知青和他们的家长,虽然暂时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又激化了新的矛盾。这样的政策是不可能持续的。
    我认为知青政策的产生、发展和结束是社会矛盾互相转化的结果,不是文革错了知青政策也必然是错误的那么简单。比如,知青上山下乡之时,中苏对立,随时有爆发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危险。城市挖洞,学生下乡、工厂搬迁、干部下放,都与疏散城市人口,调整布局,进行备战有关。中美苏三角关系突变,战争危险解除了。国际关系博弈的结果也是我们调整包括知青政策在内的许多国内政策的重要因素。
坐而论道容易,治理国家很难。文革的大错已经铸成,“老三届”无学历也无工作,不但是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挡住了弟弟妹妹的今后出路。怎么办?有人会说赶快结束文化大革命,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可能的。权衡利弊(包括备战因素),只有上山下乡一条路是相对合理和可行的选择。虽然被逼无奈,也只能以空间换时间,硬着头皮走下去。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伟人放了一个屁,虽然有点臭,但可以暂时缓解肚子疼。如何找到病根治好肚子疼,那是以后的事了。
用“选择权被剥夺”的西方人权观点把知青的历史描绘成了“悲惨世界”,既不客观也不公正。
    西方的文化传统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权益。“个人主义”在促进社会发展,尤其在经济领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西方是“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直教育我们“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的文明。建国以后,我们提倡的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兼顾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这些大道理已深入人心也是不争的事实。了解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三届”的学生虽然大多数人并不情愿,但党和国家一声号令,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爱好和追求的人都能够在短期内暂时抛弃个人利益,加入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当时几乎没有选择也是实际情况,不下乡也不能升学和参加工作,只能靠家里养着,谁愿意当“寄生虫”?形势和理念决定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反映了共产党在犯错的时候仍然在人民中有威信,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也是共产党长期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知青下乡以后,他们深切的感到了农民生存的艰辛和低下的社会地位,知青自己生活都很困难,别说将来养家糊口了,“肚子和面子”决定了大多数人并没有一辈子当农民的打算。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国家不会老这样,知青政策将来会有变化,至于变化的时间和方式他们并不清楚,总之转机是存在的。知青并不奢望能回到大城市,只要脱离农民身份就好,干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落脚都无所谓。知青在下乡的前二、三年还是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人努力锻炼改造自己,准备将来接革命的班。一部分人边劳动还不忘自己学习,为将来的前途打基础;一部分人想法不多,只知道挣工分吃饭。还有一些知青对前途悲观失望,有些人的不幸遭遇就是从“认命”开始的。苦难对意志坚强的人是财富,对意志弱的人很可能就是坟墓。一些知青的悲剧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09:36:3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后期的不安定和混乱,恰恰是有了“选择”之后发生的。从72年开始,国家主要从插队知青中开始招工和推荐上推荐上大学。表现好的知青或家里有门路的先走了,留下的人自然有情绪,政策上也没有哪一条保证留下的知青能够全部就业,不安定是可想而知的。至于后来兵团知青大返城是国家并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再就业政策上把兵团知青和插队知青区别对待,矛盾激化造成的。插队知青分配工作时是本地区消化,对大城市影响不大。兵团知青大返城,是那来那去,在国家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给城市造  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上下都不满意。
    粗略的回顾了知青的历史,应该清楚几个基本事实: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有其必然性和相对的合理性。初高中毕业的知青,只能算小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学者教授以及科技人员有很大的区别,知青政策并不代表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小青年下乡吃点苦没什么不好,再工作和学习也不过二十几岁,影响并不是致命的。当然和弟弟妹妹们比还是吃了点亏,正是“老三届”腾了位子,才使他们顺利成长。哥哥姐姐们为他们做点牺牲也应该。兵团知青相对生活比较稳定,滞后安排工作也在情理之中。二、国家对知青没有撒手不管,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政策,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安排知青再分配再就业。知青后期的混乱是政策调整上的不断失误造成的,好事没有办好。知青为追求美好生活有些过火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三、知青中的先进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热情和奋斗精神永远值得肯定和发扬。“和人民一起奋斗,与祖国一起前进”是知青一代人的共同命运,也是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的主流。有人会说,你就会说空话,不然。世界并不太平,如果遇到战争或重大的天灾人祸怎么办?还是需要知青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不会在人权的讨论中困死。
    人权问题从来不是广大民众的核心关切,老百姓更关心民生问题,过好自己的日子比“画饼充饥”的人权更实际。知青上山下乡之时,全国人民正在和贫穷做斗争,人权概念几乎为零。生存和温饱都没有解决,谁关心什么人权。人权作为人类美好的道德追求进行理论探讨是可以的,绝不能成为评判不同社会制度下各种社会现象的标准。人权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制约,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人权是没有的,只能以相对合理而存在。西方民主社会发展了几百年,人权纪录也不美妙,而且不能自圆其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一会说人权大于主权(如科索沃战争),一会又说主权不容侵犯(如克里米亚事件);一会指责别人限制言论自由,一会又在全世界抓捕说了真话的斯诺登。人权成了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搅屎棍”。美国一直用人权对我国进行“心理战”,认为是颠复我国政治制度的有力武器,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文章后半部,他反复强调“老三届”是喝狼血长大的,并认为“这个烙印会伴随终身”要想重新做人,要多接触年轻人,多吸收外来的新鲜空气。难道共产党是豺狼?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狼崽子?有知青背景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就是狼崽子上台,必然搞极左?这样的观点本不值得一驳,翻开我们过去学过的课本就清楚了,看看在我们这一代实现的世界奇迹般的伟大成就,就更清楚了。
    北大前校长周其凤说:“我们有些国民很悲哀,可以骂自己的娘却不能骂美国……”,这不是把娘骂了(他可以不把共产党当娘,但肯定拿着共产党发的工资)也把她的孩子也骂了。孙中山先生认为做人的根本是爱国。我不想抵毁任何人,但爱国是底线。我还是提醒一句:文化人如果不爱国,离汉奸就不远了。有人会说,你就是喝狼血长大的!我可以告诉你:我是吃窝头长大的,味道不太好,营养还不错。
我们这一代人,流毒是有的,需要肃清。烙印是有的,抹也抹不掉。人在历史中走过哪能没有烙印,不但有时代的烙印还有民族的烙印。你天天喝洋奶,鼻子也没有人家高,眼睛也没有人家蓝,这就是民族的烙印。
    去年春天我写过一篇短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修改后有一段话权当结束语:对于知识青年这段历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也许是一段没有定稿的历史,但他毕竟是共和国发展史上抹不掉的一笔。我们这一代人和共和国一起长大,我们曾经是祖国的花朵,文革中已经长大。如果国家是家,我们就是家里的长子,当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作为长子,理应承担部分责任,作出一定的牺牲。孩子有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也有犯错误和照顾不周的时候,“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

                                                     2014-6-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09:2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鹏九 于 2014-8-15 16:49 编辑

题记:

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二百余名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插队,迄四十九周年矣!

                     西江月·弹指四十又九


                 莫笑年轻懵懂,迷魂梦里追求。

                 稀年念念壮别游,六五时值八九。


                 辛苦遭逢自取,无须懊悔牢愁。

                 风风雨雨度春秋,弹指四十又九。

                                            陆翀  2014-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06
109#
发表于 2014-8-10 08:26:51 | 只看该作者
向下乡四十九周年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7:37:5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4-8-10 08:26
向下乡四十九周年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致敬!
忱谢龙行天下兄的热心关注和一直以来的支持!

问候龙行天下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4 21:44 , Processed in 0.22001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