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陆鹏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办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倡议书

[复制链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4
131#
发表于 2015-1-1 08:08:34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 17:26:3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龙版对65老插的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龙版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1

帖子

11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80
133#
发表于 2015-1-24 21:52:36 | 只看该作者
1月15日20多临河知青聚会帮助还在内蒙当农民的范素琴、支藏珍,学习了粤人社发(2012)64号文件。该文件制定了解决早期知青社保的方案,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6:13: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鹏九 于 2015-2-12 16:16 编辑

                知青问题纵横谈(三)吕秋梦/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过去,政府文件的公开表述,并没有否定的结论,只承认在执行这一政策中犯过错误。又争论了几十年,现在也没有最新的说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脉相承,不可能全面否定。引起人们非议的是文革中,青年学生都要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不论动机如何,理由何在,这一作法,终归是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违反常规,违背常理的极端行为,不可能持续,也不应该提倡。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社会意义则另当别论。鉴于历史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央不做明确的表态,让世人评说,让后人裁决,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现象早已有之,只不过是个别的,暂时的,往往是互相利用。达到目的,达不到目的,最后都要翻脸,散伙。只有共产党成立以后,公开声明代表工农的利益,中国的工人队级力量太弱小,早期的工人运动都失败了。毛泽东比较英明,他根据中国是农业大国的现实,在农村搞武装割据,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后终于夺取了政权。“没有秀才造不了反”,为了发动组织农民,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在农村,不谈知识分子和农民谁优谁劣,强调互相学习和结合,但都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双方都能接受。其实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几乎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法宝,否定知青上山下乡当然要慎之又慎。
    何谓知识分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称青年学生是知识青年更接近实际情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支农支边、青年农场、劳动大学、回乡下乡、插队落户、建设兵团等多种形式的青年学生上山下乡从来没有停止过。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仍然属于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探索的范畴。有朋友问我,文化大革命是否也是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不是。文革是非正常的历史时期,毛泽东破坏了党规国法,独断专行,是他实现个人理念的探索和实践,不是党和国家的正常行为。别的不说,文革中死了那么多人,还不停下来,还要进行到底,这正常吗?和平时期,把人的生命不当一回事的实践都不能容忍,践踏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没有宽容的余地,任何借口都站不住脚。
毛泽东是战争年代的高手,是民族存亡时期的英雄,实践证明,他不是治理国家的能人。毛泽东违背经济规,用诗人的浪漫和文人的空想指导国家发展,用战争中的思维进行政治斗争和国家建设,幻想靠“人民战争”和打几个“歼灭战”,就能决定国家的命运,结果是误国害民。了解毛泽东的特质,文革中出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邓小平有胆量,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破除了迷信。在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否定了许多传统理念和错误行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有人说,邓小平没理论,就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对使命和风险有清醒的判断,讲的是大实话。讲真话,比打肿脸充胖子,揣着糊涂装明白,还强迫别人接受,是党在作风上的一大进步。实践积累的不足,必然产生认识的局限性。邓小平时代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后人认识和解决。邓小平对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有划时代的意义,不愧为历史上的伟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犯过多少错误,而在于敢不敢面对错误,能不能改正错误。
    理论和实践的落差,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冲突,许多传统的思维也受到挑战。人们渴望对许多社会现象有合情合理的解释,期待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进一步促进稳定和繁荣。
    受大环境的影响,由于理论上的模糊,也是知青问题说不清道不明,很难形成共识,一直争论不休的原因。消灭“三大差别”是支撑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理论。差别的缩小是社会的进步和总的趋势,不能因为社会上的许多差别暂时没有缩小而且扩大了,就认为当年的努力是毫无意义的浪费青春,也不能幻想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就能进入共产主义了。差别只能缩小和转化为新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灭。人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个体的差异,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形形色色的差别。没有差别人类还能进步吗?
为把自己锻炼成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是许多知青上山下乡和坚持下来的原动力。青年人的理想和志气十分可贵,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却值得研究。有人会说,社会主义还没搞明白,扯什么遥遥无期的共产主义。我不是吃饱了撑的。以往的左倾冒进都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记忆并不遥远,教训可谓惨痛,只是理论家怕踩了红线,或轻描淡写或有意回避。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考古发掘,原始社会也得到了部分证实。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国家至今没有出现。按照科学的标准,没有经过验证,只能是推理的假说。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因为谁也没见过,所以谁也说不清。难道消灭了私有制就能物质极大丰富,物质极大丰富就能实现各取所需了吗?如果爱吃巧克力的人多,喜欢种可可的人少怎么办,经济活动会不会比例失调?人不是呆子,欲望肯定是丰富多彩而且不断变化,为了平衡社会各种矛盾,人的欲望要不要节制?现在只能是想法多结论少。
    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马克思根据对社会发展的研究,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共产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有些领导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强迫人民进行共产主义试验,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由于经济基础条件的不具备,只能夸大精神的作用,强调精神变物质,结果物质没有变出来,反而变出了许多人间悲剧。我们的党团和少先队,都以共产主义命名,科学认识共产主义的命题,是绕不过去的。我不是理论家,胡诌几句无关大局。
    现在有些人认为:少数精英掌握了知青问题的话语权,代表不了大多数知青的经历和感受。暂且不论某些人是不是精英,观点如何,有一点需要说明,决定事物本质和发展方向的,在初始阶段都是少数人。哥白尼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无疑是真理,由于多数反对反而丢了性命。孙中山废帝制建共和,代表了社会的进步,由于志同道合的人处于少数,所以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也是从“星星之火”开始的,现在共产党员在人民中也是少数,只能是代表。毛泽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观点是对的。少数人掌握的是不是真理,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看是否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中国这么大,社会很复杂。知青上山下乡的地域和环境不同,个人的家庭背景、思想基础、文化水平等条件也不一样,对知青经历的表述也不同,只要是真实的,都是知青历史的一部分,不必过于计较多数和少数。
    相对于成功人士,平凡的普遍百姓肯定是多数。在社会中,不但知青群体如此,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也不都是高官厚禄的“成功人士”。八十年代我单位传达室的老李是40年参加革命,采购员老张45年参加革命,外号就叫老革命。军队更是如此,历史上我们军队的主要成份是农民。解放以后,能留在部队有个一官半职的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拿着微薄的复员费回到了农村,一辈子过着和普遍农民一样的生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本是社会常态。人的一生,千万不要和平凡较劲,那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最近读到某知青教授的文章(发表时间不祥)。他用大量的实例和数字的分析,论述了知青下乡以后,在中国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弱势群体,认知青是被耽误的一代人。他认为“从下放到下岗,国家向他们强加了30年的艰难,因此,国家应该向他们补偿”。我很钦佩教授追求社会公正的责任感和对知青一代人的同情心,但千万不要忘了中国国情这个大前提。文化大革命把整个国家都耽误了,各行各业,各阶层,都或多或少的被耽误了,并不是知青独有的社会现象。不可否认,知青的农村环境使我们吃了更多的苦,回城以后,为找到维持生活的工作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胡耀邦执政时,认定知青下乡也要计算工龄,就是肯定知青在国家困难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是一种补偿。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生活在城市的绝大多数知青,有退休金和医保,基本生活有保障。目前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不是知青,是农民。过去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牺牲最大,现在生活水平仍然最低,最缺少保障。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农民更应该获得国家的补偿。如果因为知青的过去造成现在仍然有困难户,要求国家再补偿,那么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造成的大饥荒,饿死了上千万农民兄弟,这笔账该怎么算?应该怎么补偿。知青中的困难户和社会上其它困难户一样,应该由国家统筹解决。中国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单独提出知青应得到国家补偿,是不合时宜的。
    抛开知青问题的是与非,我一直认为,和平时期年轻人吃点苦有好处,起码可以磨炼意志和开阔眼界。我们吃过苦,所以不怕吃苦,我们受过委屈,所以不怕受委屈。我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有文革前后的对比,我们参与了改革开放,有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我们知道极左路线带来的危害,反对极左。我们知道今天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珍惜稳定。正因为有艰难曲折经历的磨炼,所以我们是成熟稳健的一代人。
    西方的政治家、理论家和中国的少数人,老是唱衰中国,不是经济的崩溃就是政权的垮台。我可以告诉这些人,只要知青一代人还在,中国就垮不了,哪怕国家遇到极大的困难甚至战争,我们也一定能带领儿孙渡过难关。二十年以后这一代人消失了,中国会怎么样?我说不准,反正不怀好意的人正瞄着我们呢!

                                 吕秋梦  2015年2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18:3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鹏九 于 2015-5-9 10:54 编辑

          乙未春来早,欢喜过羊年

岁末逢冬暖,祝福笑逐颜。日月经天去,知青古稀年。
天时有愆伏,世道几变迁。吾侪命多舛,坎坷行路难。
遍尝三农苦,竭蹶稼穑艰。奈何花落去,往事如云烟。
祸兮福所倚,苦尽味回甘。古风乡土厚,父老广结缘。
十年惊梦魇,清醒看人间。既往庸纠缠,去日已翻篇。
古今多少事,放下即心闲。且喜十八大,新政倡清廉。
打虎除蚀蠹,整肃惩贪官。宪政由民主,大道如青天。
一任星斗转,管它月缺圆。乙未春来早,欢喜过羊年。

                                  2015-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4
136#
发表于 2015-2-19 07:56:43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真棒!
羊年大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8:2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鹏九 于 2015-5-4 18:31 编辑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四)吕秋梦/文

文革是动乱的年代,不解决老三届的安置问题只会乱上加乱。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如果老三届不上山下乡,还有更好的选项吗?我想不出来,至今也没有听说过有高人在这方面有什么高见。现在都提不出更正确的,楞说原来是错误的,是不是有些不公道?恐怕这也是知青问题比较纠结,批判者缺少点底气的原因之一吧。
文化大革命的大错已经铸成,但生活还要继续。文革初期,出现了社会动乱和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经济也濒于崩溃的边缘。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毛泽东不认输,采取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举措。一时间,红卫兵小将成了知青;过去为了造反需要集中,现在为了改造思想必须下放;过去红卫兵大串联没钱也吃饭,如今只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饭吃。这一重大的转变,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一、稀释了红卫兵对社会的冲击,避免了国家滑向更加动乱的深渊。如果没有社会的相对稳定,就不会有后来的中美和解和中苏战争危机的消融。
二、减轻了城市的经济负担,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向好的迹象。
三、疏散了城市人口,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了战略上的准备。
如果战争真的爆发了,后人会盛赞知青上山下乡决策的英明。历史不能假设,历史也不会象“小葱拌豆腐”一样,可以三言两语说清楚。
四、中国是农业大国,不了解农村和农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国情。知青上山下乡培养了从总书记到普通百姓,一大批优秀人才,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现在一提社会主义就有人撇嘴,认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已经失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只是口号而已。我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以民为本”,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只是我们过去犯了太多的错误,走了不少弯路,现在需要正本清源,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实事求是的讲,老三届下乡以后,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不可否认,代价也很沉重,知青用自己的青春和全国人民一起,为错误的文化大革命买了单。
值得一提的是,知青上山下乡表面上轰轰烈烈,但一直没有获得知青家长的支持。十几岁的学生,大多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知青家长都有生活阅历。他们不是担心孩子在农村要吃多少苦,而是害怕户口一转,孩子再也不能回到身边生活了。人人都明白的户籍制度,决定了你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会影响人的一生。骨肉亲情和对儿女前途的担心,让他们泪流满面或强装镇定,内心却如刀割一样痛。知青政策不得民心,终止知青上山下乡,也是民心所向。
参军和知青下乡,都有年轻人到艰苦环境中锻炼的意义,而人们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是政策不同造成的。
当兵也很苦,除军校外也不可能系统的学习文化,为什么世人都认为那是青年人难得的锻炼和成长过程,而且越苦越光荣。除了军队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还因为当兵几年,即使不能提干也能回到原籍,有了政治资本找工作也不难。我曾异想天开,如果当年知青下乡时户口不转,规定大致的年限可以回城,优先分配工作或学习深造,知青的历史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再仔细一想,这是不可能的。文革何时结束,国家前景如何,恐怕连毛主席他老人家心里都没底,如果许诺不能兑现,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乱。没人敢负这个责任,只能毛主席怎么说就怎么做。
知青上山下乡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实践,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应该受到质疑的是决策的过程和组织形式,以及管理上的混乱。知青上山下乡的作用是客观的,决策过程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即使上山下乡有合理的成分,也不合法。在没有宣布国家施行危机管控的情况下,不经过必要的决策程序,仅凭领袖的号召,就仓促的成了国家行为,这是不正常的。文革是不讲理不讲法的时期,这样极端的作法以后不会发生了,除非国家遇到战争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用不同的观点评述知青的历史,无可非议。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有意无意的矮化或丑化知青一代人,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老三届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主力,也是改革开放中一支积极的力量。有人认为老三届是喝“狼奶长大”的,“还应加上泡饭加咸菜——蛋白质太低”。基于这样的认识,结论就可想而知了(见:《知青们,别再说什么“青春无悔了”》一文)。张XX是受人尊敬的知青作家。挖掘社会矛盾,捕捉人性冲突是作家的本事,写小说也可以抓住一点,无限放大。如果用作家的多愁善感,给老三届的历史定性,就太离谱了。
我相信作家的感悟是真诚的,但其依据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认识上也有以偏盖全的错觉。老三届的内涵十分丰富,我是说不清楚的,只想零打碎敲的谈谈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针对的不是某个人,是一种思潮。
为了贬低老三届,经常有人把红卫兵的旧事重提。文革初期的社会动乱是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责任在上不在下,在大人不在孩子。红卫兵接受教训就是了,总不能年轻一步走错路,一辈子都是缺德人吧。况且红卫兵中真正出格的也是少数人。别忘了,最早反对中央文革,指责江青等人的也是老三届中的红卫兵。红卫兵被利用完了以后,已经没有了“小将”和“闯将”的桂冠,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负担,借上山下乡之机,把他们分散到农村或边疆。极左派的有些人害怕他们再回到城市,希望他们永远别再回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三届下乡以后,在理想和现实的纠结中,不得不思考,从而进一步认识了社会,也认清了自己。许多知青,吃苦耐劳、务实诚信、质朴善良的性格特点都有农村生活的印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至理名言。虽然知青谈不上读了万卷书,但是在“行”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千万不要低估了“行”的作用。农村,是知青人生旅途的重要驿站。
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统深深植根于农村之中,越是偏远贫穷的地区,民风越古朴。受环境的影响,农民只有互帮互信才能生存,诚信的美德在农村有最生动的体现。如果谁家出了一个不讲信义,欺骗耍赖的人,不但他自己会被孤立,无人帮助,连带一家老小在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甚至宗族的脸上都无光。农村的婚丧嫁娶、盖房等大事,都需要乡亲帮忙才能完成。诚信在农村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生存的法则。现在从城市到农村的道德滑坡,和去农村化的倾向有没有关系,值得研究。
我曾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呆过一小段时间,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谁要是搞“假冒伪劣”,政府就罚他个倾家荡产,所以民风比较正。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保护,也应该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农民有自身的局限性,但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品质,是伟大的劳动者。我们不能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认识农村和农民。这个思想不澄清,也就不可能客观的评价老三届和知青一代人的历史。
在纷繁复杂人心浮躁的社会中,知青一代人比较靠谱。他们在主体上比较务实,有主见,不容易被忽悠。这源于他们有丰富的阅历,其中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们明白了许多道理。他们在农村,在同农民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知道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也就是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明白了“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棱,小妹妹虽好是人家的人”,还是现实一点,去找适合自己的人吧。这也就是“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务实精神。农民最瞧不起的是“老操心别人的地,忘了自己打粮食”的那些耍嘴的人。知青的这些收获,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也可能在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后,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总之,知青上山下乡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浪费青春。
知青的历史并不完美,任何重大的社会行为都会产生负面的现象。知青上山下乡的后遗症仍然存在,不少知青有怨言可以理解。人的命运总是和时代息息相关,我们恰巧生活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个人的前途,有着太多的可能性。悔也罢,无悔也罢,谁也逃不出历史这个如来佛的手心。
知青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悲壮且坚强。而今,我们这一代人就要谢幕了,但知青的故事还会流传下去。知青的奉献和奋斗精神永远是知青文化的主流。知青在农村中的艰苦经历,以及对社会广泛持久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必将做为中国人民奋斗史的一部分,被历史铭记。
                                                                                    吕秋梦
                                                                                2015年4月2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4
138#
发表于 2015-5-5 13:33:12 | 只看该作者
陆鹏九 发表于 2015-5-4 18:29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四)吕秋梦/文
文革是动乱的年代,不解决老三届的安置问题只会乱上加 ...

是一篇经过自己独立深思熟虑后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乙未端午祭

芳华浴兮兰汤沐,时逢端午楚乡俗。
菖蒲榴花扎环佩,五色丝线系艾符。
三闾独醒存天问,富国修宪信有初。
凭吊沅湘何处是,汨罗空远楚天舒。

[注]屈原自沉汨罗之前的绝命之辞《惜往日》有“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句。2015-6-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5941
140#
发表于 2015-6-19 20:53: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陆鹏九朋友的“乙未端午祭”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在无法容忍的那个时代,屈原没有献媚讨好于权势,没有与小人同流合污,也没有见风使舵、苟且偷生,而选择了爱憎分明、坦荡磊落、以死抗争,这是诗人留给后人最可珍贵的精神。端午到了,学习端午文化,不忘先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9:49 , Processed in 0.228013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