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陆鹏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筹办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倡议书

[复制链接]

41

主题

1322

帖子

690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04
151#
发表于 2015-7-9 10:32:2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演唱人里人原创歌曲。伴奏选择http://5sing.kugou.com/1317822/bz/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322

帖子

690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04
152#
发表于 2015-7-9 13:29:28 | 只看该作者
陆鹏九 发表于 2015-7-4 16:19
拜读人里人朋友大作《我们是知青》,感慨嘘唏,赞叹不已!

知青同命运,彼此最知音!

谢谢欣赏 支持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6:32:21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之五  吕秋梦/文

    在知青的活动中,有人提出了青春无悔的口号,这本是个人内心的感受,无所谓对与错,没想到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和对立。有人甚至认为,说青春无悔的知青都是二百五。
    无悔的反意是有悔或后悔。后悔也是有前题的,它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自己做主、自己选择的权力,而恰恰选错了,造成了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才有后悔这一说。比如当年的红卫兵,你可以选择打老师,也可以选择不打,你却偏偏选择了打老师,如果尚有良知,当然要后悔;比如知青在农村,轻率的选择了成家,而且造成了“孽债”,难免有所悔意,再比如,现在生活富裕了,你却选择了吸毒,不后悔才怪呢。
    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的政策,老百姓无法左右。因为知青们没有选择和决定权,也就没有了后悔的前题。如果对自己在农村的境遇不满,应该尊重个人的感受,但也不能强求别人的感受和你一样,这是简单的道理。想来想去,对青春无悔的争议,应该是伪命题。
    人生活的时代没有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恰巧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和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当年农民的生活基本上是一贫如洗,知青的生存状态可谓艰难困苦。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年中国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民,加上城市贫民,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当了几年农民,过了几年苦日子,并不是奇耻大辱,也没有必要耿耿于怀,那只是一段不可更改的历史。
    人处在青春期,充满了梦想和冲动,还时不时冒点傻气。人生的许多秘密和有趣的故事往往发生在这一时期,经常会引起人们的追忆和回味。当回首往事时,感受并不一样,有甜蜜的、有苦涩的、也有不咸不淡的。许多知青在下乡期间遭遇过挫折或被伤害,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已经时过境迁,这一篇最好尽快翻过去。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就是有,也不能当饭吃。知青的经历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路,虽然很重要,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人在年轻时的理想,不可能都实现。现在我们老了,钱多了可以去旅游,钱少的可以放风筝、跳广场舞,或为儿孙做好家务,只要自己感到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成功本来就没有标准,不必互相攀比,自寻烦恼。
    我不反对青春无悔的提法,是源于对人生的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并不代表我支持文革中的知青政策。文革中要求知青上山下乡,即使“很有必要”,也应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细致的安排,长远的规划。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使这一牵动亿万人心,关乎国家稳定和青年前途的大计,变成了一场仓促的、粗糙的、上下心里都没底的政治运动。接受再教育可以,有没有毕业的时候?下乡可以,没钱没房怎么结婚?类似的实际问题,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思想上的混乱,造成了政策上的多变和管理上的被动,虎头蛇尾的结局,是必然的结果。
    对知青政策的质疑,并不妨碍我对知青群体的积极评价,这是不同层面的两码事。道理很简单,人民公社有问题,我们不能否定农民;全民大炼钢铁肯定得不偿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不能责怪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把人民的热情说成是二百五。领导者的误判,政策上的失误,不应该成为丑化人民,丑化英模的依据。分析过去的错误也很重要,可以让我们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尽量少犯重大的错误。中国共产党没有建设国家的经验,正如小孩学步没有不摔跤的,摔疼了要长记性,老是鼻青脸肿,长大了也是歪瓜裂枣。
    有些事是当事者迷,或当世者迷,也许经过历史的沉淀会看得更清楚。自明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潮。我们尽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移民潮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统治者的责任,但广大农民和部分手工业者,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一直被后人颂扬,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财富。一个民族缺少了顽强和坚持是没有希望的。
    我插队的河套地区,恰巧是“走西口”人们的落脚地。从“走西口”我想到了知青,从知青我想到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广大知青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留在了农村大地,他们用汗水、泪水、甚至生命谱写了自己的青春,难道不应该被世人尊敬吗?说知青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也不为过。任何重大的社会事件,丑恶的现象总是如影随行。我们不能因为知青中存在许多问题就否定这一光荣的群体,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求一代人的艰苦卓绝。当年主动要求下乡的没有错,没有下乡或不愿意下乡的也没有错,下乡后感到失望争取回城的也没有错。错误的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和知青政策的失误。看到有些人借知青中的问题,对知青一代人进行矮化和丑化,我心里这道坎总是过不去。这也是我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纵横谈》等文章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社会风气败坏,官商勾结横行无忌,人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新问题。有些知青中的理想主义者,感到苦闷和失望,在信仰危机的氛围中,转而到西天去取经。他们把共产党过去的现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源,统统归结为制度问题。或明或暗的认为,只有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且不说他们取回的可否是真经,是不是歪嘴和尚,就是取回了真经的唐三藏,也只能部分的影响了中国社会,解决不了中国的根本出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都在改革和完善之中。
    知青问题早已成为借题发挥的平台,我也要多说几句。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制度不能决定一切,政策可以决定成败。在制度的晃子下,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时有发生,而政策更能反映制度的本质。
    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各朝各代的政治体制基本相同。如果统治者施行了有利于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就可能出现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如果推行了错误的政策,必定是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决定改朝换代的是政策,而不是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前三十年,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以后,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度没有变,政策变了,局面就大不一样。过去我们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认为知识分子不可靠,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吃尽了苦头。知识青年也跟着吃挂落,也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文革以后知识分子政策变了,“臭老九”立码成了“香饽饽”。遗憾的是,广大知识青年仍然是“劳苦大众”,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既无知识也不年轻了。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要求国家给予知青经济补偿。有些人看热闹不怕把事闹大,竟然散布补助政策即将出台的谣言。文化大革命中受伤害的人太多,涉及面太广,都要求经济补偿并不现实。知青中许多问题的合理解决,必须有制定政策的依据。首先要认可知青上山下乡的作用和历史地位。现在我们承认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所以才有了大陆国民党抗战老兵得到和共产党抗日老战士同样的荣誉和待遇。我希望党和政府对知青上山下乡有一个公开的表态,分清政府和知识青年的功过是非,应该包括这样的内容:
    一、充分肯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革命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正确评价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社会意义。号召全国人民永远记住知识青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二、上山下乡期间,为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而英勇牺牲的知识青年,经核查后,应追认为革命烈士。表彰他们的事迹,优抚他们的家属。
    三、上山下乡期间,因公致病致残的知青,应参照国企职工因工负伤的规定,由国家出资解决。
    四、知青中,生活极度困难的家庭,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通过多种形式给予救助。
    这是我美好的意愿,相信大方向没有错,何时能实现就未可知了。我真希望在大多数知青仍然健在时,给他们一个交待,也让儿孙们对前辈的这一段历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总不能象国民党抗日老兵一样,快死光了才得到公正的评价。
    有人认为,知青队伍已经分化,做为一个群体和群体精神已不复存在。再过几十年知青都没了,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剩下了一个名称和符号。这也太悲观了。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符号串联起来的。抗联、八路军、都是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群体和他们的精神。有一天知青都不在了,但知青的故事,知青的文化和精神,还会流传下去。

                                                    吕秋梦
                                                2015年2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2
154#
发表于 2015-7-18 07:33:10 | 只看该作者
冷静观察细琢磨,
真正理性好心得,
让人看得特服帖,
声声赞誉品味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322

帖子

690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04
155#
发表于 2015-7-18 11:40:5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情结 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6:32:4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7-18 07:33
冷静观察细琢磨,
真正理性好心得,
让人看得特服帖,


龙兄:秋梦不会上网。在我这里看到您的评赞和鼓励,很是感激!忱谢您对我们65老插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即颂 夏安! 陆鹏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6:38:22 | 只看该作者
人里人 发表于 2015-7-18 11:40
知青情结 心心相连

知青情结 心心相连 休戚与共 信哉斯言


忱谢人里人朋友的驻赏与鼓励!


问候人里人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7:35:33 | 只看该作者

念奴娇·为六五北京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而作


               章欣生/文



又逢八九,五十年,恰似飞云流水。

少小离家尝立志,牧马兴农三北。

汗撒田畴,情连阡陌,甘为青春醉。

一壶浊酒,个中多少滋味?



回首但恨流年,知青老矣,荣辱须应对。

只道分忧酬社稷,却受过千番罪。

父母无依,妻儿难养,撒下悲伤泪。

问心无愧,黄河常念吾辈。



值此八九五十周年之际,向六五届知青老友们致敬!

                                    2015.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16: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陆鹏九 于 2015-8-4 17:39 编辑

八九歌诗

壮别天涯英年勤苦铸肝胆
直书青史心路历程昭后人

八九纪言(2006-8-9)

弹指四十又一年,八九自当有诗篇。
少年壮志辞故里,惊回苍首已耆年。
曾经塞上被风雨,耕耘圆梦敢为先。
东隅既逝桑榆晚,耳顺释然且乐天。

西江月·插队回眸(2007-8-9)

曾经翩翩少年,插队壮志弥坚。
七载坷坎路漫漫,砥砺前行奋勉。

隐忍苦中锻炼,落拓垂羽孑然。
弹指四十又年,蓦然回首无憾。

古风百六十言 适逢八九感赋 2008-8-9

又逢八月九,怅惘笼心头。人无再少年,四十三春秋。
适逢潮汐涌,孤舟逐世流。心血一时热,辞亲作远游。
七百同命运,壮别未许愁。西行千里外,塞上沙盖楼。
胡地学胡礼,理想上下求。华夏农耕久,锄禾岁悠悠。
木槌打坷垃,抬杠走二牛。乡风且淳厚,旧俗尚存留。
移风谈何易,旧惯恒远久。天高地广阔,作为无一筹。
荏苒光阴度,蹉跎岁月流。东隅已失之,桑榆无所求。
淡泊明心志,宁静寄云岫。但愿人长久,自在体健遒。

题记: 1965年8月9日,是我们这批到内蒙古临河县插队的知青,离开北京的日子。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回首往事,亦不免慨然兴叹。

五律·释怀2009-8-9

离离原上草,荣枯不自哀。晴雨天行健,精诚金石开。
毁誉由他去,苦乐与生来。惟求大自在,恬然且释怀。

题记: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二百余名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插队,迄四十五周年矣!八九又临,作为其中的一员,感慨万端。

八九感言2010-8-9

光阴荏苒大江流,弹指四十五春秋。
蹉跎坎坷韶华逝,八九情结系心头。
立志耕耘天地阔,辛苦遭逢愿难酬。
执着追梦应无悔,且享天伦乐优游。

题记:适值八月九日,五十二名知青到陶然亭参加北京知青赴临河插队[1965-2012]四十七周年纪念集会。慨当以慷,为诗云尔:

九曲黄河后套川,壮别天涯俱少年。
四十七载等闲度,青丝华发旦夕间。
韶光不再空抱怨,旧事重提味苦甘。
岂虞病患老将至,直须痛快开心颜。

题记:历史上的今天——1965年8月9日,648名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县插队落户,迄48周年矣!因为诗云尔:

赴临河插队48周年纪念日抒怀

下乡插队敢为先,回首四十又八年。
开渠引灌黄河水,勤苦耕耘后套川。
执着追梦应无悔,盘点人生自有言。
饱经沧桑惊宠辱,余生再续醒世篇。


题记: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二百余名北京知青赴内蒙古临河插队,迄四十九周年矣!

西江月·弹指四十又九(2014-8-9)

莫笑年轻懵懂,迷魂梦里追求。
稀年念念壮别游,六五时值八九。
辛苦遭逢自取,无须懊悔牢愁。
风风雨雨度春秋,弹指四十又九。


无题(时近2015年8月9日)

五秩春秋甘苦共,英年插队好弟兄。
阳春残雪寻鸿爪,流光碎影觅旧踪。
魂迷旷野鸡啼晓,梦醒桑榆月当空。
此生辗转多况味,唏嘘尽在不言中。


大合影字幕版f.jpg (157.67 KB, 下载次数: 0)

大合影字幕版f.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474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757

荣誉版主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8-8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赞为五十年聚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丁治礼/文


    你们用辛苦和汗水,浇灌了五十周年聚会的友谊之花。
   

    你们用严谨和睿智编撰了《老插的足迹》为共和国历史刻上深深地一画。

    你们扛着摄像机、相机慷慨解囊,自费奔波于京蒙两地。记录着插友的足跡。


    你们用心血和热情重新凝聚了插友的心,重绘了美丽的晚霞!联络插友、产生筹委、置定章程、组织規划。走访插友、寻求支持、远涉河套、洽谈回访计划,组织文章,修改定稿。排练节目为聚会锦上添花。


    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深深感动插友。燃烧自己只为大家!两年来的付出迎来了八九聚会。日以继夜的辛劳编撰了《老插的足迹》将写入史册,慰藉老插。朋友们!你们老来的作为,将获得知青的尊重。会为你们无悔的人生,抹上一笔炫丽的彩霞!


    谢谢你们!筹委、组织者、志愿者和为五十年聚会无私奉献的朋友们!你们的工作将是百世留芳成知青佳话!会上精彩的演出将上为你们献上的一束美丽的光榮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09:03 , Processed in 0.233014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