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发动50周年历史探讨总结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2:2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9 14:34 编辑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要回到本网顾问,前中央安置办干部顾老书中(大事记)里那个孤本的其出处非常值得探讨的安置办给中央的请示报告了!这份报告可是在中央“四个面向”分配方案发出不到一个月“出台”的!“1968年5月2日 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国务院呈送《关于1968年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请示报告》。

全国66——68年三届城镇初、高中毕业生近400万人,其中势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乡这条路。下去要以插队为主,安置方式可多种多样。京、津、沪、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请国务院召开协作会议给予落实。《报告》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受磨炼最大,最能体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光辉思想。但是阻力甚大,问题较多,工作确实艰巨。但不能动摇插队为主的方针。1968年安置经费2.5亿元,拟根据各地计划分配下去,没有完成计划的,其剩余部分安置费上缴中央,不再留给地方结转使用,各省、市、自治区应尽早制定计划。”

这是安置办当时被回城闹革命的下乡知青赶的到处躲的安置办司局级以下干部说话的口气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5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8 08:27 编辑

毛泽东对于68-12-21动员可以聊以自慰的可能就在于他认为自己没说让我们这一代去当农民,而是去接受再教育!(不能自圆其说的是为什么不再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而只提接受农民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就与他念念不忘的教育革命贴边了,但是他心底可能比谁都明白,学干农活和现代文化教育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他完全没有办法在68年12月那个时间点上再奢求文革初设计的停课半年在校园完成教育革命靠推荐选拔新大学生和高中生的梦想了,这个梦老人家做了很多年,为的是达到公平,让更多的工农子弟上大学,夺回教育阵地。但是66-68年用革命的方法搞教育没有成功(事实上是始料不及的中学红卫兵运动改变了教育革命的命运),70年以后恢复大学招生让工农兵学员上管改是否达到了教育革命的目的不在本文范围,本人在文革中也无缘大学,不论也罢。

毛泽东的教育革命和周恩来的上山下乡在张春桥的721工人大学典型经验得到奇妙完美的结合,连张也可能没想到, 毛似乎正是“从基层招收学生”的新理中获得灵感, 的721还是从城市招生,即老三届90%先留城进工厂,再选拔大学生。我如果是周恩来我也说: “四个面向”摆不平啊!上山下乡后也可以选拔大学生啊! 你张春桥有本事在上海工厂里分配90%的老三届给我看看?!

遵义会议后在是否进行打鼓场战役的争论中毛泽东与所有将领的意见不同出现了孤掌难鸣的困局,他甚至在会上辞职,好象是张闻天还是项英说你辞职就辞职吧,后来毛泽东不死心找他的领导周恩来彻夜长谈,最后由周恩里在次日会议上宣布他支持毛泽东。68-12-21动员背后似乎是历史重演,“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都不同意把自己大学中学毕业的子女(甚至还有小学)送到乡下去当农民,农村同志也不喜欢他们去,周恩来可能与毛泽东彻夜或彻月长谈,最后毛泽东出面支持周恩来并用自己的名义发出号召(这可能还是周的主意,主席啊,你不出面号召发动不起来啊!)。不论怎么说,不论谁发明的,反正从与工农兵相结合的传统理论转变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新理论没几天就又转变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更新理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4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7 21:43 编辑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17 21:23
手机打不了回车段落分不开。应该是:好像主席12月批示不是本人的吧(编者按语)?以下文字是我发炎的。 ...

早有传言68-12-21指示是姚文元伪造的,事实上不可能,网中人有考证,发现了毛泽东文集中的历史文献记录。是姚文元按照“最近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整理出来的那段68-12-21动员,而且是以会宁县“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大妈为“女一号”出台领衔主演的,姚给毛的请示报告中只是一笔带过的提到有些知识青年也跟大妈一起到城郊乡下去定居了。姚文元为何不拿曲折作为典型宣传? 有可能是张姚忌讳曲折那批人是周恩来的专利(丁国钰的杰作)。总之68-12-21之前在各派系之间就教育革命与上山下乡相结合似乎达成了妥协,最后由老人家的名义发号召,姚文元撰文,周恩来实施,68年9月就安排铁道部和陕西省安排大批知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8
QQ
110#
发表于 2018-12-17 21:23: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手机打不了回车段落分不开。应该是:好像主席12月批示不是本人的吧(编者按语)?以下文字是我发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8
QQ
109#
发表于 2018-12-17 21:18: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对于上山下乡式的教育革命始终很勉强,从他的68-12-21软趴趴的指示和后来给李庆霖的回信就可看出,什么叫要说服城里的干部?什么叫农村同志要欢迎知青去?早就知道都不会满意!李先念四个不满意那叫马后炮,老人家早就知道了!  好像主席12月批示不是本人的吧(编者按语)?这段历史更没法整,四川知青网还整出个知青之父啥的。那个湖南妹妹给胡耀邦一封信挽救了8000万知青命运云云。肖芸只是反映文革前下乡的知青算工龄问题,她本人回长沙后到济南刊物打工,后与山东警察叔叔结婚,俩人一直搞慈善救助儿童事业。早在2000年后华夏知青论坛里就有交往,人家从来都没说过改变过谁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1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7 21:20 编辑

"可能是国家看到这起码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样,就请示主席发表指示。"谁代表国家?周恩来!不是张春桥。谁请示主席施行那个“起码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周恩来!这就有了68-12-21指示。就这么简单。

在这里我们只看历史上发生的事实,至于原因属另一个话题。现在的研究往往先找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而忽略了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10:36 | 只看该作者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17 21:05
周讲的是1969年以后的事了,他妹妹周秉建1968年就到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牧区插队了。除了1969年兵团等地(黑 ...

周秉和说的很清楚:


1, 尤其“文革”刚开始,有老三届,实际上是六届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届的学生,国家那几年攒了好几百万的学生,国家当时困难,单位也不招工,部队能去的是少数,怎么办?


2,正好那时候,1966年、1967年有些串联的红卫兵,当时就徒步串联,所以走到很多偏僻农村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农村很落后,我们有责任帮助国家解决困难,我们到那里去种地,这里面有这样一些比较先进的分子,比较积极的分子,他们先挑头儿开始上山下乡。


3,后来,可能是国家看到这起码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样,就请示主席发表指示,这样基本上,当时的各界毕业生,起的名字叫知识青年,这个名字还挺好听,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这么一条出路,没有其他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0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7 21:22 编辑
逗你玩 发表于 2018-12-17 20:46
我们可清楚的看到毛泽东要搞的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教育革命,这是66年8月文革大乱前毛泽东要搞的文革的思 ...

逗兄可参考毛泽东在66年6月杭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提到文革如何搞时只提了教育革命,这和张春桥对文革的理解是一致的,张说教育革命完不成文革的任务就没有了。在这方面学界也好,坊间也好,对于文革初衷的理解,对于教育革命和上山下乡关系的理解似乎都没有从历史大背景上梳理清楚,在这方面张春桥是个被忽略的“突破口”。


“1966年6月12日下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搞法时,毛泽东说:先夺权,批评权威,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中央要搞个高中、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办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初中还要考试。今年大学招考推迟半年,闹半年文化大革命。高中、初中不变。教材要重编,初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毒的要去掉。过去教学改革、学制改革搞不动,改不了。这次要趁此来个大改革。大、中、小学如何教法,都要有典型。大学师生要互教互学。学生不读书了,半年之内我看不读书,最活的是读报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08
QQ
105#
发表于 2018-12-17 21:05: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周讲的是1969年以后的事了,他妹妹周秉建1968年就到内蒙古锡盟阿巴嘎旗牧区插队了。除了1969年兵团等地(黑龙江东北三地、内蒙古、华北、云南等)大批安置外,以后都是当地郊区县,如北京。19691970年内蒙古挖肃运动就是周总理通过侄女等知道的(东北打击新土匪、山西挖阎锡山?)而1972、3年招生招工等也从北京知青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2180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651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0:52: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12-17 20:58 编辑

给逗兄引述一段本网理事长周秉和对文革上山下乡的说法:
本文摘自:《周秉和谈“我的伯父周恩来”》,作者:周秉和,原题:周总理侄子眼中的上山下乡
嘉宾:周秉和,周恩来总理的侄子、中国知青网理事长
【文字实录】




(视频截图:周秉和接受人民网访问,图片来源:人民网



【周秉和]:那个时候我父亲都被抓走了,我们还讲什么啊?而且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想沾光,不要搞特殊化。
[主持人]:这是周总理从小就这样教育你们的。


[周秉和]:对。所以,到上山下乡的时候,根本连想都没想,你只能上山下乡。当时,整个“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概1700万左右,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孩子,尤其“文革”刚开始,有老三届,实际上是六届人,从初一到高三,六届的学生,国家那几年攒了好几百万的学生,国家当时困难,单位也不招工,部队能去的是少数。所以,这些人就没有出路,怎么办?正好那时候,1966年、1967年有些串联的红卫兵,当时就徒步串联,所以走到很多偏僻农村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农村很落后,我们有责任帮助国家解决困难,我们到那里去种地,这里面有这样一些比较先进的分子,比较积极的分子,他们先挑头儿开始上山下乡。后来,可能是国家看到这起码是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样,就请示主席发表指示,这样基本上,当时的各界毕业生,起的名字叫知识青年,这个名字还挺好听,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这么一条出路,没有其他出路。北京和全国,北京上哪?到东北的最多,大概有几十万。到山西的有一大部分。内蒙古有农区、有牧区,还有兵团这样三部分。还有到云南牧场的,这是咱们北京分的。至于到陕北延安,我去的是这个地方,只有在延安地区,才有我们北京知识青年,而且只有北京知识青年,没有其他地方的知识青年来,我们这部分人大概是2.7万多人,分成多少趟火车,从1969年1月份到2月份之间,一个一个专列,然后就往陕北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6 15:29 , Processed in 0.286016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