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抹不去的记忆……老北京的根与魂 【转帖】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19:59:35 | 只看该作者
                      东四十四条:
    十四条在1965年改名前,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十四条西段的农贸市场,原是北京袜厂的厂房,在旁边有几座老房子,相传是清朝末代肃亲王府的遗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0:30 | 只看该作者
                                          东四记忆
    要说东四,我认为有必要捎上朝内小街、朝阳门。就好像今天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朝阳SBD一个道理:它们是一个“圈儿”里的。
    我是6岁时随父母从海淀中关园搬进城里的。因为出生在海淀医院,原名叫海淀。谁知父母怎么想的呢,后来搬到东城区,就把个“淀”字去掉了。还好,没给我另改名叫“东城”。
   我家搬到了东四头条一号。想想挺得意:东四有十四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我住进了第一条胡同的第一号。用今天时尚的术语来讲,这是“东四第一院”啊!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即今日中国社科院)宿舍。这座大院里的奇闻轶事我曾在《胡同里的那些事那些人》一文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赘(附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1:18 | 只看该作者
  细细算来,我在东四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8年到64年,度过了小学美好时光。第二阶段,从72年底到91年。从插队回这里探亲到调回北京在此安置小家。期间的64年至72年间,我家搬往建外永安里,然后去干校。从干校回京后,因父亲的黑帮身份使我家不能再住永安里的楼房,于是我一家又被轰回了东四头条一号(那之后更名为朝内大街201号)。直到91年后,我迁往单位分配我的安贞宿舍;从此后便与东四渐行渐远了。但一直以来对它的感情始终不减,尤其小学阶段在东四度过的美好时光更是终身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2:39 | 只看该作者
有时想想,这些并不遥远的回忆,在当今将近1800万的北京人口当中,又有多少人能有印象呢,又有多少人根本不知或不信呢?不若趁着明白,写下一二,权作留给“新北京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今天,老知青的我惊回首,儿时的许多旧民宅、特色门店在败家子的官员和名不副实的专家们的破坏下,荡然无存了。明天,我的下一代和后代们将会听谁讲述怎样的东四往事?!悲呼,古都!哀哉,东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3:18 | 只看该作者
50年代,是崇尚英雄的年代。社会的安定和谐,使我们这群人嫌狗不待见的小屁孩们不知如何宣泄过盛的精力。我们想当英雄,我们想狂野,我们想嗷嗷叫。于是我们院的几个家教严、有教养的孩子就经常的比谁更“野性”,比谁更胆大,并就此相约:走,到城外玩去!那时的“城外”从我家大院往东走两站地,就到了—— 朝阳门外。现在说二环路,全国人民都知道;说二环路的32座立交桥,全市人民都熟悉。
    可我小时候的朝阳门是个啥样子?一条泛着绿汤的护城河散发着熏人的臭气,陡峭的两岸长满了一人高的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野草,隔不远的排水管随时流淌出岸边小平房的污水,间或可以看到大屎吧厥子。河边铺有两条铁轨,并经常有货车做短暂停留后又随时开走。记得有一次,我爬上一列敞着门的拉沙子的货车,躲避着捉迷藏的小伙伴。突然就觉得火车猛一晃动,接着就渐渐加速。列车下的小伙伴吓得直叫,我想跳下去却望着飞闪的路基很是害怕。只听小伙伴的惊呼声渐渐变得遥远“快跳啊,要不就把你拉到TM天津去了!”后来看《铁道游击队》的电影,我对飞虎队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看人家上下火车如履平地,想当年我小时候只跳过一次,却摔了有十几个跟头才落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4:06 | 只看该作者
从朝阳门往回家走,路北有一栋废弃了很久的民国时期仿西洋的三层小楼。当年小时候走来走去没当回子事,这几年它还出了名了!据说解放前有一国民党军官的姨太在此上吊,以后就住一个死一个,住一对死一双。解放后据说教堂可以镇鬼魂,便把小楼改做教堂,但是没多久,那个教堂也没人了,文革以后再无人问津。从此以后,那所小楼就一直空置,直到现在。现如今周围拆了个干干净净,唯独孤零零留下了它,是有点怪!(附上鬼楼照片,胆小者及反三俗者勿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4:47 | 只看该作者
走过这座灵异鬼楼西行,并排有三栋苏式五层楼,都是楼上是住户,楼下是底商。有副食店、邮政所、照相馆、百货店、储蓄所。而这些店铺,是我插队时在县城逛街时最怀念的:它们比县城的百货大楼都货全货廉货好。这是路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5:26 | 只看该作者
还从朝阳门说起,咱从路南往小街西行。把口是一家小酒馆。小时候,我总是屁颠屁颠地去给父亲打上二两散装的“泸州老窖”,奖赏是父亲说的“买的花生米路上别都吃完,给我留一些”。多少年后,父亲仍无限怀恋“那时的泸州老窖真正宗,一点假都不掺!”可惜我那时没学会饮酒,所以,上百次拎着酒壶往返,一路上竟从未舔上一舔这著名的“十大名酒”;只顾着在最短时间内尽快多吃些油炸花生米了!80年代末,我向我儿的教父、好友凯宁力荐去这家小酒馆喝上一盅。酒馆依旧,我俩效仿那些老北京的糙爷们们:一人要了只鸭头(五毛钱一个),把二两二锅头倒入一升散啤里面,晃晃,然后随着大家每喝一口就无限夸张地、十分惬意地“呲哈”一声!那之后,作为邻居兼同事的我俩经常在下班回家途经此处就迈不开步了,你邀我请去过多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6:11 | 只看该作者
我俩都喜欢在那些光着板脊梁、讲着老北京糙话俚语的人堆里喝着老北京的土烧自酿,感受混不吝、穷欢乐的感觉,感受皇城根下大(De)爷的感觉。前不久,身居中央政法委要职的他还和聊起了这家小酒馆和当年的美好记忆呢。可惜现在的各类高档酒吧都难再寻那时的亲切场景了。啧啧,那才叫咱老北京的酒吧呢!现在的什么三里屯、后海之类的那叫酒吧?要我说,就是耍流氓的场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灯红酒绿之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主题

24万

帖子

10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99435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6 20:06:49 | 只看该作者
小酒馆继续西行,是朝阳门小学。据说后来改为了重点“回民小学”了?再西行是林业部的林业设计院。这座典型的苏式建筑所透出的气派一点也不输给如今朝阳门立交桥旁矗立的外交部办公楼。
   再往前走,是一家粮店。记忆中的粮店有几个大木柜,里面分别装着大米、白面、棒子面。交了粮本、粮票,你要把面口袋套在一个大漏斗下面,售货员用大搓子装好定量,“呼”的一下子就倒进你撑着的口袋里。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我那时已经有虚荣心了。为了在母亲面前显示自己干家务活是多么的不易,我经常故意地将头探在漏斗上。于是喷起的面粉弄得我满脸花,我便志得意满地用自行车推回家,等待母亲心疼地为我擦拭脸上的面粉。那感觉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4 20:45 , Processed in 0.18801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