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18-6-19 16:57 编辑
自己需要动手制图归纳,比较和总结,以前我做过一套表格 - 66年到68年教育革命 - 文革- 上山下乡关系图。 下面是67年的图表: 点击下面图片可放大来看:
对照我制作的下表可看出各届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在文革中的在校和分配情况:
点击下面图片可放大来看:
注:北京地区文革中对各届中学生的俗语定义比较确切。例如“老初二”就指的是66年初二的在校生(67届初中毕业),“老高二”就指的是66年高二的高中生(67届高中毕业),这样就把67年毕业的67届初,高中生区分开来了。例如有人说“我是67届的”就不容易搞明白他是67届的初中毕业生还是67届的高中毕业生。 但69届初中毕业生例外,因为没有69届高中毕业班级。因为69届初中毕业生在66年还在小学6年级所以也有文章称他们为“老六年”,这个称呼“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没叫响。但是69届叫响了,因为69届只有初中毕业生(没有69届高中毕业生),特指66年还在小学的6年级的“小学准毕业生”。 他们在1967年10月复课时才就近进入初中,在校一年半后(69年夏)就上山下乡了(北方地区),上海“老六年”69届是70年上山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