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 在公社中学
因为考了第一名,张华被分配到一所公社的中学去教书。她只上了一年初中,文革就开始了,以后再没有走进课堂的机会。万万想不到重新站在课堂里的时候,她居然是个老师,而且是教中学,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她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不知所措,她都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这样的被重视过,她于是只有拼命地往脑袋里灌知识。学校成为她全部的世界,她的世界里只有四件事情,吃饭,睡觉,工作,学习,舍不得花哪怕是一点点宝贵的时间娱乐。
公社中学是新办的,总共只有2个班级,4个老师。2人教文科,语文,历史,地理之类的。2人教理科,数学物理之类的。张华教了文科,她觉得自己上语文课努力努力还可能行,数学实在是没有基础。
学校建在山坡上,一排新房,红砖红瓦,远远地就看到耀眼的红色,令人神往,叫人生出一种要沾染一点这红色灵光宝气的渴望。方圆几十里都没有这样气派的房子。山坡下公社大院的房子,不过是青砖挂面的土坯房,也没有铺瓦。这地方是老区,是全县最穷的地方。
革命的年代,这里是游击区,公社书记就是早先的游击队长。革命的氛围比张华插队的那里要浓很多。这里的地主活得糟糕得多,地主家的儿子孙子很难娶到媳妇,没有人愿意嫁到一个时时处处被管制的家庭里去。队干部们随时都可以到地主富农家里去检查,发现问题就没有好果子吃。
因为穷,很少人读书,对于文化和文化人,倒是尊敬得很。张华去家访,会受到贵客般的待遇。家长们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她。虽然最好的不过是黄米面糕或者小米面糕,但是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真的很穷,平时都是靠玉米面度日的,有时候玉米面也吃不饱,这点跟张华下乡的村子一样。
红砖红瓦的房子是县里拨款造的,用作教室和办公室。房子后面建了一排窑洞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宿舍,校工老王也住这里。老王是单身汉,50出头,日月风霜已经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印痕。做饭,清扫,下夜,所有杂事全由老王一人承担。校园里有一片空地,春夏两季,老王还抽空种些蔬菜,给老师们改善伙食。食堂很小,锅灶旁边放一张桌子,几个凳子,老师们就在那里吃饭。每每做好饭,老王总爱坐在灶前,摁上一锅烟,吧嗒着,和大家聊天。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他爱坐在自己的炕上,倒一杯酒,有滋有味地享受人生。
张华一个人住了一间窑洞。这个公社没有知青,山坡下面村子里的姑娘们,有时候会到张华的房门口探头探脑,看看大上海的人跟她们有怎样的不同。一面镜子,一把梳子,都会引得她们窃窃私语。其实张华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是衣服用品都是上海买的,花色式样和她们有所不同罢了。
没有中考也没有高考,学校里没有教学质量考核,一切的工作都很随意,学生对考分也不很在意。他们读书就是为了不当睁眼瞎,除了少数社队干部的孩子以外,大多数孩子不会因为读书有更好的前途。但张华心里执着地想,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象那些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们一样,而且要好好教学生。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象农民一定要好好种地一样。不然就象生产队长骂的那样,是丧了八辈子的良心。队长骂得粗鲁,道理却是不错的。种地的时候她也想把活干好,但实在没有那样的能力,不是能当个好农民的料。这回教书不是体力活,她可以好好干,一定要当个好老师。虽然她的世界里只有四件事情,但是她一点都不觉得辛苦,现在不用和长征两万五来比较了,只要想想饿着肚子日晒雨淋地种地的辛苦,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读书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
张华教书的日子过得很快。1976年的“五.一节”,学校放一天假。学生老师都回家,张华跟着山里的学生去家访,当天没有回学校。学校里只剩下老王一个人。天气好得很,万里晴空蔚蓝蔚蓝的,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没有一丝风,不见一点浪,通体碧透。太阳暖洋洋地照着,荒山上的野草自由自在地泛出一片一片的绿。白杨树的嫩芽星星点点地从枝条上冒出来,报告春天的消息。这季节最适合播种了,种子躺在温暖的泥土里,睡得舒服了,只要浇一点水,它就会钻出来,长出翠绿翠绿的叶子。老王一整天都扑在菜地里,天黑了才坐到他的炕上,照例喝了一杯酒,拿了手电筒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关好所有的门窗,回屋睡下。
老王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了。他出门去扫院子。扫到张华的宿舍跟前时,觉得有点不对,门怎么虚掩着呢?他疑惑地推开门一看,天啊!屋子里怎么空了呢!顿时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木然地站着,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突然想到该去报案。他慌慌张张地跑进公社大院,上气不接下气地连说带比划,公社干部才明白是发生了偷盗,立即派人到学校里保护现场,同时摇电话与县公安局联系。
一大早,张华赶回学校上课,看到自己的宿舍被扫荡得一干二净。被褥,箱子,毛巾,脸盆,镜子,大大小小所有的东西都不见了踪影。
中午时分,公安局的吉普车开进校园,查看了现场之后,把老王叫进教师办公室去询问。
“昨晚你几点睡的?”
“9点多不到10点吧。”
“早上几点起来的?”
“5点多。”
“夜里没起来吗?”
“没有。”
“不是你下夜吗?”
“是我。”
“那怎么一夜不起来呢?”
“我……"
“你每天夜里都不起来吗?”
“不,一般起来一到两次。”
“ 那怎么昨夜没起来呢?”
“我……”
“夜里听见响动没有呢?”
“没有。”
“把一屋子东西都搬走了,怎么会没有响动呢?”
……
老王呆呆地看着警察钻进吉普车,看着吉普车驶出校园,看着车轮掀起的沙土纷纷扬扬,满脑子是警察问的问题。昨夜怎么睡得那么死呢,怎么没有听到响动呢,他自己也想不明白,是喝了酒吗,还是种菜太累了呢。喝酒误事啊,对,一定是因为喝了酒,闯了这么大的祸,他一直都是很卖力地做事,总想把事情做好,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怎么突然就会出这样的事情呢!下夜!下夜是他的工作,他睡觉的时候也是工作时间,工作时间他喝了酒,睡死了,让小偷偷了东西,他就要负责任的。但是以前一直是喝酒的啊,没有出过事情啊。不过以后不能喝酒了,对,不能喝酒,喝酒一定误事啊,他决心不再喝酒。
吃晚饭的时候,老王叼着烟和大家一起分析猜测。以后的几天里,这话题就成为校园里议论的主题,大家各自发表真知灼见。渐渐地有了一种传闻,说最大的嫌疑人就是老王,那天夜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学校,公安局没有抓他,是因为现场的脚印与他不符,又没有其他证据。这说法很快传遍了校园,只有老王没听到。
老王突然发现人们不议论这事情了。甚至他一提起来,别人就支吾着。起初他没在意,以为人们说够了。后来他发现老师们不怎么跟他聊天了,吃完饭就起身去了办公室或是宿舍。不久,学校又用了一个人专门下夜,和老王同住,并告诉老王,下夜的事情他就不用管了。老王这下明白了,人们把他当成了贼!他惊愕,愤怒,痛苦,说不清是怎样的感觉,又不好发作,没人说他是贼啊!找谁去说理呢!他突然十倍百倍地憎恨起那个小偷来,真是太可恨了,他恨不得马上把贼抓出来,还自己一个清白。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老王有时候真想跟大家解释解释,可是说什么呢,怎样证明自己跟偷东西无关呢,他找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无辜。他转而恨所有在心里怀疑他的人们,怎么能平白无故地诬赖好人呢。一次,他坐在灶前,看着老师们吃饭,忿忿地说:“老话说得对,偷东西的不丧良心,丢东西的丧良心!”
张华看着老王,心里说,我可没赖你。学校里的人都把失窃的事情看得很严重,张华倒没觉得是太大的事情。不过是些日用品,没有太值钱的东西。虽然丢了就没法过日子,必须马上去买,尤其是买衣服还要布票,只能买一、两件先穿着,以后再说。但是人活着总不免要倒霉啊,就像阿Q说的!再说,学校里和公社里都给了她一点困难补助,日子也就过去了。她没有怀疑过任何人,无凭无据,怎么能胡乱猜疑呢,不地道。她觉得老王挺可怜的。那天早晨回到学校,看到菜地种满了,就知道老王一定整整忙了一天,一定是累得很,晚上睡得太熟了,才会没听见响动。
老王依然做饭,依然种菜,依然打扫卫生。他不再坐在灶前抽烟,不再与人聊天,得空就回自己的宿舍亲吻那与他形影相随的烟袋锅。
时间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破案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老王绝望了,怕这黑锅要背一辈子。
快要过国庆节的时候,山坡下的大队里,对地主家例行检查,发现他家有一管皮鞋油,那不是他家该有的东西。老地主早死了,家里只有地主的儿子,儿媳带着他们的3个光棍儿子生活,家徒四壁,哪能有皮鞋呢。于是检查人员从他家唯一能够藏匿东西的炕洞里,找到了一部分张华丢失的东西。据说是父亲带着大儿子偷的,有些东西已经被他们用掉了。
消息传到学校,张华顿时觉得说不上来的轻松。不是因为找回了被偷的东西,而是因为这下老王不会再怨恨自己了吧。老王的心里则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这几个月屈辱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这一辈子活了50多年,从来没有这样屈辱过。他坐到自己的炕上,拿出几个月没有碰过的酒,喝了个大醉。
很快地,公社召开宣判大会,要张华在大会发言。听说父亲被判了5年,儿子被判了4年,张华非常地吃惊。她不懂刑法,就觉得判得太重了吧,那些日用品不值多少钱,而且还拿回了一些,心里不知怎么就隐约生出些许对那父子的同情。她不想发言,没有去参加审判大会,而是去了教育局,要求调离那个公社。她很怕那家的儿子会找她报复。她奇怪地有了一种老王说的,丢东西的人丧良心的感觉。
教育局同意了张华的要求,把她调到了县城里的中学,开始教高中。县城里比公社热闹一些,有一条街道,有商店,有电影院,张华很少出去逛,她的世界里仍然是四件事,吃饭,睡觉,学习,工作。恢复高考以后,她年年教毕业班,班级的升学率总是在县里名列前茅,她很快成为鼎鼎有名的好老师。在一个初中生可以当老师,可以当高中老师的特殊年代里,张华把工作做到了极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