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努力革命
柳絮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请她的父亲到班会上作报告。父亲讲他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讲他历尽艰险去延安,讲他被捕以后受到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柳絮从来没听父亲讲过这些事,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父亲和别人家的父亲有什么不同。父亲在台上讲着的时候,柳絮先是惊讶,然后是肃然起敬。她突然发现父亲竟然是她在电影里看到过的英勇的革命前辈,是她和同学们老师们,甚至全国所有的人们最崇拜的革命英雄,父亲真是太了不起了!她发誓要做最积极最坚定的革命接班人,要让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那天,柳絮没有预先告诉张华作报告的事情,老师是直接跟父亲联系的,她只知道父亲要来,并不知道父亲会讲什么,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班会上请人来作报告也不是稀奇的事情。张华看到柳絮的父亲走上台有点惊奇,她回过头去看了一眼坐在后面的柳絮,柳絮对她撇撇嘴,意思是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来讲。但很快张华就被报告深深地打动了,她发现原来英雄就住在自家楼上。下了课,张华和柳絮一起回家,张华说:"你爸真了不起,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啊!"柳絮笑笑说:"我爸从来也没跟我说过啊。""真的!为什么呢?不是很光荣的事情么?""我也不知道。"
张华的父亲是右派,后来父亲摘了帽。张华记得摘帽的那天妈妈还多做了两个菜,一家人都很高兴地庆祝了一番。但后来发现,摘帽右派仍然是右派,父亲在研究所里仍然打杂。她知道右派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坏蛋,可她觉得父亲并不象电影里的坏蛋,不过关于坏蛋的样子,或者英雄的样子,张华,柳絮,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们都是从电影里看到的,至于真实的人里面坏蛋什么样,英雄什么样,他们似乎还真没见过。于是张华想,柳絮的父亲是英雄,他并没有长得象电影里英雄的样子,看上去不但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普通,走在弄堂里走在马路上也看不出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而他是实实在在的英雄。那么她的父亲是坏蛋,也会长得不象电影里的坏蛋啊,也会看上去跟别人没什么不同啊,也许她父亲真的是坏蛋。
张华自从上学以后就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会唱"社会主义好",就知道解放前中国苦难深重,是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全国人民才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在到处烟囱林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父亲为什么要反党反社会主义呢。有一次,张华忍不住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要当右派啊?"妈妈愣了一会儿,看着张华天真的目光说:"你爸爸没有做坏事,我们都不会做坏事的。你爸爸去美国上了大学,我们是为建设祖国回来的。有些事情你长大了才能懂,你还小,做作业去吧。"张华觉得母亲并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而且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怎么会不懂呢,父亲一定是做了坏事,才变成右派的。看样子母亲不想再跟她多说什么了,她应该可以去问父亲,可是她不敢。
张华的父亲和柳絮的父亲都是那种一脸严肃的人,平时不怎么说话。小时候,有一次张华跟柳絮说:"我爸爸总是看书,也不理我们。"柳絮说:"我爸爸也不爱理我们,大概爸爸都不喜欢小孩子吧。"张华立刻觉得没有问题了,大家的爸爸都一样就好了。但是自从听了柳絮的父亲作报告,她知道自己的父亲跟柳絮的父亲很不一样了。柳絮的父亲早就是个大英雄,而自己的父亲早就是个大坏蛋。而且她感觉父亲们的不同,使得她和柳絮也不同了,她们也是不一样的人了。她非常羨慕柳絮生在革命家庭,甚至觉得自己能够每天跟柳絮一起上学,一起玩,一起做作业,都是一种幸运。
柳絮小时候一直叫张华的父亲张伯伯,自从知道张伯伯是右派就再也不叫他了。柳絮觉得这是革命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两家从一个门进出,难免会走个照面,柳絮就象见了陌生人一样,一声不响地擦肩而过。张华的父亲自然很知趣,见了弄堂里所有的邻居都会低下头来匆匆往前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不过柳絮倒并没有因为张华的父亲是右派,就看不起张华,她们俩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1963年,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中国立即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学雷锋做好事成为最时髦的事情,几乎人人都挖空心思寻找做好人好事的机会。最流行的就是到苏州河的桥头,去帮助那些骑着三轮车拉货的工人叔叔推车上桥。柳絮和张华一起去过好多次。后来她们觉得做这样的事太普通了,要做一点有新意的事情才好。
那年暑假,天气非常热,有些人在路边放个小桌子,卖白开水,1分钱1杯。柳絮得了启发,和张华两人,在家里烧了开水,在弄堂门口摆一个开水摊,免费给过往的行人送水喝。她们从家里搬两只方凳,拿几只玻璃杯,两个小盆,在一个盆里放几粒高锰酸钾,调和成红红的消毒水,另一个盆里放清水。有人喝过的杯子,先放在消毒水里泡一泡,再放在清水里洗一洗,就又可以用了。有时候到她们的开水摊上来喝水的人还不少,兰兰也来帮忙。大家忙得满头大汗,可是心里特别美。听毛主席的话,学雷锋做好事,当然是最美不过的。孩子们是最纯真,最有激情的,总是会跟着社会的潮流真心实意地赶时髦。
大人也是要跟着潮流赶时髦的。国家号召大家打麻雀,说是麻雀吃掉了粮食。只要里弄干部在弄堂里喊一声"打麻雀啰!"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家的锅盆瓢勺来敲打,弄堂里每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都站满了老老少少,每个人都卖力地敲响手里提着的各色金属物件,有的人家阳台上也站满了人,杂乱的声音或此起彼伏或一阵阵轰鸣,响彻云霄,震得人耳膜嗡嗡地响,那气势壮观极了。据说这样可以吓得麻雀不敢停留,只能不断地飞啊飞啊就累死了。后来据专家研究,说麻雀是益鸟,吃虫子的,没有麻雀就要闹虫灾了,于是立即停止了这样壮观的运动。无论是热火朝天地干,不计代价地干,还是叫停,都全凭国家一个号召,老百姓没有犹豫也没有讨价还价,那种全国人民一条心真是史无前例的。
1965年,柳絮和张华进了初中,柳絮的哥哥柳阳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第二年就该是大姐柳晓考大学了。柳晓只比哥哥小一岁,柳阳上小学的时候,柳晓很想跟着一起去,但父亲没同意,说上学早了不好,没想到父亲的一念之差,后来会使得柳晓的命运与哥哥柳阳截然不同。但这实在怪不得父亲,他只能按照常理出牌,没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谁能想到迟一年上小学就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呢。
在柳家,柳晓是最用功的,努力学习当然也是革命,真正的革命者当然是又红又专的,又红又专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大贡献,柳晓的心里有着远大的革命理想,要拼尽自己的全力,争取最好的成绩,考上最好的大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每天一大早她就搬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读书,背俄语,做练习,从不间断。冷天雨天就在储藏室里堆着的杂物中间,架一块小木板看书学习,柳晓总是忙着的。柳絮和二姐柳叶,还有张华,张强,邻居兰兰,高原他们一起玩,一起下棋,一起打牌,算四十分,争上游,柳晓对他们是嗤之以鼻的,甚至算二十四分这样的益智游戏,柳晓也从不参与,还说他们是不务正业,虚度年华,浪费宝贵的青春。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篇小说里的那段名言她是时时刻刻记在心里的,她当然绝不会在将来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柳叶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父亲常常不说什么,知子莫如父,他知道柳晓虽然也不很聪明,倒是块读书的料。柳叶在这方面脑子不太够用,即便是象柳晓一样用功也未必能好多少。柳晓看到柳叶的成绩单,倒是会摆出大姐的架势,教训说:"不用功怎么能好"。当然柳叶是不买帐的,但自知理亏,常常不过朝柳晓翻翻白眼,轻轻嘟嚷一句"关你什么事!"也只好忍气吞声。
那一年, 柳叶初中毕业没有考取高中,成了社会青年,国家不能给所有的社会青年分配工作,柳叶可以选择闲在家里,等待分配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选择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十万年轻人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好儿女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大幅标语贴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雪水融化灌农庄”,这样的新疆赞歌唱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胸前挂着大红花的青年人,出发到遥远的新疆去。他们大多是因为初中毕业没考取高中,或者高中毕业没考取大学,自己报名去的。或许因为不愿意浪费宝贵的青春,或许因为不愿意虚度年华,或许因为不愿意在家里吃闲饭,或许因为舆论对于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不屑的态度和对于革命青年勇于去艰苦地方干革命的赞赏,总之有十万人去了新疆。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吃苦,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吃苦,为神圣的革命事业吃苦,是一代中国青年的荣耀,也是一代中国青年崇尚的美德。
柳叶是那一代中国青年的一份子,她的思想她的意识与整个社会的革命思潮有着天然的共鸣,她毅然决然地报名去了新疆。"穿上新军装,迎着红太阳,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到新疆干革命,象那天山雪莲斗冰霜。敢叫天山戈壁翻绿浪,敢叫万古荒原飘花香。"这是去新疆的青年们唱响的歌,柳叶和大家一起唱着这样的歌,满怀着年轻人的豪情壮志踏上了自己人生的征程。当然歌中唱到的他们穿的新军装是没有领章帽徽的,他们不是军人,只是兵团职工,农场的农民。
|
|